02.23 黃岡中學神話的起落,深藏著寒門逆襲的傷痛

黃岡中學神話的起落,深藏著寒門逆襲的傷痛


1


1904年,為響應清政府“癸卯學制”的規定,黃州府中學堂建立,這是鄂東第一所中學。

黃州府中學堂的前身是黃州河東書院,始建於南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為南宋一朝全國著名書院。宋理宗趙昀曾親自為河東書院題寫匾額,可見其當時的地位和殊榮。

自宋明以降,河東書院一直是黃州最為重要的官辦書院,後來成為黃州府學的所在地。清末,河東書院倡導新學,推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成就了一大批經世之才。

1910年,一個叫董用威的24歲青年應校長陳鴻翼之邀,來到黃州府中學堂,教授英語和國文。

董用威出生於湖北黃安一個清貧的教師家庭裡,中學時開始接受革命思想,是孫中山的擁躉。親眼目睹清王朝的腐朽沒落後,放棄科考,決心與功名做官道路決裂。

在黃州府中學堂執教後不久,武昌起義爆發,董用威義無反顧地參加了革命,並表現出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頑強的戰鬥精神。

後來,董用威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

董用威還有一個名字,叫董必武。

在這場彪炳史冊的起義戰役中,黃州府中學堂還有不少學生也參與其中,他們是衝鋒陷陣的骨幹力量。

著名的有:變賣家產創辦漢口《商務報》的宛思演,帶領軍隊光復漢口的詹大悲,協助組織外交部的何嚴新……這些都是黃岡中學歷史上璀璨奪目的英雄人物。

1912年,民國建立,廢除府州建制,黃州府中學堂改為啟黃中學,校址設於武昌胭脂山朱家巷,開始了僑居武昌十五年的歷史。

在省會購置校址,一來可以開通風氣,二來可正鄉村人士塞野之習俗。當政者眼光長遠,這番操作不要太6!

1921年,蘄春人張光人考入啟黃中學,期間開始接觸新文學作品,並嘗試創作新詩。張光人後來還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胡風。

抗戰期間,胡風是國統區最具影響力的新文學理論家,被譽為“中國的別林斯基”。且在他的號召下,“七月詩派”橫空出世,影響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烽火歲月。

1926年,早已更名的湖北省立第六中學遷回黃州開辦,校址設於一字門外陶家巷。30年代初,這裡名師雲集,學風優良,學校文化教育質量相當高,校歌中唱起了“鄂東文人甲鄂邦,此責應六中擔當”。

自豪之感,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歷經抗戰時期的西遷和重組後,1949年,正式定名湖北省黃岡中學,當地人簡稱“黃高”,並很快被湖北省政府確定為首批省重點中學。

1978年,黃岡中學恢復正常教學,在全地區擇優選拔了23名學生組成“尖子班”。當年高考,這個班所有學生都考進了重點大學,並囊括湖北省總分第一、二、三、五、六名,僅失第四名。

1979年,黃岡中學升學人數突飛猛進,一下子到達了107人,總人數居湖北省第一,且包攬了理科前三名。

1980年,黃岡中學再次拿到全省第一,“黃岡神話”的稱號不脛而走。

一連三勝,王者榮耀,黃岡中學就此封神。


2


自古以來,黃岡崇文重教,學風濃厚,對於考試這件小事,向來就是拿手好戲。

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隋煬帝創建進士科,正式建立中國科舉考試製度。同年舉行科舉考試,黃岡人黃鳳麟一舉奪魁,成為黃岡第一個狀元,也是湖北第一位狀元。

兩宋時期,鄂東在科舉史上迎來了黃金時代。黃岡共考中進士73人、舉人23人,人數達到歷史上第一個高峰,使黃岡一下子在全國有了名望。

明清兩朝,黃岡科舉走向極盛,可謂科舉之鄉。這個時期,累計進士736人,舉人3179人,其數量均佔全省三分之一左右。

在1300年的科舉歷程中,黃岡一共誕生了944名進士、3985名舉人,其中5位狀元,1位榜眼,4位探花。這些進士出身的,有6位官至宰相,80餘名尚書、侍郎,及第人數遙居荊楚州府之首。

黃岡進士冠荊楚,果然名不虛傳!

黃岡科舉取得如此佳績,黃岡書院功不可沒。在唐代就建有荊楚最早的儒學宮——蘭溪學宮,在北宋就建有鄂東最早的書院——雪堂書院。河東書院則是全國聞名的名校,名師輩出——朱熹、毋制機、王陽明、周恩錫等眾多大師級人物都曾在此任過教。

文昌教盛,自然人才輩出,黃岡故有“惟楚有才,鄂東為最”之說。中華世紀壇收錄文化名人40位,黃岡獨佔3位:畢昇、李時珍、李四光。

畢昇發明了活字排版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李時珍被後世尊為“藥聖”,聯合國紀念其為世界傑出十大科學家之一。著有《本草綱目》,達爾文稱之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地質學家、地質力學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科學界的一面旗幟”。

東倚大別山,西臨長江,在這山水之間,孕育了一個聚山之靈、凝水之秀的絕好佳地。

黃州城內有一條古街道——考棚街,文化底蘊深厚,街北端有縣學文廟,街南端有河東書院。此二者是古代府、縣兩級教育機關,亦是古代黃州人文薈萃之地。

黃岡中學與河東書院一脈相承,這裡培養出了清初狀元劉子壯;黃岡中學源自黃州府中學堂,最初校址就設於黃州府試院內。

冥冥之中,黃岡中學註定了會是個“考試”的佼佼者。


3


黃岡中學傲視群雄的三大法寶是:高考、奧數和密卷。

輝煌時期,黃岡中學高考一直保持98%以上的升學率和75%左右的重點大學的錄取率,60餘次奪得全省文理科狀元,先後有700多名學生被保送到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深造。

奧賽是黃岡神話的靈魂,也是黃岡人的驕傲。

1986年,我國第一次參加國際奧賽,黃岡中學就獲得了數學競賽銅牌;2007年之前,黃岡中學獲得了11金5銀2銅,共18塊國際奧賽獎牌。

數理化學科競賽成績始終居全省首位,有3000多人次獲國家級獎勵,200多人進入全國冬令營,100多人入選國家集訓隊。

黃岡密卷則是暢銷全國的黃岡特產。

彼時,只要是帶上“黃岡”二字的各類教科輔導書籍、試卷,就能夠吸引廣大的師生家長前來購買。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黃岡中學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屹立於中國教育界的一枝獨秀,締造了一個牢不可破的神話。

由此也引來眾多追捧者,無數人前來取經,黃岡中學老校區150畝的校園一度成為熱門旅遊景點。

1994年,黃岡中學舉辦90週年校慶,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發來題詞,《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方媒體都對此活動進行了報道。

那麼,締造神話背後的秘密是什麼呢?

無非是以苦為極的“黃岡模式”:學生苦讀、老師苦教、家長苦幫,從政府到學校,再到每一個普通家庭,無人不極度重視教育。

黃岡經濟極度落後,家裡沒有礦的寒門學子秉承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學習動力十足,他們迫切想要考上理想大學,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校長親自站講臺,特級教師組織集體備課,還時刻默唸“嚴、實、緊”三字訣,一切朝著“以考試為中心”的目標奮進。

這是一場有組織、有信念、有規劃的戰鬥,自然會戰無不勝。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岡中學代表著經濟落後地區想要“逆流而上”的勇氣,篳路藍縷的逆襲高歌,使其成為了寒門學子通向理想人生的代名詞,同時也羨煞了不少人。

然而,榮耀了近30年的黃岡中學逐漸走下了“神壇”,曾經的超級中學逐漸走向了沒落:1999年後,黃岡中學再未出過省狀元;2007年以後,再也沒有拿到過國際奧賽獎牌……

黃岡中學在時代的洪流中,不得不面對改革浪潮的衝擊:特級教師、“金牌教練”們紛紛出走經濟發達的武漢乃至南方大都市;優質生源要麼被本地學校截留,要麼被其他名校搶奪;而如今的學生再怎麼“爭分奪秒”,當“素質教育”的浪潮席捲全國時,他們還是擺脫不了掉隊的命運。

不過,重拾曾經的輝煌,依然是所有黃岡人的心結,他們如同沒落的貴族,仍要找回先輩曾擁有的光輝。

不歷劫,怎能飛昇上神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