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溥儒《烟溪泛舟图》

溥儒(1896—1963),载滢次子。字心畬,号西山逸士、羲皇上人、松巢、旧王孙、岳道人、钓鲸鱼父、华(花)虹、流浪王孙等,室名省心斋、寒玉堂、二乐轩。少即聪颖,所作诗文,每惊耆宿。宣统二年(1910年)入贵胄法政学堂。1912年,奉亲隐居于北京西山戒台寺,过了十余年与世无争的岁月。曾任教于北平艺术专门学校。1949年赴台。著有《四书经义集证》《毛诗经义集证》《尔雅释言》《寒玉堂论画》《寒玉堂文集》《寒玉堂论书》《凝碧馀音词集》《华林云叶》《慈训纂证》《六书辩证》《陶文考略》《千字文注释》《碧湖集》等书。溥儒经史诗词、书法造诣深厚,绘画风格独树一帜,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皆精。

溥儒4岁习字,14岁习颜、柳大楷与篆隶,在北京戒台寺隐居其间习画。他自己曾说:“余居马鞍山始习画。余性喜文藻,于治经之外,虽学作古文,而多喜作骈丽之文。骈丽近画,故又喜画。当时家藏唐宋名画尚有数卷,日夕临摹,兼习六法十二忌及论画之书;又喜游山水,观山川晦明变化之状,以书法用笔为之,逐渐学步。时山居与世若隔,故无师承,亦无画友,习之甚力,进境极迟;渐通其道,悟其理蕴,逐觉信笔所及,无往不可。”由此可见,溥儒习画既无师承又无画友。“盖有师之画易,无师之画难;无师必自悟而后得,由悟而得,往往工妙。”有师习画易,但容易落入老师教授的风格技法中,难以脱离。无师自悟而有所得,通过临摹家藏名画,揣摩论画之书,观山川晦明,不墨守成规,无门派偏见,无成法约束,虽进境缓慢,但正是“自悟”式的学习方式,成就了溥儒“工妙”的绘画艺术。

溥儒《烟溪泛舟图》

溥儒 秋山图轴 90.7cm×44cm 纸本设色 1912 年 首都博物馆藏

款识:风起西窗扫落桐,清幽无过是山中。爱看雨雾云晴后,画出斜阳筑树红。心畬。此仆壬子始隐居马鞍山戒台寺读书时,初习作画所作,诗亦当时题也。时年十七,今已三十四年。此纸敝暗如是世事迁易,而仆学无进益,良堪愧矣。子才仁兄得之,属志岸略。丙戌春三月,溥儒。

钤印:省心斋(朱)溥儒(白)

溥儒《烟溪泛舟图》

《秋山图》为溥儒隐居马鞍山时期的画作,对于厘清溥儒始习画时间十分重要。图绘深山内丛树屋宇,近景处为坡石杂树,丛树掩映下几座林屋。树叶有的已被西风吹落,有的已经变红,有的犹自苍翠,以此点出“一叶知秋”的季节主题。雨后林中水汽弥漫,近景与中景间用氤氲雾霭隔开。远景为巍峨群山。坡石、山峦用淡墨勾勒轮廓,湿笔披麻皴和横笔皴,竖笔重墨点苔。树木枝干双勾,树叶有的作夹叶,有的直接作介字或横笔点。林屋以墨笔直接勾勒。淡赭色敷染树木枝干、屋宇,淡朱砂色敷染、淡花青色敷染树叶,远山用色直接染就。放眼望去一派雨后夕阳西下的清幽林景。款署“风起西窗扫落桐,清幽无过是山中。爱看雨雾云晴后,画出斜阳筑树红。心畬”。钤“省心斋”朱文印。又题“此仆壬子(1912)始隐居马鞍山戒台寺读书时,初习作画所作,诗亦当时题也。时年十七,今已三十四年。此纸敝暗如是世事迁易,而仆学无进益,良堪愧矣。子才仁兄得之,属志岸略。丙戌(1946)春三月。溥儒”。钤“溥儒”白文印。

溥儒《烟溪泛舟图》

《秋山图》中,溥儒以勾斫之笔塑造山体如石刻的坚凝轮廓,皴皱使用淡墨披麻皴和王时敏式的横笔皴。溥儒隐居西山时日夕观摩北方的真山真水,当提笔作画时,溥儒既想尊重客观现实,又被“娄东派”的技法所囿,石之峥嵘被“娄东派”的皴皱之法所削弱。《秋山图》题诗似是学习米芾草书,书法的起笔、转折方硬有力,但整体略显稚嫰,笔画连带关系处理生硬。

溥儒《烟溪泛舟图》

晚清的北京画坛,山水主要延续“四王”遗韵。溥儒幼年学画以“四王”入手,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皇族的身分是吻合的。随着学画的深入,他感到“初学四王,后知四王少含蓄,笔多偏锋,遂学董、巨、刘松年、马、夏,用篆籀之笔。始习南宗,后习北宗,然后始画人物、鞍马、翎毛、花竹”。从中可见,溥儒所要摒弃的是“四王”少含蓄多偏锋的用笔。随着溥儒临仿对象上溯至宋元,其风格逐渐形成,因此“始习南宗,后习北宗”,遍学诸家打通南北,树立起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其山水画形成了多种面貌:一种以北宗风格为主,浅绛、水墨兼而有之,构图多取雄伟的崇山峻岭,皴法多用小斧劈;另一种由董源、黄公望、王蒙等南宗山水演化而来,以南宗笔法绘北方山水,皴法多披麻、解索,山上多礬头;此外还有一种可称为“粗溥”式的粗笔山水,呈现将“粗沈”与“四王”融于一体的新气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