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咸豐皇帝死了以後很久才入殮,就不會腐爛嗎?

13053466688


咸豐皇帝其實很多人不太瞭解,如果說一下他的媳婦兒,那您就肯定對上號了,沒錯他有一個媳婦兒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這個女人極為不一般,正是因為咸豐皇帝的寵幸,讓資歷平平的她竟然成為了一代女皇。

咸豐皇帝應該是大清朝最後一位手上有實權的皇帝,他也是通過密匣傳位制度傳位的一位皇帝,但其生性懦弱,註定在大清皇帝的崗位上不會有什麼起色,反而,在他的統治下,大清帝國更加一步步的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細數一下他任期內的大事兒,總計幹了11年,竟然有7年是天災,而且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也是在他任期內爆發的,當然這還不算完,最窩囊的事兒是大清的京師,北京故宮讓英法聯軍攻入,不但老巢被佔,連大清最豪華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和三山五園全都在他任期內被付之一炬,他成了大清朝最失敗的皇帝。

在英法聯軍攻入京城之前,這位咸豐皇帝竟然打著北狩的名義跑路到了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且在內憂外困下死於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筆者認為,他的爆亡肯定和他心情鬱悶,吸食鴉片過量有直接關係,咸豐死後,他的遺體必須要運往北京入殮,爾後才能安葬在河北馬蘭峪的清東陵,不說別的,在咸豐遺體運往北京的這二百多公里路上,就已經開始腐爛了,因為咸豐死的時候正好是北方最熱的酷暑時節,據說慈禧為了發動政變,特意把咸豐的屍體和棺槨分兩路運輸,為了避免政敵發現,在咸豐屍體上放了很多死魚來掩蓋屍臭,就這樣,等咸豐屍體運回北京後,其實已經腐爛的不成樣了。


老豬的碎碎念


1861年8月22日(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清晨)慈禧深愛的老公咸豐皇帝死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年僅31歲,剛剛6歲的同治皇帝失去了父親。



咸豐死時正值酷暑季節,烈日炎炎,活人都將被烈日烤焦。當時咸豐的屍體和梓宮(皇帝的棺材叫梓宮)分兩路運送。慈禧、慈安等帶著咸豐的屍體走近路,於九月三十日才回到京城。同年十月,梓宮才被緩慢地移至京,咸豐的屍體在路上腐爛發臭在所難免。


回京時,由於咸豐梓宮迴鑾全過程浸滿了辛酉政變的計謀,慈禧等人怕事蹟敗露,除了採取些防腐措施外,還運用了趙高、李斯秘運秦始皇屍體的絕招——屍體附近放上很多魚,利用魚腥味掩蓋屍臭。慈禧等一路上都說皇上病重,直到到達北京之後才宣佈咸豐皇帝已駕崩。

十二月,上廟號清文宗,諡號顯皇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九月,咸豐死後四年,王公大臣才將咸豐皇帝的遺體葬於清東陵,陵號定陵。

咸豐屍體回京後,咸豐改稱大行皇帝,按照一般的喪葬儀式主要包括小殮、大殮、停靈、移陵、出殯、入葬。但因他的陵墓沒有修,沒法安葬。

除了安葬前面的步驟照例進行:

皇帝是全國的老大,其喪事稱為“國喪”,全國軍民都要為皇帝服喪,步驟繁多:

小殮:在咸豐皇帝回京當天,咸豐的屍體被抹上香料,口內放上 珠玉 穿壽衣,(穿壽衣前有位高的太監把咸豐的壽衣,即紗、單、夾、棉先穿在自己身上,套好後,再往咸豐身上替換。)屍身附近放冰塊、木炭,吸除屍臭,同時他的兒子同治要穿孝、除冠,並剪去一綹頭髮,表示哀悼、王公、公主、百官、福晉以下、宗女、佐領、三等侍衛、命婦以上,男摘去帽上的紅纓,截辮,女去妝,摘去一切飾物,剪髮。

大殮:在小殮之後第二天舉行,將大行皇帝放入梓宮(皇帝的棺材,金絲楠木製造) 另把石灰糯米等做乾燥劑 放入金絲楠木棺。大殮當天王宮大臣、文武百官要來瞻仰皇帝的遺容。梓宮上要刷上四十九道漆,更加隔絕空氣。所有人都不會聞到屍臭。

停靈:大殮之後要將皇帝梓宮停放在乾清宮正殿,供祭祀,同時頒佈遺召,舉國致哀27天,這個時間段內不許演戲,更不能有任何娛樂活動,否則腦袋可能要搬家。

移靈,在乾清宮停放一段時間後,咸豐的梓宮又送至東陵之隆福寺暫安。

咸豐死後為什麼那麼久不能安葬?

咸豐起初選好了陵墓地址也擬好了修陵墓的圖紙。建造陵墓的工人扛著大鐵掀草草刨了幾下就暫停了。一,因當時國內正處於內憂外患,太平天國起義勢頭猛烈,外敵的炮火對大清狂轟濫炸。這些讓清政府疲於奔命,哪裡還顧得上修陵。二,咸豐在位時,國庫虧空緊張,財力銳減。當時朝廷的國庫情況:據《清文宗實錄》記載,

武職自三品以上,停給二成,文職自一品至七品,暫給廉銀六成。戶部奏:庫款支絀,兵響不敷散放,宗人府庫存,吉地餉銀共計,五十八萬四千兩,就近撥借。

不難看出,朝廷各級官員都大降工資,士兵的軍餉也是東拼西湊。

大清已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國將不保,身為一國之君的咸豐根本沒多餘銀子修建陵墓,對於勤於政事,想重振國力的咸豐來說,他也不想為國家增加負擔去籌重金修陵墓。

咸豐在避暑山莊

咸豐十年(1860年)咸豐聽聞英法聯軍要攻入北京,就帶領他的眾妃子們,慌忙逃到避暑山莊避難。逃前慈禧勸他留坐京師,他不聽。

避暑山莊的景色是很美,美的讓人陶醉,美的讓咸豐暫時麻痺。這裡有他愛聽的大戲;眾多的美女左擁右抱;欲死欲仙的鴉片燻著。他顧不了京城內屍堆如山,簽訂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割地賠款。然,殘酷的事實無法逃避,北京城弄丟了,龍椅上還坐滿外國人;圓明園被燒;先帝的妃子常妃被英法聯軍嚇死在圓明園,她的屍體腐爛發臭無法安葬;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一個個不好的消息傳來,一次次刺激著他薄弱的神經,再加上自小體弱多病,就這樣命喪黃泉。



安葬

內憂外患,咸豐帝無處安葬,但是咸豐的陵寢在1865年建成了,取名為定陵。在農曆9月22日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咸豐皇帝終於被下葬。

“咸豐”是清朝最後一個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一個“苦命天子”。他10歲喪母,還成了個瘸子。他整日在內外戰火的硝煙瀰漫中膽戰心驚。除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外,他是大清執政時間最短的皇帝,在皇位上只工作了11年。在他執政的這些年還發生了7次大的蝗蟲災害,餓殍遍野,他的年號雖然稱之“咸豐”,他渴望做個讓“天下豐衣足食”的皇帝,然這只是個夢想。讓人痛心的是他還給中華民族留了個大禍根——慈禧。


小姐姐講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關於題主所說的“咸豐皇帝死了以後很久才入殮”這個問題,我先更正一下,咸豐皇帝入殮時間不是很久,下葬時間才是很久。

入殮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是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把死者放入棺中。

清朝皇帝的喪葬禮節很高,乾隆的棺槨內壁裝衫了五色織金梵文陀羅尼鍛和金龍彩鍛一共有13層,這還不算身上穿的,漢代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身上就裹了20層衣服,這些都是在小殮的時候完成的。厚厚的包裹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隔絕空氣,對屍體有保護作用。

咸豐皇帝死後四年才下葬

咸豐應該是整個大清朝最悲催的皇帝,他在位的時候內憂外患,國庫空虛,就連做陵墓的錢都拿不出來,這才導致他去世的時候“死無葬身之地”。

按照大清的祖例,皇帝登基後就要開始建造陵墓,咸豐剛登基的時候也為自己選好了風水寶地,但陵墓開工的時候,工人只是象徵性地用鏟子挖了一些泥,然後就停工了。從此咸豐皇帝的陵墓就成了“爛尾工程”,一直到他死的時候都沒有建起來。

咸豐皇帝陵墓遲遲不建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 一、沒錢,當時太平天國選擇,英法聯軍侵略,國庫裡的錢都拿去打仗了,已經拿不出錢來建陵墓。咸豐皇帝不死心,他要求地方官員報效皇帝,就是給錢,這一招還是管用的,最終全國收上來的銀子有五十八萬多兩。這筆錢雖然遠遠不夠,但起碼可以讓建陵工程繼續開工,結果這筆錢還沒到咸豐手裡,就被戶部借去發軍餉了。可憐的咸豐皇帝被氣得沒點脾氣。

  • 二、遷都,英法聯軍打進北京的時候,咸豐躲到避暑山莊去了,當時他還考慮過遷都,要把都城遷到西安來。後來英法聯軍退兵後,咸豐又打消了遷都的念頭,但也是這樣來回一折騰,建陵墓的事又給耽擱了。

  • 三、祖制,清朝的祖制,兒子的陵墓規格不可以超過父親。咸豐的老爸道光皇帝是出了名的吝嗇鬼,所造陵墓與其他先皇的相比非常寒酸,看上去就像是皇宮妃子的規格。按照祖制,咸豐的陵墓是不可以超過這個規格的,這也讓咸豐非常糾結。

1861年8月22日,咸豐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此時他的陵墓還是沒有建好!一直到同治四年九月,也就是1865年的時候,咸豐皇帝才被下葬。死後四年才下葬,屍體不會腐爛嗎?其實當時屍體是否腐爛也無人知曉,因為棺槨已經密封,不允許再打開了,不過按照清朝喪葬的規矩,咸豐下葬的時候屍體應該還沒有腐爛。

清朝對皇帝的屍體不會去做特別的防腐措施,一般在大殮之前會用冰塊堆放停放屍體的地方用於降溫,另外在棺槨處理上也有助於防腐。

  • 首先是棺槨的製作,乾隆三十三年的時候,溫惠皇貴太妃薨逝,當時內務府就開出一張製作棺槨需要的清單,除所需要的楠木和杉木外,還有“松香250斤,黃臘60斤,桐油80斤,煙子10斤,彩黃88斤5兩9錢,嚴生漆5斤,土子面4斤,白乾線布8丈, 寧布20丈,廣膠17斤10兩1錢,木線柴200斤,魚鰾6斤15兩……”從這張清單可以看出,用於密封的材料非常多,比如松香、黃臘、桐油、土子面、廣膠、魚鰾等,這些材料都是用於木材縫隙的密封。這種工藝製作出來的棺槨密封性相當好,也保證了屍體與空氣的隔絕。

  • 其次是棺內放置的防潮、防腐材料,光緒皇帝崇陵挖掘的時候,發現其棺內有大量的黑色碎渣,後經檢驗得知是香木碎屑,這種東西可以吸收棺內的水分,起到防腐防潮的作用。

  • 最後就是棺槨的漆飾了,如果有人見過以前農村的葬禮應該知道,死人的棺槨是刷完漆後才大殮的,但是清朝皇帝的棺槨要漆飾49遍,整個過程下來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因此我認為,清朝皇帝棺槨的漆飾是在大殮以後進行的。49遍的漆飾可以達到很高的密封效果,這也是保證屍體不腐爛的原因。

綜上所述,咸豐皇帝死後入殮時間不長,進入棺槨後就被密封,因此腐爛的可能性很小,就算是四年以後才下葬也沒有問題。


參考資料:《清文宗實錄》、《清宮述聞》、《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水煮汗青


咸豐帝死後第二天入殮,回京後又經過小殮和大殮,在四年後入葬皇陵。因為在每次入殮時都會對屍身進行防腐處理,所以咸豐帝屍身不會腐爛太嚴重。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十八日入殮。

因為咸豐帝的妃嬪慈安和慈溪與他任命的八大臣爭權,慈溪藉著運送咸豐帝的屍身和棺材回京發動了辛酉政變,先行帶著咸豐帝的屍身回京,一路上謊稱咸豐帝病重,到京後宣佈咸豐帝駕崩。

咸豐帝的屍身在第一次入殮時,經過了簡單的防腐處理,奈何他死於炎熱酷暑,在路上屍身多少還是會有腐壞。

回京後,根據帝王隆重的喪葬禮儀,還會經過小殮和大殮,一是為了對咸豐帝屍身體面處理,放入陪葬品,二是為了能夠對咸豐帝的屍身進行防腐。在入殮後,還會在棺木外刷上七七四十九遍漆,可以更好的隔絕空氣,加強防腐效果。

咸豐帝在經歷了小殮、大殮、停靈、移靈後,卻因為陵寢沒有修建好,無法出殯下葬。

其實,咸豐帝早早地就命人設計好陵寢地宮,也派人早早地尋好陵寢地址,卻因為種種原因,陵寢修建工程頻頻中斷。

咸豐帝時期,清王朝內憂外患,對內要鎮壓太平天國的起義,對外要抗擊英法聯軍的入侵,國庫大部分都用於戰爭開銷,官員的俸祿也大大降低,清王朝因為戰爭焦頭爛額,國庫虧空,哪裡還有精力和金錢去修建陵寢!

直到咸豐帝駕崩,陵寢修建工作才開始全面啟動。這時的清王朝早已經是千瘡百孔,陵寢的修建工程一減再減,為了節約開支,還使用道光帝修建陵寢時剩下的廢料。

同治四年秋,咸豐帝的陵寢終於修建完畢,時隔4年,咸豐帝終於下葬,入土為安,其陵寢被稱為“定陵”。


湯湯說歷史


咸豐愛新覺羅·奕詝,生於北京圓明園,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咸豐帝死於咸豐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22日),葬於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二日(1865),時年僅僅31歲,期間相隔了四年左右,屍體肯定是會腐爛的。但是古代也有一些防腐措施,防止腐爛速度,在靈柩的周圍放上許多的冰塊,減少腐爛的速度。帝王身體再塗上水銀與砷,也就是汞,我們都知道汞可以達到很好的防腐效果。還會在帝王的身上塗抹一層厚厚的香料,防止臭味的散發,屍身處理好後,再安置在靈柩之中。



內憂外患的國家

那麼咸豐皇帝為什麼相隔這麼久才入葬呢?咸豐皇帝有心匡扶江山社稷,但卻心有餘而力不足。面對內憂外患的局勢,咸豐皇帝最後不堪重負死在了承德避暑山莊。來說說咸豐生前的事情,此時的歐洲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代替人工生產效率提高了幾十倍。那麼此時西方列強最需要什麼呢?那就是市場和原材料,當時的中國地大物博,自然就被各國覬覦。可能你會想,這和咸豐皇帝遲遲不下葬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有,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開放五口通商,就是當時經濟比較發達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這就造成了當地許多的手工工場破產和白銀大量的外流,之後農民起義爆發,太平天國運動應運而生了,清政府忙於奔命,財務收入銳減,清政府花銷太大,咸豐皇帝的陵墓就被擱置了。



陵墓完工

咸豐九年,咸豐陵寢開始修建,偏偏遇上了英法聯軍又打過來了,咸豐出逃,修陵寢被擱置。咸豐十一年,咸豐帝死於咸豐十一年,修陵寢才又被提上了日程,畢竟皇帝死了,總不能沒有地方放置吧,就這樣在內憂外患中陵寢於1865年建成,取名為定陵,在農曆9月22日下葬,咸豐皇帝終於在死了四年之後入土為安了。


小生聊歷史


1861年8月22日,大清帝國皇帝,31歲的咸豐在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崩逝。

咸豐,全名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道光帝第四子。大清帝國第九位皇帝,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褚繼承大統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真正掌握實權的皇帝,除末代皇帝溥儀外,他是大清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說了半天,還沒弄清楚是誰,我告訴你,慈禧是他老婆。

咸豐一生悲崔,10歲喪母,小時候騎馬把腿摔折,成了瘸子,得過天花,滿臉麻子。道光晚年立儲之時,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間搖擺不定,後奕詝老師杜受田面授“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二個密訣,感化了道光,被立為儲。

1851年,咸豐登基同年,爆發太平天國運動,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屋漏偏遭連夜雨,英國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內交外困。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帶著妃子位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在這裡他已沒有心情擁美人、賞美景、品佳餚。六弟恭親王弈訢簽訂了《北京條約》割地賠款、圓明園被燒燬、常妃被嚇死在圓明園、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他每天靠吸食過量鴉片麻痺自己,急火攻心,最後掛了。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咸豐駕崩,按照皇家禮儀,入土為安即可,但咸豐竟“死無葬身之地”。

咸豐皇帝遺命6歲的載淳(同治皇帝)繼位,為避免危難之際少主疑國,派顧命八大臣,來“贊襄一切政務”,慈禧讓顧命八大臣中最核心的成員肅順,負責運送咸豐帝梓宮從大路回京師,自己則帶著其他7個顧命大臣,運送咸豐的屍體走近路提前回到京師,到達北京已是9月30日,咸豐死時正值酷暑季節,路上經過40余天,咸豐的屍體在路上腐爛發臭在所難免。

回到京城,按照皇帝禮儀,經過後小殮、大殮、停靈,只能移靈東陵之隆福寺暫安。

咸豐死後為什麼不能立即入土為安呢?

因為窮,無錢修建陵墓。

咸豐稱帝后,按照禮制,在平安峪為自己建造陵寢,未等開工,爆發太平天國起義,隨之英法聯軍進攻北京,處處需要錢,咸豐三年,堂堂大清帝國,國庫僅有二十多萬兩銀子,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活人都顧不上了,哪有錢建皇陵。

1861年,咸豐帝都死了,實在沒辦法,才開始建陵,但無論規格,用材等都大大縮水。

1865年農曆9月22日,咸豐皇帝終於入土為安。此時已過四年,棺槨已經密封,按照清朝喪葬的規矩不能再打開,實際上屍體腐爛與否,已經不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了。


美麗青春您真痘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入殮和下葬不是同一個意思。入殮是指把死人放入棺材中,放入棺材之前要進行換衣服,化妝等一系列的手續。像皇帝還需要進行防腐處理,古代時的防腐技術已經很好了,所以咸豐帝是死後沒多久就入殮了,所以應該不會腐爛太嚴重。下葬是把棺材埋到地裡,咸豐帝應該是死後五年下葬的,死後五年下葬,但不代表死後沒有入殮,如果死後不做任何處理放五年肯定早就腐爛了。



咸豐帝,大清朝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帝,也是最後一個通過秘密立褚繼承皇位的皇帝。

有人說咸豐帝是清朝歷史上最倒黴的皇帝,因為他在位的時候國家內憂外患,沒有過上一天安穩日子。但是我覺得咸豐帝也是幸運的,幸運在自己能力一般的情況下,竟然擊敗了文武雙全的鬼子六奕昕,成功的登上了皇位。


巧奪皇位

道光皇帝大限將至時候可以傳位的只有兩個人選就是咸豐和六王爺奕昕,二人是同一個母后生的,算是真正的親兄弟。其實一開始道光皇帝偏向於六子奕昕,因為奕昕本人長的儀表堂堂,文韜武略都在咸豐帝奕寧之上,最關鍵的是奕昕身體很好,沒有任何毛病。但是咸豐帝奕寧就不行了,不光文韜武略不如弟弟,而且還是個瘸子(小時候摔斷過腿,後來沒治很好),身體也不是很好。但是咸豐帝年長,封建社會都追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之說,而且咸豐帝雖然能力不行,但是他很孝順。所以道光皇帝一時間難以抉擇。

雖然難以抉擇,可是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還是要選擇繼承人的。本來咸豐帝並不佔優勢,可是誰叫人家有個好老師來,那就是咸豐帝的老師杜受田,就是這個哥們,讓咸豐帝登上的皇位,變相的讓慈禧太后統治了中國幾十年,所以慈禧還要感謝杜受田。杜受田怎麼幫助咸豐帝奪得皇位的呢?關於這件事還有兩個小故事。


道光帝為了考驗兩位皇子的武功,就讓皇子們一起打獵,杜受田知道咸豐帝奕詝根本不會比奕昕打的多,所以就讓奕詝一隻獵物也沒有打,最後打了感情牌,說不忍心殺生,以幹天和,道光就認為咸豐有帝王的心胸。

還有一個故事就是道光老年生病時,問他們兩個人怎麼治國,奕昕說的頭頭是道,可是咸豐又打了感情牌,沒有做答,只是說父皇的病沒事,一定可以好的,然後就一直趴在道光的床榻前哭哭啼啼,親自喂藥。所以道光年紀大了,被感動了,立了奕詝,而又因為六王爺奕昕確實有才,所以在立褚時,特別又加了奕昕為親王,輔佐咸豐治理國家。


咸豐帝在位期間,雖然鎮定思痛,努力改革吏治,重用漢臣,勤於政事,可是無奈所處的時代不是一些小打小鬧就可以振興大清的。大清朝體制已經腐敗不堪,如果不進行有質變的改革,是很難興盛。再加上在位期間還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外國列強不斷侵華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中國已經是內憂外患,即使康熙在世也難以改變清朝不利的局面。

咸豐帝在內憂外患之際,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病逝與承德避暑山莊。關於咸豐帝的死,有的說是因為縱慾過度,有的說是因為被英法聯軍趕到了避暑山莊,承受不住巨大的壓力而亡。我覺得咸豐帝的死,是因為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對自己治理國家產生了懷疑,認為自己怎麼努力也不能把國家治理好。所以咸豐帝后來在承德就開始了自暴自棄,沉迷於酒色,再加上自己身體本來就不好,死亡是必然的。


咸豐帝為什麼死後五年才下葬呢?那時因為咸豐帝死的時候皇陵還沒修建好。

清朝的皇帝都是登基一年就開始為自己選址修建陵墓。咸豐帝登基後也重視,專門派王公大臣去選擇吉地,命令定郡王載銓,工部右侍郎彭蘊章,內務府大臣基溥,還有堪輿(風水)學大師陸應谷去挑選,最後選定了平安峪這個地方。

後來剛想開工修建,那邊太平天國就開始起義了,為了鎮壓起義,國庫的錢早就捉襟見肘了,咸豐三年的時候,國庫還剩下二十多萬兩銀子,士兵的軍餉都快發不出來了,哪有錢建皇陵。後來咸豐帝通過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推行厘金制度終於使國庫充盈起來,但是大部分錢都用於了鎮壓起義。


後來起義漸漸的被控制起來了,咸豐帝突然想起自己的皇陵還沒建呢?於是,咸豐九年開始破土動工,可是剛要開始全面動工,這邊英法聯軍又打過來了,修建工程又推遲了,所以等到咸豐帝死的時候,皇陵基本上還沒怎麼修建。

最後,咸豐帝死後,他的皇陵才開始全面動工,為了趕工期,精減了很多地方。甚至還用了道光帝寶華峪陵寢(因為進水被荒廢的皇陵)的棄料,這樣既節省開支又可以趕工期。終於咸豐帝死後五年終於修建完工,咸豐帝也得以入土為安。咸豐帝雖然死後五年才下葬,可是由於死後做了防腐,而且棺木密封都比較好,所以應該不會腐爛太嚴重。


楚風說歷史


咸豐皇帝死了以後很久才入殮,就不會腐爛嗎?(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慈禧劇照)

清朝歷史上最後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帝,也是通過秘密儲君的皇帝。有人認為咸豐帝是比較倒黴的一個皇帝,因為他執政之時,清朝處於內憂外患的局勢,可算是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

長城認為咸豐帝算是比較幸運的,至少他用自己的能力,擊敗了具有文武雙全的六奕昕,最終成功的登上皇位。

咸豐帝死後很久沒有入殮,有人說他的屍體不會腐爛嗎?對於這個問題,首先長城給大家說一下。葬禮儀式的流程,首先小殮,大殮,其次是停靈,移陵,最後是出殯,入葬。這是一般葬禮過程。對於咸豐帝當時的陵墓沒有修,因此,沒辦法安葬。

我們在回到1861年8月22日的早上,咸豐帝死於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享年31歲,那時同治皇帝才只有6歲。那天的太陽比較大,烈日炎炎,誇張點說,活人可以被烤焦。

當時慈禧與慈安為了想把咸豐帝的屍體儘快送往京城,只好選擇從近路運送,而且咸豐帝的屍體與棺材是分開運送。在9月30日送到京城,10月份咸豐帝的棺材才送到京城,根據古代的防腐技術,長城認為咸豐帝的屍體不會腐爛。

(咸豐與慈禧劇照)

咸豐作為皇帝,他去世之後,對於他屍體的防腐,肯定會用最好的技術。入殮就等於是大殮,何為大殮?

其一,小殮:咸豐帝要回京城當天,開始在屍體上塗抹上香料,口中放上珠,身上穿壽衣,屍體旁邊還要撒上冰塊與木炭,作為去屍臭之用。像咸豐帝的兒子女兒以及其他人都要行禮等操作。

其二,大殮:這是在小殮第二天舉行,就是將皇帝的屍體放入棺材,另外裡面要放上石灰糯米等乾燥劑。大殮之時,文武大臣等人都要瞻仰遺容,而後還要在棺材上刷49道漆,就是起到與空氣隔絕,也起到保護屍體的作用。

在古代來講,作為皇帝的咸豐,是不可能沒有入殮的。據史料記載,咸豐帝死後五年才下葬。如果五年不做任何處理肯定會腐爛。

對於咸豐帝修陵之事,起初他是選好陵墓地址的,並且還擬好了修陵墓的圖紙。當時,修陵的人拿著工具都開工了,可是突然就停止了。這其中的原因有這樣:

一:因為此時清朝處於內憂外患,太平天國崛起,外敵的苗頭對準了大清朝。這些事情都會把清政府弄的焦頭爛額,更別說給咸豐帝修陵墓。

(清定陵圖1)

二:咸豐帝執政之時,國庫處於空虛緊張趨勢,清政府財力逐漸銳減。根據《清文宗實錄》記載:武官職位,從三品以上開始,發兩成俸祿;自文官職位一品到七品,只給六成廉銀。當時戶部:庫款支絀,兵響不敷散放,宗人府庫存,吉地餉銀共計,五十八萬四千兩,就近撥借。

從這裡看出,朝廷的各個官員的俸祿開始大減,士兵的軍需都是到處拼湊。那時的大清朝,可謂到處是傷,身為國君的咸豐帝實際是沒有銀子修陵墓,對於想勤於政事,更想有一番作為的咸豐帝來講,如果這時修自己的陵墓,那是給清朝增加負擔。

公元1860年,咸豐得知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城,故而帶上自己的妃子們,倉皇逃到避暑山莊,在逃跑之前,慈禧就勸他留在京城,可是他沒有留。

咸豐帝為何要前往避暑山莊?

說到避暑山莊,景色優美,讓咸豐帝有些喜愛。這裡有咸豐帝喜愛聽的大戲,更有眾多美女,還有讓他欲死欲仙的鴉片。肯定不會想到京城有很多屍體,更不會顧慮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割地賠款。

(清定陵圖2)

事實就這麼殘酷,北京城沒有保住,龍椅留給了外國人,圓明園被燒了,先帝的妃子被英法聯軍嚇死在圓明園,更有甚者,她的屍體沒有人安葬,圓明園的總管大臣文豐也投海自盡,這樣的消息一個接一個,讓咸豐帝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最終讓他丟了性命。

這個時候的咸豐帝,因沒有陵墓,而無處安葬,最終在1865年咸豐帝的陵墓修建完成,取名為定陵。這下咸豐帝可以下葬了。

品史公曰:咸豐是清朝最後一個具有實際權力的皇帝,也是一個苦命皇帝。他十歲母親便去世,還變成了瘸子,也是非常不幸的。整日還在戰火中過日子,除了末代皇帝溥儀之外,他算是清朝執政時間最短的皇帝,共計在為十一年。執政期間,發生過七次蝗蟲災害,當時的場面,餓殍遍野,他的年號為咸豐,一生渴望做一個讓天下豐衣足食的皇帝,可最終只是一個夢想而已。最讓人心痛的是他留給他的兒子遺詔,讓慈禧掌權清朝四十餘年。

參考文獻:

《清文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