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離清明還有一個月,今年的清明節會出現哪些變化?

集盒課堂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是祭掃祭祖的傳統節日,也是踏青賞景的好季節,當下正處於新冠肺炎防疫的關鍵時期,疫情完全結束還有一段時間,註定今年的清明時節將是一個特別而且難忘的節日。

為了減少人員聚集和流動帶來的防疫風險和壓力,各地會積極宣傳勸導在清明節期間不返鄉,採取網上祭掃祭祖等方式寄託哀思、緬懷故人。網上祭拜掃墓將成為一種新穎獨特的民間祭祀文化。

同時為了防止交叉感染,今年清明節各地政府相關部門會暫停組織集體祭祀、骨灰撒放、植樹區骨灰安葬等群體性活動。

各地的旅遊景點和風景名勝區,將會嚴格控制人流。有很多景區會實行嚴格的人流管控措施,有的景區會閉門謝客。人們攜家帶口走出家門,親近大自然、踏青賞花的美好願望可能難以達成。

清明除了是祭祀、踏青的時節,也是一個難得放鬆心情的節假日,因為疫情的原因,三天的小長假會讓很多人的出行、相聚的願望落空。因為人群出行、聚集、遊玩、餐飲等會帶來疫情隱患,為了安全著想,更多人會選擇宅在家裡。

希望疫情早日結束,大家可以出去走走看看,每個人都有一個好心情,開開心心的賞祖囯大好河山和美麗風景!!


大地驚雷LEI


今年的清明節肯定和以前不一樣了。

首先今年由於疫情所有人都在家裡待著,禁止出門,禁止串親,現在已經3月份了,如果疫情能夠在這個月控制住,全面復工復產的話,我想清明節會有很多人去拜祭祖先了,畢竟疫情一結束就是清明瞭,很多出門打工的人受到疫情影響也賦閒在家有時間了,加之疫情期間死亡人數較多,自然拜祭人也就更多了,出門務工人數增多了也就是各地交通也開始擁堵了,等於是全面復甦的場景。

再次清明節時疫情還是在危險期,那麼到處只能看到零星去拜祭的三兩人,畢竟待在家裡是最安全的,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小草幸


二十四個節氣中紀念逝去的節氣只有一個清明節。

話外音:清明節最早與掃墓無關,因為古代只有貴族立墓的,而普通人並沒有墓,一聲嘆息。秦漢以後,貴族稱“墓”,他們立有碑,而普通人只有一個無碑土包,只能叫做墳,又是長嘆一聲。

現實:今年的清明節,說來只能令人肅立黯然。一場突來的肺炎,讓不少的生命在突然之間離去,沒有時間告別、沒有任何準備、沒有殷殷囑託,一切都是突然的來,人兒突然的去。讓生者在這個特殊節氣中,深切體會到了白居易詩中“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的含義。

哲學思考:今年清明,讓我們想起《尋夢環遊記》人一生的死亡三個層次

第一層:斷氣的那一刻,是生物學角度的死亡;

第二層:舉行葬禮的那一刻,你的身份將會在這個世界上被抹除;

第三層:被世界最後一個忘記的那一刻。這一刻將是真正的死亡,從此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

看來全世界對死亡的認識都時一致的,今年有人永遠失去了在這個世界上的身份,但他們還會被親朋好友銘記,其實算是沒有真正的離去。在清明這個時節中他們還會無數次的被身邊的親人記起。

熙熙攘攘的復工人群中,有人在回到安靜家中,在靜謐的夜晚,在無人相顧時,才有淚千行。

今年清明節很多人會有三處更深的體會:

父母情:季羨林在《故鄉行》描述:“娘啊,這恐怕是你兒子最後一次來給您掃墓了,將來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是啊,一場疫情讓遊子們最深人生感悟就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生死觀教育:天地悠悠,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我們都是手持單程車票的旅客,在我們穿上大人的衣服,模仿大人時,我們就已經遺失了青春,並且很快體會到“某某去了很遠的地方,再也不回來”那生澀句子的含義。這次疫情是生死的角逐場,會使更多人會在開始正面對待過死亡這場最後的人生教育。在清明節的思念中,體味到不懼生、不懼死,這個人生的答案。

責任感:相信很多人會在這段時間內這領悟了生命真正的含義,體味到肩頭責任,他會比以前更懂這個世界,也更懂自己了。向死而生,不逃避、勇於面對,這是你自己的進步,更是整個社會的進步。


大太陽下的夏天


今年清明節是4月4日,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清明節肯定大有不同。由於疫情原因,許多人的工作還沒有復工,在家已經呆了1個多月,有一部分人會趁著現在部分地區疫情得到控制的時期,回去祭祖,我們家就是,前幾天趁著成都疫情得到控制,一家人回老家祭祖,還有一部分人可能因為處在疫區,所以只能在家中祭祖。


萬物卷


今年的清明節會出現哪些變化?我認為應決定於當時的疫情。就在去年的除夕夜,我已經用詩句形式公佈了對這次疫情整個過程的看法,到目前為止都應驗了,最後一句“清明冠毒盡化灰”也應該順理成章吧!

清明時節:冠毒既除,必有柳暗花明之景。變化之大,可想而知:好象經歷了一場特殊戰爭而凱旋歸來,感覺到“江山如此多嬌”!鮮花為我盛開,路上川流不息,山上人聲鼎沸,一片歡聲笑語,其樂無窮矣!





覃南朝


清明節源於晉國介之推之死。以後每逢清明,人們往往帶上食品,香燭到介之推墓前憑弔。後來,逐漸成為人們祭奠已故者的一項傳統節日,流傳至今。那麼今年能不能掃墓,:還會繼續受疫情的影響嗎,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就到清明節了,如果疫情解除了,畢竟是傳統習俗節日,還是要去祀奠,已故的親人和無數革命先烈。沉痛悼念因新冠病毒犧牲的醫生、護士、警察等,讓我們祈禱他們一路走好。如果疫情還沒得到控制住,那麼儘量少上墳祭祀,少組織集體性的祭奠活動。還是宅在家裡給已故親人祈禱吧!保佑我們中華兒女平安昌盛。




仙玄兒


現在還是疫情期間,無疑今年的清明節會有些不同,如果疫情順利度過,我覺得會有以下變化。

如果疫情過去,出門的人比往年會更多。

我們都知道,清明節會有一個小的假期,而且清明正是踏青的好季節。人們在家“宅”了許久,早已經憋悶的緊,很可能會利用這個小假期好好的出去遊玩一番。

但是也不排除疫情還不能真正過去,人們為了更好的支持一線工作,不扎堆不外出,在家宅個清明節。

防火會更嚴厲。

其實清明防火一直是重中之重,但是近兩年尤其力度大。

我認為今年可能將是力度最大的一年,首先從去年看來,防火是每一年都在加大力度的,這也是必然的,畢竟每年清明節祭祖都會引起大大小小的火災。

澳大利亞大火導致10億左右野生動物滅絕,這是多麼嚴重的後果。所以我想大家也會引以為戒,不讓這種悲劇發生在我們的國家。

所以我認為今年的清明節防火會更加嚴厲。

聚餐會變少。

往年不論是大小節日,都是飯店等娛樂場所的旺季。

幾乎是每個人,都會聚餐,唱歌等等娛樂。但是今年的教訓是深刻的,是沉痛的,我們從來都是記性很好的民族。我想大家還是會減少聚餐等娛樂形式。

還有一個原因,在家“宅”了這麼久,經濟備受打擊,畢竟錢包空空啊!有這時間還是想想怎麼還月供比較靠譜。


畢竟今年的開頭是災難性的,我們不會忘記那麼多的英雄和烈士,所以我認為,大家還是會理性的去過清明節,當然這是疫情徹底被控制的情況下,如果疫情沒有被控制,大家還是得在家“宅”過清明。


聞香書坊


截止到昨天,因新冠肺炎而病故的人數已有2984例。

他們有的是平民百姓,有的是醫生,有的是護士,有的是官員,不管是誰,他們都是一個家庭裡不可或缺的親人。

所以,今年就有這麼多家庭,本來是可以一家人去踏青去郊遊,但是現在只能去祭拜。

所以,要說今年清明節的變化,肯定是多了一些傷痛,多了一些懷念,多了一些後悔,多了一些不甘。

我們的國家在繼續努力,我希望清明節最大的變化就是疫情徹底過去,不要再有人因此犧牲,不要再有家庭因此破碎。

這就是我覺得會有的變化。



大額頭者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

2020年初由於冠狀新型肺炎疫情,我們每個城市的所有人都在家裡待著,禁止出門,禁止拜年,現在已經3月份初了,疫情能夠在3月底控制住,每個省份復工復產的話,我個人認為清明節會有很多人去掃墓祭祖,畢竟疫情一結束4月份就是清明節了,很多出門打工的人受到疫情影響也賦閒在家,加之疫情期間死亡人數也比較多,自然拜祭的人群就更多了,出門上班人數增多各地交通也開始擁堵了,經濟等於是全面復甦了……


睿為企業法務


悟空好,題主好。我是聿遠。文化領域創作者。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春分後15天就是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

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號,星期六。相信在閉關修行了一個多月的情況下,好多朋友一定很關心今年前面會不會放假,這個假怎麼放。

清明放不放假,首先要看疫情怎麼樣了。在沒有反覆,按現在情況一直好轉下去。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相信會達到一個新發也沒有。已經發現的也應該基本治療結束了。如果有反覆的話那就不好說了。

春節後的延期開工給企業造成嚴重問題。訂單發不出貨,工人工資要發。開工後肯定要抓緊時間,加班加點的生產以彌補損失。

很多企業都要接新訂單,趕工期,再加上經過疫情長期待在家裡,很多職工短期手裡也沒多少錢可以去消費。

所以有很大可能今年清明假期只放1天。三天的假期恐怕就別想了。想必來五一前的雙休也別想了。

而到五一假期,居民手裡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之後,五一節再放長假的可能性很大,因為這時候需要用消費來拉動經濟復甦。

五一假期,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黃金假日,將會極大地刺激國內消費。特別是在疫情結束後消費會有一個爆發。而國家與市場也需要一次這樣的消費爆發來拉動經濟上升。

相信2020年的五一消費會出現一個歷史新高。

歡迎評論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