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开国功臣蓝玉说了哪句话,导致了朱元璋枉杀15000多人呢?

猫眼观史


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又是皇亲国戚。

他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所以太子也要随太子妃叫他一声舅父,同时他的女儿又是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的王妃,地位是尊贵无比了。

可是这样一个人的结局却是很悲惨的,蓝玉被剥皮实草灭族,受他牵连致死的都还有一万五千多人,就连嫁给蜀王朱椿的王妃都被朱元璋赐死了,可以说是赶尽杀绝了,不留任何余地,为什么朱元璋对他这么狠了?

蓝玉说过“上疑我矣”这话,意思是说朱元璋不信任他,但是要是因为一句话被杀还是不可能的,朱元璋给他定的是谋反罪。

其实应该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朱元璋杀他的最主要原因是朱标病逝了,朱元璋要给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炆扫清登基的道路了。

蓝玉在初期其实没有受到重用,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分封功臣,一共封了6位公爵和28位侯爵,而蓝玉当时却连侯爵都不是,但是常遇春常常在朱元璋面前夸他,加上他也英勇善战,最后才得到朱元璋重用了。

洪武五年,蓝玉在雁门关外的野马川之战中,击败了元朝的名将扩阔帖木儿;洪武十二年,又和沐英征讨西蕃得胜归来,朱元璋对他是另眼相看了,觉得这个人数次立下大功,还真的是个人才了。

朱元璋封了蓝玉为永昌侯,

蓝玉终于也跻身侯爵之列,从此得重用。

蓝玉是太子朱标的拥护者,因为他和朱标是亲戚,加上朱标也的确有才能,所以两个人关系很好,蓝玉一直不喜欢燕王朱棣,从蒙古班师回朝,还让朱标提防朱棣这个人,说他有天子气象,很可惜仁爱的朱标没有听。

但是蓝玉这个人了不懂的低调,立了几次大功之后,开始嚣张跋扈了。

据说他认了上百个义子,有次和朱元璋谈话的时候,还有几个义子跟着,朱元璋喊这些人后退,这几个人居然没有退,直到蓝玉喊退才退,朱元璋就不乐意了,因为蓝玉这个时候居然比皇帝还有权威了。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带兵15万挥师北上,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元军从此一蹶不振,不敢南下,蓝玉此功劳可比肩卫青、李靖了。

可是他回来的时候,在喜峰关不等主将来开门,而是自己破关而入,态度可以说是嚣张跋扈了,但是朱元璋还是没有下令杀他,只是把原定封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了。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爱屋及乌选了皇太孙朱允炆做继承人,这个时候蓝玉就必须死了,为什么这么说了?

因为朱允炆这个时候还没有18岁,在朱元璋看来,自己和朱标还能镇住蓝玉,可以让蓝玉给大明朝挡风雨立战功,可是年幼的朱允炆就未必能镇得住这个人了。

朱允炆年幼,蓝玉又嚣张跋扈,

所以朱元璋就杀了他去保护自己皇孙了。


湘西小木鱼


朱元璋晚年搞的“蓝玉案”,以谋反罪将战功赫赫的功臣蓝玉剥皮实草,被牵连诛杀的人数达到一万五千人,这些人因为蓝玉说了一句“上疑我矣”而被牵连其中。


为什么说因为这句导致朱元璋杀了这么多人?原因就是蓝玉从这句话开始,就有了一系列的动作。

一代将星蓝玉横空出世

蓝玉是明朝非常出名的将领,是猛将常遇春的妻弟,不过在元末明初徐达、常遇春等名将在的时候,他的光芒显现不出来,蓝玉真正出名的战役,是洪武二十一年,率领明朝十五万兵马向北征讨的捕鱼儿海战役。

当时元顺帝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即位后,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经常骚扰明朝的边塞,朱元璋就点了蓝玉去征讨,蓝玉带着十五万人马雄赳赳气昂昂的向北进军,出大宁进军庆州,探子报说元朝残余在百眼井,蓝玉率军赶到百眼井没找到脱古思帖木儿,蓝玉四处寻找元军主力,可是依然一无所获。


由于大漠气侯问题和粮草问题,蓝玉想要撤军回去,定远侯王弼劝他这样一无所获回去怎么跟皇上交待,蓝玉想想也是,于是命军队不要生烟火,并乘着夜色赶到捕鱼儿海南边,在那里发现了敌踪,蓝玉命王弼为前锋,偷偷逼近敌营,当时大风扬起沙尘,能见度很低,元军以为明军缺少粮草不敢深入,也未加防备,王弼率军冲至元军营前,元军仓促应战,被明军大败,只有元主脱古思帖木儿率几十骑逃脱。

蓝玉此战俘获元主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后要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余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还有宝玺、符敕、金银印信,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焚毁甲仗无数,这一战元朝残余遭到毁灭性打击,至此基本上已经瓦解。

朱元璋听闻大喜,下诏奖励慰劳,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可以说蓝玉此时达到了人生巅峰,也是蓝玉陨落的开始。

居功自傲的蓝玉开启了作死模式

蓝玉是朱标太子妃的舅舅,自然站在朱标这边,朱元璋对屡立战功的蓝玉也是优礼有加,不过蓝玉为人行事却越来越跋扈,最终落得身败名裂剥皮实草的结局。

蓝玉仗着军功,在夜间来到喜峰关口,守关的将领因为夜里不准入关的规定,让蓝玉天亮再入关,蓝玉居然纵兵毁关而入。

还有将俘获的元主妃子侮辱,使得元妃自杀,私自蓄庄奴、假子数千人,霸占民田,御使去查问还被他打,朱元璋请他吃饭,蓝玉举止也是傲慢无礼,军中将士的任免也是蓝玉说了算,在西征回来后不满自己只被封为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却给了冯胜和傅友德,颇多怨言。

最后发展到朱元璋对蓝玉的上奏言事多不采纳,蓝玉看到朱元璋对他开始冷落,再加上他的亲家叶昇在洪武二十四年牵连进胡党案被杀,蓝玉害怕叶昇说了对他不利的话,所以才有了“上疑我矣”的说法。

在怀疑朱元璋怀疑他的情况下,蓝玉产生了自己迟早也要步入别人的后尘的担忧,私下里跟亲信聊天的时候露出怨言,还会加上“趁早下手做一场”的言词。这就跟李善长最终被牵连进胡党案一样,你知道胡惟庸要造反却不说,就要杀!

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年迈的他看到文弱的皇太孙朱允炆,想到蓝玉的种种行为,朱允炆绝对无法驾驭蓝玉这种人,于是在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后,开始了自胡党案爆发后的又一轮大清洗,被蓝党案所牵连的几乎是洪武三年之后崛起的新贵,几乎拔掉蓝玉以及他所有有联系的势力。


历史红尘


这个也不是一句话被杀,是长期的问题,积累起来,使朱元璋起了杀心。


因战功赫赫,蓝玉便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形同造反!朱元璋也没处罚他。只是把他的梁国公的梁改成凉,用来警示他,但是他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酒宴时口出傲语: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这让朱元璋心里很不安!这时他开始考虑这些开国元勋,孙子能不能驾驭!所以借着锦衣卫指挥 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杀个彻底!其实我觉得这何尝不是朱元璋暗中指使的,要不以当时锦衣卫刚刚转型好的能力,还不敢私自告发如日中天的蓝玉,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才开始将锦衣卫的职权无限扩大,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所以告发蓝玉,是朱元璋指使的!




所以说蓝玉和受他牵连而死的人不是一句话而死,是死在朱元璋对他的孙儿朱允炆的溺爱上!

私人意见!仅作参考!加我关注!可以留言!可以私信交流


胖胖看微小世界


因为一句话被杀?这恐怕有点太夸张了,蓝玉的死是自己一步一步作出来的,朱元璋制造“蓝玉案”也不是针对蓝玉一个人,而是针对旧功臣集团,蓝玉案一共牵连一万五千余人,其中有一公、十三侯、二伯,这些人加起来哪是蓝玉可以比的。

如果非要找出蓝玉说的最为致死的话,那就是"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这句话着实有些过分,哪有自己向皇帝要官职的,你当皇宫是你家开的?这位蓝将军还曾经因为几次向老朱提意见没有被采纳,说过“上疑我矣”,这些话放在一般的臣子和一般的皇帝身上自然是没什么,但是放在蓝玉这样功高震主的将军和老朱这种极其擅长拆桥杀狗的人身上,那无疑就是要诛九族的罪名了,事情已经过去好多好多年了,我们现在应该关心的问题是,蓝玉这样对社稷有大功的人该不该死和老朱为什么要杀他。

蓝玉虽然南征北战,立功无数,但是他本人的性格却异常跋扈,在一次远征蒙古回军时夜抵喜峰关,要求守将开门,按照明朝的制度,晚上是不可能开门的,蓝玉当下大怒,命令士兵攻城踏关而过,到这里其实蓝玉就已经很该死了,但是老朱却表现出了出奇的克制,仅仅是把他的封号从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提醒他收敛一点,没想到蓝将军更加跋扈了,不仅对百姓们作威作福,还骑在皇亲国戚的头上屙屎屙尿,逼死了元王的妃子,不过,就算是这样,朱元璋还是忍了,只是把他叫过去说了两句,蓝玉自然是更加不高兴了,数次口出狂言,表达了对自己的老上司朱元璋的不满。

朱元璋是什么人,他的手上沾满了开国元勋的鲜血,区区一个蓝玉还敢跟自己叫板,这真是屎盆子往脑袋上扣——死到临头了,给蓝玉安了个造反的名义,全家老小一起上了刑场,朱元璋要杀蓝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自己的孙子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垂拱而治”,朝中没有功高震主的武将,也没有不听话的文臣(因为被他打怕了),边境有藩王守卫,也是万无一失,大明江山真是铁桶一块,这是在是太棒了,可是他没想到,最终造反的正是他最放心的儿子之一,燕王朱棣,当燕王起兵南下时,他的孙子才发现,那些能打仗的都被爷爷杀完了,当时他一定给老朱送了两个字:呵呵。


漫威百科全书


蓝玉见朱元璋乘舆经过,之后便指着说:“那个乘舆的人已经怀疑我了!”这句话一说出来,大祸临门,锦衣卫密告朱元璋蓝玉谋逆,说蓝玉试图与一些大臣合作,以图谋反。


岁月神偷760


宠你的时候错的也是对的,嫌你的时候什么都是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