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西晋灭吴成功了,前秦灭东晋却失败了?

于无声处34


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分两部分详细分析如下:

A、东吴孙皓为什么被灭国。

一、东吴孙皓凶狠愚顽,肆行残暴,实行酷政,忠心劝谏的人遭诛杀,谗言阿谀者飞黄腾达,孙皓虐待民众,荒淫无度,尽失人心,将士百姓不愿为孙皓卖命。

孙皓是孙权儿子孙和的儿子,孙休去世后,蜀国刚灭,吴交阯郡又发生叛乱,国盼长君,左典军万彧原来担任过乌程县令,和乌程和孙皓有旧,他多次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称赞孙皓“才识清明果断,与孙策有一拼;好学而遵法度",丞相、左将军偏听编信,劝说孙休的妃子太后朱氏让孙皓继承帝位。孙皓得志后,粗暴骄横,多猜忌,好酒色,大小官员都感到失望。濮阳兴、张布暗自后悔,孙皓得知后在即位后的二个月就诛杀两位对他有拥戴之功的重臣。凤凰二年,孙皓的爱妾竟不时派人到集市上抢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本是孙皓的宠臣,他对抢夺的人绳之以法。妾以此告御状,孙皓竟借故用烧红锯子割断陈声的头,抛尸四望山下。临海太守奚熙给会稽太守郭诞写信,批评国政。结果孙皓派何植捉拿奚熙,奚熙自卫,截断海路。后来奚熙部下割其首送建业,孙皓诛灭了奚熙三族。孙皓每次宴会群臣,都会强令群臣烂醉,为此设置黄门郎十人,让他们禁酒杵立,宴会结束时陈述朝臣过失,如眼神不善、醉语妄言等,大过则立施严刑,小过亦给予惩处。后宫佳丽数千,仍不断选美。引急流入后宫,不合意的宫女立马处死抛进水渠冲走。或剥活人面皮,或挖活人眼睛。岑昬凭阴险谄媚而得宠幸,竟谋得九卿尊位,他喜欢大兴土木广征劳役,众人深受其苦。吴国上下离心离德,百姓不忍受孙皓驱使。晋将王濬、唐彬所到之处,吴军都土崩瓦解。孙皓授陶濬符节、斧钺、军队准备第二天抵抗晋军,谁知当夜士兵们都逃走了。最终孙皓只有投降。

二、东吴大司马陆抗死后,东吴缺少一流的帅才。

东吴始终是国君委托大将去前线指挥作战。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等,都是足以与敌国抗衡的一流帅才。凤凰三年大司马陆抗去世,东吴失去了最后的名将,晋得以长驱直入。

三、晋朝挟灭蜀余威,天下已占十分之八,多路伐吴,名将如云。

晋国命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进军,安东将军王浑、扬州刺史周浚向牛渚进军,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进军,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进军,镇南将军杜预向江陵进军,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水军沿江东下,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考量宜适,权衡机要,极尽军事力量的优势分配。

B、再分析第二个问题:东晋为什么在淝水大败前秦符坚。

一、东晋内部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东晋内部,由丞相谢安坐阵,江南大地主、大官僚们和皇帝司马睿荣辱与共,上下一心,形成利益共同体,抱团取暖,东晋百姓乐于归附。

二、东晋后方丞相谢安大将风度,举重若轻;前方谢玄、谢琰、刘牢之都是当时名将举轻若重。

当初,前秦百万雄师压境时,晋朝京城建康人人恐慌不安,谢玄到京城向谢安请示机宜,谢安平静地说:朝廷已另有命令,不再多言。谢玄不敢再问,让张玄再去请示,谢安立刻吩咐备车去郊外别墅游玩,亲朋好友随行。谢安和谢玄下棋拿别墅作赌注。平时谢安棋艺不如谢玄,谢玄心里压力山大,不让子也没胜过谢安,谢安下完棋又去游山,到夜晚才回。桓沖担心京都安全,派三千精兵来保卫京城,也被谢安谢绝。谢安在淝水之仗中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等东晋淝水大捷,谢安正和客人下棋,看完驿站报告就搁在床上,脸色如故,照样下棋。客人询问详情,谢安慢吞吞地答道:孩子们竟然已经打败了敌人。下完棋回内房,过门槛时,高兴得连木屐底下的齿折断了也未察觉。

三、前秦苻坚统一北方,拥有百万雄兵,但被他征服的前燕将领、冠军、京兆尹慕容垂,姚苌等异族首领与苻坚同床异梦,巴望着苻坚大败好复国;朱序等东晋降将形同余则成,既源源不断地向东晋输送情报,让东晋知己知彼,又时刻想着挖前秦墙脚,让前秦败了好回归东晋,这一切苻坚浑然不知。

四、苻坚经营前秦三十年,对外征战,一向所向披靡,自然骄纵。

苻坚的贤相王猛死前也谏过苻坚,嘱咐他不要贸然用兵江南;皇弟、阳平公苻融、太子苻宏尚书左仆射权翼、太子左卫率石越、宠僧道安、宠妃张夫人、爱子中山公苻诜都苦劝苻坚暂不要讨伐几乎零失政的东晋,但苻坚一意孤行。

五、谢玄等东晋将领战法高明。

东晋八万兵马与前秦投鞭断流的百万雄师隔淝水对峙时,谢玄阵势严整,派人跟前秦前线总指挥阳平公说:你孤军深入,又紧靠淝水立阵,这是作持久战的打算,不是想速战速决的样子。如果你能把阵地稍稍后退一些,让晋军渡河,双方一决雌雄,不是很好吗?秦军将领都说:我们兵多,他们兵少兵精,不如就这样堵住他们,才是万全之策。苻坚说:只要把部队稍稍后移,让他们半数过河立足未稳之时,我们用铁甲骑兵紧压过去,进而杀光,苻融然之。谁知,前秦军队一退就止不住,谢玄、谢琰、桓伊乘机渡河进攻。苻融飞马巡视阵地,想制止部队后退,不料战马跌倒,倒地的苻融被晋军所杀,原来东晋被迫降秦的尚书朱序在秦旱阵地后面大喊:秦军打败啦!秦军全线崩溃。秦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自相践踏、被杀死、冻死饿死者十之七八。朱序趁乱,和张天锡、徐元喜重新回到晋国,晋军缴获了苻坚乘坐的云母车,收复寿阳。


苍茫大地顾炜斌


西晋灭吴和前秦灭东晋,都是在南北方分裂的情况下,北方政权对南方政权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类似西晋灭吴和前秦灭东晋这样的战争,发生过多次。单以西晋灭吴和前秦灭东晋而论,二者确实有一些共同之处。

1.在这两场战争中,北方政权实力明显强于南方政权。西晋国力强于东吴,前秦国力也强于东晋;

2.在这两场战争中,北方政权都占据地利优势,控制了长江中上游的战略位置。西晋和前秦都控制着长江中上游要冲。

3.在这两场战争中,北方政权南征之前,都曾遇到君主密助手的劝阻,如晋武帝的宠臣贾充反对西晋伐吴,前秦天王苻坚最信任的谋臣王猛临死前也力劝苻坚不要南征东晋。

虽然这两场战争也一些相同之处,但是结果完全不一样。西晋伐吴取得成功最终三国归晋,而前秦南征东晋却遭遇溃败导致刚崛起没多久的前秦帝国迅速分崩离析。是什么导致这样的不同呢,显然和这两场战争的不同之处有着密切关系。

来看看西晋灭吴和前秦灭东晋的不同之处:

军事准备不同

(1)西晋准备充分

西晋灭吴,就准备周期,从西晋建立到正式伐吴,总共准备了13年。西晋立国之初,晋武帝就有灭掉东吴、统一天下的志向,但是碍于天下初定,百姓急需休养生息,贸然发动伐吴之战,非常不利于民生。所以晋武帝暂时搁置了伐吴之事,以安定时局和发展民生为要务,但是一直在为伐吴之事努力做各种准备。

特别是269年,晋武帝任命羊祜为荆州刺史镇襄阳,启动了伐吴军事斗争的第一步,羊祜在襄阳和东吴名将陆抗对阵时,甚少和陆抗发生武装冲突,主要是采取怀柔政策,同时在荆州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所种的粮食“至季年有十年之积”,为日后西晋伐吴储备了足够的粮草。

随后,羊祜向晋武帝推荐王濬为益州刺史,让王濬秘密在蜀中修造大型舰船和训练水军舰队,以便日后伐吴时,大军可以沿长江顺流而下直捣东吴。王濬的水军在西晋伐吴时,立下了大功,足见羊祜此举的战略意义。

在荆州刺史的任上,羊祜一直在思考西晋伐吴的战略计划,在给晋武帝的伐吴建议中,羊祜提出了水陆并进、合而围之、东西夹击的伐吴战略战术。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晋书·羊祜传》

羊祜的伐吴战术计划,在日后的西晋伐吴战争中得到了验证和体现,西晋伐吴的军事行动,也基本是按羊祜的计划展开的。

陆抗死后,羊祜认为可以正式启动伐吴之战了,理应作为伐吴总指挥的他却因为身患重病而无法就任,于是他临终前推荐杜预接替自己。杜预也依羊祜的伐吴战术计划行事。

官员279年末,西晋伐吴之战正式打响,凭借羊祜的伐吴战术计划,西晋大获成功,三国归晋,天下一统。

(2)前秦准备仓促

前秦天王苻坚在统一了北方各部之后,有志于更进一步统一南北。虽然前秦南征东晋的的军事计划,基本沿袭了西晋伐吴的战略计划,但是准备非常仓促,也并未落实。

同样是在蜀中训练水军,前秦是在南征东晋的前一年才开始准备,和王濬在蜀中准备了七年相比,完全无法相提并论,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前秦南征东晋时征调了80多万大军,号称百万大军,但是主力是前秦氐族人自己的30万大军,其他部队都是临时拼凑的。在前秦百万大军中,除了氐族主力之外,其他的如鲜卑、柔然、羌族等组成的部队,都对前秦有着强烈的敌意。

所谓百万大军,大部分是临时征调的新兵,没有形成战斗力,说他们是乌合之众也不为过。

前秦大军的先锋部队配置也很有问题,其先锋部队的两个部分都有问题:苻坚征召了三万所谓的羽林军,这些人基本都是花拳绣腿只能充当依仗,战斗力十分低下;苻融所率领的25万前锋军距离主力部队非常远,没有可靠的后续援军,只能单独作战。

苻坚急匆匆南征东晋,只想早点统一天下,并没有做足充分的准备,相关军事准备十分仓促。

双在军事战术上的不同,高下立判

西晋伐吴时,水陆并进,出动20余万大军,兵分六路攻击东吴。

冬,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鲁国唐彬下巴、蜀,东西凡二十馀万。-《资治通鉴》

晋军总的作战意图是:以司马伷、王浑两军直逼建业,牵制吴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点,以策应王濬所率的七万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然后由王濬、司马伷、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

从结果来看,晋军的作战意图得以完全实现,可见其军事战术是有效的。

前秦南征东晋,虽然出动了80多万军队,但是毫无军事水准而言,完全是武装大游行。“众号百万,水陆俱进,次于项城。自项城至长安,连旗千里,首尾不绝。”(《秦书》)

前秦的一字长蛇阵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再加上前锋部队距离主力过远,一旦前锋受挫,孤立无援,很容易形成溃败。这一点在洛涧战役中充分得到了印证,东晋主帅谢玄的部将刘牢之奇袭前秦据守的洛涧,大破秦军。

前秦阳平公苻融攻取寿阳以后,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就自己带着八千骑兵进驻寿阳,而让主力部队留守项城。苻坚此举,让谢玄抓住了战机,给了他致命一击。

而且双方在淝水对峙时,苻坚想利用东晋军队渡河的时机,“半渡而击之”,结果前秦军队刚一后移,整个队伍大乱。原先北伐的晋军将领朱序乘机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于是整个秦军迅速溃败,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

可以看出,西晋和前秦在军事部署和具体战术上,有着明显差别,高下立判。西晋的战略战术远胜前秦。

西晋和前秦的内部政局不一样

作为战争发起方,西晋和前秦内部政局是完全不一样的,西晋很稳定,而前秦则暗流涌动。

早在曹魏后期,经过司马师时期的嘉平之变、司马昭时期的弑君事件依旧司马氏兄弟俩平定淮南的当作,基本消灭了司马家族的反对势力,取得了伐蜀和篡魏的胜利。奠定了司马炎篡魏立晋的基础。

西晋建立后,能摆得上台面的政治势力,几乎都归顺了司马家族。也就意味着西晋政权内部是稳定和稳固的。这就为西晋伐吴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反观前秦,虽然在形势上统一了北方各部,但是民族问题始终无法解决,作为氐族人建立起来的前秦政权,内部还有鲜卑、羌族等势力,他们表明上臣服于前秦,但是内心对前秦是非常抗拒的。前秦并未有效整合这些胡人势力。

号称前秦诸葛亮的王猛临死前就权苻坚,不要南征东晋,应该注意前秦的内部敌人。但是苻坚没有听。

淝水之战中,前秦稍一溃败,由鲜卑、羌族等组成的部队迅速叛变,攻击苻坚,导致苻坚差点死在逃亡的路上。

前秦经历淝水之战的惨败后,内部政权不稳定诱发的问题迅速浮出水面,鲜卑、羌族等纷纷脱离前秦。可见前秦内部政权非常不稳定,也并不稳固。这是前秦失败的重要原因。

东吴和东晋的内部政局不一样

作为战争承受方的东吴和东晋,东吴和东晋内部政局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东吴政局非常混乱,而东晋相对稳定。

孙权死后,东吴内乱不断,特别是东吴末帝孙皓在位时,朝政非常混乱,东吴政权呈现出了土崩瓦解的态势。因为江东大族陆氏还在长江上游支撑着,所以东吴没有马上败亡,但也立败亡不远了。

东吴在军事战略上沿江据守,而无法主动出击。特别是蜀汉灭亡后,东吴丧失了一个有力的军事同盟,东吴无法像从前那样联络蜀汉共同抗敌。面对西晋伐吴的严峻现实,东吴只能被动防守,静静等待西晋的进攻直至灭亡。

而东晋就不一样了。在淝水之战前,由于桓温篡权所引发的政治动荡随着桓温的去世而很快归于平静,虽然掌控长江上游的桓氏和掌控长江下游的谢氏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是总体来说桓氏和谢氏的矛盾并不算突出,东晋政权总体上相对稳定。

面对前秦南征东晋所带来的压力,桓氏和谢氏握手言和共同抗击前秦,东晋其他政治势力也团结一心共同对付前秦这个敌人。

和东吴被动防守不一样的是,东晋多次发动北伐,虽然成效不大,但至少证明了东晋的国力明显超过了东吴。

结语

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来分析西晋伐吴和前秦南征东晋,就会发现其中的军事准备、战略战术、北方政权内部政局、南方政权内部政局都完全一样。西晋的国力远胜前秦,而东吴的国力远逊东晋,由于这两次战争的内外条件不同,所以西晋伐吴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前秦南征东晋是逆流而动、不顾现实。


袁卫宇


前秦灭东晋失败,而西晋灭吴成功的原因,其实与两国之间的内部形势,及战争自身的战局有着很大关系。

  • 前秦攻伐东晋和西晋灭吴之战,两者之间具备很多相同之处:

一是两次战争,都是北方强国对南方弱势政权的攻伐,西晋强于东吴,前秦国势也强于东晋;

二是在地利条件上,前秦和西晋都具备上游顺流优势,西晋灭掉蜀汉占据巴蜀,前秦灭掉仇池等政权占据长江上游。

三是两次战争的主帅都曾反对南征,西晋灭吴的贾充曾是晋灭吴的反对者,而前秦苻融也是多次反对苻融的南下。

虽然两者具备很多相同之处,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西晋灭东吴最终得以成功,而前秦伐东晋最后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这些相似之处并非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真正决定两场南北方战争的结果不同的必然是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起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 两次战争的差异比较:

一、前秦伐东晋和晋灭吴的准备程度不同

看前秦伐东晋和晋灭吴之战的准备阶段,两者也存在巨大不同,相对而言西晋灭吴之所以成功,而前秦伐晋之所以失败,与西晋准备充分有着很大关系。

(1)西晋对灭吴之战的准备过程

西晋的灭吴之心在司马昭时就得到体现,司马昭曾经提出“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伐吴之策,而看之后司马炎所执行的灭吴方案,也与司马昭的策略相似,由此可知司马氏对东吴的企图是一直存在的。

在司马炎代魏称帝后,从公元269年便开始准备灭吴之战,任用重臣分布各地方镇准备灭吴之战。以尚书仆射羊祜任荆州刺史,镇襄阳,而羊祜所行“绥怀远近”之策致力民事,又加紧农事发展,让荆州之地有“至季年有十年之积”的粮食储备,为之后灭吴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并且羊祜建议司马炎任王濬为益州刺史,在巴蜀之地建造大船,以备司马昭所言“水陆并进”之策。而看之后灭吴过程,王濬所率从上游出发的水军战船,也是灭吴之战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羊祜传》

公元276年,准备数年的羊祜认为灭吴之战时机成熟,便谏言司马炎伐吴,上呈著名的《请伐吴疏》。羊祜所建议伐吴策略主要内容是,以徐州、扬州方向兵力牵制东吴主力,集中精锐夺取长江上游重镇夏口,让上游兵力得以顺流而下直取建康。这种伐吴思路,在以后灭吴之战中得到了体现,大致跟羊祜所表《请伐吴疏》的思路相同。

不过羊祜所上表的开战建议虽然得到了司马炎的同意,但是当时西晋北方受到鲜卑族的侵扰,西晋内部贾充等人反对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开战,因此灭吴之战被暂时搁浅。公元278年,羊祜去世,临终之前羊祜举荐杜预取代自己的位置,杜预在之后的灭吴之战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直到公元280年,灭吴之战开启,西晋由准备到开战花费了十几年时间,准备充分,并且解除了其他外部威胁,最终利用羊祜之策,计谋上有阳谋有奇谋让东吴疲于应对,最终才成功取得了灭吴之战的胜利。

(2)前秦伐晋之战的准备情况

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亚一隅,未宾王化。——《苻坚载记》

在一百多年后的前秦伐东晋之战前,前秦苻坚认为自己已经平定了北方,具备了平定南方的基础,于是决定发动对东晋之战。前秦对东晋之战的准备,除了先后灭掉前燕、仇池、前凉和代等北方政权,完成了北方的基本统一之外,还有其他准备。

首先,基于关东作乱在先,苻坚认为关东之人太多,容易成为前秦内部隐患,所以迁关中氐人分布关东要镇。此举虽然有效避免了前秦内部其他胡族力量反叛,但却让关中氐人力量薄弱,为之后前秦覆灭埋下伏笔。

其次,战前苻坚征召三万“羽林郎”,大抵都为富家子弟,缺乏作战能力;苻坚命苻融慕容垂等人所组成的二十五万前锋军队,长途跋涉,无法与主力之间形成呼应。这是最后淝水之战前锋军队溃败后,后方主力无法及时驰援稳定战场形势的重要原因。

还有,前秦一方开战之时也拥有上游水军之利,但却与西晋在巴蜀建造战船筹备伐吴的充足准备不同。前秦的水军是在开战前一年,由裴元略筹备,缺乏一定的战斗力无法对东晋形成威慑。并且,苻坚要姚苌在战时开赴巴蜀,缺乏实际战略意义。

以上可知,与西晋伐吴之战准备充分相比,前秦战前准备很仓促,只是苻坚急于统一南方实现“大业”,但是东晋却并不是如同前凉、前燕等政权那般轻易战胜,最终前秦对东晋的战争失败。

二、两次战争的战略过程对比

除了在战争准备上的不同以外,之所以两次战争取得了不同的结果,与战争过程的战略也有着极大关系。

西晋一方所推行的灭吴之策,与司马昭的“水陆并进”和羊祜的《请伐吴疏》策略大致相同,在各方军队筹备完善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司马炎分兵六路,一起伐吴。

第一路由司马伷自徐州发兵涂中方向,第二路王浑自扬州发兵江西,第三路由王戎自豫州攻打武昌,第四路由胡奋攻夏口,第五路杜预自襄阳向江陵进军,第六路王濬与唐彬自巴蜀顺江而下直指建康。

这六路军队上下游呼应,司马伷和王浑牵制了东吴东部主力,杜预、王戎、胡奋攻打上游重镇,为巴蜀出发的王濬扫平江上阻碍,让王濬得以顺江而下,最终与司马伷和王浑攻陷建康。

西晋灭吴之战经由十几年准备,开战之时多路齐发,最终成功覆灭东吴。而与西晋多路齐发多方牵制兼备奇谋的战略不同,看前秦一方对东晋作战过程,有着明显的战略缺陷。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甲子,坚发长安,戒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资治通鉴》

看前秦开战的军队安排,先由苻融率领张蚝、慕容垂作为前锋,六天之后苻坚亲率八十多万主力随后,部队从长安出发,绵延千里。这样的开战行军安排,虽然声势浩大,但却有着致命的弱点。

首先是无法让前锋和主力之间形成很好的呼应,前锋一旦受挫,主力无法及时驰援,淝水溃败之事便是其体现。其次,千里大军统率困难,看淝水之战溃败后,苻坚一路赶回长安时,才收复了路上的十余万军队,可知当时绵延千里的前秦大军缺乏统率,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资治通鉴》

而且,从前秦其他各处兵力的行军动态看,明显与前方各路主力、前锋脱节。苻坚率军抵达项城之时,凉州兵才抵达咸阳,蜀汉水军才开始动身,幽州冀州兵到达彭城,东西方上下游之间相隔万里,根本没有与西晋灭吴是那般形成呼应。也没能为苻融的前锋军队形成助力。

再看苻坚所行战略,在苻融的前锋军取得成绩后,就贸然前进率八千轻骑前往寿阳,而将主力部队留在了项城,这给了东晋一方有了可趁之机。并且,轻易相信前秦计谋,最终导致淝水之战大败。

由双方的战争时所采取的的策略,可以看出两者最终不同结果的一些原因。西晋伐吴筹备充分,多路齐发,上下游能够形成呼应,让东吴疲于应对。而前秦作战虽兵力极多,但没有形成很好的配合,让东晋集中兵力击破前军后边溃败。

三、前秦和西晋发动战争前内部政权形势不同

除了在准备和战略上的差异之外,战争发动之前,前秦和西晋内部的形势也有着极大的不同。

西晋时,经历曹魏时司马氏篡权,先后靠高平陵之变、废立魏帝、杀曹髦等方式,司马氏基本解决了内部反抗势力。由此在司马炎发动灭吴之战时,内部并无反抗力量。司马昭杀曹髦这样的大逆不道之事,曹魏内部并无力量来反抗司马氏的统治,由此可见当时司马氏实现了政权内部的稳固。这也是司马炎得以称帝建立西晋的重要基础,也是西晋灭吴能够成功的重要保证。

而与西晋相比,前秦内部并不稳定,王猛在临终之前阻止苻坚伐晋时说“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便指出了当时前秦内部所面临的危机。虽然前秦经历迅速的崛起,先后平底了鲜卑等胡族势力,但却并未将这些力量整合在一起。前秦之所以失败,与内部胡族势力并未稳定有着很大关系。

前秦大军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溃败,苻坚作为前秦皇帝一路收复后方主力部队,却直到抵达长安才收复了十几万的部队。由此来看,前期内部力量并未实现整合为前秦皇权所用。前秦内部依旧保持着部落联盟的模式,未经之后如同北魏内部封建制改革,部族成员无法为皇权所用。这是前秦大军迅速溃败的原因所在。

而淝水之战失败后,前期内部迅速分裂,羌族姚苌、鲜卑慕容垂迅速独立,更能印证前秦内部并未形成稳固的政权局势。鲜卑、羌等胡族势力,的确如同王猛所言,并未成为前秦的助力,反而最终覆灭了前秦。

再看前秦发动对东晋之战前夕,有苻洛、苻重等人叛乱,虽然迅速平定,但可以看出前秦氐族贵族之中也并不安定。这都是前秦对东晋之战失败的原因所在。

由此看来,双方在内部政权形势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相比西晋内部司马氏的统治稳固并无反抗势力,前秦内部依靠无力让鲜卑、羌等胡族势力臣服,但却并未解除这些隐患。而且,前秦氐族高层之间也并不团结,是前秦内部崩乱的危机。这都造成了前秦在对东晋之战中失败。

四、两次战争时东吴和东晋内部发展形势相差较大

除了开战一方的准备、战略和内部政权形势不同之外,西晋灭吴之所以胜利,而前秦伐晋最终失败的原因,还与南方政权内部发展形势的不同有着很大关系。

先来看西晋灭吴时的东吴政权,与当初曹丕伐吴时不同,司马炎伐吴时东吴内部已经内乱频发,东吴政权摇摇欲坠,靠着东吴陆氏等人在苦苦支撑。而吴主孙皓昏庸,嫉贤妒能任用昏庸,当初王濬在巴蜀造船,木屑顺流而下被东吴守将发现,上报给孙皓时,孙皓并未在意。

并且,蜀汉灭完之后,东吴无法与三国鼎立时期那般联合蜀汉对抗西晋。东吴一方被动防守,对待西晋的灭吴之心,只能消极等待。这些都是西晋能够迅速灭吴的原因所在。

而反观前秦伐晋时的东晋一方,桓温在世时多次北伐,应对北方力量作战积极,能够看出当时东晋内部国力尚存。而桓温死后,谯国桓氏和陈郡谢氏虽然互相之间有矛盾,但在面对前秦大军时,上游桓氏与下游谢氏联合对抗前秦。

并且东晋军事力量沿江而设,尚有守江必守淮的谋算,这是在地利形势上的作战保证。看战时符融攻陷洛涧阻碍谢玄北府军西进,谢玄派刘牢之获得洛涧大捷,这确保了江淮地利形势不被前秦尽占。

由此可知,东吴国势衰落,内部抵抗消极,而东晋内部军事力量团结,能够主动出击,作战态度积极。这也是两次战争最终结果不同的重要原因所在。


结语

综上所述,在准备程度、战略方案、内部形势和南方政权状态上的不同,最终导致了西晋灭吴成功,前秦灭东晋最终失败。


亭安读书


天下一统,是历代雄主孜孜以求的梦想。

可是,要想真正地推进统一大业,需要务实的谋划,稍不留神,就可能遭到挫折,甚至遭遇反转。

晋武帝灭吴与苻坚伐晋,是两次结局迥异的尝试。

之所以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局,主要还在于统一战争发起方(司马炎与苻坚)对时机及战役指导上的差异。

如何选择争取的时机?

对时机的认识,分为三个部分:现状、趋势、风险。也就是打不打得过?要不要等等?一拳打空了自己会不会摔在地上?

1、西晋君臣对时机的把握。

灭吴前,司马炎君臣对时机的分析,牢牢把握住了这三点,选准了统一战争发起的时间。

(1)现状:晋有灭吴条件。而且,发起统一战争比维持现状更划算!

今江淮之险,不过剑阁;山川之险,不过岷汉;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今不于此平吴,而更阻兵相守,征夫苦役,日寻千戈,经历盛衰,不可长久,宜当时定,以一四海。——羊祜

(2)趋势:不明朗。有可能朝着不利于晋的方向发展。

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自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羊祜。
若今不伐,天变难测。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坐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王濬。

现在不讨伐,对手可能立明君、晋良将可能逝去、准备的船只可能朽烂。当然要立刻讨伐!

(3)风险:晋能承担失败风险。

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杜预。

西晋君臣对各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讨论后,果断发起了灭吴战争。

2、前秦君臣对时机的分析。

(1)、现状:表面现象与本质现象。

苻坚看到了表面:前秦“有众百万,资杖如山”,伐晋是“以累捷之威,击垂亡之寇”。

但是,王猛却看到了本质现象: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

所谓“正朔相承”,可绝非一句空话。

尽管苻坚堪称“仁义之君”,但此时距十六国早期的血雨腥风想去不久,民族矛盾非常激烈。

此时,不但南方汉人不愿接受前秦的征服,即或是北方汉人,也都视晋军为王师。这一点,早年桓温北伐时拜会过桓温的王猛有清醒的认识。

因此,前秦表面力量强大,政治尚算贤明,但要灭晋却不得人心。

而以军力而言,前秦兵马虽多,“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

而东晋谢玄组建的“北府兵”战力强大,曾在淮南战场以五万大破前秦十万大军!

(2)、趋势:未遇良机。

东晋是由大士族扶持立国的。因此,整个东晋时期,强臣不断、内乱不休、民变不止。

但是,淝水之战前后,谢安为相,采取“镇以和靖”的政策,调和内部矛盾,使东晋出现了难得的团结局面!

(3)、风险:前秦无法承受失败。

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臣恐非但徒返而已,亦未必万全也。——符融。

苻坚将有亡国之狠的各被征服民族迁徙到了京城附近,一旦失败,前秦将很可能万劫不复!

但苻坚依然力排众议,自以为投鞭断流,盲目发起南下作战。

分兵的奥妙:协同

面对漫长的战线,强势一方利用兵力优势发起多点进攻,使对手首尾不能相顾,这是统一战争的标准姿势。

不过,兵分多路,最考验统帅协调各路的能力。

1、西晋:各处协调统一的分兵作战。

西晋灭吴,兵分六路。各路动作十分协调:东面两路直接威胁建康,牵制吴军主力;中路各军控制沿江;西路水师顺流而下。

尤其是在最关键的一步:益州水军出三峡时,杜预果断从东面袭击吴军,为西路军打开出三峡之路!

由于晋军组织有序,吴军主力不敢利用水师之利先进行水上决战,舍舟就步,北上与东路晋军决战。正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最终,晋军一路横扫,几乎没有太大阻力!

2、前秦:协调失误,浪费优势。

前秦攻晋,也是兵分三路。

战前,苻坚花了很大力气,打下了益州和襄阳,使前秦取得了沿长江、汉水运动自由。这本是正确的步骤。

可是,他急于求成,仅过一年就发起全面战争!

一年半的时间,前秦怎么能组建出一支成型的水军呢?

没有强大的水军,益州方向的秦军如何在战争中发挥实际作用呢?

结果,实际上参战的,只有前秦的中路军。

可是,仅就中路军而言,由于苻坚未等到各路齐集就抵达前线,因此,能依靠的只有苻融25万前锋军!这25万大军,再分兵慕容垂5万多支援襄阳战场后,实际作战的,不足20万!

最终,尽管前秦军总体兵力优势明显,但在决战战场,兵力对比只有2:1!

早年在淮南战场,以北府军为精锐的晋军就曾以5万击败前秦10万大军,此时,再以8万击败20万,有什么不可能?

决战姿势:防守反击与“半渡而击”

决战时,指挥官是否“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决定了整个战役的胜负。

1、西晋:严阵以待、防守反击。

吴国集中3万精锐,北上与王浑作战。

晋军分析了吴军的作战特点:丹阳兵果锐,不能持久。

于是,晋军采取了防守反击的策略。

前部张乔遇到吴军时,闭门死守,吴军不加理会,继续北上。

决战时,王浑军严阵不动,吴军组织精锐发起猛攻。吴军连续冲击不利,开始退却时,晋军组织反击,背后的张乔也出营来攻。

两相夹击下,吴军精锐全军覆没!

2、前秦:“半渡而击”。

决战前,双方沿淝水对峙。

这一局面对前秦是有利的。

《中国军事史》认为:兵力占优的前秦军可以分兵上下游,侧击晋军。

我认为:以前秦军与北府军此前对战结果看,秦军分兵未必得利。

但即或如此,前秦后方大军陆续抵达,前秦的军力优势将愈发明显,这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苻坚却试图敌前退军,制造“半渡而击”的战机。

这是把谢玄看成宋襄公了!

难以想象:谢玄此前已经让前秦吃了那么多亏,苻坚却依然还是如此看轻自己的对手!

最终,习惯了在平原驰骋的前秦军,在河网纵横的淮南地区,机动力远远不如晋军。

晋军过河后迅速发起进攻,前秦组织混乱,一片大败!

最终,趁着前秦失败,原本的鲜卑、羌等“仇敌”迅速崛起,前秦迅速走向覆没!

一统天下,是历代雄主的夙愿。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尚“配不上”这样的夙愿,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孜孜以求的梦想。

认真分析态势,才能在正确的时间去作正确的事情;只有认真、客观地分析困难,才能迎刃而解、取得胜利!

祝君胜利!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公元375年,前秦帝国的柱石大臣,丞相,清河武侯王猛去世,遗书秦王苻坚,提出了自己身后前秦两件大事:

第一、不要攻晋,因晋是天下正朔,与前秦一直和平相处,贸然攻晋得不偿失。

第二、要注意稳定国内局势,现在家里的外人太多了,你要注意清理门户。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晋书.王猛传》

结果,王猛去世后不到七年,苻坚就率领号称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攻晋,结果惨败,这位大秦天王没过多久就死在羌人姚苌手中,这里我们就做一下事后诸葛亮,从政治和军事两个角度分析前秦灭晋失败的原因。

从政治上看,晋朝是汉、魏传承下来的正统,西晋攻打东吴也是正统攻打割据势力而已,而前秦只是五胡乱华中胜出的幸运儿罢了。好比人家是正宗国企上市公司,而你只是走野路子出来的洗脑机构,这在群众心中的差距是巨大的。

其实,什么正统,什么人心,都是幌子,王猛真正想说的是后半句,你自己国内的一摊子烂账都没整合好,就别去打南朝的主意了。事实证明,这些暂时屈服于前秦军事力量的地方派系,比如鲜卑,羌族,匈奴都只不过是墙头草罢了,随时随地都想着东山再起自己开公司。

从军事上看,苻坚的倾国南下的策略也是失败的,历史上举倾国之兵攻击对手的,如隋炀帝攻高丽,金海陵王攻南宋,基本上都落得个身死兵败的结局,因为你的后备力量没有了,赌博下了血本,其他各族一看你的老底子都押上了,我就故意拖拖拉拉,前脚都到前线了,后脚还在洛阳,自己的氐族精锐和东晋拼得干干净净,坐观成败的其他势力的人马都没有受到大的损失,于是公司其他山头立马反水,而苻天王无力镇压。

西晋灭吴则是兵分六路,主力从四川顺流而下,让吴首尾不能相顾,即使一路失败,也还有其他五路,像苻坚这种全师压上和敌军决战,是不折不扣的赌博行为,当然,苻坚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输,所以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能算是赌博。

其实,说到底苻坚还是太高估了自己的帝国,以为国内虽然不是铁板一块,也是团结一致对外。有人就批评苻坚,说他对敌人太宽容,屡次造反,屡次投降的都没事,国内真正的造反势力根本就没有清理干净,埋下了重大隐患。

如果苻坚调整策略,先让其他外族的炮灰和东晋拼,都拼光了我自己的氐族部队再上,看你东晋能扛几波?这种驱虎吞狼之计才是真正厉害的手段。


每日一段历史


首先,两朝君主晋武帝司马炎和前秦天王苻坚都可说是一代雄主。但在统一天下之前,司马炎尚能励精图治,个人生活有所节制。而在统一北方后,苻坚自己就已经开始腐化堕落。上行下效,前秦的战斗力大幅削弱;

其次,西晋是汉人王朝,将卒基本上都是汉人,基本上不存在语言不通沟通不便生活习俗冲突的问题,因此能正常的指挥调度。

而前秦是一个氐族人建立的王朝,可氐族恰恰人口又很少。征伐东晋的几十万军队是由氐族人,鲜卑人,羌人,汉人等拼凑的多种族联军。这样一支庞杂的队伍,仓促之间集结到一起,沟通不畅,生活习俗不同,指挥调度有非常大的困难。只要稍有风吹草动,整支军队就会土崩瓦解,如鸟兽散。面对东晋强大的北府兵,淝水之战的结果似乎一开始就比较明朗了;

第三,西晋征吴,统帅都是久经沙场,效命朝廷的能臣名将,能做到君臣一心,自然战事顺遂,一鼓而下江南。

前秦伐晋,许多主要将领都是异族的降将,如羌人姚苌,鲜卑人慕容垂等。而这些人能力极强,且素有大志,因为在前秦朝堂受到猜忌,内心对战争前景自然非常复杂。如此一来,前秦的战斗力又低了几分;

第四,西晋灭吴时,司马家的统治已经非常稳固。而苻坚在位时,家族内部的反叛此起彼伏。加上对苻坚优待异族王公不满,前秦内部始终矛盾重重。这也导致淝水溃败,及之后局面糜烂不可收拾;

第五,氐族人虽然一时统一了北方,但并未被各民族所尊重和接受。而东晋虽然偏安江左,但毕竟华夏之正朔。淝水之战,天下人心在东晋这一边(毕竟北方汉人为胡人所虐日久,肯定心系故国);

第六,淝水之战,前秦以强击弱,根本不需要帝王御驾亲征。且战事非苻坚所长,更应坐镇后方,负责统一调度。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士去做,即便战事不顺,也不会让一场局部失败导致王朝崩溃。而司马炎就聪明得多,他只需放手让杜预王睿在前方奋勇杀敌,建功立业,自己在洛阳坐观成败就行。

第七,西晋初期中原民殷国富,君主有为。而吴国孙皓残暴,上下离心。因此西晋灭吴,得天时地利人和。

淝水之战前,东晋虽然君主平庸,但朝政还算清明。名相(谢安)名将(谢玄)在朝,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而前秦苻坚却逐渐腐化,不复当年的锐气。

因此,淝水之战,东晋得天时人和,地利与前秦均等,所以东晋赢得淝水之战并非偶然。



我的乾坤


公元280年5月1日,西晋大将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公元383年苻坚下诏攻打东晋,八月以苻融为前锋都督,率步骑二十五万先行,九月苻坚亲统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为后继。后秦,晋两军中淝水展开大战,秦军大败。溃散的秦军饥饿寒冻,死亡十之七八。苻坚中箭,仓皇逃至淮北,沿途收集残兵,到洛阳时有众十余万。

两个都做为当时的最强王朝,为何一个完成统一中华的大业,一个却在战斗后走向灭亡。

在西晋灭吴时,东吴以是强弩之末,此时的三国蜀汉以被晋灭,西晋在继承曹魏的基业上并没有爆发影响太大的反叛,而且还在曹魏的基础上更进一成。虽然东吴有着长江天险,但在蜀汉灭亡后西晋军队就完全可以有益州走水路攻吴,使长江天险的作用大大减小。而且西晋统一也是大势所趋。本来西晋就占有国力优势,无论国土面积、人力物力财力均远胜偏居东南一隅的东吴。而且东吴末帝孙皓的统治昏庸残暴,导致统治集团离心离德,这些因素导致大局上看就已是以强击弱的格局。再加上东吴在战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前准备,即使陆抗等人屡次上书建议加强防御,孙皓根本不予理睬。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吴在这场事关国运的战役中毫无斗志,顷刻间就土崩瓦解。

而前秦在攻打东晋时,苻坚居功自傲,目空一切,他仗着自己刚刚统一北方没把东晋放在眼里,在攻打东晋前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前秦内部存在危机。前秦帝国的崛起不仅是是氐族豪门贵族的成就,更是氐族与鲜卑、羌等豪门贵族合作的结果。但是这种合作的基础,主要是建立在前秦的军事征服之上。换句话说,鲜卑、羌的豪门贵族从来没有放弃过恢复之前独立地位的心思。他们尽管依附着前秦而生存,但是他们还是以族群聚居在一起,力量十分庞大,不过是摄于氐族人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不敢有变动,但是一旦天下有变,他们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脱离前秦的统治,甚至还会回头反咬前秦一口,瓜分前秦的土地。前秦在准备不足内有忧患的情况下贸然进攻东晋,必定会打败,最后走向灭亡。


慢声历史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豆包认为是要从两方面考虑。

首先看看进攻一方西晋和前秦。

西晋在讨伐东吴之前,已经历经了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炎三代的统治,很长一段时间统治着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北方,而且当时北方大族都已经对于司马氏篡夺曹魏江山的统治,都给予认可和支持,而且司马氏已经灭亡了蜀国,而且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此时也算是精明能干,一番操作之下,西晋实力非常的强,综合实力也是远远强于东吴,西晋灭东吴之战可谓是强弱分明,大势所趋。


而前秦是氐人建立的国家,虽然符坚大帝很强大,在即使通过武力夺取皇位,而后一路带着并不被人看好的前秦先后干掉了鲜卑人的前燕、代国、匈奴人的凉国、匈奴人的西秦,还几乎重新收复了西域,将北方彻底统一。符坚大帝的功绩确实很大,但是此时前秦却崛起的过于迅速,一个没有多少底蕴的少数族群氐人建立起来的强大帝国,而且还要统治人数占据绝对多数的汉人和各种野心勃勃的匈奴、鲜卑、羌人。而且前秦没有对氐人贵族实行有效的分封制,而是善待他们所征服的异族野心家比如后来要了苻坚命的羌人姚苌和对苻坚釜底抽薪的鲜卑人慕容垂。所以尽管此时前秦实力远超过东晋,但是实际上前秦帝国孕藏着民族融合下的巨大危机,所以苻坚要做的不是统一东晋,而是应该继续稳固统治,消化对北方的大一统成果,但是苻坚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他的宰相王猛,却认识到了,他多次劝说苻坚干掉慕容垂等人,而且还在临死前劝说苻坚千万不要南征东晋,但是苻坚都没有听从。而军事上前秦讨伐东晋的大军87万,数量庞大到让人咋舌,但是其构成确实对前秦缺乏忠诚的各族军队的混编,而且到近现代大规模的军团作战指挥都是一个难题,而在通讯联络极为落后的古代,如此规模的大军指挥和更大规模的后勤补给,想要做到毫无纰漏可言,太难了,何况将领和生病都是各怀鬼胎。

其次再看看防守的一方东吴和东晋

西晋时代的东吴经历后吴大帝孙权晚年的昏聩后,一直走向下坡路,相比较于司马氏在北方的三代经营后的牢固统治,东吴孙权以后就是昏君不断,而且争权夺利不断,内部纷争不断,在司马氏干掉了蜀国之后,西晋已经对东吴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东吴被灭已经是早晚问题。

西晋建立后的形势图

自五胡乱华后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忠心逐渐南移,虽然北方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南方实力已经大大的增长,而且随着北方的战乱不休,汉人在北方的“中原陆沉”后,纷纷“衣冠南渡“,南方虽然实力不及前秦,但是仍旧是天下正统,是华夏文明的代表,民心是向着东晋的。而且东晋的综合实力已经远超过东吴时代,而且有谢安等名臣坐镇,政治上要比前秦稳定多,重要的是东晋此时建立一个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北府军,人数不多确实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事存在。

淝水之战创造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

而正是依靠着这支北府军,刘裕后来策动的东晋北伐灭亡南燕、后秦,后来还建立了南朝的第一个国家刘宋。


大东北的小豆包


历史教科书上分别从主观客观原因来分析淝水之战中东晋胜利的原因。实际上,淝水之战的胜利对于东晋来说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这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叫做朱序。朱序是地下战线的代表,潜伏的密谍,搞里应外合的。

具体的说,朱序是东晋时期的名将,他曾经打败过多名强大对手。因为他有功,朝廷升他为征虏将军并赐封爵。虽然朱序屡次出战并击败前秦军队,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他也犯过错误。在襄阳被攻克以后,朱序被抓获并被押往都城长安。

前秦皇帝苻坚是个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君主。他从不排斥其他族的人,所以他也厚待朱序。不过,朱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意,一心想找机会回到东晋。

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他的兵马非常多,有步兵,骑兵和水师。总共90多万人,号称120万大军。苻坚说我的兵只要把手中的马鞭投入江中,就足以让江水堵塞。这就是有名的成语投鞭断流的来历。

前秦大军南下的消息传到东晋,满朝文武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总共的兵力不过几万人,对抗前秦兵马简直是以卵击石,毫无胜算。谢安作为宰相只好硬撑着装镇定。派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率军抵御前秦军。尽管如此,他们到了淝水,也不敢前进一步了。

苻坚带领8000轻装骑兵赶到前线。他非常自信地派朱序前去劝说谢石等人早些投降。朱序始终想念故国,此刻来到东晋大营,抓住机会对谢石说:前秦军构成很复杂,各族都有,虽然人数极多,但都是各怀鬼胎,战斗意志不坚定。此时,苻坚只有前锋部队在淝水。如果前秦军的百万部队全部抵达,很难和他们抗衡。现在借着他们的军队还没有集合,我们应该迅速攻击他们。如果能打败他的前锋部队,那他就会丧失士气。到时候我会里应外合,扰乱前秦军心。

谢石听了,心想反正打不赢,干脆赌一把,下定决心,派遣8000勇士渡过淝水作战。同时,他告诉前秦使者,你们退一些,我要渡河作战。秦军稍微向后撤了一点儿,朱序就在军阵的后面高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

仓促之际,秦军并不知道为何要退,于是挤作一团,阵脚大乱。谢石趁机强渡,前秦军大败奔逃。因此也有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朱序借此机会投奔东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这场战斗没有开始便结束了,简直是一场闹剧。其中内鬼朱序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说,历史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构成的,有时偶然性会改变大事件的结局。


及第君


历史上的西晋灭吴之战,作为最后三国时代的统一战,以吴国灭亡而结束。这场战役不仅结束了东汉以来数十年的割据局面,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突破长江天堑进攻的战役。

公元263年,蜀汉为魏国灭亡后,东吴独自面对北方新生政权日益强大的西晋,已成独木难支的态势,曾经吴蜀共同抗魏的局面被打破。而吴国国内面对西晋伐吴前期种种迹象却不采取任何相应对策,坐等西晋来攻,妄图凭借自古以来的长江天堑优势阻挡晋军。最终晋军20余万,兵分6路南下,当面对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六路晋军时,吴国无力应对,加之又在战略指导中失误,短短40天的时间,西晋兵马便横扫东吴。公元280年,占据半壁河山,拥有20万大军的东吴随即灭亡。

这次战役中,西晋共派出六路大军,采取水陆俱进、多路并发、顺流直下的大江河进攻方略,一举成功灭吴。前秦政权在苻坚的领导下,先后剿灭前燕、前凉、代国,以摧枯拉朽之势统一中国北方,并成功夺取四川,将偏安一隅的残晋势力挤压到了长江中下游狭小区域,此刻,前秦只需要借助地理优势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东晋政权土崩瓦解也就指日可待了。

前秦灭东晋之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了,苻坚怀揣着统一天下的梦想,亲率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并从四川、荆襄、彭城不同的方向发动多路协同总攻,以攻取东晋的战略要地为目标,逐步蚕食晋国,从而孤立、攻取建康城(南京),在这一整套战略程序看似无误的情况下,后续的淝水之战为何会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呢?

战前准备不充分

前秦灭晋之战是在苻坚统一北方后的第六年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在之前的统一北方战争中,前秦军队伤亡惨重,且国内民生凋敝,北方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而苻坚却不顾国情,紧急征召百万大军参战、超额征收粮草,所以前秦军队更注重的是兵马数量,忽略了军队战斗力,再加上因为战争导致苛捐杂税,百姓生活更加艰难,进而丧失了北方民众基础,为后来兵败淝水后前秦分裂埋下了伏笔。

从动员战争到兵败淝水,还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可见前秦对大战的准备并不充分,苻坚自以为是,把丞相王猛死前阻止他南进的箴言抛诸脑后,毅然发动了南征。

相比之下的东晋却是准备的相对充分。从苻坚渐有统一北方的趋势时,东晋方面就意识到了苻坚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东晋内部的桓、谢两大门阀家族也暂时放弃了对立,携手为了自身利益共同御敌,并加紧战争准备,操练水陆大军,由桓家守长江西线,谢家守长江东线,共同抵御前秦的入侵。

失败的协同作战

前秦灭东晋的军事战略行动为协同作战,即是从多路发动对晋的攻击,令晋军难以招架,这套军事战略思想取自西晋灭吴之战,而且还在当年发挥出了非同凡响的军事效果。苻坚决定效仿前人,把军队分为四路大军:第一路由四川沿长江水路东进;第二路由襄阳进攻荆州;第三路是苻坚亲自统帅的主力军,由项城进攻历阳;第四路由彭城进攻广陵。

协同作战的好处就是能分散晋军的兵力,使之无法与前秦的主力军相抗衡,并只要一路突破晋军,晋军就会出现兵败如山倒般的溃散局面。但是当好处渐渐放大后,劣处便也就十分明显了,在分散东晋兵力的同时,前秦军队的兵力也会随之而分散,东西战线拉到了万里之长,丧失掉了原有的兵将多且集中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协同作战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只要一方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导致衔接不上出现变故。

在后来的战斗中,四路大军只有苻坚的主力军一路按计划到达了指定位置抵达淝水附近,苻坚亲率十五万大军孤军深入,谢玄抓住时机统领最精锐的“北府兵”将苻坚击败,秦军主力溃败,其他部队纷纷不战自溃,秦国几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前秦内部的矛盾

淝水之战失利后,也只是苻坚的一路主力军受到了损失,其他各路大军依然可以聚集起来扭转败局,但是其他各路大军在进军路途上听说苻坚战败后便纷纷撤军,并退回北方分裂前秦,建立了若干个少数民族政权,由此也可以看出前秦内部的不稳定。

前秦内部的最大矛盾还在于政权根基不稳,前秦初建时,统治阶级内部民族成份复杂,苻坚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没有建立起坚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反而用人不善,致使后面淝水之战军事指挥失灵的出现。

除了统治层内部的矛盾,国内阶级之间的矛盾也非常尖锐。前秦刚刚建立,国内百业萧条,民众生活艰辛,而苻坚没有在此时发展经济壮大国力,却要举全国之力贸然南征,不仅令统治阶级内部心存不满,还严重的损害了广大百姓的利益,导致了淝水之战后国家的分崩离析。

举报/反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