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董其昌书法多用偏锋,甚至全篇如此,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璞瑜书


董其昌书法多用偏锋,甚至全篇如此,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中锋与偏锋的辨别并不难,看笔画的两个边缘,两也墨色均匀,就是中锋运笔所呈现的形态。不论是枯还是润,墨色分布都差不多。偏锋所呈现出来的痕迹,則是一个边缘润泽光滑,另外一个边缘飞白枯涩。在上图中,只有一个笔画是偏锋,就是第二列第一个“後”字的最后一笔。

这个笔画是从右运行至左折笔调锋回右的笔画,可以说,这个笔画形态十分优美。其它的笔画,基本上都是中锋。不知道题主是从什么方面上得出董其昌书法整篇全用偏锋的结论。或许,是把笔画的形态来进行判断中锋与否的方法。

下图第二列第一个字“蹉”,足字旁(草书足字旁写法为讠)最后提起来的这个形态,很明显,从形态上来看是一个侧偏的形态,但这个笔画却是以中锋书写而成的,只是到了末梢,笔锋才稍稍偏向了左侧,这是因为后面的一点笔锋要从另外的方向起笔而进行的调整。这是董其昌的草书作品《放歌行》。在这篇作品中,基本上用的是中锋,偶尔有偏锋的应用。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用笔基本如此。

中锋取势,侧锋取妍。中锋是书法的主杆,侧锋便是枝叶。如果没有枝叶的衬托,光秃秃的主杆便无姿容。偏锋并非是不能用,只要把握好使用的度,会让作品增色添彩。应用不但,则满纸虚疏,枝叶飘零。

董其昌乃明代旗帜性的代表人物。在用笔上,遵循的是二王书法风格的用笔,他还能不知偏与正的应用?如果他的用笔有问题,还会把当时赵孟頫、文征明占据的书风挤掉?他不会中锋,难不成整个最崇尚中锋用笔的清代人都没有发现,原来他们推崇的偶像,竟然不是中锋用笔?

这个玩笑开大了!


子衿书法


此标题有误!


馨泉丁毅书法工作室


董的中锋偏多吧,有颜又有二王,楷行极好,草书都有点儿滑了,不是很喜欢。


喵喵131887882


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扩展资料:

简介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直隶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人。明朝政治人物,书画艺术家。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锺合称晚明四家。

作品

其山水画如《关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册》、《江干三树图》、《山川出云图》、《山居图》属明朝的巅峰之作。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最多,代表作品有小楷书《月赋》,继祝枝山、文徵明后对后世极有影响。

评价

董其昌才艺虽高,但人品低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冬天受命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将“明日不考文”当作了考试题,以愚弄学生为乐。

董其昌与其子董祖常豢养陈明、施心旭、吴龙、朱观等恶痞,放债霸产、诱奸民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九月陆兆芳家的使女绿英被董其昌奸淫得逞,藏娇于白龙潭“护珠阁”。绿英乘隙逃回泖口,其昌唆使其子祖权带领家奴一百多人前往陆家庄,劫走绿英,地方官府不敢办案。

有华亭县学学生范昶将其恶行编撰《黑白传》,有“白公子夜袭陆家庄,黑秀才怒斥龙门里”的书目(陆秀才肤色较黑,董其昌别号思白),说书人钱二到处说唱,结果范昶被痛殴,不日暴死。董氏又对范氏家属加以凌逼,终于激起民愤。

万历四十四年三月十五爆发“民抄董宦”一案,儿童妇女竞相传播“若要柴米强(强,方言,指廉价),先杀董其昌”的民谣,当地乡民以至上海、青浦、金山等处的报怨者将董家200余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烧成灰烬,董其昌搜集的古今珍贵书画篆刻收藏,全付之一炬。


艺术李泽念


中锋概念由篆书而起,线条圆浑力感强,但以后在理论上出现八面锋,包括了侧锋,而实际上侧锋运用也是最频繁的,只要用的的何必拘泥于中锋,董其昌引领明清二代足见其合理性,符合他的秀健书风,但无法什么锋力感必须呈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