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一旦戀上魏碑就不願意寫唐楷了?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曾聽一位書法家講,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和一幫同學在北京跟著啟功先生學習書法。一次討論到魏碑,大家各持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請啟功當裁判。



啟功啥也沒說,第二天直接帶他們去故宮庫房,看一塊尚未刻完的碑。只見已刻的部分和我們在書上見到的一樣,稜角分別,而未刻的書丹部分,卻是圓潤遒勁,與碑刻部分迥然不同。關於這個話題,本文後面會講到。

近年來,在中國書協舉辦的書法展覽中,獲獎的楷書中,寫碑的佔了絕大部分,幾乎無獎不碑,哈哈。


其實說句實話,唐代在將楷書推向鼎盛的同時,也將楷書的發展之路堵死了,楷書由此開始走下坡路。

唐楷正應了那句話:讓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唐代將楷書的各種變化都已寫盡,將楷書的各種法度都已定型,照此發展,楷書只能按照規定的軌道去寫,這其實已經開啟了“館閣體”之門。

噴子們且彆著急噴,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翻開任何一本講書法史的書,都會提到這一點。

這是我的第一個觀點:唐楷確實很美,但它已失去發展空間。

碑學的研究始於宋代,但崛起於清中期。刻碑之風盛行於南北朝,但在人們對它研究之前,它一直作為一種實用書法在民間存在。

關於魏碑,我們要明白,它大多由書法家先寫於紙上或碑上,然後由工匠用刀斧雕刻,因此,它是一種再加工書法,這一點與篆刻類似。

而後人為它的金石刀斧之氣所吸引,又想通過毛筆來表現這種刀斧之氣。哈哈,人類真是個“怪物”,先用毛筆寫,再用刀斧刻,再用毛筆寫,寫碑,實際上是第三次創作了。



魏碑出現的重要意義,在於豐富了書法的審美類型,擴大了書法藝術發展的空間,同時證明了中國幾千年的書法文化,有著自我的發展、完善體系。

對於楷書,書法界有一個共識:唐楷因為規律性強,法度嚴謹,是書法入門的最好選擇。但若想在楷書上有更大發展,則還須在兩個方向有突破,一是要向魏晉小楷求韻味,二是要向魏碑求趣味。


清中期碑學的崛起有其特定原因,但碑帖融合,現在來看,確實是書法發展的一個大方向。

學習楷書,我們要明白最最重要的一點:魏碑雖然趣味性強,但其良莠不齊,更由於研究時間並不長,很多東西並未得到確認,故它只能是一種營養品,學習楷書,還是應該以唐楷為根本,我們只有在唐楷達到一定高度後,在有經驗的書法家的指導下,有選擇地吸收魏碑的營養。

否則,貿然學習魏碑,容易誤入歧途。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