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一旦恋上魏碑就不愿意写唐楷了?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曾听一位书法家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和一帮同学在北京跟着启功先生学习书法。一次讨论到魏碑,大家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请启功当裁判。



启功啥也没说,第二天直接带他们去故宫库房,看一块尚未刻完的碑。只见已刻的部分和我们在书上见到的一样,棱角分别,而未刻的书丹部分,却是圆润遒劲,与碑刻部分迥然不同。关于这个话题,本文后面会讲到。

近年来,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展览中,获奖的楷书中,写碑的占了绝大部分,几乎无奖不碑,哈哈。


其实说句实话,唐代在将楷书推向鼎盛的同时,也将楷书的发展之路堵死了,楷书由此开始走下坡路。

唐楷正应了那句话:让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唐代将楷书的各种变化都已写尽,将楷书的各种法度都已定型,照此发展,楷书只能按照规定的轨道去写,这其实已经开启了“馆阁体”之门。

喷子们且别着急喷,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翻开任何一本讲书法史的书,都会提到这一点。

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唐楷确实很美,但它已失去发展空间。

碑学的研究始于宋代,但崛起于清中期。刻碑之风盛行于南北朝,但在人们对它研究之前,它一直作为一种实用书法在民间存在。

关于魏碑,我们要明白,它大多由书法家先写于纸上或碑上,然后由工匠用刀斧雕刻,因此,它是一种再加工书法,这一点与篆刻类似。

而后人为它的金石刀斧之气所吸引,又想通过毛笔来表现这种刀斧之气。哈哈,人类真是个“怪物”,先用毛笔写,再用刀斧刻,再用毛笔写,写碑,实际上是第三次创作了。



魏碑出现的重要意义,在于丰富了书法的审美类型,扩大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空间,同时证明了中国几千年的书法文化,有着自我的发展、完善体系。

对于楷书,书法界有一个共识:唐楷因为规律性强,法度严谨,是书法入门的最好选择。但若想在楷书上有更大发展,则还须在两个方向有突破,一是要向魏晋小楷求韵味,二是要向魏碑求趣味。


清中期碑学的崛起有其特定原因,但碑帖融合,现在来看,确实是书法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学习楷书,我们要明白最最重要的一点:魏碑虽然趣味性强,但其良莠不齐,更由于研究时间并不长,很多东西并未得到确认,故它只能是一种营养品,学习楷书,还是应该以唐楷为根本,我们只有在唐楷达到一定高度后,在有经验的书法家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吸收魏碑的营养。

否则,贸然学习魏碑,容易误入歧途。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