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媽媽,你好煩啊”,無聲勝有聲的“暗示效應”,對抗厭煩有奇效

週末的時候,張姐想要帶著孩子去輔導班,但是孩子希望自己可以在家看動畫片。於是面對媽媽的催促,孩子表現得很厭煩。當張姐再一次催促時,

孩子大聲的衝張姐喊道“媽媽,你真的好煩啊!”張姐聽到孩子這麼說自己很是生氣,於是大聲地指責了他。

可是孩子還是在客廳裡磨磨蹭蹭地不願意出門,張姐強行給孩子背上了書包,塞進車裡送到了輔導班。孩子一路上嘟囔著“壞媽媽,不喜歡你!”

“媽媽,你好煩啊”,無聲勝有聲的“暗示效應”,對抗厭煩有奇效

張姐感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儘管小時候很乖巧,但是現在整天和父母頂嘴,再也不是媽媽的小暖男了。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類似的困擾,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面對父母的教育引導越發地不以為意。家長們要怎樣才能讓自身的教育理念被孩子所接受呢?顯然“直白”的說教或者訓斥,孩子是不會買單的,其實家長們不妨嘗試一下暗示效應的對孩子的影響。

▶▶為什麼孩子會覺得父母很煩?

在中青報上有一篇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受訪人群中有93%的人與父母存在溝通障礙,就溝通障礙的程度而言,有51%的人表示有些障礙,有32.5%的人表示障礙程度較小,僅僅有7%的人表示完全沒有障礙。

孩子的獨立意識隨著成長越發的開始顯現,當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沒有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調整時,家長的管教就會成為孩子的束縛。孩子迫切地渴望自己的想法得到認可和尊重,進而激發了內心對父母教育引導更深層次的牴觸。

中國式父母忙於樹立自身的權威,進而與孩子保持著忽遠忽近的距離。在權利的分配中,孩子處於弱勢的一方,父母掌握著大部分的主動權,這使得家庭關係中出現了不平等的關係類型。父母們居高臨下的態度使得孩子與之越發的疏遠,甚至有迴避的心理產生。

“媽媽,你好煩啊”,無聲勝有聲的“暗示效應”,對抗厭煩有奇效

父母們基於這種心理在溝通中常處於說教的狀態,講大道理成了很多家長們擅長的教育內容,而孩子則成了被動接受的一方,孩子沒有表達自己的機會,漸漸地開始對父母的說教變得反感。

家長們一方面渴望與孩子保持溝通,一方面又親手阻斷了與孩子溝通的渠道。漸漸地父母們習慣了對孩子嘮叨,這種重複式的強調讓孩子變得更加的接受無能,進而消極對待父母的教育引導。

家長們感受到了孩子的不配合,於是選擇了更為直接的批評和指責的教育方式,這也成了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又一重阻礙。

其實家長們不妨嘗試一下,轉變另一種思路,更加委婉地表達自身的教育理念,暗示效應讓孩子更加願意積極地接受父母的引導。

▶▶什麼是暗示效應?

百度百科上提到,暗示效應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基於這種影響,誘導人們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從心理層面上對他人進行影響的心理暗示。孩子接收到父母的暗示後,將一種消極對抗的狀態轉換為積極配合的行為表達,顯然這樣的教育方式更加有利於父母的教育理念輸出。

“媽媽,你好煩啊”,無聲勝有聲的“暗示效應”,對抗厭煩有奇效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作為個體存在,但是卻都具有彼此的暗示性,並且兒童相對於成人來說更容易接受暗示。暗示效應使得孩子更加容易按照父母所引導的方向前行,這使得教育氛圍更加的融洽,親子關係也不再是緊張的對抗,這對於逆反心理明顯的孩子來說,確實是較為適宜的教育引導方式。

▶▶暗示效應的常見類型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是世界上唯一能接受到暗示刺激的動物。而”積極的“暗示”,可以在情緒以及心理狀態等方面產生良好影響,使得人的潛能得到激發。

★語言暗示

父母通過語言表達來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誘導”讓孩子更加願意配合,提升孩子的行動力。海因·雷曼麥說過,人們如果可以用暗示的方式來把嚴肅的真理講出來,這相比於直截了當的方式更加能夠讓人接受。

★動作暗示

在表達中,肢體動作的暗示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動作的表達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些時候會比語言影響更為深刻。

“媽媽,你好煩啊”,無聲勝有聲的“暗示效應”,對抗厭煩有奇效

★表情暗示

孩子對父母的表情是非常敏感的,孩子可以從父母的表情上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內容。

★環境暗示

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在環境中接收到不同的刺激,進而做出相應的行為表達。比如說,在書店,環境很安靜,那麼孩子多會也變得安靜下來,更加容易進入學習的狀態。

▶▶家長如何將暗示效應應用到孩子的教育中?

★語言暗示方面

家長在語言表達上也保持平和的語氣,不要過於帶有批評性質。否則很容易造成孩子緊張的心理,在這種緊張的狀態下,孩子只會想要逃避,連思維也會受到影響。家長保持平和的語氣會讓孩子更加容易放鬆下來,恢復狀態。

家長可以適當地表達對孩子的期待,期待是對孩子的一種積極暗示,孩子的效率會有所提升,進而有助於一些好習慣的養成。

★動作暗示方面

當父母把手揚起來的時候,孩子會覺得很不安,但是當父母把這種姿勢變成輕撫和擁抱後,孩子會更加願意接受。父母可以給孩子做好行為示範,而動作暗示就是最直接的表達。這樣有助於孩子慢慢地進入狀態。

“媽媽,你好煩啊”,無聲勝有聲的“暗示效應”,對抗厭煩有奇效

父母插著腰居高臨下的姿態會讓孩子啟動自我防禦的模式,隨時準備與父母對抗,而敞開懷抱的姿勢則會讓孩子更加有安全感,更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表情暗示方面:

孩子對父母的表情非常的關注,當孩子發現父母不高興時,孩子的動作也會輕緩許多。所以孩子的情緒受父母的影響波動很大,家長們做到不動聲色更加有助於孩子保持平靜的心情接受教育引導。

孩子天生會察言觀色,表情的暗示通常可以會被孩子更加敏銳的接收到。嚴肅的表情會比批評的語言更加能夠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而鼓勵的表情也會讓孩子更加受用。父母也應該多給予孩子一些微笑,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積極的暗示,讓孩子覺得自己被肯定和認可。

★環境暗示方面:

父母們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書香氛圍的環境孩子也會更加的熱愛閱讀。才女武亦姝滿腹才華,這與其良好的家庭環境自然離不開關係。她的父親是出色的律師,為孩子營造了非常濃厚的學習氛圍,所以她有機會從小背誦上千首詩詞,有機會燃燒起對詩詞的熱愛。

“媽媽,你好煩啊”,無聲勝有聲的“暗示效應”,對抗厭煩有奇效

當家長們覺得教育無從下手時,不妨從暗示效應入手,採用委婉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引導。研究表明:潛意識所呈現的力量要遠遠大於意識所體現的力量。讓孩子在更加柔和的環境下成長,這遠比強勢的教育更加能夠得到孩子的配合。家長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學會通過自我暗示的方式來調動自身行為的積極性。

大家對暗示效應是否瞭解呢?對於與孩子的溝通有哪些好的建議呢?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