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寶寶總是蜷縮睡,夜裡哼哼,醫生診斷情緒引發,媽媽急了

在寶寶出生後的前六個月時間內;

每天要保證16到2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也就是說孩子在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睡覺的;

在之後的6個月到24個月內;

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也會達到13到15個小時;

孩子從兩歲到五歲的時候,孩子睡眠時間會在12個小時左右;

寶寶總是蜷縮睡,夜裡哼哼,醫生診斷情緒引發,媽媽急了

可見對於孩子來說,擁有一個良好的睡眠對身體健康是很有好處的。家長們除了需要對孩子睡眠時間有所瞭解,孩子的睡姿也應是父母們關注的一個重點。

▊寶寶總是蜷縮睡,夜裡哼哼,醫生診斷情緒引發

前段時間和親戚聊天的時候,親戚感慨自己平日裡學習了很多育兒知識,但是到自家孩子身上還是有欠缺。原來親戚家的寶寶睡覺的時候常常是蜷縮著的,一開始親戚以為是家裡溫度低,但是給孩子多加層被子後,孩子仍然是這樣的睡姿。

孩子在睡覺的時候還會發出哼哼的聲音。這讓親戚有一些擔心,害怕孩子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才會有這樣的表現。於是趁著週末親戚趕緊帶著孩子去檢查。

醫生最後確定說這是因為孩子情緒上的障礙,孩子缺少安全感就會有這樣的睡姿表現。建議親戚多陪陪孩子讓孩子,當孩子內心擁有安全感後,睡眠姿勢就會放鬆很多。

寶寶總是蜷縮睡,夜裡哼哼,醫生診斷情緒引發,媽媽急了

醫生的說法是親戚完全沒有想到的,一直以來親戚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都會讓孩子和自己分床睡,沒想到自己這樣的教育方式反而影響到了孩子的睡眠。

▶▶蜷縮式的睡姿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內心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對於周圍的環境有不信任感產生時,就會有這樣蜷縮式的睡姿,孩子在潛意識裡想要給予自己保護。當家長髮現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是需要反省自己是否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或者是對於孩子的心理訴求沒有及時的滿足。

♥處於警覺的狀態

對於入園後的孩子來說,如果仍然保持蜷縮的睡眠狀態,那麼家長需要考慮孩子是否在幼兒園受到了同伴的欺負。當孩子在白天處於一種恐懼無助的狀態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睡姿產生。

寶寶總是蜷縮睡,夜裡哼哼,醫生診斷情緒引發,媽媽急了

♥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這樣的睡姿說明孩子的內心狀態是非常恐慌的,這時的孩子的睡眠質量受到影響,同時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父母有必要去了解孩子內心的狀態,疏解孩子內心的恐慌感。孩子不會表達父母就更加要有所重視。

▶▶讀懂寶寶的睡姿很重要

✔四肢伸展睡姿

當孩子在睡覺時四肢處於完全伸展的狀態,從形態上看更加像一個大字,那說明孩子正處於一種比較舒適的狀態。心理學家認為,這這樣的睡姿也體現了孩子開朗樂觀的一面,在平時生活中表現也是比較積極的。

✔青蛙式睡姿

當孩子在白天劇烈運動後,晚上會覺得很疲憊,這時候就容易有這樣的睡姿產生,孩子會把手和腳彎曲起來,然後頭部偏向一側。這樣的睡姿會讓孩子覺得舒服,可以緩解疲勞,但是孩子側睡會影響胸部的發育,需要小幅度的糾正一下。

✔投降式睡姿

這種睡姿也是孩子身上比較常見的,這說明孩子也是處於一種比較放鬆的狀態,所以家長不用過分的去糾正。雖然大人看起來這種睡姿不夠舒服,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卻是較為適合的。

寶寶總是蜷縮睡,夜裡哼哼,醫生診斷情緒引發,媽媽急了

睡眠關乎孩子的身體發育值得家長們多花些心思關注。孩子擁有一個好睡眠會助力大腦的早期發育,家長們需要有所重視。

今日話題:大家對於孩子的睡姿有多少了解呢?對此有哪些經驗分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