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认为怎样算是孝顺?

NaqiAo


什么是孝?对于贫穷的父母钱到就是孝,对于孤独的父母,陪伴就是孝。

1.对于贫穷的父母,生活尚且困难,常年在温饱线挣扎,跟他们谈别的没有什么意义,作为儿女给父母一些经济上的帮助,让他们不再为了没钱发愁,不在为了生活挣扎,这就是孝道。

2.对于孤独的父母,他们生活宽裕,不愁吃穿,但是孩子在外地或者去了国外,常年或者几年都看不见孩子,他们思念儿女又不敢说,怕耽误孩子工作,但是内心的孤独寂寞无法排解,对于这样的父母来说,子女的陪伴和爱就是最好的孝道。

3.我的婆婆是一个厉害的人,早些年生活艰难,她也没有退休金,全靠三个儿子赡养,后来其他两个小叔子就不赡养婆婆了,现在就是我们赡养,婆婆说了,她不需要看望和陪伴,没用,她要的是钱,只要钱到了,人来不来的无所谓,所以,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对于婆婆来说,钱到了就是孝。

总之,还是要视老人的情况而定,该尽孝道还是要尽孝道,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是海霞姐姐


首先,我们从文字入手,先看一下文字学上的意义。

孝,意思比较明确。可以看一下 这个图:

这里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孝的甲骨文写法,第二个是“今文”,第三个是“小篆”的写法,这三个字看上去差不多。的确,后面的是从前面的逐渐变过来的。

孝的结构,上面的符号是“老”字,下面的符号就很常见了,是“子”字。有人说,上老下小,是子女背负老人,也就是子女照顾父母;也有人说,这是父母照看子女,也就是父母抚育子女的意思了。

《说文解字》当然支持前者:“孝,善事父母也”。这个解释与其他的经典可以相通,比如《礼记 祭统》里说:“孝者,畜也,蓄养也”。都是指的是儿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

孝,在今天的中国既有着普遍的共识,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但也又有着一定程度的争议,特别是一些秉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现代传统的中国人,对孝顺是持批判态度的。这该怎么看?

我个人觉得,对孝的把握或者说定义是:孝,指子女以血缘关系为持续,且以父母照顾子女为前提下,形成的一种伦理关系。

换言之,孝并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有条件的。事实上,从哲学的意义上说,一个命题如果没有“成立的条件”,就一定是伪命题;一个伦理能够成立,就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凡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一定是僵死的意识形态。

所以,孝的成立,第一,是有血缘基础。

血缘基础的意义在于,你别无选择。一个人出生,严格的说是被出生,任何人都不是自己要出生的,而是被父母生下来的。这种血缘关系的无法超越,决定了孝的基础是血缘。

但问题来了,有些人生下来父母就抛弃了他,他还要对这种父母尽孝吗?

这就牵涉到我要说的第二个要义了,即要以父母照顾为前提。

《论语》里,孔子和宰予曾有过一个对话,宰予问孔子,为什么父母去世,儿女要服孝三年?孔子说,这你都不懂!你想一下,你小时候,父母抱了你几年?是不是三年?宰予说是。孔子说,那你如果服丧不满三年,会不会心不安?宰予说:安。

《论语》里这个对话,拨开表面的言说,我们会理解孔子对孝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父母对儿女的责任。如果父母对儿女没有尽到责任,只知道生,不知道养,甚至还有些因为是女儿重男轻女,这样的父母,是没有必要尽孝的。

当然,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养父母,要不要尽孝?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养父母也有好的,也有不到位的。不能一概而论。

但总之,我们作为现代人,要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理解孝,就必须从感情上亲近孝,也要从理性上理解孝,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