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認為怎樣算是孝順?

NaqiAo


什麼是孝?對於貧窮的父母錢到就是孝,對於孤獨的父母,陪伴就是孝。

1.對於貧窮的父母,生活尚且困難,常年在溫飽線掙扎,跟他們談別的沒有什麼意義,作為兒女給父母一些經濟上的幫助,讓他們不再為了沒錢發愁,不在為了生活掙扎,這就是孝道。

2.對於孤獨的父母,他們生活寬裕,不愁吃穿,但是孩子在外地或者去了國外,常年或者幾年都看不見孩子,他們思念兒女又不敢說,怕耽誤孩子工作,但是內心的孤獨寂寞無法排解,對於這樣的父母來說,子女的陪伴和愛就是最好的孝道。

3.我的婆婆是一個厲害的人,早些年生活艱難,她也沒有退休金,全靠三個兒子贍養,後來其他兩個小叔子就不贍養婆婆了,現在就是我們贍養,婆婆說了,她不需要看望和陪伴,沒用,她要的是錢,只要錢到了,人來不來的無所謂,所以,我們悟出了一個道理,對於婆婆來說,錢到了就是孝。

總之,還是要視老人的情況而定,該盡孝道還是要盡孝道,避免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是海霞姐姐


首先,我們從文字入手,先看一下文字學上的意義。

孝,意思比較明確。可以看一下 這個圖:

這裡有三個字。第一個字是孝的甲骨文寫法,第二個是“今文”,第三個是“小篆”的寫法,這三個字看上去差不多。的確,後面的是從前面的逐漸變過來的。

孝的結構,上面的符號是“老”字,下面的符號就很常見了,是“子”字。有人說,上老下小,是子女揹負老人,也就是子女照顧父母;也有人說,這是父母照看子女,也就是父母撫育子女的意思了。

《說文解字》當然支持前者:“孝,善事父母也”。這個解釋與其他的經典可以相通,比如《禮記 祭統》裡說:“孝者,畜也,蓄養也”。都是指的是兒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

孝,在今天的中國既有著普遍的共識,大家都沒有什麼異議;但也又有著一定程度的爭議,特別是一些秉承五四、新文化運動等現代傳統的中國人,對孝順是持批判態度的。這該怎麼看?

我個人覺得,對孝的把握或者說定義是:孝,指子女以血緣關係為持續,且以父母照顧子女為前提下,形成的一種倫理關係。

換言之,孝並不是天經地義的,而是有條件的。事實上,從哲學的意義上說,一個命題如果沒有“成立的條件”,就一定是偽命題;一個倫理能夠成立,就必須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凡是“天經地義”的東西,一定是僵死的意識形態。

所以,孝的成立,第一,是有血緣基礎。

血緣基礎的意義在於,你別無選擇。一個人出生,嚴格的說是被出生,任何人都不是自己要出生的,而是被父母生下來的。這種血緣關係的無法超越,決定了孝的基礎是血緣。

但問題來了,有些人生下來父母就拋棄了他,他還要對這種父母盡孝嗎?

這就牽涉到我要說的第二個要義了,即要以父母照顧為前提。

《論語》裡,孔子和宰予曾有過一個對話,宰予問孔子,為什麼父母去世,兒女要服孝三年?孔子說,這你都不懂!你想一下,你小時候,父母抱了你幾年?是不是三年?宰予說是。孔子說,那你如果服喪不滿三年,會不會心不安?宰予說:安。

《論語》裡這個對話,撥開表面的言說,我們會理解孔子對孝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父母對兒女的責任。如果父母對兒女沒有盡到責任,只知道生,不知道養,甚至還有些因為是女兒重男輕女,這樣的父母,是沒有必要盡孝的。

當然,世界上還有另一種:沒有血緣關係的養父母,要不要盡孝?這個問題很複雜,因為養父母也有好的,也有不到位的。不能一概而論。

但總之,我們作為現代人,要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理解孝,就必須從感情上親近孝,也要從理性上理解孝,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