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工业互联网“热炒冷吃”落地难,谁来破局?

工业互联网“热炒冷吃”落地难,谁来破局?

当前,工业互联网很热:各地政府重视,争相出台支持政策;工业互联网的论坛活动密集举办,场场爆满;工业互联网成为很多人眼里的“风口”、众多企业争夺的新赛道。

然而,整体来看,工业互联网却处于“炒着热、吃着冷”状态,工业企业普遍接受度不高、落地不易。是工业企业不需要吗?

当然不是!

我国是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中国制造业500强的利润率已从2010年5%的高位,跌到了近年的2%左右。过去制造业的粗放发展之路已走到尽头,需要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降本增效。

既然工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有需要,为什么落地困难?

这应该与我国工业互联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关,工业互联网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工业企业的普遍认同。仅从对工业互联网姓“工”还是姓“互”的争议,就可以看出工业互联网还没有走出概念探讨阶段。

其实,对工业企业来说,他们并不关心姓“工”还是姓“互”,他关心的是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工业企业赚钱不易,更为务实,只有让他们看到工业互联网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价值,才愿意接受。

虽然目前国内大量公司涌入工业互联网领域,但要改变落地难的局面,需要有眼光有实力的企业去培育、去破局。较早战略布局工业互联网的阿里云,正试图成为破局者。

长线布局,打造样板案例

与国家在工业互联网政策出台后的众多蜂拥而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不同,阿里很早就战略布局工业互联网。

2016年10月,杭州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五"新"理念包括“新制造”。2017年3月,阿里云发布工业大脑,并公布协鑫光伏、中策橡胶等首批收获价值的制造企业。

协鑫光伏利用工业大脑,能精准分析出与良品率最相关的60个关键参数,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和控制变量,生产良品率已经提升1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省上亿元的生产成本。

中策橡胶通过工业大脑对生产端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能给出资源最优利用的方案组合,使得混炼胶平均合格率提升3到5个百分点。

2017年9月,在2017世界物联网无锡峰会上,马云指出,“没有互联网的制造业没有希望,没有制造业的互联网更没有希望”,表明对工业互联网的看好。

工业互联网“热炒冷吃”落地难,谁来破局?

2017年11月,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制造大省广东。此后,阿里云又在浙江、重庆等地发布构建了supET、飞龙、飞象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机械加工、食品、钢铁、石化、电子、服装等数十个行业,为打造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样板案例。例如:

位于汕头澄海的启梦玩具公司,从事的玩具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面临生产交期达成率低、产品质量控制、库存周期高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经常处于“有单没人做,有人没单做”的尴尬境地。

启梦玩具在上了阿里云在广东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后,转型上初获成效。以前1.8个人管理一台机器,现在是1个人管理8台机器,整个注塑车间的人数缩减了一大半,产能反而提高了30%,库存周转也从30天降到了15天,良品率提高60%,废料比率降低了15%。

直击制造企业痛点的“三板斧”

实现工业互联网, 数字化技术是根本推动力。基于在云计算、人工智能、IoT物联网等核心技术领先能力,阿里云打造了针对制造企业、尤其直击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痛点的 “三板斧”。

其一,构建一体化数字工厂

通过阿里云数字工厂,制造企业的业务操作都由真实可靠的数字化的信息支持。以安家乐的工厂数字化改造为例:

安家乐是广州知名家电厂商,在实施工厂数字化改造之前,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都是自己来做。工厂原材料采购、生产排单、成品统计都是人工操作。而通过实施阿里云的数字工厂后,企业能够实时查看从备料开始到生产结束各环节的进度和数据,库存周转率提升了60% ,综合利润提高8-10%,而原料成本缩减8-10%。

据了解,阿里还跟合作伙伴推出了软硬一体化的数字工程解决方案,工厂运用整个解决方案的成本在五万块钱左右,有利于中小企业接受。

其二,数字驱动供应链协同的C2M系统

阿里是C2B概念的全球首创者,也是率先实践者。几年前聚划算天天特卖就启动C2B战略。

工业互联网“热炒冷吃”落地难,谁来破局?

今年7月份,阿里云联手聚划算天天特卖推出了C2M数字智造系统,让中小制造企业有了更低成本的数字升级解决方案。中小制造业商家接入C2M数字智造系统,最低只需几万元便可实现生产线数字升级,特别合适缺钱的中小企业。

其三,赋能产品创新的IoT平台

阿里云的IoT平台提供安全可靠的设备连接通信能力,支持设备数据采集上云,具有免开发、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等的优势,可以为中小制造企业带来安全高效、低成本、易部署的智造解决方案和升级服务。

仅以淘工厂为例:借助阿里云IoT平台,打通整个线上服装供应链的生态体系,淘工厂单厂平均投入仅数万元,即可使排产效能提升6%,交付周期缩短10%。

可以说,阿里云面向中小企业打造的“三板斧”,切实击中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为当前处于经营寒冬的中小制造企业,带来了一股暖流。

工业“水很深”,“被集成”有助平台落地

今年3月,阿里云首次高调喊出“被集成”的口号,表明了阿里云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新思路:只做自己最擅长的技术和平台,把应用端交给合作伙伴。

显然,“被集成”的新思路,有利于阿里云拓展更为广阔的产业互联网市场。

具体到工业领域而言,工业企业群体数量及其庞大,种类繁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具体的需求点各不相同。比如:

首钢和某一个小钢厂比,没法比;食品生产和药品生产、机械设备生产的又不一样;十个人和几万人的企业也不一样;企业从几千万到几千亿的也不一样,可谓“千企千面”。这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的交付是很大的挑战。

工业互联网“热炒冷吃”落地难,谁来破局?

工业互联网要实现交付落地,离不开熟悉各个细分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商的支持。阿里云很清楚认识到这点,非常重视生态构建。比如:

在阿里云的工业大脑开放平台上,合作伙伴可以轻松实现工业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建模,并且快速构建智能分析应用。

工业大脑还开放了3大行业知识图谱、19个业务模型、7个行业数据模型、20多个行业算法模型及3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

阿里云IoT还在行业标准领域推出了IoT合作伙伴计划,该联盟已经有350多位成员,制定了20多份行业标准白皮书和50多份技术规范。计划未来3年内突破10万ISV合作伙伴。

考虑到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存在行业鸿沟问题,阿里很注重与制造企业的优势互补。例如,阿里云与徐工集团 在工业领域上的合作,入选Gartner的优秀案例。

当前,出于对发展工业互联网这一方向的看好,无论是以BAT为代表的领先互联网企业、华为、用友等ICT企业,还是以航天科工、富士康为代表的工业龙头企业,都争相进入工业互联网新赛道,推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了热度不减的工业互联网热潮。

然而,按照所有产业的发展规律,初期的热潮总会过去,工业互联网市场也将经历整合洗礼回归基本面,最后脱颖而出成为王者的,一定是能给广大制造企业带来价值的企业。

这正是阿里云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