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印度貧民窟:垃圾滿地汙水直排,房子如鐵籠,卻有幾十萬人住不上


加爾各答並不是印度貧民窟最多的城市,但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2千多個貧民窟裡,使得這座古老的城市始終被貼上貧窮、髒亂、落後的標籤。

作為前英屬印度首都,加爾各答在19世紀得以迅速發展,城市的建設,工業的需求,都吸引著大量印度人口。直至現在,作為印度第三大城市,加爾各答依舊是印度最受歡迎的打工城市,如同上個世紀年代末的廣州一樣。

低廉的房租,是吸引人們湧入加爾各答的重要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性價比高的生活空間。在加爾各答的貧民窟社區,人們居住的廉價房屋只是用鐵皮房搭建而成,上面鋪著木板既可以用來擺攤,又可以用來休息。

人們吃喝用住、營生都是在方寸之地的鐵皮房裡解決,但這種沿街上下兩層的商鋪已是難得的“好房子”,只有收入比較穩定的商販才能租得起。

但正如你所看到的一樣,散亂的垃圾,惡臭的汙水,潮溼的環境,充斥在這片空間。肉眼看不見的病菌,在貧民窟肆虐,常見的傳染病令原本就收入微薄的人們苦難不堪。

貧民窟是城市信號最弱的社區,狹窄擁擠的房子阻礙了通信網絡,錯綜複雜如同迷宮一樣的街巷,讓人總是會迷失了方向。人們居住的房子,沒有門牌號碼,沒有詳細的地址,一走進貧民窟外界的人就很難再聯繫到你。

面對貧民窟的糟糕環境,加爾各答政府也出臺了一些措施。比如之前有報道稱政府投入1千多萬盧比,改造貧民窟環境。社會各界稱其為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造,但事實上只是花錢修建了不實用的花圃。

但即使貧民窟環境糟糕,基礎設施落後,人們依然能把住進貧民窟當成了一個“小目標”。擁有12億多人口的印度,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擠在城市,外來人口的不斷湧進讓貧民窟顯得更為擁擠,居住機會也變得更加珍貴。

外來人口的不斷遷徙,讓貧民窟的“鐵籠”租價逐漸上漲。對於初到大城市裡的外來工而言,這是一筆壓力不小的開支。許多外來工沒有選擇貧民窟房子,只是因為可以省掉一筆費用寄給家鄉。

在加爾各答的城市街頭,橋洞成為了人們棲息的又一空間,人們在這裡席地擺攤,又席地而眠。累了睡在路邊,餓了直接就地做飯,衣服髒了去河邊洗。

據悉,加爾各答目前還有幾十萬印度底層居無定所,他們居住在橋洞、車站、公園,過著與流浪狗一樣顛沛流離的卑微生活。

一些從事體力勞動的外來工就更是漂泊不定,工頭出現在哪裡,他們就跟隨到哪裡。累了困了,街頭的各個角落都可以成為臨時的休息場地,而他們的一天收入也只不過在1-2美元左右。圖,一位搬運工在石板上休息

貧民窟的存在,對於城市的發展其實是矛盾的。一方面城市的建設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力,但貧民窟的大量存在又影響著一座城市的現代化和管理,而更令人擔擾的是從貧民窟長大的孩子,缺乏教育資源和公共衛生,都令孩子們的未來打上了一個問號。【圖片為印度軟件專家、攝影師Saravanan Dhandapani獨家授權去驢行,版權歸其所有,禁止轉載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