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當年阿里18羅漢50萬起家時候,蔡崇信年薪百萬美元,為什麼他不出個百萬做大股東?

Long春播秋收紫氣東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蔡崇信當年的選擇看似讓人不解,實際上體現出,蔡崇信遵循了創業成功的普遍規律:領軍人物決定創業成敗。

阿里巴巴的領軍人物馬雲,是如何吸引投資精英蔡崇信的呢?

1995年,蔡崇信進入總部設在瑞典的AB投資公司工作,主要負責該公司亞洲私募股本業務,年薪70萬美元。

1999年,蔡崇信代表AB投資公司去杭州,去看要不要投資馬雲的阿里巴巴。

蔡崇信發現,當時馬雲公司都沒成立,只有一個運行了幾個月尚未盈利的網站。

蔡崇信第一次去看馬雲的工作環境,被一群著了魔一樣的年輕人驚到了,他喜歡那種創業氛圍,也看到並佩服馬雲從中展示的領導力。

於是,1999年末,蔡崇信第二次帶上懷孕的妻子一起去見馬雲,他們在西湖泛舟時,蔡崇信主動提出加入阿里巴巴。

蔡崇信的妻子其實不希望他加入阿里巴巴,但她對馬雲說:“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輩子都不會原諒我的。”

蔡崇信加入的階段,正逢馬雲籌資的50萬元幾乎耗盡,連500元的工資都快發不出來,已然陷入絕境。

蔡崇信為什麼冒險加入這家“錢”途茫茫的小公司呢?

從目前已知的公開資料來看,蔡崇信後來的總結主要是兩點:

一是他認定馬雲是領導願景的領導者,他當時談的都是大夢想、大願景,讓18羅漢為之著魔般努力工作。
二是他有能力承擔風險,“如果我去阿里巴巴,公司不行了,我還是可以再回頭去幹稅務律師或者做投資”。

可見,蔡崇信是被馬雲的領導力所折服,主動放棄高薪、有能力承擔風險去追隨馬雲。

每一個初創企業的成功都源於其領軍人物,其作用沒有任何人替代。

這種作用,借用一個歷史典故就很容易理解,韓信帶兵打仗多多益善,劉邦最多能帶兵10萬,為什麼韓信還要臣服於劉邦?

因為韓信雖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善於用兵打仗,但劉邦卻善於駕馭將才,正如劉邦對韓信所說,“汝能將兵,吾善將將”。

創業同樣是帶領一群人做一件不確定性很大的風險事件,可以說九死一生,只不過不像打仗那樣犧牲性命。

這就要求創業必須有且有一個強有力的領軍人物,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

阿里巴巴如果出現馬雲這樣兩個以上的領軍人物,要麼分家,要麼失敗。類似的例子很多。

成功的例子是,當年的萬通六君子分家了,各自都實現了更好的發展;四川劉永好四兄弟分家了,公司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失敗的例子是,噹噹的俞渝和李國慶,一直在爭奪控制權,使得當當錯過了很多發展機會;真功夫的兩個創始人多年持續爭奪控制權,導致經營困難。

馬雲曾經說過,當時蔡崇信一年的工資就可以買下好幾個阿里巴巴了。

但是,就算蔡崇信真的出個百萬成為大股東,馬雲能同意嗎?很可能不會同意。

那麼早就佈局電商,具備罕見商業眼光的馬雲,能看不到蔡崇信也成為跟他一樣的大股東之後,接下來的控制權之爭嗎?

如果馬雲同意,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的方式,是出資百萬買下阿里巴巴的股份,成為大股東,那麼阿里巴巴的領軍人物就不是馬雲了,要麼變成蔡崇信,要麼變成馬雲和蔡崇信兩強相鬥。

假設蔡崇信也有馬雲這種領軍人物的能力,他能比馬雲更好的團結18羅漢嗎?如果不能,那他怎麼經營公司呢?如果能,那麼阿里巴巴到底誰是老大?

蔡崇信顯然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他是去追隨馬雲,是去做二號人物,而不是去跟馬雲爭搶誰是阿里的大股東,誰才是老大。

總結:

創業成功的普遍規律:領軍人物決定創業成敗。蔡崇信認定馬雲是阿里巴巴的領軍人物,所以選擇追隨馬雲,而不是成為大股東。

也許當年的蔡崇信不一定看透了這條規律,但他做出的選擇有意無意的符合這條規律。

這對每個人事業發展的啟示是,一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二要跟對人。


財富商學


首先蔡崇信是阿里巴巴唯二的永久合夥人,另一個是馬雲,他也是馬雲最感謝的人。在中國三四十年的商業歷史上,蔡崇信和馬雲的相遇,合作無疑是非常傳奇的創業故事。

一個是法律專家、商業經營。年薪過百萬的高級投資經理。而另一個有著天馬行空一樣商業頭腦的電商鬼才。馬雲也曾說過:當時的蔡崇信用一年的薪水就可以買下整個公司。”

兩人西湖同遊划船的時候,蔡崇信也是被馬雲談論的偉大願景所深深吸引,同時讓蔡崇信感到詫異的是,馬雲並沒有去說明商業模式、盈利或者其他業務上的東西。據當時蔡崇信所瞭解的馬雲創業有著三次的失敗經歷,但是在馬雲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創業的精神。這對一個屢敗屢戰的企業家來說非常難得。同時也為兩個人的第二次見面埋下了伏筆。

第二次見面,蔡崇信看到黑壓壓的小屋裡坐著20多個人,所有人不顧形象,像著了魔一般充滿激情的工作。因為蔡崇信是臺灣人,從小家境優渥,應該不瞭解,大陸有著一種神秘經久不衰的組織,那就是傳銷。如果換做其他投資方看到肯定會扭頭走開。但蔡崇信卻被這一群鬥志昂揚的人深深吸引。

之後蔡崇信所在的公司否決了對馬雲的投資,而蔡崇信卻告訴馬雲:“那邊我不幹了,我要加入阿里”!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馬雲也是震驚的,馬雲:“你到我這裡,每個月500塊,我養的起你?你還是考慮考慮吧!”但是說完馬雲看到蔡崇信堅定不移的眼神,他才確定眼前的這個人絕對是認真的。

蔡崇信幫著註冊公司,當時最基本的登記都沒有,蔡崇信詢問馬玉那些人可以成為股東,當馬雲給了他一個名單後,蔡崇信看到幾乎屋裡所有人的名字都在上面。而且大部分的股權都讓給了創業團隊。換做一般企業家肯定會說,我想要多的股份。馬雲的這種成就合夥人的格局,再一次讓蔡崇信堅定了自己的選擇。阿里還未成功之前,正常人肯定會感覺馬雲和蔡崇信都是個瘋子。

馬雲與蔡崇信的星座,在星相學上來說也是絕配。一個處女座,一個天蠍座。正是因為有了蔡崇信的加入。阿里才可以依託蔡崇信的資歷和影響力為背書,獲得了幾輪投資。度過當時的行業寒冬。從而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馬雲和蔡崇信是商業合作伙伴,同時也是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彼此也是互相尊重的知己。由此也不難看出,當時兩個人都是非常的有格局,都願意與對方攜手共進。但凡兩人有一個私心太重。阿里也不會走到今天。對於蔡崇信為何沒有投資阿里作為最大的股東。筆者認為是兩個人的品性相投,價值觀高度一致。正如三國時期的劉備與諸葛亮,劉備病逝之前託孤與諸葛亮,讓其輔佐幼主。才有了後來流傳至今的《出師表》。要問為何諸葛亮不取代樂不思蜀的劉禪。這應該就是知己的真正意義所在,也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


ThirteenMonths


蔡崇信一直是阿里的二號人物,作為CFO為阿里的融資上市都出了不少力。

當年加入阿里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想好了,並且有信心拿到一筆大的投資。至於蔡崇信剛進入阿里有沒有拿過一筆小錢,讓馬雲過渡一下,這個可能性還是有的。

但是蔡崇信至少是沒有直接作為投資人投資阿里是肯定的,這樣做的原因有幾個。

一、蔡崇信是要加入阿里而不是投資

蔡崇信當時看中的是馬雲的領袖氣質,想作為合夥人加入到阿里,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投資人,只做股權投資。

蔡崇信當時不是投資機構,即使自己有這麼多錢,也不能依靠自己完成資本融資,而是要找到更加專業的投資機構。

因為你找到的投資人,會直接影響到後面整個融資規劃。前面的投資人越“大牌”,後續的融資越容易。

二、蔡崇信就是融資“發動機”

當年蔡崇信在華爾街也是非常有名氣的,以蔡崇信的信譽作為背書,融資其實是一件並不難的事情。

所以蔡崇信加入阿里最大的意義也在於融資與財務規劃。對於他是否拿資金出來投資,這並不重要。

加入阿里後,蔡崇信幫助馬雲進行了4次重要的融資,包括高盛、軟銀、GGV、雅虎等。

如果讓馬雲自己去融資,恐怕是很難搞定的,說蔡崇信一個人支撐了阿里巴巴的財務來源也不過分。

三、為了阿里更加健康的發展

如果蔡崇信拿了很多錢投資阿里巴巴,那麼必定會佔到很大的股份份額。這不僅會讓馬雲失去公司的核心地位,也會讓後續的投資商保持警惕。

蔡崇信認為馬雲是個天生的領袖,而自己只想全力的幫助和輔佐馬雲,如果佔股比例太高,就失去了加入阿里的意義。

蔡崇信是非常專業的金融大咖,絕對不會做出這樣不專業的事情。所以為了公司的健康發展,自己就算有這個資金實力,也不能喧賓奪主。


小漁的創業信條


蔡崇信他自己不是機構,他只是一個投資人的代表。雖然他當時的收入也很高,號稱年薪上百萬,但是他畢竟是出能力的那種人,而並非是出錢的那種人。

直白的說他是一個個人不用出錢,但是他能夠帶來巨大投資的人。這屬於是專業型人才。在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之後,馬上就為他獲得了軟銀孫正義的2000萬美元。

而這又遠比他個人直接拿錢投要划算得多。在一個公司的創始團隊當中,有出錢的,有出力的,有出資源的,在蔡崇信這種角色是處於出力的,而他在出力當中又屬於細分當中的和資本融資掛鉤的。

在互聯網企業當中早期的融資很少有投資人去佔大股的。在整個天使早期的投資當中都是如此。創始人以及團隊必定是佔大股的。否則創始人就變成打工的了。企業在發展的早期是面臨非常多的不確定性,它整個產品和商業模式和公司的制度市場體系都沒有建立起來,所以這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是一個從0~1的過程。創始人及其團隊如果不佔大股的話,是很難完成這個階段工作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投資機構在早期投資的時候,很少會去佔有一家企業的大股。一般都是佔股20%左右。然後再經過幾輪不斷的融資,不斷的稀釋。創始股東的股份一般都會被稀釋到50%以下。

而那種要佔大股或者說絕對控股的投資,一般常常出現一些併購當中或者產業投資處於PE投資的階段。這種被投資的企業往往是處於他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市場已經比較成熟穩定了,所以對於團隊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

最直接的就是最近被收購的摩拜單車。美團收購摩拜單車,其實你也把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併購或者說是收購。這也是屬於一種股權投資。投資人是要絕對控股的。


壹號股權


朋友們好!

你這個問題真的是值得深思。蔡崇信加盟阿里巴巴,沒有出資百萬擁有阿里巴巴更多的股份,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首先是蔡崇信是跟著馬雲乾的,股份不能超過馬雲,然後蔡崇信也留了一條後路,還有幾十蔡崇信擁有的股份已經夠多了。

1

蔡崇信也不能超越馬雲的股份

蔡崇信雖然是跟馬雲一起創業的,但是蔡崇信對於馬雲是充分信任的,也是非常佩服的。蔡崇信深知,只有跟著馬雲,自己才可能在將來更加富裕。這個說明蔡崇信的眼光是看的非常遠的。

蔡崇信既然是跟著馬雲幹,那麼股份肯定是不能超過馬雲的。這體現了一個從屬的關係問題,也是體現了馬雲的權威。如果蔡崇信超過了馬雲的股份,可能在股權關係上就沒有這麼順暢了,而且可能阿里巴巴也不會發展這麼順。

還有一點就是蔡崇信對於馬雲是很尊重的,也是很推崇的,不拿更多的股份也充分體現了蔡崇信對於馬雲的尊敬和敬重。

2

當年蔡崇信可能是想留一條後路

當年蔡崇信雖然拋棄了百萬美元的年薪,來到阿里巴巴進行創業,但是畢竟還是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的,雖然百萬美元工作可以放棄,但是家裡面的資產一般也就不會再冒風險進行投資的。

因此,當時蔡崇信雖然是百萬美元年薪,但是可能也捨不得把家裡面的財產拿出來投資阿里巴巴的。而蔡崇信是動用了自己的關係,為阿里巴巴拉來了一些風險投資,後來又拉來了軟銀入股,這樣才讓阿里巴巴慢慢發展起來的。

因此,可以看出來當年蔡崇信可能是有點猶豫的。

3

蔡崇信擁有的股份已經是很高了

蔡崇信在阿里巴巴擁有的股份已經很高了。現在蔡崇信大概持有阿里巴巴2%的股份,這些股份大概相當於馬雲股份的三分之一。

這樣的股份大概值800多億港元,如果未來阿里巴巴繼續快速發展的話,那麼蔡崇信的資產超過1000億,可以說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這些股份也足夠蔡崇信成為千億資產富豪了。

因此,當時蔡崇信也知道,自己的股份是馬雲的三分之一,確實是已經很高了。

4

結論

蔡崇信加盟阿里巴巴,沒有出資百萬擁有阿里巴巴更多的股份,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首先是蔡崇信是跟著馬雲乾的,股份不能超過馬雲,然後蔡崇信也留了一條後路,還有幾十蔡崇信擁有的股份已經夠多了。


如果您喜歡我的觀點,歡迎您關注我,也歡迎您加入我的免費投資圈子,可以進一步交流。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關注!

睿思天下


蔡崇信沒有直接投資阿里是因為他知道阿里能夠成功,他希望阿里能夠走得更遠。

阿里創業時的十八羅漢就是馬雲創建阿里巴巴時所聚集的18個人的核心團隊。這18人中,有馬雲的同學,有馬雲的朋友,也有馬雲的學生。他們可能彼此並不認識,但是一致的是他們都認為馬雲的個人魅力很強,他們對馬雲有著一種深深的信任感。

這18個人可以說完全是被馬雲的個人魅力所集結在一起的,所以在這樣一個團隊當中,信任和使命感是最為重要的。

蔡崇信,是馬雲創建阿里最需要感謝的一個人,投行出身的蔡崇信也可以說是最有眼光和方法的投資者。他利用自己的人脈優勢去幫助馬雲創業,並且並沒有直接投資來影響阿里創業的步伐。

原因一:創業初期的團隊只有原創始人和團隊才有可能帶領公司走向發展壯大。企業初創時期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產品、商業模式以及公司的規章制度、市場體系還沒有建立。

在這個時候如果創始人和團隊不佔大股、不能為自己說話和決策,會喪失主人翁意識,從而影響這一個階段工作任務的完成,是制約整個創業能夠成功的關鍵階段。而阿里的18羅漢,更是完全被馬雲個人魅力所吸引到一起的,此時如果馬雲失去領袖地位,18羅漢失去話語權和領航者,將會給阿里帶來致命的打擊。

原因二:蔡崇信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識。蔡崇信總結自己在這一創業團隊中的地位時說:“我曾是律師,懂得如何構建公司、籌集資金。我擁有別人沒有的知識,所以他們在這些方面很信任我。在擅長的世界裡,我非常自信、自如。但我沒想過大包大攬,我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

所以說蔡崇信對自己的比較優勢有清醒的認識,他選擇了自己能夠做得更好達到最佳效果的方式和領域去投資這次阿里的創業,後期事實也證明,蔡崇信的人脈資源為阿里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可能。

原因三:蔡崇信對風險的規避。因為蔡崇信本身是投行出身的,他深刻明白創業存在的風險和機遇,雖然他十分認可馬雲本人,但是投資有風險。

綜合以上原因,蔡崇信不做大股東也是非常有眼光的行為。


50計劃


此問題好比三國時期的劉備和諸葛亮,劉備是蜀的發起者和領導者,擁有張、關、趙等合夥人,諸葛亮雖然以謀士加入此集團,但是憑藉著自己在才能和功績最終成為了蜀的第二號人物—丞相。成功不必一定要做第一,成為第二也是成功,但是如果總想成為第一,那原來的第一又會處於何種位置?這種心態會成為團隊中最不穩定的定時炸彈,最終大家都無法成功,成功是要靠團隊而不是個人,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並放在合適的位置才能成功。馬雲和蔡崇信亦是如此,如果二者位置和角色互換也不可能有今天的阿里巴巴!




千日逆襲


蔡崇信是一個很洞察事理的人,他沒有自己出錢做大股東是有其原因的。


為馬雲的人格魅力折服

蔡崇信在耶魯畢業,做過律師,加盟阿里巴巴之前是某國際投行的亞太區負責人。他這樣的牛人能毅然放棄自己數十萬美元年薪,去到阿里巴巴只領500元人民幣月薪,這足以說明馬雲的人格魅力。

堅定地看好中國互聯網發展

當時中國互聯網方興未艾,市場潛力大,他認定未來國內互聯網事業,有馬雲這樣前瞻性人物在創業在推動,一定能蓬勃發展,他自己本身也會有大展拳腳的地方。因而堅定地看好擁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國內互聯網市場。再加上阿里巴巴是馬雲一手創立的,但他確實沒有馬雲在互聯網圈摸爬滾打的實戰經驗,馬雲是老闆,他要跟著深刻了解國內互聯網市場的老闆創業下去,才是正確的。

為了業界聲譽

他自己擁有深厚的法律知識及投行經驗,若蔡崇信他自己出錢成了大股東,相當於架空了創始人。其次,他投行出身,自己也清楚地明白,公司創始人才是帶領公司走向發展壯大的重要核心,蔡崇信雖然有錢,但經驗告訴他,不能這麼做。再假設講,若是他真成了阿里大股東,萬一阿里創業不成功,蔡崇信他自己豈不是落下了個奪取公司控制權的名聲,那以後業界聲譽就難講了。


後來,事實證明,蔡崇信做對了,阿里巴巴成就了蔡崇信,蔡崇信也成就了阿里巴巴。


財思思


主要投資有風險啊。就是馬雲也沒法知道自己能這麼成功啊。而且聯合創始人確實不適合比主創始人持股更高。當然了,最最主要的還是考慮到風險!

而且老蔡動用資源拉國際資本進來投資更利於阿里發展。你想想第一筆500萬美元的融資也不是高盛獨一個啊,高盛也考慮到風險,阿里也考慮到多些國際投行多些出路。

因為國際投行資源肯定是更強大的。也更方便日後再融資。

後來就是第二次軟銀想投3000萬美元持續30%股份。阿里管理層及其他股東並沒有同意。最後結果是軟銀投2000萬美元,富達等5家投500萬美元。國際投資企業越豐富,越有利於之後繼續融資。

當時應該主要一個是考慮到風險,二是有利於創始人團隊凝聚力,三是想引進國際資本,便於日後發展融資!



基金安南記


我覺得蔡有三點考慮:一當時他也不敢確定阿里巴巴一定做的起來,萬一失敗他可以繼續回華爾街上班。二初創企業股份肯定發起人佔最多,蔡剛來,能力再強,和團隊沒有化學反應,馬也不可能同意他加入合夥人。三蔡是來創業的,不是投資。最終結果還不是蔡除了馬股份佔最多,所以他當時的做法是明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