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布格羅畫作之中的高貴之美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是19世紀中後期法國學院派的代表人物,生前集多種榮耀於一身,死後卻多受詆譭,藝術地位急劇下降,甚至被從19世紀歐洲美術史上剔除。直到1984年巴黎大皇宮舉辦了布格羅大型回顧展,其嫻熟的技巧和唯美的畫面為法國乃至全世界所震驚。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段被人為遮蔽的歷史,開始客觀研究布格羅和其他學院派畫家留給人類的藝術寶藏。

布格罗画作之中的高贵之美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 天使之歌 213.4×152.4cm 布面油畫 1881年 現藏於美國森林草坪紀念公園博物館

布格羅於1825年出生在法國西部海邊的拉羅謝爾,從小就頗具藝術稟賦。1846年,年輕的布格羅入法朗索瓦·愛德華·皮特(Françoise edward Picot)繪畫工作室學習,同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在那裡接受了學院派系統的繪畫訓練。1850年,獲得夢寐以求的羅馬大獎,得到了去羅馬學習4年的機會,學習觀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優秀作品,奠定了他日後以古典藝術為標準的創作風格。1854年,他回到巴黎,先後獲得多項官方大獎,聲譽和影響力如日中天。1856年,與瑪麗·內利蒙夏布隆(Marie-Nelly Monchablon)結婚,1868年已是3個孩子的父親。幸福的天倫之樂,讓他創作了大量描繪母愛的作品。然而幸福總是那麼短暫,1872年他先後失去了愛妻和3個孩子,這種非常人能接受的打擊使布格羅一度消極到了極點,生與死成為他追問的難題,表現在藝術上就是作品主題走向了更宗教化和哲理化。1896年,71歲的布格羅和他的學生,美國肖像畫家——伊麗莎白·珍妮·加德納(Elizabeth Jane Gardner,1837-1922)結婚。1905年春天,80歲的布格羅心臟病復發,幾個月後這位一生追求完美與理想化的法國藝術巨匠與世長辭。

布格羅的繪畫恪守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傳統藝術,他崇尚拉斐爾,深受拉斐爾筆下柔美女性形象的影響,同時研究安格爾對線條的運用,承襲了文藝復興以來的古典主義,創作出了無數精彩、唯美、典雅的藝術作品。作品《天使之歌》描繪3個天使為睡夢中的聖母子演奏音樂的場景。這應該是傳統的聖經題材,但布格羅的作品有著其截然不同的風格特徵,其運用學院派的造型特徵讓聖母子和天使從未如此真實地呈現。他們如同人世間確實存在一般,或可以說這如同相機拍到的真實場景。3個天使的塑造真實可信,柔美婀娜的姿態相互呼應,纖細的手指在琴絃上撫動,彷彿一首空靈優雅的美妙音樂緩緩地奏出,如春風般撫慰著聖母子的夢,也讓欣賞者陶醉在這美輪美奐之中。聖母子一定做著甜美的夢,因為他們表情是那麼地祥和與舒然。聖母的裙裾是典型的布格羅慣用的藍色,深沉而又神秘,白色的頭巾與天使衣裙和翅膀一樣的聖潔。畫面採用圓形的構圖,前面兩個天使深情地注視著聖母子,把左右兩個半圓結合在一起,聖母坐在古希臘的柱頭上,也體現出布格羅對古典主義的熱愛與崇尚。

布格羅是位多產的畫家,一生創作了826張作品,對於以嚴格的古典寫實手法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來說,可謂數量驚人。其藝術作品主要有三類題材,一是嚴肅的歷史、宗教、神話題材,二是溫柔安靜的女人體,三是樸素唯美的鄉村人物,對於這些不同的題材,布格羅都以無可挑剔的技法和造型手段,傳達一種永恆高貴的美。但他從未真正地涉足針砭時弊、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也正因為他對題材的這種選擇,他被現代藝術的追隨者們抨擊為“假古典主義的色情藝術”。

在19世紀的法國,繪畫革命風起雲湧,各種流派迭出不窮,布格羅卻依然堅守著“學院派”的規則,謹守著古典主義的傳統,竭力維護著自己的官方地位和身份,而終其一生。歌德說,在時間的繪畫長廊中,一度不朽的東西,將來總會再次受到人們的重新溫習。今天,人們已經開始重新關注最為直觀的藝術——“美”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對於布格羅這樣只潛心於創作“美”的畫家,人們開始給予客觀的審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