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上海还能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吗?

沙漏遗爱


照这个问题的意思,也就是说上海目前已经不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了?如果上海不是,那是被哪个城市取代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享誉世界,2017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就高达3593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比美国和日本的总和还要高。所以小编认为,中国之大,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制造业中心,但上海无疑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京津冀主要偏向重工业,珠三角主要偏向轻工业,而长三角的重工业,轻工业都同样比较发达,比如重工业的造船、钢铁、化工、飞机、冶炼等,轻工业有电子、汽车、服装、饮料等,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全球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它的工业总产值虽然已经被苏州超过,位居全国第二,但毫无疑问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上海的地域面积不算大,寸土寸金,其实上海绝大部分的低端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其它地方,剩下的都是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很多国之重器、大项目,比如航空航天、军舰母舰、通讯卫星、火箭、钢铁、石化等,上海还是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当然了,除了制造业发达之外,上海还是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很多领域在全国都是非常发达的。


锦绣中源


上海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是我国的制造业中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到了2017年,我们发现,深圳的第二产业总量超过了上海,上海失去了中国制造业第一城的宝座!

下面是2017年深圳和上海的一二三产业总值:

上海:

第一产业:98.99亿元

第二产业:9251.40亿元

第三产业:20783.47亿元

深圳:

第一产业:18.54亿元

第二产业:9266.83亿元

第三产业:13153.02亿元

可以发现,上海GDP总量虽然领先深圳,但是上海的第二产业总量已经被深圳反超,为何上海会失去国内制造业第一城的宝座呢?

1:长三角众多城市崛起,上海制造业分流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GDP占长三角的比重,从50%下滑到不足20%。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城市制造业迅猛发展,所以,上海的制造业被“分流”,自然慢慢失去了国内制造业第一城的宝座。

2:民营经济不振,成为上海失去制造业中心的主要原因

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是上海的一个痛点,制造业的长久不衰,需要持续的创新力,而上海的经济之所以发展速度比不上深圳,最根本原因就是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过高。导致民营经济发展不振,如果说深圳的民营企业是“饿大的”,那么上海的国有企业就是“喂大的”,上海的经济过度依赖于投资,这是硬伤,而深圳的固定投资/GDP的比例,在一线城市是最低的,这恰恰说明,深圳的经济形势,领先上海和北京。


2017年,上海首次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这其实也是制造业不景气的原因,而深圳,2017年,常住人口增加了62万,排在国内第一位。大量人口的涌入,制造业想不强都难!

总结:

上海,已经不是我国的制造业中心了,目前我国的城市形成了三大格局:以北京为中心的国有经济中心、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和对外中心,以深圳民营经济和制造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中心!


蒋昊说经济


中国的制造业中心,早已经不属于上海,而是苏州,或者说是苏锡常。

上海目前的重心在于第三产业,比如金融和各种服务业。上海的制造业虽然水平高,但规模不够,所以早已经失去了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而苏州则是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苏州一市3.6万亿的工业总值,已经超过了不少省份。无锡和常州也是老牌的制造业基地,作为苏南模式的代表性城市,苏州、无锡、常州联合起来,其制造业全国无敌,不输于广东的珠三角。



上海是重要的经济、金融、航运中心,苏州、无锡、常州是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这才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未来。不能一切资源都放在上海,反而会起反作用。


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例如东京和纽约,从来都不是制造业中心(正如没有一个傻子会把工厂开在曼哈顿和外滩)。我们不仅需要超级繁荣的上海,更需要均衡发达的长三角。

不仅如此,整个长三角的制造业,也开始向安徽转移和渗透,合肥也已经崛起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未来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将会形成多中心格局,这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坚果旅行


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全球卓越城市,发展重点是围绕全球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而努力,制造业肯定不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因此,上海也就不会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变化就是全球化,而上海无疑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国际企业、跨国公司、跨国贸易和本地企业的国际化等成为中国有机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框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结果。未来上海就应该与伦敦、纽约和东京一样,成为重要的世界城市,目标是成为世界经济的控制中心、全球商业活动的枢纽、全球贸易和跨国交易的中心。

首先上海应该把金融搞上去,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就像东京是日本的金融、商贸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东京集中了全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50%销售额超过100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东京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销售额占全国的29.7%,批发销售额占全国的35.3%。其次,上海还应该是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总部,比如《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就占到了全球500强近1/5的总部,上海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另外,上海也应该强化科技创新的作用,成为科技创新和研发中心。

总之,上海要有全球视野,主动对标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国际一流世界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而不应该与其他城市在一般制造业进行竞争。


张文忠


上海到底想成为什么?是一个畸形上海所应该考虑的问题,不能对外宣传要成为金融中心,然后却自己天天发展低端制造业来维持gdp的增长,虽说中国盘子大,可以垄断一些低端制造业的重复叠加gdp,然后顶着着个金融中心的名义好听。

上海到底想发展哪方面?自己心里也没数,看国家一说有哪个兴奋点,上海就开始自己炒作,上海要是自己想发展制造业,走自己生产型城市的老路,就继续走好,就不要再炒作什么金融中心啦,科技中心啦等等这些!这个东西实际上和上海非常遥远。自己要想转型,就得痛下决心,自己要经历同样为沿海直辖市天津那样的断崖式抛弃简单的累加gdp的思维,全面转型抛弃低端制造业,把制造业转移到其它省市。如果上海下不了这个决心,就继续发展低端制造业当生产型城市,也就不要再炒作什么金融中心之类的,本来世界各国的金融中心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的首都都会圈,上海炒作意义就不大。实际上中国发展的不正常,也是和中国的畸形媒体宣传有很大的关系。上海就是个另类,天天扮演着和国家首都争食吃的角色,而且自己还永远成为不了首都,这就是上海自己两难甚至多难的结局!

随着粤港澳湾区的确定,中国以首都‘’北京‘’为第一大城市的“天上港”(天津上海香港)格局已基本形成,在这个国家整体格局中天津为华北大区代表,上海为华东的代表,香港为华南的代表,都是中国各大区的代表,上海能否在华东地区能够巩固住其华东代表的地位,至关重要。上海自己要走哪条道路也是其自己的选择,上海真要是发展高新科技,金融中心,那就是果断抛弃自己的低端制造业老路。断崖式下跌gdp,也是要接受的,只有重生才有希望。道路是自己选择的……










TientsinPekigXiongan


1、题主用了”还能”2个字说明了2点。

“还能”这个词表示上海在题主的心目中曾经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了。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货“三个字就代表着品质,代表着高大上,在国内工业化初级阶段,上海是全国当之无愧的制造业中心,想必没有人会怀疑这点。如果从这种意义上说,上海在制造业的地位肯定是比以前下降了很多,当然大家也可以用数据说话,比如上海工业产值占自身GDP的比例,以及上海工业产值在全国的排行等等,总之,结果肯定是上海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大不如前了。

2、顶级的国际化都市很少会把制造业作为城市定位。

上海制造中心的弱化,显然与上海的城市定位是密切相关的,全世界大城市的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都是外迁,这不是上海独有的,而且制造业受其行业特点限制,无论是土地的利用效率、资源能源的消耗水平、物料的转移相对于金融、软件、会展、旅游等产业而言效率肯定都是偏低的,这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肯定是不合时宜的。而上海目前已经是全球前五的金融中心,它的定位是全球卓越城市,所以,上海的中低端制造业基本都转移的差不多了,当然,在上海的郊区县,比如青浦、奉贤、金山、宝山这样的地方,还是有一些制造工厂,而且这些工厂说实话,制造水平也很一般。

3、上海的创新精神在退化

在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IT行业,无论是batj,还是美团滴滴这样的企业,没有一家诞生在上海,然后被很多白领鄙视到渣的拼多多,上海却如获至宝,为什么?稀缺啊,这其实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大家现在普遍都认为深圳杭州这样的地方才是创新的乐土。据我个人对上海的了解,上海其实还是有点排外的。我认识一个老板,这个人是外地人,沪上名校毕业之后回到家乡,然后生意做得很大了,就想去到上海发展,结果屡屡碰壁之后,他提到上海和外地的区别,我觉得很形象。他说,他到上海之后,发现有很多上海人在举行party,里面的人唱歌跳舞,优雅的交谈,吃着美味的食品,但是他怎么都进不去,因为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罩子,隔开了他,他一直努力去争取那张入场券,尽管他相信自己肯定可以拿到,但是肯定要别的地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我想上海会什么创新精神退化,这个例子应该很能说明问题。

4、上海不会再成为中国的制造中心

大家知道英国曾经是工业化的老大,但为何后来很多产业都外迁,因为金融来钱更快更轻松啊。美国也是制造业强国,但是很多产业也是空心化,比如家电产业,美国根本就找不到对标美的或者格力这样的企业,为什么?因为全球化的分工,对占据产业链上游的人来说,不需要啊。上海现在的新书记经常提四个上海,其中有一条就是上海制造,但是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上海的取舍很明显,他的定位还是高端制造,比如人工智能啊,大飞机啊之类的。但是全球化的时代,上海的竞争对手可不是仅有国内苏州深圳这样的城市,还有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所以将来更可能的情况是,上海会在某些细分产业占据制造优势,但想成为中国的制造中心,已经不可能了。


投资和理财那些事儿


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上海的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表、飞鸽自行车、上海汽车、宝山钢铁是全国大名鼎鼎的制造业企业。

从90年代开始,受制于上海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的供应,上海经济开始向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转型,传统的制造业比重在逐年下降。今天的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60%。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已经成了上海的金融名片。除了金融,上海的航运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上海洋山港已经成为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当然,上海的制造业实际依然很强大,上海汽车、上海电气、宝山钢铁、江南造船厂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佼佼者。

只是在今天,上海不在把自己定位为制造业中心,而是想打造成为中国的金融、航运、商业和科技创新中心。


财经知识局


不会!资本运作已经成为上海的特殊“文化”,在实际操作中,绝大部分情况下,资本运作与制造业背道而驰,制造业需要一点点积累,需要打基础;但是金融不一样,更多的时候,资本会变成拔苗助长或者玩空中楼阁。这种骨子里的金融气氛,决定了重心不在制造业。

而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些地方,制造业才发达,其实打开A股一看就知道。

上海制造业最大的公司是上汽集团和包钢股份,这两家公司是历史很久的老国企,其中宝钢收购了武钢。上汽集团市值是3888亿元,宝钢股份市值是1735亿元。第三大制造业公司复星医药市值808亿元,第四大制造业公司也是上汽集团控股的公司,汽车零件制造公司华域汽车,市值700亿元;上海莱士麻烦大的很,前途难料!上海电气市值776亿元,这个公司大,但是美中不足;晨光文具市值285亿元,这家算是上海比较出色的公司,文具行业做到这么大,有实力,但是营业收入并不大;再小一点的协鑫集成,太阳能,也是前途难料的行业!另外还有两家欧普照明与飞科电器,这两家是做的很出色的公司。数过来真不多!

深圳有工业富联市值2805亿元,其他不管,工业富联的确是深圳的一家制造业公司。

比亚迪市值1340亿元;中兴通讯市值767亿元,中兴通讯市值高的时候超过1600亿元,中兴通讯不算强;立讯精密市值634亿元,这是一家全球连接器龙头;汇川技术市值461亿元,工业自动化的实力派;大族激光市值452亿元,全球重量级的激光加工设备公司;再小一点的公司,有欧菲光,汇顶科技,中集集团,信立泰,信维通信,其中中集集团是特大型公司,只是在市值并不高。这里只是列举深圳的制造业公司,都是行业内非常了不起的公司;如果列出广东制造业公司,比上海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江苏的最大市值公司现在是恒瑞医药;市值2338亿元;其次是洋河股份市值1929亿元;做研发的药明康德,市值964亿元;电力设备国电南瑞市值809亿元;光通信亨通光电市值454亿元,行业的领先公司;徐工机械市值309亿元;专攻洗衣机的小天鹅市值294亿元;列出来的江苏这些公司,都是特别强的公司,除了洋河是营销型,其他都是专注做产品的顶尖公司,从质量来讲,江苏这些公司与上面列举的上海公司相比,上海公司除了上汽与宝钢,其他的我觉得还是江苏的公司更强大。保不准上海那几家公司哪天玩起资本运作。

从这些已经上市的公司对比看,这些公司有代表性,我的观点是制造业最发达的还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没什么机会成为制造业中心,因为上海更倾向于发展金融!


西格玛的化学


上海还能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吗?我认为上海不能更无必要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相比过去,其实上海制造业的并没萎缩,只是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了,换句话说,上海在金融、外贸、海运、科研等方面发展得更快一些。

如果上海制造业仍然在全国工业制造方面占据强势,就意味着其它省市发展得极为缓慢,这在产业布局上不仅极不合理,也风险巨大。以今天中国制造业所达到的规模,要是都集中到上海,就是再有十个上海也装不下。

全国gdp达到70万亿,工业制造业就占到三分之一强,即高达近30万亿,上海才万把亿不到,三十分之一,能成为中心吗?如果上海又回归中国制造业中心地位,那才是噩梦!

对此观点你有异议吗?


沙漏遗爱


现在一些人对制造业中心的一个误解蛮深的,好象工业产值大就是制造业中心了,以量耒评判是不对的,制造业中心应该是一个质的评判,比如过去中国生产八亿件衬衣,可换人家一架飞机,这里就是工业制造的量与质的关系。制造业中心有一个价值体系,不是价格体系,比如深圳的制造业几乎都属于先富工业制造业,密集型,外向型经济为主,获取更大产值与利润,而上海生产制造的是高端的,先进的,高科技的装备与军备国家需求的制造业,是一个价值。何况上海的产业体系相当完备,科技体系完备,实力雄厚的一个城市,国家需要,上海产业转型快的能力突出。叫深圳就困难而慢了,比如现在上海不制造机械手表了,如果国家需要,上海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又可以开始了,叫深圳,就要等好几年了。这就是上海的工业基础。我只举一个例子而已。制造业中心必备的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