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陕西地名的由来、特征和地方字

接自《陕西地名杂谈》

陕西地名的由来、特征和地方字

陕西省位于我国的黄河流域,它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发源地之一,我们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就坐落在黄陵县境内。早在西周初年,奴隶主周公和召公以陕原(今河南省陕县西南)分治,陕原以西广大地区归召公治理,故称“陕西”。春秋时陕西一带称为秦国,故又简称为“秦”。古城长安(现西安一带)曾是历史上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所在地,历时1100多年,其历史渊源久远。

陕西地名的由来及特点往往又与我国历史形成和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成因和涵义。探讨地名的本意及其规律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增长地名知识,开展地名工作,促进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将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市、县地名命名的由来

以山命名: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对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陕西是一个山地较多的地方,秦岭、大巴山等石质山地和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40%和23%。因而以山命名的县名就十分普遍。举例如下(括号内是山名):太白县(太白山),横山县(横山),陇县(陇山),岐山县(岐山),武功县(武功山),华县(少华山)等。

以河水命名:在人类的历史上,无论是生活或是生产方面都离不开水,因而以水命名地名的现象最为广泛。举例如下(括号内为河名):白水县(白水河),镇安县(镇安河),柞水县(柞水河,今乾佑河),洛川县(洛水),宜君县(宜君水),沔县(今勉县):因汉江古称沔水而得名,临潼县:因县临渭河支流潼河而得名,延长县:因延河通过境内长流入黄河而得名等等。

以泉水命名:因县城西南的美水沟有水质甘甜的美水泉取名甘泉县,因城南汉江岸凿石为泉,取名石泉县。

以地理位置命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系列表示地理位置的地名,古籍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以此来表示其方位和地理特征。如咸阳市:该城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三辅黄图》上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山水俱阳,故名咸阳”。郃阳县(现合阳县):因城位于郃水(今金水沟)之北为阳,故名。泾阳县:因县城位于泾河之北为阳,故名。渭南县:因县城位于渭河南岸而得名。丹凤县:因县城位于丹江之滨,凤冠山之下而得名。岚皋县:因县城位于岚河之滨,水边高地称“皋”而得名。三原县,因南有鄷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居三原之中,故名。

以自然景象命名:因城东的宝鉴山,相传遇丰年则山有光,其光耀如镜而取名耀县。因山峰迂回(为盩),水流曲折(为厔)而取名盩厔县(今周至县)。

以丰收富裕命名:取地平丰富的含义取名富平县。以“沃壤宜栗,米汁如脂”取名米脂县。

以美玉命名:因境内南山玉川一带产次等玉称“蓝”,取名蓝田县。

以葭草命名:因城西河流两岸葭草丛生而取名葭(音佳)县(今佳县)。

以树木命名:以县城北的杨城有枝柯相连的大松三株而取名神木县。

以洞、滩命名:因县城南有紫阳洞、紫阳滩而取名紫阳县。

以宫殿文物命名:因境内有北周醴泉宫而取名醴泉县(今礼泉县)。

以陵墓命名:因城北桥山之顶有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之陵墓而取名黄陵县。

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为纪念刘志丹烈士将其家乡保安县改为志丹县。为纪念谢子长烈士将安定县改为子长县。为纪念李子洲烈士将双湖峪改名为子洲县。

因音同易混而改名:因境内有铜官川(今漆水河)而取名铜官。后因与本省潼关县音同易混,1946年改名铜川。

因事而命名:唐志德二年,取陈宝鸣鸡之义命名宝鸡。

因避讳改名:在封建社会里,凡涉及到皇帝本人或其祖先名子相同的字,都要避讳而改名,原义川县因与宋太宗赵光义有一字相同而避讳改为宜川县。

为简化生僻地方字而改名:解放后本着汉字应简化及大众化的精神,按语音相近的原则于1964年更改了一批字面生僻、难认、难读的地名。陕西更改的有13个县。即:郿县改为眉县,葭县改为佳县,鄜县改为富县,醴泉改为礼泉,邠县改为彬县,栒邑改为旬邑,鄠县改为户县,盩厔改为周至,郃阳改为合阳,雒南改为洛南,洵阳改为旬阳,沔县改为勉县等。

由于上述改动,与之有派生关系的名称也相应做了变动,如千河、旬河、商洛地区等。

以上论述涉及到陕西省50%县市名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余的县市名称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乡镇、村庄名称的分类

乡镇、村庄名称中与山同名的不多,这是因受地理条件限制,乡镇、村庄所管辖的面积较小,不如山脉分布广阔的缘故。仅有少数如桥山镇以桥山命名,华山镇以华山命名等。

在乡或镇地名名称中,与河水同名的最多,现列举如下:(括号内为河名)汤峪(汤峪河),马栏(马栏河),太白(太白河),林皋(林皋河),广阳(广阳河),雷塬(雷塬河),文安驿(文安驿河),乌龙(乌龙河),麻坪(麻坪河),蒿坪(蒿坪河),蟠龙(蟠龙川),楼坪(楼坪川),牛武(牛武川),鹿川(鹿川),清水(清水川),新安边(新安边川),三川口(三川沟),岔上(岔上沟)等。

在关中一代以陵墓、塔等文物古迹命名的乡镇较多,这是历史形成的一大特点。如楼观镇以楼观台得名,咸阳市周陵镇是以西周文、武、成、康四王陵墓而得名,礼泉县昭陵乡以唐昭陵得名,勉县武侯镇以武侯墓得名,泾阳县崇文乡因明崇文塔得名,合阳县百良镇以百良塔得名,扶凤县法门镇以法门寺得名,麟游县九成宫镇以九成宫得名等。

以地理位置取名的也屡见不鲜,如:韩城县的黄河峡谷出口处,称为禹门口(又名龙门),为古籍所说大禹“凿龙门”得名,龙门镇名称也由此而来。略阳县的两河口是因为处于肖家河、张家坝河汇合处得名,旬阳县吕河镇是吕河入口于汉江之处,安康市恒口镇乃是恒河入口之处,等等。此外,还有以黄河上瀑布得名,如宜川县壶口与壶口瀑布同名,五丈塬镇则以五丈塬得名等。

自然村庄的名称,数量繁多而差异大,但它们的分类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人们只要熟悉和掌握当地的历史知识、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就可以客观的加以对比分析。陕西的自然村地名和外省一样(少数民族地区例外)具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名称大多数由两部分组成:前面表示社会或自然要素,而后而则表示地理位置和地貌景观。村镇地名字首往往冠以姓氏,如杨家砭、梁家塬、罗家山、周家沟、尹家湾、贺家楼等等。这类地名所占比重很大,有的地区占村名总数的50%以上。可想而知,这种村名中重名现象十分普遍,应当引起地名工作者注意。此外,其余地名往往是冠以社会要素,举例如下(括号内为地名例子):以文物遗址取名(汉城、阿房宫、半坡村、木塔寨);以方位取名(东地村、西翠花、南移村、北移村、上募化、下募化);以职务取名(将军庙、铁匠湾);以湖泊、海子取名(明水湖、苟池西畔、盐场堡);以物体取名(镰刀湾、帽子山、琵琶咀、石灰峪、纸房沟);以数字距离取名(一步墕、五里桥、八里湾、十里界、十八墩、四十里铺);以颜色取名(黑石岩、大黑山);以宗教迷信取名(鬼门关、玉皇阁、龙王堡、观音桥、喇嘛山、铁佛寺、财神庙);以飞禽取名(凤凰村、鹦鹉咀、燕子山、鸳鸯树、鸭子卷);以家畜取名(卧牛城、白马滩、骆驼场、骡子沟);以野兽取名(狮子坪、卧虎咀、狼虎头、猴子坪、麒麟沟);以树木取名(榆树湾、柳树渠、柏树渠、桃树窑、松树圪塔、核桃树塌、李子树坪);以植物取名(苜蓿沟、葡萄寨、芹菜沟、竹园子、韭菜沟口);新含义的名称(胜利山、胜利坪、东方红、红卫塬)等等。

关于地名的结尾大都反映了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如村、寨、沟、坪、咀、湾、铺、岭、桥等等。现分析如下(括号内为地名例子):

以地理位置分类:居于山顶上(魏家山),平顶山上(李家台);沟谷的源头山上(徐家沟脑),河的源头上(小沙沟河脑),黄土塬上(大地塬),山梁上(洪福梁);峁上(王家峁),山隘处(白火石垭);鞍部(张崾崄);山坡上(陈家半坡);沟沟谷里(冯家沟);沟口处(西沟门);坪坝上(刘家坪);河边上(史家河、樊家沟);处于人烟稀少有泉、井的地区(三口泉、甜水井);处于两河汇合处(两河口、河口、川口),在沙丘地里如渭河、洛河之间形成“沙苑”地带中的地名(沙底、沙里村)等等例子。

综上所述,地名是人们日常使用某种地理概念的语言符号,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民族语言的客观反映,分析地名的结构组成,一般都有它一定的规则。事实证明:地名的来源与分布都有它自己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征,从中寻求其规律性,从而有利于地名调查工作的开展和避免外业地名调查的错误。

三、陕北黄土地貌特征的地名

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份,该地区黄土沉积,土质疏松而易溶于水,经过长期水流的侵蚀、切割和破坏等冲刷作用和其他外营力的剥蚀作用,原来的高原已形成千沟万壑的不同类型地貌,发育成高原(塬)、丘陵(梁峁)、沟壑等黄土特有的地貌景观。残存的黄土高原形成平坦的桌状分水岭称为“塬”,塬上居民地名称多带有塬字结尾,如:上吕家塬,烧锅塬;而长条呈拱形的黄土丘陵称为“梁”,其上居民地常取名如:前走马梁,后走马梁;突起的黄土丘陵,外形呈馒头状的小山包,这种孤立的圆形高地称之为“峁”,居于其上居民地往往取名如:虎头峁,中咀峁,茂草峁等等。由此可见,地名与地貌之间不是孤立无缘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某些地名的本身就反映了一定的地貌特征。

陕北居民地名称有它独自的特点,其字尾往往是由方言土语、地方字构成,具有相应的区域涵义,现列举分析如下:

1、正向地貌:小山包称之为圪塔,圪达,疙瘩(geda)。由于叫法不同和口音上的差异,也有叫圪堵(gedu),圪凸(getu),圪台(getai),圪坨,圪妥(getuo)等等。居民地名称则有:双圪塔,槐疙瘩,秦家圪达,庙梁圪堵,许家圪凸,彭家圪台,樊家圪坨,陈家圪妥等等不统一的称呼和写法。

两条沟壑的塬头溯源侵蚀成一条极窄的长脊,这种宽度很狭的分水岭上通道称之为“崾崄”,“崾岘”,“崾先”(yaoxian),居民地例举;老虎崾崄,朱家崾先,刘家崾岘等等。

两峁之间地势显著凹下的分水岭,称作“墕”(yan),地名如:大墩墕。

伸进地中沟的塬部地区叫“掌”(zhang)地名如沙沟掌,前掌。较小的塬称之为“肴”(yao)。

2、坡坎地貌:较陡的坡称之为“坬”(wa),地名如:曹家坬,阳家坬。

一边是山一边是沟的狭长地带称作“砭”(bian),地名如:杨砭,椿树砭。

较缓的坡地称作“塌”(ta),也有简便用塔字的,地名如:麻家塌,核桃树塌。

山崖或棱坎称作“圪塄”(geleng)。

3、负向地貌:山顶上较洼的地方叫“圪凹”(gewa),地名如:高家圪凹。

三面环山短沟头附近的地方叫“圪劳”(gelao),地名如:雷家圪捞。

悬崖下叫“石磕”(shike),地名如:大石磕。

小瀑布或天然跌水的地方叫“滴哨”(dishao),地名如:前滴哨。

把沟中水堵塞住贮水的地方叫“湫”(jiu)此沟叫湫沟,地名如:史湫沟。

洼下去的地方叫坑劳(kenglao),很多沟集中的地方叫“沟畎”(gauquan)。

4、有窑洞的地方:半山陡崖上挖的石窑洞叫“印子”(或隐子yinzi),地名如:刘家印子。

曾有过石灰窑或瓦窑的地方叫“窑则”(yaoze)或“窑子”(yaozi),地名如:小窑则,介滩窑子。

5、有水的地方:有水浇的地方叫“园则”(uuanze),或“园子”(yuanzi),地名如:刘家园子。

从上述例举中可以看出,陕北地名中的用字涵义具有十分鲜明的区域特征,充分反映了黄土地貌的自然景观,这是该区域内地名的一大特点。

四、陕北地名后缀(尾音)涵义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貌形态丰富多彩,变幻万千,因而它代表着当地的地理特征,达数十种之多。据研究人员陈尊充归纳的有如下地后名后缀:

庄—指村落,如阳庄、张家庄;

寨—即山寨,位于山头,过去用于防盗的建筑,现在多数是颓垣残迹。

窑—一般指窑洞,是陕北高原高原普遍的建筑形式,是从陡壁上挖凿而成,这种多为主窑;另一种是用砖、石在平地上砌成的窑洞式建筑,也有把陡壁上的土挖掉,用砖石砌后再覆以土,均谓之石窑;外半截为砖石结构,里半截为土质的窑称为半截窑。

崖窑—在石崖上凿成的窑洞,多为庙。

堡—是村堡,这样的村庄过去都有建筑坚固的外围墙,有的还有门楼、哨楼等防守设施,以保障村庄的安全。

滩—指大片的平地,有滩地、沙滩、河滩等。

河—指长年有水,流程较远,水量较大的流水线。陕北此名主要指水,也包括水边的地。

川—既宽又长且平缓的沟,呈U字形,连水带地,而水的流量一般比河小,此名以地为主,包括水,有时川中还另有河名。

壕—一般指宽敞而又平缓的谷地,如元壕、哈啦素壕。

沟—两山之间的谷地,呈V 字形,有陡有缓,有长有短,有的有水,有的无水,此名指整个谷地。

渠—此字在陕北有两种含义,一为人工挖砌的用于灌溉或排水排碱的水利设施,另一是指较小的山沟或偏沟。

岔—两条以上的沟相交的地带。

坪—川里或河、沟边较大的平地。

台-川里或河、沟边较高较大块的梯田。

圪台—川里或河、沟边小块高地。

砭—路靠河,而路靠山的一边又有石质的陡坎,扼于交通之冲。

崖—山边或水边的绝壁,读音为nái。

崄—读音jiǎn,山前一片平地,平地临河,且下河地段较陡的一片平地。

塌—有崩塌或溜坡、滑坡之处。

山—指某一高地,也可指一大片山的总称。

岭—指山脉,长短不等。

塬—黄土高原中周围陡,顶部平,面积较大的山顶。

盖—面积不大,较圆且平缓的山顶。

梁—黄土高原中长条形的山体。

咀—山梁下沟的一段或两小沟夹着的小山梁。

峁—黄土高原中一般的山头。

圪达—较高的峁称圪达,其中又尖又高的山头又称圪达,“圪达”习惯上写成“圪塔”。

圪堵—山上有较多的小山包聚集在一起。

圪陕西地名的由来、特征和地方字—在拐沟(偏沟)中凹部半坡处。

圪坨—凹地中有很多小山包。

墕、崾峴—两山头间的鞍部称墕, 较险要的墕称崾峴(峴也写崄,音读xiàn)。两者没有严格的区别,随着地方不同有其习惯叫法,陕北东部称墕,很少听到崾峴,陕北西部直至陇东则反之,多称崾峴,极少叫墕。

掌—沟之发源地称沟掌或掌,也叫沟脑。

湾—沟边至山脊间呈弧形的缓坡地段,这样的沟段一般位于沟掌,极少数位于沟的中部靠山脊部位。

坡、坬—山体中从沟底至山脊称坡,靠沟边的缓坡,宜于耕种之地,称坬,因此有上坡下坬之说。

陕北靠内蒙一带,地名中除了黄土高原的规律外,又增加蒙语译音的地名,或蒙汉二语混合组成的地名,或蒙汉二语混合组成的地名,如府谷县的哈业五素(意思是二股水,哈业是二,五素是水),太吉沟(沟是汉语,太吉是蒙语,一是说村长,一说是有学问的人),五当沟(五当是蒙语的喇嘛庙),靖边县的大石砭(石砭是蒙语,意思为滩)敖包沙、喇嘛庙梁等,蒙语汉译一般都有其习惯用字,不能随意拼写。

陕南则又是另一派山川地物、建筑和习俗,在地名后缀方面有它的常用字眼,例如纯粹是居民地的村、庄、营、墟、铺;以地名为主的坝、坪、台、堰;以水系为主的河、水、溪、渠、池、塘;以山岭山谷为主的山、岭、垭、谷、沟、峪等。

因此从一定范围内的地名中可以看到当地的特点:有古代的遗迹、有典故、什么物产,包括动物、植物、矿产资源等,也看到当地的地貌特征,从地名的用字可以估计居民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从另一方面说,从地名的这些规律中,可以比较容易分析图中地名用字的正确与否,或者注记位置是否恰当。

五、地名中的地方字及其读音

构成地名的地方字,全国大约有二、三千个字,其中广东、广西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陕西地方字数量也不少,但大都集中在陕北一带,约占全国5—10%。

地方字是地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字形怪僻,难写难认,包含了当地的方言土语,具有强烈的地区色彩。它们大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方自造字,自成体系,字典上往往是查不到的。有些地方字在字典上虽然有,但读音和涵义并不相同。例如陕北地方字崖,常常读年(nai或nian),凹读拖(tuo)或洼(wa),凸读举(ju),页读斜(xie),墓读玉(yu),则读机(ji),沪读泸(lu)等等。

有些地方字由于地区的差异则同字不同音,如凹:在陕北读洼(wa),在山西读凸(tu)等。坌:在陕北读盆(pen),在山西读豁(hou)。雒:在陕西读洛(luo),在山西读格(ge)。埆:在陕西读角(jiao),在广东读各(ge)。枧:在陕西读见(jian),在广东读见或兰(lan)。土佥 :在陕西读险(xian),在安徽读建(jian)。井· :在苏州一带读豆(dou),在浙江读顿(dun),但在两广地区读党(dang)。

有些地方字的读音十分奇特,如厂字,在广东读癌(ai)、安(an),不字在两广读邓(deng)、顿(dun)。驮在两广读达(da)。河南地方字:陕西地名的由来、特征和地方字字发二个音节,(mon-er),两广的岜字发(bia)音,陕西Biangbiang面,字划有50多笔,字典上找不到,无法用同音的汉字标注。只有当地人才能熟悉其读音和涵义。但应当指出,有些地区不但自造汉字,还任意简化汉字,如湖南零陵二字简写成阿拉伯数字00,这对文字改革和文化交流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混乱,应当制止。

陕西地方字数量估计约为200多个,大都集中在陕北一带,其字形特点与地貌有关,其偏旁带“土”字的约占40%,带“山”、“水”、“石”字偏旁的约占20%,其它类型约占40%。

陕北地方字的读音特点为:普通字加土字偏旁,仍读原字音。如崾峴等,因而可以从右偏旁辨认。但也有的发音近似,还有同字不同音,如页(音斜),墓(音玉),港(音加)。音字都不同的如岜(音吉),埌(音浪)等情况。可想而知,上述地方由于地区因素又增加了新的涵义。

在同一涵义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书写十分混乱,如小山头的读音和书写就有十多种:圪塔、圪达、疙瘩、圪堵、圪凸,圪台、圪坨等。在同音异字方面,如与窑同音的有:垚、崾等。与险同音的字有陕西地名的由来、特征和地方字、峴等。而在同字近似音方面,如圐圙二字在陕西、内蒙读音阔里,在山阴一带读音虎轮,在偏关、河曲一带读音库略,在兴县、岚县一带读音窟窿,在山西还有读音可练、口口等读音的。 辿字读音就有:参、再、展、禅、产、阐、站等等。

不难看出,地方字在音和形上的混乱情况是社会、历史、地理、方言、口音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这对地名工作的开展将带来很大的困难。建议全国地名组织应对地方字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研究,并按照语音相近的原则提出改革的方案,使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能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