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農村未婚女青年擇偶風俗傳統下的個體聲音

1、制度性擇偶和滿足性擇偶並存

按配偶選擇目的的不同,擇偶可分為滿足性擇偶和制度性擇偶,前者也叫現代型擇偶取向,以滿足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為目的的擇偶,後者以建立家庭、實現生育為目的的擇偶,被視為傳統型的擇偶取向。

將擇偶的動機操作為問題“您選擇配偶的目的是什麼?”結合問卷結果與20名被訪者的深度訪談,被選比例最高的兩項是“尋找人生伴侶、情感需求”“隨大流,人生必然的過程”,“傳宗接代”“改善生活條件”處於次要地位,可見,當地女性擇偶動機呈現的即為制度性擇偶與滿足性擇偶兩種動機並存。新媒體影響下的年輕女性比較看重擇偶是“尋找人生伴侶”、“滿足生理與心理需要”;但一旦到了25歲,身處排斥不婚主義、將結婚視為人生的必須選擇的鄉土社會,群體壓力作用下農村未婚女性都會產生一定的擇偶焦慮感,有的女性沖淡最初以愛情為根本的結婚原則,有的女性則從未認真考慮結婚的意義,單純以年齡為標準判斷自己結婚與否,這背後暗示著當地人普遍認為對女性來說年輕才是婚姻市場最大的競爭優勢,尤其是缺少其他有力的競爭條件的女性。


農村未婚女青年擇偶風俗傳統下的個體聲音


與此同時,雖然40名被調查者在回答“在當地,如果年齡比較大了還沒有找到對象,會有壓力嗎?”的問題時全部被訪者都選擇了“有壓力”,但在深入訪談階段,出現一些堅持現代擇偶觀念的女性,並不以年齡大小放棄自己擇偶觀,被訪人中有兩名28、29歲未婚女性,說:“鄉里鄉親也就說說,平常上班也不會有過多的交集,父母現在也不會過多幹預,就把她們詢問當做關心就行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社會寬容性增加,鄉民逐漸意識到婚姻是當事人的自主選擇,鄉村社會漸漸鬆散的人際關係進一步給予年輕人自由的個人空間,因此當地村民對於年輕人婚戀大部分是議論為主並不加以指摘。

2、滋養相親形式普遍的新土壤

在當地,相親指的是通過家中長輩、親朋好友以外在條件匹配度為標準,有意識安排年輕男女相互結識的活動,男女交往以婚姻為目標。互聯網環境下,雖然人們之間的通信距離拉近、娛樂方式多樣化,但市場經濟的陌生人社會特徵也越來越明顯,人際之間不信任感加深。被調查的40名女性中35名女性認為現在擇偶選擇機會有限,認為自己找對象有困難的女性,60%認為“很難認識到合適的人”,交友圈狹小、擇偶方式不足限制了當地女性結識異性的機會。進一步與20名被訪者深度訪談後發現,雖然無論是通過自由戀愛結識異性還是經相親介紹結識異性的女性,一致崇尚男女自由交往,認為一定了解基礎上的戀情是最理想擇偶方式,但是對閃婚、網戀擇偶方式20名被訪者均持保留態度,比較之下對於知根知底、可靠性高的相親的形式她們的態度雖有排斥但在沒有潛在對象時還是接受。


農村未婚女青年擇偶風俗傳統下的個體聲音


王某與男友是高中同學,典型的自由戀愛,當被問及對相親的態度時,她說道:“我是絕對不會去相親的。我本身性格內向、膽子小,一般去參加的朋友聚會有生人我都不很自在,而且要相親,兩人的瞭解期較長。”(你認為兩人要談多久才可以談結婚?)“認識得有4、5年吧,確立關係看雙方的感情。”(假如你一直沒有男朋友,家裡人催著介紹,會去見嗎?)“也許吧,如果歲數到了也沒有辦法”

趙某今年29,戀人通過相親認識。“相親就是一種認識人的途徑,可以多認識人,大家沒感覺還可以做朋友。”(你工作這麼久沒有適合的同事?)“同事就是同事,大家的感情一般不太單純”(有來自父母催婚壓力嗎)“父母有壓力,自己還好,結婚是一輩子的事還是慢慢來。” “大學談過但一畢業就分手了,回到家我這年齡就成大齡了,這不工作穩定下來後,爸媽和四周的親朋好友就開始給我張羅著相親了。”


農村未婚女青年擇偶風俗傳統下的個體聲音


從以上典型案例可見,當地女性還是嚮往無壓力的自由戀愛,但是另一方面,雖然人們社交平臺、娛樂生活方式多樣化,但是現代社會風險性增加、陌生人信任度降低,加之當地現代化程度不太高,當地女性大部分持有保守型的交往觀念,人們比較排斥完全陌生人之間的交往,很多女性認可傳統的相親形式,看似傳統落後的擇偶形式在新時期環境下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對於在外上學或工作一段時間的女性來說,幾年與家鄉的分隔,回到家鄉就形如外來人,人脈資源較少加上回鄉的女性基本年齡都在25歲上下,正處於當地擇偶普遍認為的婚齡期,相親之路就成為這些人群擇偶的必經之路,對她們來說,不在意形式只看重結果的心態使相親形式演變了交友的途徑,她們一般以平和的心態去接受看似強迫性的相親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