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2013年4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7.0级大地震”,改写了四川芦山的历史。五年过去了,芦山已非昨日的芦山,历史再次改写并焕发了青春。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但芦山的历史,不仅仅因为一场大地震而被世人熟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可圈可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上就已建立了“青衣羌国”,自秦时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出土的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的王晖墓棺,嘉靖年间的汉姜侯祠和“杨君之铭”等古代文物古迹,就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为纪念三国蜀汉镇西大将军平襄候姜维,在县城中心城区建造的平襄楼,自宋以来,每年中秋都在此举行“八月彩楼会”,后发展为芦山傩戏“庆坛”总坛所在,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相邻不远处的“姜公庙”,是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为纪念姜维而专门修建的,主要陈列姜维塑像,是两栋主要的建筑之一。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相传,姜城楼为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知县张启鼎修建,夯土筑砌古城墙遗址尚存,远古风情风依稀可见。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汉姜侯祠牌坊”,是姜城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公元1555年,为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结构建筑,重檐门楼式木坊,上面有人物、花鸟、龙凤图纹雕饰。举目望去,典雅而多彩,古人的智慧与匠心独运完美彰显。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芦山的宗教文化,也源远流长,境内有佛图寺、青龙寺、二郎庙等多处宗教场所。其中,位于飞仙关的二郎庙,唐宋时期曾名“神禹漏阁”,明朝初期始建,主要是祭祀大禹,如今仍有着“进藏第一香”的美誉。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芦山的历史,也是一部革命斗争的发展史。红军长征期间,先后两次途经此地,并在芦山设立了红军总司令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苏维埃,属于革命老区,部分红军时期的重要遗址现仍可寻觅。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解放后,芦山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尤其是“飞仙关桥”最为意义特殊。该桥建于1950年,横跨青衣江、连通芦山天全,是“川藏第一桥(铁索)”,桥名由刘伯承题写。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东西两岸塔柱上,十八军政委谭冠三和原西康省主席廖志高题写的楹联,至今清晰可见。这座“功臣之桥”,曾为西藏的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4.20大地震”是一场天灾,但也是芦山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除了受损的文物古迹得到了修复利用,有的还进行了现代化的深度保护与挖掘。同时,一座座川西民居风格的农家小院,相继建成,是川藏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大地震中站立起来的历史之城——四川芦山

县城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霓虹灯环绕着的历史之城,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融合,更显现代都市的辉煌与生机,这也正是芦山新的历史的开始!(昌斌视觉/图文原创,未经授权,严禁私自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