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這兩天,很多家長,

被一個5歲孩子“暴擊”了。

上海一個5歲的孩子,

為了就讀國際學校,

自己做了一份簡歷。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這份簡歷長達15頁。

孩子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家庭、性格、愛好等七大方面。

“我兩歲就開始聽並跟唱學詩,

現在已經會唱百首古詩。”

“我從三歲開始游泳,

目前已經學會自由泳。”

“我從四歲半開始學鋼琴,

現在準備報考英皇二級了。”

“我已經學了4個月圍棋,

取得了11級證書。”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 密密麻麻的閱讀書目

他玩耍時間是做思維遊戲,

“如數獨、火柴棒、七巧板……

遊戲給我帶來思維的樂趣。”

他平時還喜歡做實驗,

“通過實驗我瞭解了重力、浮力、密度、熱脹冷縮等基本道理和多米諾骨牌效應。”

他不僅每天用中文看圖說話,

還堅持每週寫三篇英文日記,

更可怕的是他的閱讀量,

“英文書年閱讀量超過500本。”

光是附件閱讀書目,

就排滿了整整5頁。

這個5歲孩子簡直逆天了。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很多家長看到這則新聞後感嘆:

“我受到了10000+暴擊。”

為什麼遭到了暴擊呢?

覺得自己“做父母太不合格”了。

“我這個做父母的,完全是不稱職啊!”

“是啊,你看人家把小孩調教得多好。”

“這不是孩子的差距,這是家庭的差距,是我們的差距。”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於是,很多家長開始反省自己:

“我要向這個孩子的父母學習。”

“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啊,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看來必須得逼逼孩子了,

就算孩子一時不快樂,

但這樣可以換取他一生的幸福。”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很多家長更是被嚇到了,

覺得將來自家孩子沒法跟這樣的小孩競爭,

來到這世界會活得很痛苦,

那我乾脆不讓他出生好了。

“生孩子的結果,就是自己孩子給這些孩子打工,給這些孩子的孩子做PPT,想了想遂放棄。”

“算了,我還是不要小孩了。”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 史蒂芬·列維特

在很多家長愧嘆自己是不合格父母的同時,

在很多家長決定向此孩子家長看齊的同時,

我想掃興地問一句: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值得提倡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我先說一個人——史蒂芬·列維特。

史蒂芬·列維特是誰?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列維特有多牛呢?

他32歲就成為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

36歲就獲得了克拉克獎章,

曾被譽為“當今美國40歲以下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

我為什麼要講列維特呢?

因為他寫了一本書——《魔鬼經濟學》。

此書一面世,好評如潮,

曾持續47周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十,

被譽為當年“世界最佳經管圖書”。

我為什麼要說這本書呢?

當然不是為了推銷此書,

而是這本書有一章專門講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成為完美的父母?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列維特這一章講了一個研究,

這個研究是美國教育部發起的,

就是從1000所小學裡,

各抽取20名學生作為樣本,

追蹤他們的學習及成長軌跡,

以研究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和成長。

這個追蹤研究結果,

震驚了很多美國人,

很多答案完全顛覆了我們對教育的認知。

追蹤研究發現,

8個因素跟學生成績及成才高度相關:

●學生父母受過良好教育

●學生父母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

●學生母親在30歲後生孩子

●學生出生時的體重較輕

●學生父母在家說英語

●學生是領養的

●學生父母常參加PTA

●學生家裡有很多藏書

8個因素跟學生成績及成才沒有關係:

●學生家庭非常和睦

●學生父母搬到一個好的社區

●學生母親在孩子出生後做全職媽媽

●學生參加了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學生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學生經常被父母打屁股

●學生經常看電視

●學生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你看完之後,有沒有被驚到?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下面我們來逐個分析:

有影響:父母受過良好教育

無影響:學生家庭非常和睦

為什麼父母受過良好教育會對孩子成績產生很大影響?

因為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

通常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

那些智商較高的家長,

往往會接受更多的教育,

而智商本身具有一定遺傳性。

而為什麼家庭和睦對孩子成績沒有影響呢?

家庭結構對孩子性格的形成,

其實並不能產生多大影響,

也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所以,很多感情破裂的夫妻,

為了孩子能更好成長而維持婚姻,

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

單親家庭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成績,

你們吵吵鬧鬧才會影響孩子學習。

有影響:父母擁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

無影響:父母搬入條件較好的小區

來自較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學生,

為什麼成績通常也會比較好?

因為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

智商和教育程度往往也比較高,

跟上面的問題其實一樣,

那些智商較高的家長,

往往接受了更多的教育,

而智商本身具有一定遺傳性。

為什麼搬家到好小區對孩子成績不能產生影響呢?

因為鄰居跟你孩子毫無關係。

有影響:母親在30歲後生孩子

無影響:母親在孩子出生後做全職媽媽

為什麼母親30歲後生孩子,

會對孩子成績產生很大影響?

因為這樣的女性通常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或者有更好的職業發展。

所以在生孩子之前,

她們往往做了更充分的準備。

在教育與培養孩子上,

會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

而孩子出生後就做全職媽媽的母親,

其實並不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優勢。

這個結論可能會讓很多全職媽媽沮喪,

但數據確實表明:

全職媽媽未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有影響:學生出生時體重較輕

無影響:學生參加了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為什麼出生時體重很輕的孩子,

一般學習成績不是很好?

因為體重很輕意味著兩點:

●要麼是早產

●要麼就是在懷孕過程中養育不當

這兩點都會影響孩子各器官的發育。

而各器官發育不完善,

往往會留下很多後遺症。

學生參加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竟然對未來成績不能產生影響,

這可能會讓很多父母跌破眼鏡。

但研究數據確實表明:

啟智計劃對兒童未來成績毫無幫助。

有影響:父母在家說英語

無影響: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為什麼在家常說英語的父母,

孩子的成績通常會更好?

這個主要是針對美國情況,

拉美裔學生的父母,

社會地位普通不高,

所以不講英語的比例比較高,

如果他們在家常用英語交流,

說明接受了更多的教育,

這跟上面一、二的情況其實類似。

其實這一點,也適用於中國。

在家能用英文進行日常交流的家庭,

父母一般都受過很好的教育。

有的家長喜歡週末帶孩子去博物館,

但研究數據確實表明:

孩子參觀博物館的次數,

跟他的成績並沒任何關係。

有影響:學生是領養的

無影響:學生經常捱打

如果一個孩子是被領養的,

他的成績往往會受到很大影響。

為什麼呢?

研究表明,親生父母的智商對孩子的影響要遠遠大於養父母。

中國很多家長喜歡“棍棒教育”,

所謂“不打不成器”。

但研究數據表明:

棍棒其實起不了什麼作用,

它並不能提升未來孩子的考試成績。

有影響:父母參加PTA

無影響:阻止孩子看電視

經常參加PTA的父母,

其孩子成績往往會更好。

為什麼呢?

不是因為PTA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而是往往只有那些關心教育的父母才會參加PTA。

很多家長禁止孩子看電視,

認為看電視會影響成績。

但研究數據表明:

孩子的學習成績,

其實跟看不看電視沒多大關係。

有影響:家裡有很多藏書

無影響:每天給孩子讀書

家裡有很多藏書的孩子,

為什麼成績往往會更好?

研究者做了大量比對,

發現閱讀其實並不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

父母天天唸書給孩子聽,

其實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那為什麼家裡有很多藏書的孩子成績會更好呢?

研究者發現——原因在父母。

會買大量書籍的父母,

往往本身便聰明睿智、學歷很高。

他們本身愛學習,

所以成了孩子學習的榜樣。

他們本身很重視教育,

所以善於為孩子製造有利環境,

他們本身喜歡琢磨思考,

所以能將好的學習理念和方法傳授給孩子。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看完這些詳細分析後,

想必你已經注意到了:

對孩子成績會產生較大影響的8個因素,

本質上都來自於“父母本身的特點”,

就是“孩子的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說明了什麼?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而對孩子成績不會產生影響的8個因素,

實際上都是在講“父母的控制”,

就是“孩子的父母對孩子做了什麼”。

這說明了什麼?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講完這些分析後,

列維特說了一句話:

“對於那些想盡各種辦法來幫助孩子的父母來說,

這一發現或許能讓他們意識到,

他們一直看重的教育方式,

很多其實並不能產生什麼作用。”

但這並不是說,

父母一點不重要。

列維特強調說:

“這恰恰表明,

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

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重要不是說“要對孩子做什麼”,

而是“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也就是說,

真正的教育其實是拼爹。

父母做更好的自己,

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今年7月,媒體採訪高考狀元時,

發現了三個很有趣的現象。

第一個:本以為高考狀元都是書呆子,採訪後發現並不是。

狀元們並不死讀書,

他們平時都挺會玩的。

第二個:本以為高考狀元的爸媽都是“控制型父母”,採訪後發現並不是。

記者問:“你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他們都回答:“好像也沒怎麼教育啊。”

第三個:“控制型父母”的孩子,不僅成績難以躋身頂級,而且性格也不太陽光。

記者問“控制型父母”同樣的問題時,

他們又是搖頭又是擺手,

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

對孩子的不滿也是一大堆。

他們始終不明白一件事情:

“我付出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

為什麼就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呢?”

其實,他們就是沒有弄明白教育的本質。

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

這個拼爹,拼的不是誰能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規範”孩子,讓他必須怎麼怎麼樣。

這個拼爹,拼的其實是你自己,你是不是一個更好的人,是不是能成為榜樣去影響孩子。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 高曉松和母親

很多人知道高曉松是音樂奇才,

卻不知道他是超級學霸。

他中學讀的是北京最牛的北京四中,

且是A1班——成績前50名的尖子班。

高三時,他就獲得了保送浙大的名額。

他沒去,最後考了清華電子工程系。

電子工程系當時是清華最牛的系,

對高考分數要求極高,

但高曉松竟超了錄取線60多分。

你知道高曉松學習為什麼這麼牛嗎?

他爸是清華教授,他媽是建築學家,

但他們平時並不管高曉松的學習,

他們只是自己超愛學習和鑽研,

所以在這種氛圍下,高曉松自己就養成了學習和鑽研的習慣。

這幾年,高曉松參與制作了三檔綜藝:

《曉說》《曉松奇談》《奇葩說》。

這三檔節目,都火得一塌糊塗。

很多人說:高曉松怎麼這麼博學啊?

“從小我家裡就有好多書,

連走廊裡都擺滿了書。

我們家書櫃下面都是卡片櫃。

因為那個時候沒有谷歌搜索,

看書得把筆記記在卡片上……”

因為父母超愛讀書、超愛做讀書筆記,

所以高曉松也變成了跟父母一樣的人。

你知道高曉松為何能成為音樂奇才嗎?

“因為我很小的時候,

便跟著喜好音樂的母親油印樂譜。”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學習給孩子看。

最好的教育,就是奮鬥給孩子看。

最好的教育,就是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 潘石屹和父親

父母作為榜樣,

影響孩子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

還有孩子做人的品格。

潘石屹是個很陽光、樂觀、善良的人,

他說他的這一切,

都來自於“父母的形象遺產”:

“我爸爸在‘文革’時被打成右派,

受了很多折磨捱了很多整,

但他永遠是樂觀的。

有一次,他穿著一個袖子的襯衫,

到學校接我,手臂上都是血,

我問他為什麼衣服只有一個袖子,

他說被‘民兵小分隊’打了。

但即使遭遇了這樣的不幸,

他在帶著我回家的路上還唱著歌。

這件事給我特別大的震動,

讓我從小就學會了要積極樂觀。

還有一次,他們在造紙廠幹活時,

一個滑輪掉下來,砸斷了一個農民的腿。

所有人都嚇得哭了起來,

因為腿斷了,得花很多錢去看。

大家都說沒錢,真的沒錢。

工廠的人說:那就寫借條,借200塊。

我爸站起來,幫農民寫了一個領條。

工廠的人問:怎麼把借條寫成領條了。

我爸說,你這200塊錢,

相當於我們全村一年的總收入,

借了也還不起,所以只能寫個領條。

這件事給我的震動也特別大,

讓我從小就學會了做人要善良。”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為人處世。

所以潘石屹也想把陽光、樂觀、善良傳給孩子:

“我堅信父母的形象問題,

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

因為父母的形象,

不僅是孩子走入社會的第一道大門,

也是長存於孩子一生記憶中的寶貴財富。”

上海五歲小孩讓我們這些成人“自認一輩子比不過”

有一個很美的成語,叫“芝蘭玉樹”。

這個成語,講的就是東晉名相謝安家的子孫。

東晉的達官貴人們都無比羨慕謝家:

“謝安家的子女兒孫們,

個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

就像芝蘭玉樹生長於階庭中一樣,

一代接一代,永不衰絕。”

一個朋友忍不住問謝安:

“也沒見你教導子女啊,他們一個個怎麼都這麼優秀?”

謝安說了一句:“言傳身教。”

真正的教育,

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的技巧,

而是一段春風化雨的過程。

就如大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說: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走在前面的父母,

只要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

只要努力塑好了自己的品行,

只要努力過好了自己的生活,

只要努力經營好了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改變自然會“隨之發生”。

三流父母做保姆,一流父母做榜樣。

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