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俄罗斯联邦的4个蒙古族共和国

俄罗斯的一级行政区有85个,相当于中国的省。在这里面,自治共和国有22个,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发展情况一般。其中,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阿尔泰共和国这四个自治共和国是蒙古族共和国

一、布里亚特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的4个蒙古族共和国

布里亚特共和国,位于贝加尔湖东岸,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与蒙古共和国接壤。布里亚特人,喀尔喀蒙古的一支,原名“不里牙惕”,主要居住在俄罗斯,中国境内有少量分布。

中国历史上,以大漠、戈壁为分界线,将蒙古高原划分为漠南、漠北两部分。游牧民族一直都是在苦寒的漠北休养生息,在富庶的漠南发展壮大。

明朝中期,因环境恶化、交通不便,漠北喀尔喀七部开始与驻扎漠南的蒙古本部断绝联系、独立发展。

俄罗斯联邦的4个蒙古族共和国

1634年,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败亡,其所属漠南嫡系十六部被皇太极征服。同时,漠北七部也演变成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贝加尔湖地区是漠北最苦寒的地方,没有之一。因此,布里亚特部人口稀少、实力衰微,一直臣服于车臣汗部。因为忙于对明朝的战争,皇太极满足于外蒙古三部名义上的臣服,没有对其大动干戈。

清朝入关后,俄国殖民者扩张至远东,并在贝加尔湖畔建立大量殖民据点,还挑起对布里亚特部的战争。由于遭遇准噶尔部的入侵,喀尔喀三部无力支援布里亚特,布里亚特人被迫向俄国臣服。1727年,雍正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正式划定边界,贝加尔湖附近大片领土归属俄国,居住在这里的布里亚特蒙古人自然也变成俄国臣民。

二、图瓦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的4个蒙古族共和国

图瓦共和国位于俄罗斯中南部,与布里亚特共和国接壤,原名唐努乌梁海,面积十七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非常的丰富。图瓦人属于突厥语族,后被蒙古人同化。

漠北三部归顺后,清政府在库伦驻扎办事大臣总揽政务,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定边左副将军管理军务。由于人烟稀少,唐努乌梁海地区只有五个旗的建制、由乌里雅苏台将军军管。

外蒙古“独立”后,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贵族既不归顺外蒙古,也不认可中华民国,只是驱逐当地的少量中国驻军,坐观成败、待价而沽。在中、蒙、俄三方之间走钢丝注定不可能长久。1912年,沙俄出兵强占这里。

俄罗斯联邦的4个蒙古族共和国

1918年10月,利用沙皇政权垮台、俄国内战的机会,皖系名将徐树铮收复外蒙古。1919年7月,外蒙都护使陈毅又派人驱逐在唐努乌梁海的俄国白军。至此,民国政府收复清末被俄国强占的领土。

1920年,苏俄红军以追击白军为由重新进入唐努乌梁海,并驱逐中国驻军。因为面临外交困境,苏俄不敢直接吞并,而是持傀儡,并公开宣布唐努乌梁海不是其领土。于是,法理上唐努乌梁海仍然属于中国。

1921年,“图瓦共和国”成立,世界上只有苏俄和同为傀儡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承认。

1945年,外蒙古独立,国民政府被迫予以承认。因为有外蒙古的阻隔,中国无法对唐努乌梁海行使主权,因此事实上丧失了这块领土。

苏联解体后,由于经济上高度依赖俄罗斯,图瓦依然留在俄罗斯版图之内。

三、卡尔梅克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的4个蒙古族共和国

卡尔梅克是俄罗斯境内为数不多分布在欧洲的自治共和国,也是全欧洲独一无二信仰佛教的地方。卡尔梅克人则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

蒙古高原西北部叶尼塞河流域的部落半游牧半渔猎,与蒙古本部差异较大,因此被称作“林中百姓”。虽然被术赤收服,但他们依然保持自身的特性。

明初,“林中百姓”后裔组被称作瓦剌,与蒙古本部的鞑靼互争高下。在也先率领下,瓦剌一度控制大汗、击败大明、声威显赫。但是,也先死后,瓦剌就被鞑靼重创、退回新疆休养生息。

明末,瓦剌分裂成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等四部。为避免内耗,和硕特迁去青海,土尔扈特远走伏尔加,势力最强的准噶尔与最弱的杜尔伯特则留在新疆。

俄罗斯联邦的4个蒙古族共和国

刚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时,沙俄尚未完全控制这里,土尔扈特部获得一定的发展。百年后,沙俄羽翼丰满,不但不再平等对待土尔扈特部,还大量征调土尔扈特壮丁参与欧洲战事。因为负责开路与断后,能活着回来的壮丁不过十之一二。

渥巴锡即汗位时,沙俄干涉土尔扈特内部传承,想要扶持信仰东正教的大汗。于是,渥巴锡断然决定脱离沙俄。虽远离故土,但土尔扈特部一直与国内保有联系,一直向明清朝贡。

1771年,沙俄对渥巴锡的举动有所察觉,开始增兵。于是,渥巴锡被迫放弃伏尔加河左岸的族人率众东归。历时一年,在损失近十万族人的生命后,土尔扈特部回到伊犁河流域。

留在伏尔加流域的土尔扈特人最终变成俄国的卡尔梅克族。由于在二战中作出重要贡献,因此被平等对待,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

四、阿尔泰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的4个蒙古族共和国

居住在俄罗斯的阿尔泰人(Altai)与蒙古人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被学者认为是蒙古族的一支。全俄罗斯共有阿尔泰人67239人(2002年统计),占俄罗斯联邦总人口的0.02%,他们绝大部分居住在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西西伯利亚主要行政区之—,面积9.29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联邦领土面积的0.5%。

卫拉特蒙古的一支一阿拉泰人

卫拉特人最早居于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13世纪初归附成吉思汗,改营畜牧。15世纪中叶形成了强大的卫拉特联盟,其首领也先汗(1407~1454年)曾短期统一东西蒙古各部,建立卫拉特人统治的国家组织,势力范围东起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葱岭,北起安卡拉河、贝加尔湖,南抵大漠,成为元朝灭亡(公元1368年)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后一股强大势力,它对东方历史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清朝初年时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的西部,故又称为“西蒙古”。

俄罗斯联邦的4个蒙古族共和国

阿尔泰地区曾长期处于蒙古卫拉特部准噶尔人的统治之下,阿尔泰人旧时一直称其为“阿尔泰卫拉特人”,自称“卫拉特人”,属蒙古准噶尔部。

1679年准噶尔部与清朝开战,准噶尔部兵败,一部分蒙古准噶尔人退到这里,并融入了一些居住在阿尔泰地区的其他部落,演变成了今天的阿尔泰人。当清朝胜利后,该地区被清朝管辖,当地的准噶尔人被编入阿拉坦淖尔乌梁海二旗,他们就是现在的阿尔泰人的前辈。

1864年9月(同治三年八月),巴布科夫带领600余名全副武装的俄军驻扎塔城,威逼清廷代表签约,'若不照此办理,稍有更改,我们立即起程回国,只好派兵强占'(同上,卷21)。清廷被迫于同年10月7日(九月七日)同沙俄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称《塔城条约》)。这个勘界议定书,连《北京条约》定为界湖的特穆尔图淖尔也被沙俄划为内湖。

通过《北京条约》和《塔城条约》,俄国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侵占了斋桑湖、图克勒淖尔、特穆尔图淖尔及附近的大片土地。

这样,就将原来游牧于阿勒坦河(今比亚河)、阿穆哈河(今阿巴坎河)一带的唐努乌梁海10佐领地,游牧于鄂尔噶汗山东北的三音诺颜部乌梁海13佐领辖地的一部分,游牧于阿勒坦淖尔(今捷列茨克湖)的阿勒坦淖尔乌梁海2旗,和游牧于科尔沁河(今库尔楚木河)至都鲁淖尔(今蒙古国浩腾诺尔东南部)的阿勒坦乌梁海7旗的一部分,以及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直至额尔齐斯河的土尔扈特游牧地、阿拉套山以北的察哈尔营牧地、额鲁特上3旗牧地等辖地,划归俄国。驻牧于上述地区的蒙古各部落,'随地归为俄国'。

苏联十月革命后,于1922年6月1日在阿尔泰人的土地上建立了卫拉特自治州,1948年1月7日改为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1992年改名为俄罗斯联邦阿尔泰共和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