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蔣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蔣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 文字/郭靈林

© 攝影/林庭輝

在福州城裡的壽山石雕行業,男性雕刻家的數量遠高於女性,是行業自誕生以來就存在的傾斜。

但在這以男性為主導的隊伍背後,隨時待命的磨光師卻是值得討論的案例。這支大部分由女生組成的隊伍,人數不多。儘管把控著石雕的最後一道工序,但更像影子軍團,世人鮮有了解。

作為磨光師的一員,蔣巧琴剛接觸壽山石時,甚至不知道這個角色的存在。但是在成為磨光師的3年裡,她逐漸完成了自己的職業期待——從自信到被認可。還不止如此,她想要作為磨光師做更多。

對了,相比蔣巧琴的本名,人們更為熟悉的,或許是她的另一個名字——“冰山一角”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THE TIP OF THE ICEBERG -

「你看,就是這個女孩」

2017年4月,十大新銳雕刻青年評選現場,藝術家周鴻遇到了一件煩心事。

按照賽程,雕刻師需要在數天內現場創作作品參評,為此,他準備了一件圓雕善伯洞石持經羅漢。

幾天之後,創作結束,羅漢被託付給現場的一位磨光師進行最後收尾。誰想不過半日,再見到作品的周鴻,瞬間陷入慌亂:由於磨光師的失誤,作品被磨糊,流動的衣紋變得扁平生硬,了無生氣。“離比賽結束只剩下幾天,我可以重新補救作品,但是磨光怎麼辦?不能再出岔子。”周鴻急需一名專業的磨光師前來救場。

焦慮,不安,滿場打聽。其他參賽者見他著急,熱心推給他一個號碼:“這是蔣巧琴,她能幫上你。”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與此同時,蔣巧琴正在工作室裡專心磨光,好幾單委託早把她的時間塞滿。周鴻還記得,電話接通後自己誠懇說明來意,電話對面的人沉默了一會,輕聲回覆:我需要安靜一些的工作臺。

很快,蔣巧琴帶著工具出現在了比賽現場。

比一般女生都要嬌小,及腰黑髮,劉海在額頭彎出一個柔軟的弧度,不怎麼說話,習慣抿嘴笑。

接過重新復刻的羅漢,蔣巧琴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現場的原本聒噪的大老爺們,在路過工位時都默契地保持安靜。

起初在一旁緊張圍觀的周鴻漸漸放鬆下來,因為這位初次合作的磨光師,展現了足夠的專業與用心。以至於她去外面透氣的休息間隙,工作臺邊立刻圍起一圈腦袋。

“我知道她,她是冰山一角。”有人嘟囔了一句,其他人報以恍然大悟的表情。相比較蔣巧琴這個本名,雕刻師們對她行走江湖名號“冰山一角”更為熟悉。在以女性居多的磨光師隊伍裡,冰山一角是技術優渥的代表之一,小有名氣,卻極少在公共場合露面。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周鴻作 善伯洞石《持經羅漢》

周鴻知道,這次自己找對人了。

兩天後,他取回精準磨光的羅漢,順利入選。兩人的合作自此開始聯結。

而原本在“地下”的蔣巧琴,則因為這次公開作業,正式走進大家的視野。

-THE TIP OF THE ICEBERG -

遲到的天賦

今年的第一場秋雨落下後,我們在工作室見到了蔣巧琴。是想象中的樣子,說話溫柔,言語間還有一股果斷的力量。一雙長期與砂紙磨合的手,關節凸出,皮膚乾燥,紋理縱橫。

她和我們聊起故事的開端——和磨光師沒什麼關係,卻帶有一點冒險意味。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那是2008年,28歲的蔣巧琴接觸到了壽山石,細節記不清了,她形容是機緣巧合。三年後,這個地道的浙江姑娘決定前往福州進一步瞭解這個行業。

起初,她在壽山石雕商店工作。

彼時壽山石行業正火熱,商人、石農、雕刻藝術家、藏家……魚龍混雜的人群帶著各色信息頻繁往來。蔣巧琴不擅長人際交往,大部分時間都扮演傾聽者,加之對商業信息鈍感,起步並不容易。

不過,蔣巧琴更願意關注石雕本身和背後的文化故事。她是薄意第一高手林清卿的粉絲,會蒐集一切關於他的作品和文字信息。除了被作品不同畫面間的聯動和文人風骨所吸引,作品上通透的光也讓她著迷。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王祖光作品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陳益晶作品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潘驚石作品

這卓越的磨光多出自道山路傅氏之手,他是當年林清卿的專屬磨光師,一手絕妙的磨光技術為人稱道。文人多風骨,相傳林清卿故去後,老搭檔傅氏拒絕了他人重金相聘,扭頭去做了廚子,大抵是知已已逝,人間從此不值得。

故事之外,蔣巧琴對磨光的興趣日漸濃厚。她不再滿足於文字層面的汲取,決定對店裡在售的石雕下手。

先試試看。她這麼告訴自己。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作為林清卿的狂熱粉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蔣巧琴都是對著這本掛曆琢磨薄意磨光。

她選擇了一些不夠精細的滯銷作品,從此前用自己琢磨的方法嘗試優化。沒想到重新打磨之後的作品,石質和色彩得到更好呈現,完成從備受冷落到迅速出售的轉身。

來自市場最直接的認可,極大激發了她的自信心,也成了她成為職業磨光師的重要轉折點。

兜兜轉轉了一大圈,天賦盒被正式打開。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鄭則評作品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陳武作品

從優化工作室的作品開始,到接到第一份正式的委託單,再到知名雕刻師認可,她成長很快,卻每一步走得小心翼翼。

她深知磨光沒有中間地帶:要麼錦上添花,要麼搞砸,她不想成為後者。她開始向雕刻師取經,以瞭解每個人的刀法和技巧;作為聆聽者,從每天巨大的信息量中篩選可以參考的部分;磨光老資料不足,就從古代佛像上琢磨線條和情緒,從歐洲的古典雕塑裡尋找圓雕的靈感。

她把自己的QQ和微信取名為冰山一角,因為“世界好大,我所看到的東西都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每個人見到的不都是冰山一角嗎?

“有什麼樣的積累,手裡才會出現什麼樣的東西”,蔣巧琴不願意自己被貼上工序執行者的標籤,“為什麼我做的不能是藝術”。

-THE TIP OF THE ICEBERG -

放慢一點去生活

“順其自然”。

這是聊天中的高頻詞。

不需要著急,不需要打雞血,做什麼都是淡淡的。

談她剛剛進入壽山石行業時的心境,“我那會就是覺得挺被吸引的,順其自然就來了。”談她開始磨光的契機,“機會到了,順其自然就開始做。”談目前的生活狀態,無一例外,都是順其自然。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周鴻作品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林雲曦作品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邱雁芳作品

朋友對她的描述,都說蔣巧琴的生活狀態和節奏是“很慢很慢”的。她不怎麼擅長操作手機軟件和數碼產品,就連剛剛換了一部智能手機,都是因為之前的存了太多對比照素材,連撥電話都不利索。

雖然“有時候覺著自己是這個時代之外的人,”但她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便。這種節奏很慢,耐得住寂寞的個性,打她記事起就已經形成。

她童年最深的記憶就是跟著身為繡孃的母親一起刺繡。“我記得不管是放學後,還是寒暑假,我都不怎麼喜歡出去玩,都在家裡和母親一塊慢慢做刺繡。”

儘管現在的磨光委託接踵而至,她還是保持著不疾不徐的平衡狀態。在磨光一件石雕之前,蔣巧琴往往會花上很長的時間去醞釀感覺,和雕刻師仔細溝通作品的內容和刀法。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每天,她的工作都是上午十點開始,持續到深夜。

當白天的喧鬧結束,龐大的謐靜向她緩慢展開,這是她最喜歡的時刻。就著燈光,石雕上的線條、文字縱身躍了出來。在她眼中,壽山石雕有各種表情,各種語言,等待著人們去發現與表達。

每一次坐在工作臺前,她總是忘記時間的流逝,一晃眼就是十幾個小時。雖然過程中會有很多需要力氣的地方——比如磨砂部分,將雕刻件表層的妨礙作品的粗砂磨去,這需要調動手上肌肉的力量,不斷用砂紙打磨——就算極有耐心是她也會對這消磨耐性的工序露出慍色,又覺得“居然和石頭生氣”,一邊自嘲一邊繼續。

但對於她來說,這或許是一件更為輕鬆的事。最吃力的反而是在相對安靜的狀態下,在線條的一點轉角處斟酌時,只能屏住呼吸,把渾身的力量都收起來,仔細尋找雕刻師刻下這個線條時的角度和力度,生怕自己呼吸重一點都會把線條搞砸——“你可以有力量,但是那個時候需要用到的力度,可能只要頭髮絲那麼細。”

她不願趕工,重視每一個細節,她說自己心裡有一杆秤,交付出的作品,一定用心。或許就是這份看得見的用心,讓委託者願意等待。

-THE TIP OF THE ICEBERG -

磨光師的使命

長期零距離接觸石雕藝術家的作品,蔣巧琴發現藝術作品裡許多地方看似一揮而就,實則內有乾坤。

比如石雕大拿陳達,“他刀下的雲在湧動,順著他走刀磨下去,你能夠感受到他心裡的篤定和不遲疑。”而年輕一些的鄭世斌,“線條帶著輕鬆的田園氣息。”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陳達作品(局部)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鄭世斌作品(局部)

這些只有中國人才能讀懂的藝術語言,要求蔣巧琴在磨光時擁有與雕刻者的共情能力。靠眼睛、憑感覺,找氣息,去順應,才能讓最終的呈現恰到好處,生動自然。

在成為磨光師的短短3年裡,蔣巧琴在從雕刻藝術家身上習得了很多表達中國藝術的法則。學的越多,她發現自己,“想要作為磨光師做更多”。

現實中,相比較於龐大的雕刻從業者,磨光師的人數顯得單薄。這個最早由雕刻師家族中女性業餘兼職掙補貼的行業,一直沒能留下什麼實質性可供參考的資料。

“或許我能找機會把這個空白給補上。”自打這個念頭開始出現,她開始有意識地記錄自己的磨光心得,和蒐集來的碎片化資料規整在一起。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在這個過程中,她也越來越能體會自我的渺小。“磨光師太容易被忽視啦,很多人看不上。”她想了想又補充,“但我覺得我要去做的一是一件正確的事。”

蔣巧琴還記得,兩三年前自己決定開始磨光,也收到了朋友們的統一的反對:大熱門的電商淘寶收益多快,跑去慢吞吞磨石頭有什麼出息。

那時她篤定回覆:我知道我想要什麼。

現在她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