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 文字/郭灵林

© 摄影/林庭辉

在福州城里的寿山石雕行业,男性雕刻家的数量远高于女性,是行业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的倾斜。

但在这以男性为主导的队伍背后,随时待命的磨光师却是值得讨论的案例。这支大部分由女生组成的队伍,人数不多。尽管把控着石雕的最后一道工序,但更像影子军团,世人鲜有了解。

作为磨光师的一员,蒋巧琴刚接触寿山石时,甚至不知道这个角色的存在。但是在成为磨光师的3年里,她逐渐完成了自己的职业期待——从自信到被认可。还不止如此,她想要作为磨光师做更多。

对了,相比蒋巧琴的本名,人们更为熟悉的,或许是她的另一个名字——“冰山一角”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THE TIP OF THE ICEBERG -

「你看,就是这个女孩」

2017年4月,十大新锐雕刻青年评选现场,艺术家周鸿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按照赛程,雕刻师需要在数天内现场创作作品参评,为此,他准备了一件圆雕善伯洞石持经罗汉。

几天之后,创作结束,罗汉被托付给现场的一位磨光师进行最后收尾。谁想不过半日,再见到作品的周鸿,瞬间陷入慌乱:由于磨光师的失误,作品被磨糊,流动的衣纹变得扁平生硬,了无生气。“离比赛结束只剩下几天,我可以重新补救作品,但是磨光怎么办?不能再出岔子。”周鸿急需一名专业的磨光师前来救场。

焦虑,不安,满场打听。其他参赛者见他着急,热心推给他一个号码:“这是蒋巧琴,她能帮上你。”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与此同时,蒋巧琴正在工作室里专心磨光,好几单委托早把她的时间塞满。周鸿还记得,电话接通后自己诚恳说明来意,电话对面的人沉默了一会,轻声回复:我需要安静一些的工作台。

很快,蒋巧琴带着工具出现在了比赛现场。

比一般女生都要娇小,及腰黑发,刘海在额头弯出一个柔软的弧度,不怎么说话,习惯抿嘴笑。

接过重新复刻的罗汉,蒋巧琴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现场的原本聒噪的大老爷们,在路过工位时都默契地保持安静。

起初在一旁紧张围观的周鸿渐渐放松下来,因为这位初次合作的磨光师,展现了足够的专业与用心。以至于她去外面透气的休息间隙,工作台边立刻围起一圈脑袋。

“我知道她,她是冰山一角。”有人嘟囔了一句,其他人报以恍然大悟的表情。相比较蒋巧琴这个本名,雕刻师们对她行走江湖名号“冰山一角”更为熟悉。在以女性居多的磨光师队伍里,冰山一角是技术优渥的代表之一,小有名气,却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周鸿作 善伯洞石《持经罗汉》

周鸿知道,这次自己找对人了。

两天后,他取回精准磨光的罗汉,顺利入选。两人的合作自此开始联结。

而原本在“地下”的蒋巧琴,则因为这次公开作业,正式走进大家的视野。

-THE TIP OF THE ICEBERG -

迟到的天赋

今年的第一场秋雨落下后,我们在工作室见到了蒋巧琴。是想象中的样子,说话温柔,言语间还有一股果断的力量。一双长期与砂纸磨合的手,关节凸出,皮肤干燥,纹理纵横。

她和我们聊起故事的开端——和磨光师没什么关系,却带有一点冒险意味。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那是2008年,28岁的蒋巧琴接触到了寿山石,细节记不清了,她形容是机缘巧合。三年后,这个地道的浙江姑娘决定前往福州进一步了解这个行业。

起初,她在寿山石雕商店工作。

彼时寿山石行业正火热,商人、石农、雕刻艺术家、藏家……鱼龙混杂的人群带着各色信息频繁往来。蒋巧琴不擅长人际交往,大部分时间都扮演倾听者,加之对商业信息钝感,起步并不容易。

不过,蒋巧琴更愿意关注石雕本身和背后的文化故事。她是薄意第一高手林清卿的粉丝,会搜集一切关于他的作品和文字信息。除了被作品不同画面间的联动和文人风骨所吸引,作品上通透的光也让她着迷。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王祖光作品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陈益晶作品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潘惊石作品

这卓越的磨光多出自道山路傅氏之手,他是当年林清卿的专属磨光师,一手绝妙的磨光技术为人称道。文人多风骨,相传林清卿故去后,老搭档傅氏拒绝了他人重金相聘,扭头去做了厨子,大抵是知已已逝,人间从此不值得。

故事之外,蒋巧琴对磨光的兴趣日渐浓厚。她不再满足于文字层面的汲取,决定对店里在售的石雕下手。

先试试看。她这么告诉自己。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作为林清卿的狂热粉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蒋巧琴都是对着这本挂历琢磨薄意磨光。

她选择了一些不够精细的滞销作品,从此前用自己琢磨的方法尝试优化。没想到重新打磨之后的作品,石质和色彩得到更好呈现,完成从备受冷落到迅速出售的转身。

来自市场最直接的认可,极大激发了她的自信心,也成了她成为职业磨光师的重要转折点。

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天赋盒被正式打开。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郑则评作品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陈武作品

从优化工作室的作品开始,到接到第一份正式的委托单,再到知名雕刻师认可,她成长很快,却每一步走得小心翼翼。

她深知磨光没有中间地带:要么锦上添花,要么搞砸,她不想成为后者。她开始向雕刻师取经,以了解每个人的刀法和技巧;作为聆听者,从每天巨大的信息量中筛选可以参考的部分;磨光老资料不足,就从古代佛像上琢磨线条和情绪,从欧洲的古典雕塑里寻找圆雕的灵感。

她把自己的QQ和微信取名为冰山一角,因为“世界好大,我所看到的东西都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每个人见到的不都是冰山一角吗?

“有什么样的积累,手里才会出现什么样的东西”,蒋巧琴不愿意自己被贴上工序执行者的标签,“为什么我做的不能是艺术”。

-THE TIP OF THE ICEBERG -

放慢一点去生活

“顺其自然”。

这是聊天中的高频词。

不需要着急,不需要打鸡血,做什么都是淡淡的。

谈她刚刚进入寿山石行业时的心境,“我那会就是觉得挺被吸引的,顺其自然就来了。”谈她开始磨光的契机,“机会到了,顺其自然就开始做。”谈目前的生活状态,无一例外,都是顺其自然。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周鸿作品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林云曦作品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邱雁芳作品

朋友对她的描述,都说蒋巧琴的生活状态和节奏是“很慢很慢”的。她不怎么擅长操作手机软件和数码产品,就连刚刚换了一部智能手机,都是因为之前的存了太多对比照素材,连拨电话都不利索。

虽然“有时候觉着自己是这个时代之外的人,”但她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便。这种节奏很慢,耐得住寂寞的个性,打她记事起就已经形成。

她童年最深的记忆就是跟着身为绣娘的母亲一起刺绣。“我记得不管是放学后,还是寒暑假,我都不怎么喜欢出去玩,都在家里和母亲一块慢慢做刺绣。”

尽管现在的磨光委托接踵而至,她还是保持着不疾不徐的平衡状态。在磨光一件石雕之前,蒋巧琴往往会花上很长的时间去酝酿感觉,和雕刻师仔细沟通作品的内容和刀法。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每天,她的工作都是上午十点开始,持续到深夜。

当白天的喧闹结束,庞大的谧静向她缓慢展开,这是她最喜欢的时刻。就着灯光,石雕上的线条、文字纵身跃了出来。在她眼中,寿山石雕有各种表情,各种语言,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与表达。

每一次坐在工作台前,她总是忘记时间的流逝,一晃眼就是十几个小时。虽然过程中会有很多需要力气的地方——比如磨砂部分,将雕刻件表层的妨碍作品的粗砂磨去,这需要调动手上肌肉的力量,不断用砂纸打磨——就算极有耐心是她也会对这消磨耐性的工序露出愠色,又觉得“居然和石头生气”,一边自嘲一边继续。

但对于她来说,这或许是一件更为轻松的事。最吃力的反而是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在线条的一点转角处斟酌时,只能屏住呼吸,把浑身的力量都收起来,仔细寻找雕刻师刻下这个线条时的角度和力度,生怕自己呼吸重一点都会把线条搞砸——“你可以有力量,但是那个时候需要用到的力度,可能只要头发丝那么细。”

她不愿赶工,重视每一个细节,她说自己心里有一杆秤,交付出的作品,一定用心。或许就是这份看得见的用心,让委托者愿意等待。

-THE TIP OF THE ICEBERG -

磨光师的使命

长期零距离接触石雕艺术家的作品,蒋巧琴发现艺术作品里许多地方看似一挥而就,实则内有乾坤。

比如石雕大拿陈达,“他刀下的云在涌动,顺着他走刀磨下去,你能够感受到他心里的笃定和不迟疑。”而年轻一些的郑世斌,“线条带着轻松的田园气息。”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陈达作品(局部)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郑世斌作品(局部)

这些只有中国人才能读懂的艺术语言,要求蒋巧琴在磨光时拥有与雕刻者的共情能力。靠眼睛、凭感觉,找气息,去顺应,才能让最终的呈现恰到好处,生动自然。

在成为磨光师的短短3年里,蒋巧琴在从雕刻艺术家身上习得了很多表达中国艺术的法则。学的越多,她发现自己,“想要作为磨光师做更多”。

现实中,相比较于庞大的雕刻从业者,磨光师的人数显得单薄。这个最早由雕刻师家族中女性业余兼职挣补贴的行业,一直没能留下什么实质性可供参考的资料。

“或许我能找机会把这个空白给补上。”自打这个念头开始出现,她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磨光心得,和搜集来的碎片化资料规整在一起。

蒋巧琴:冰山一角|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越来越能体会自我的渺小。“磨光师太容易被忽视啦,很多人看不上。”她想了想又补充,“但我觉得我要去做的一是一件正确的事。”

蒋巧琴还记得,两三年前自己决定开始磨光,也收到了朋友们的统一的反对:大热门的电商淘宝收益多快,跑去慢吞吞磨石头有什么出息。

那时她笃定回复:我知道我想要什么。

现在她也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