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王朝》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你觉得谁的军事才华更出众?

红雨说历史


在《雍正王朝》里,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都是康熙的“军事型”人才儿子。而且两人分属不同阵营,能力旗鼓相当。但是两人格局不一样,导致了结局的千差万别。论才能,两人都有太多相似经历。

首先,胤祥和胤禵都有多年主理兵部的经历。


胤祥在主管兵部期间,按照邬思道的计策,私自调用时在四川的年羹尧利用进京面圣的机会,去江夏镇抓捕任伯安、刘八女。掩护胤禛取得《百官行述》和胤礽手信。但年羹尧无利不起早,血洗了江夏镇。令胤祥成了背锅侠,被圈禁。


从此兵部便由同样懂兵的胤禵接管。而胤禵主管兵部期间配合胤禩,故意拖延前线的粮草军械,使得傅尔丹不得不尽快与敌人决战,最终导致西北兵败,损失6万兵马。

在主理兵部期间,其实两人都未体现出有多大的军事才华和管理能力。一个背锅,一个主谋祸事。

其次,胤禵有亲自负独立责过西北平叛的经历;但剧中也暗示了胤祥曾经随同过康熙征伐噶尔丹;


当然按照《雍正王朝》描述,我们有理由相信胤祥如果去西北当“抚远大将军王”,负责平叛,同样不会比胤禵差。但是一个“胤祥的外公是蒙古喀尔喀的亲王”,这就将胤祥排除在人选之外。就无法与之做比较了。但是剧情中有多处暗示胤祥在主理兵部之前,甚至不止一次跟随康熙亲征准噶尔,“是从死人堆子里爬出来的”。所以胤祥在军事能力上至少是不输胤禵的。

再次,两人都在军队里都有自己的嫡系。


但胤祥的嫡系基本上都是中下层基层军官,而且都是有能力,但不会溜须拍马的那种,比如像毕力塔、张羽、宁富贵,这类游击参将;而胤禵的嫡系则几乎都是上层将领,比如像手握重兵的富宁安这类满洲宗贵。

第四,两人也都有奉命接管京外两营的经历。而且也都显示出来临危决断的能力。


胤禵在康熙第二次废黜胤礽的时候,不但接管了京外两营,还几乎剿灭了叛军。和隆科多控制托合齐,胤禛控制胤礽,这三步棋,决定了康熙顺利解决胤礽的狗急跳墙。


而胤祥的两次接管京外两营,一次保证了胤禛的顺利继位;一次捣毁了胤禩的“八王逼宫”的阴谋。两次在危急之时,力挽狂澜。

总结,这两个角色,按照《雍正王朝》的思路,应该就是军事能力相当的。


但是胤祥自己没有夺嫡的念头,却愿意做一个忠臣。康熙在世,效忠康熙;胤礽是储君,效忠胤礽;追随胤禛,效忠胤禛。


而胤禵明明自己只是一个武将之才,却一心觊觎储位。胤禵在《雍正王朝》里多少有一丢丢腹黑。他曾经也是一个坚定的胤禩党人,也曾为了替胤,暗算胤礽,顶撞康熙。但是当自己一旦被康熙重视,有了一丝希望的时候,自己立刻就成为了夺嫡的主角。往日的主子与盟友,在一刹那都成了竞争对手。

PS:按照剧情,分析结束。但翻开真实的历史,康熙有军事才能的儿子很多。


皇长子胤褆、太子胤礽(能文能武)、皇三子胤祉(能文能武)、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四子胤禵、皇十六子胤禄。这些人都带过兵,唯独胤祥没有。这里面真正建过功的人,有胤褆和胤禵,真正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是胤祺(胤祺因为太生猛,打仗只管往前冲,结果面部中箭破相,之后就相当低调,如同消失)。


而胤祥的最大才能还是在民生、水利、制度等方面,是不可多得的理政治国能手。胤礽被废前十年,胤祥几乎独得康熙圣宠,康熙几乎大事小情皆不离胤祥。然随着胤礽的倒台,胤祥也被圈禁一年后(没有电视上十年那么夸张),便地位一落千丈,视若普通人。所以胤祥极有可能是康熙原本打算培养给胤礽的班底。但胤礽倒台后,为了避免误伤胤祥,相当于将他保护起来,留给继任之君起复使用。


炒米视角


文字太多,只能雍正继位说:胤祥不是带兵的,也不是主管兵部,与电视剧完全不符合的。雍正任命胤祥:总理户部三库事务。掌握清朝财政大权的胤祥,他把自已的全部精力都投放到如何使清廷摆脱财政经济大业上。他以国家修养生息,人民生活富裕为根本标准,针对朝政的积弊,清理天下的赋税。为了尽快地恢复经济形式,并有效地协助胤祥的工作,雍正在元年二月,设立由胤祥主持事务的会考府,专管各省事件及一切奏销钱粮。在胤祥的精心整理下,清朝的财政稽核精密,出纳有经,径窦为之肃清,府库充盈,国用益饶。为了表彰胤祥功绩,雍正给予其赏赐。但是胤祥不肯接受,再三推却,后来只接受了部分赏银。对胤祥的这种谦逊和廉洁作风,雍正赞扬不巳,认为胤祥是诸王大臣和后世子孙的楷模。胤祥勒勤恳恳地为雍正办差,有很多建树,除了负责财政外,他还要代表雍正传达谕旨,处理军务,督领圆明园八旗守卫禁军,凡是发现好的官员,他都向雍正举荐,除了这些诸多事务外,雍正陵寝的建造也是由他监皙指导完成的。可以直说:胤祥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都是他在参与料理。雍正的信任和胤祥的勤奋不仅改良了当时的经济形式,在雍正治理国家方面,胤祥也是身兼多职,发挥着他的才能。


茹叔敬


胤祥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十四爷则没有,胤祥更出色一点!十四爷去担任西北大将军王的时候实际上只是一个挂职主帅,因为康熙任命他当主帅就是冲着有十四爷去当可以从八爷那里搞到粮草,真正去制定作战任务并去实施的人则是伊兴阿。十四爷只需在帅帐里发号施令就行了。而相比之下,胤祥当过清军敢死队队长,在康熙征讨葛尔丹时胤祥就是担任前锋主将的,这也是他能够在军中威望比十四爷还大的主因。

清军的统帅制度与众不同,清军真正牛逼的人物不是主帅而是各旗主,因为打仗冲锋的就是他们。清军是一支以满八旗兵为主,汉军旗或者绿营为辅的战斗部队。一般一个方面军有两个满军旗大约 19000名官兵,再辅助以80000名绿营或者汉军旗士兵。总共大约9~10万人。

清军军中会有两个主帅,一个是主力军主帅,这个位置只能由满人来担当,也就是所谓的旗营主帅,这个规则从来就没有破例过。胤祥就担任过这个职位。在年羹尧执掌军权时候,这个旗营主帅的位置则由伊兴阿来担当。另外一个主帅则是三军统帅,一般来说这个职位要么皇帝自己担当,要么由亲王挂职。这个职位有实际上的也有挂虚名的,因为这个职位不需要上阵杀敌,只要管好粮草打点好上级关系就行了。比如,年羹尧担任主帅的时候确实是有实权去指挥作战的。


优己


就带兵这一情节,《雍正王朝》电视剧和真实历史有很大出入。

在电视剧中,两位阿哥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优秀将领,然而当我们看看真实历史,可以说他们其实谁都不优秀,才有了后来年大将军的优秀的尴尬。

首先,在真实历史上,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都有从小习武的经历,也都能够指挥作战,但是真正带领几十万大军驰骋疆场,和敌人真刀真枪的干,在某场战役中名垂青史的案例,基本没有。

十三阿哥胤祥个人的武艺比较高强,据史料记载,他曾可以生擒猛虎,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带领大军作战,雍正继位以后,他也没有远征,而是料理后勤军务,再加上身体不好,英年早逝,所以很难表现军事才华。

而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就比较幸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大将军王,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拉布坦。一年以后,1719年三月,胤禵抵达西宁。他的工作其实并不是在前线打打杀杀,而更趋向于总体调度,战略决策,人事管理,后勤保障,情报搜集,调和矛盾。这凸显的不是战术水平,而是综合的战略素质。但实际上,这一切不是由他来决定的,是后方一大票文臣武将策划,康熙拍板,早就谋划好了的。

当胤禵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以后,指挥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定西将军葛尔弼由川滇进军西北,大约在8-9月开始彻底平叛。康熙六十年,1721年,胤禵追击匪首,但是后来粮草不济,康熙准备和平解决,于是也就不了了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胤禵在前线打得好不好,其实是他老爹在背后撑腰,粮草,战略,人员等,其实都是早就安排部署好了的,胤禵只不过是去领兵执行,挑战性并不大,只要不犯错误跟着走就好,更说不上军事才华。1722年,康熙逝世之后,胤禵迅速失去兵权,被雍正召回,从此不再带兵。所以,十四阿哥胤禵作战经验大概也就是3年左右。

在电视剧中,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都说自己在西北带过兵,这个带兵,中间文章就很大了,古北口练个兵也可以叫带兵,丰台检阅也可以叫带兵,但是真正要说带兵作战,凸显军事才华的,不是这二位皇子,名将大有人在,就康熙晚年而言,最有名的是岳钟琪,年羹尧。

康熙朝,因为一直有战事,八旗军队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虽然也快速腐朽,但是也没有像后来那么腐朽。但是论打仗作战,真正有本事,能够凸显军事才华的人,一定是像岳和年这样一点点战功积累起来,血里火里,刀口上滚出来的。

岳钟琪。岳飞第二十一世孙,被乾隆誉为“三朝武臣巨擘”,从小习武,20岁成为武将,30岁带领部队参加实际作战,作为指挥先锋营的将军,无论是十四阿哥指挥大军,还是年羹尧指挥大军,具体执行部署,作战的先锋都是岳钟琪。

后来年羹尧的作为,和十四阿哥很相似,当然也是雍正在背后给他撑腰。

年羹尧的功绩主要还是为雍正平定西北,而早年他早就在川西地区摸爬滚打。

到了后来乾隆朝,还有更厉害的猛将,比如福康安——


其实小编还想插一句,诺大一个清朝,他们的军队,其实也就是限于和边患土匪PK,打了半天劳民伤财还非常费劲。封建社会的原始作战其实就是拼谁人多钱粮多,人和钱粮堆起来了就对砍,毫无技术可言,几十万大军经常砍几万匪徒都战战兢兢,打死几十上百个人就要报大捷。

而到了清朝末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将领才真的是以一己之力,和外星人一般的存在较量,力挽狂澜。

他们才算得上是真正有军事才华的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