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王朝》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你覺得誰的軍事才華更出眾?

紅雨說歷史


在《雍正王朝》裡,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都是康熙的“軍事型”人才兒子。而且兩人分屬不同陣營,能力旗鼓相當。但是兩人格局不一樣,導致了結局的千差萬別。論才能,兩人都有太多相似經歷。

首先,胤祥和胤禵都有多年主理兵部的經歷。


胤祥在主管兵部期間,按照鄔思道的計策,私自調用時在四川的年羹堯利用進京面聖的機會,去江夏鎮抓捕任伯安、劉八女。掩護胤禛取得《百官行述》和胤礽手信。但年羹堯無利不起早,血洗了江夏鎮。令胤祥成了背鍋俠,被圈禁。


從此兵部便由同樣懂兵的胤禵接管。而胤禵主管兵部期間配合胤禩,故意拖延前線的糧草軍械,使得傅爾丹不得不盡快與敵人決戰,最終導致西北兵敗,損失6萬兵馬。

在主理兵部期間,其實兩人都未體現出有多大的軍事才華和管理能力。一個背鍋,一個主謀禍事。

其次,胤禵有親自負獨立責過西北平叛的經歷;但劇中也暗示了胤祥曾經隨同過康熙征伐噶爾丹;


當然按照《雍正王朝》描述,我們有理由相信胤祥如果去西北當“撫遠大將軍王”,負責平叛,同樣不會比胤禵差。但是一個“胤祥的外公是蒙古喀爾喀的親王”,這就將胤祥排除在人選之外。就無法與之做比較了。但是劇情中有多處暗示胤祥在主理兵部之前,甚至不止一次跟隨康熙親征準噶爾,“是從死人堆子裡爬出來的”。所以胤祥在軍事能力上至少是不輸胤禵的。

再次,兩人都在軍隊裡都有自己的嫡系。


但胤祥的嫡系基本上都是中下層基層軍官,而且都是有能力,但不會溜鬚拍馬的那種,比如像畢力塔、張羽、寧富貴,這類遊擊參將;而胤禵的嫡系則幾乎都是上層將領,比如像手握重兵的富寧安這類滿洲宗貴。

第四,兩人也都有奉命接管京外兩營的經歷。而且也都顯示出來臨危決斷的能力。


胤禵在康熙第二次廢黜胤礽的時候,不但接管了京外兩營,還幾乎剿滅了叛軍。和隆科多控制託合齊,胤禛控制胤礽,這三步棋,決定了康熙順利解決胤礽的狗急跳牆。


而胤祥的兩次接管京外兩營,一次保證了胤禛的順利繼位;一次搗毀了胤禩的“八王逼宮”的陰謀。兩次在危急之時,力挽狂瀾。

總結,這兩個角色,按照《雍正王朝》的思路,應該就是軍事能力相當的。


但是胤祥自己沒有奪嫡的念頭,卻願意做一個忠臣。康熙在世,效忠康熙;胤礽是儲君,效忠胤礽;追隨胤禛,效忠胤禛。


而胤禵明明自己只是一個武將之才,卻一心覬覦儲位。胤禵在《雍正王朝》裡多少有一丟丟腹黑。他曾經也是一個堅定的胤禩黨人,也曾為了替胤,暗算胤礽,頂撞康熙。但是當自己一旦被康熙重視,有了一絲希望的時候,自己立刻就成為了奪嫡的主角。往日的主子與盟友,在一剎那都成了競爭對手。

PS:按照劇情,分析結束。但翻開真實的歷史,康熙有軍事才能的兒子很多。


皇長子胤褆、太子胤礽(能文能武)、皇三子胤祉(能文能武)、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四子胤禵、皇十六子胤祿。這些人都帶過兵,唯獨胤祥沒有。這裡面真正建過功的人,有胤褆和胤禵,真正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是胤祺(胤祺因為太生猛,打仗只管往前衝,結果面部中箭破相,之後就相當低調,如同消失)。


而胤祥的最大才能還是在民生、水利、制度等方面,是不可多得的理政治國能手。胤礽被廢前十年,胤祥幾乎獨得康熙聖寵,康熙幾乎大事小情皆不離胤祥。然隨著胤礽的倒臺,胤祥也被圈禁一年後(沒有電視上十年那麼誇張),便地位一落千丈,視若普通人。所以胤祥極有可能是康熙原本打算培養給胤礽的班底。但胤礽倒臺後,為了避免誤傷胤祥,相當於將他保護起來,留給繼任之君起復使用。


炒米視角


文字太多,只能雍正繼位說:胤祥不是帶兵的,也不是主管兵部,與電視劇完全不符合的。雍正任命胤祥:總理戶部三庫事務。掌握清朝財政大權的胤祥,他把自已的全部精力都投放到如何使清廷擺脫財政經濟大業上。他以國家修養生息,人民生活富裕為根本標準,針對朝政的積弊,清理天下的賦稅。為了儘快地恢復經濟形式,並有效地協助胤祥的工作,雍正在元年二月,設立由胤祥主持事務的會考府,專管各省事件及一切奏銷錢糧。在胤祥的精心整理下,清朝的財政稽核精密,出納有經,徑竇為之肅清,府庫充盈,國用益饒。為了表彰胤祥功績,雍正給予其賞賜。但是胤祥不肯接受,再三推卻,後來只接受了部分賞銀。對胤祥的這種謙遜和廉潔作風,雍正讚揚不巳,認為胤祥是諸王大臣和後世子孫的楷模。胤祥勒勤懇懇地為雍正辦差,有很多建樹,除了負責財政外,他還要代表雍正傳達諭旨,處理軍務,督領圓明園八旗守衛禁軍,凡是發現好的官員,他都向雍正舉薦,除了這些諸多事務外,雍正陵寢的建造也是由他監皙指導完成的。可以直說:胤祥凡宮中府中,事無鉅細,都是他在參與料理。雍正的信任和胤祥的勤奮不僅改良了當時的經濟形式,在雍正治理國家方面,胤祥也是身兼多職,發揮著他的才能。


茹叔敬


胤祥在戰場上證明過自己,十四爺則沒有,胤祥更出色一點!十四爺去擔任西北大將軍王的時候實際上只是一個掛職主帥,因為康熙任命他當主帥就是衝著有十四爺去當可以從八爺那裡搞到糧草,真正去制定作戰任務並去實施的人則是伊興阿。十四爺只需在帥帳裡發號施令就行了。而相比之下,胤祥當過清軍敢死隊隊長,在康熙征討葛爾丹時胤祥就是擔任前鋒主將的,這也是他能夠在軍中威望比十四爺還大的主因。

清軍的統帥制度與眾不同,清軍真正牛逼的人物不是主帥而是各旗主,因為打仗衝鋒的就是他們。清軍是一支以滿八旗兵為主,漢軍旗或者綠營為輔的戰鬥部隊。一般一個方面軍有兩個滿軍旗大約 19000名官兵,再輔助以80000名綠營或者漢軍旗士兵。總共大約9~10萬人。

清軍軍中會有兩個主帥,一個是主力軍主帥,這個位置只能由滿人來擔當,也就是所謂的旗營主帥,這個規則從來就沒有破例過。胤祥就擔任過這個職位。在年羹堯執掌軍權時候,這個旗營主帥的位置則由伊興阿來擔當。另外一個主帥則是三軍統帥,一般來說這個職位要麼皇帝自己擔當,要麼由親王掛職。這個職位有實際上的也有掛虛名的,因為這個職位不需要上陣殺敵,只要管好糧草打點好上級關係就行了。比如,年羹堯擔任主帥的時候確實是有實權去指揮作戰的。


優己


就帶兵這一情節,《雍正王朝》電視劇和真實歷史有很大出入。

在電視劇中,兩位阿哥都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優秀將領,然而當我們看看真實歷史,可以說他們其實誰都不優秀,才有了後來年大將軍的優秀的尷尬。

首先,在真實歷史上,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都有從小習武的經歷,也都能夠指揮作戰,但是真正帶領幾十萬大軍馳騁疆場,和敵人真刀真槍的幹,在某場戰役中名垂青史的案例,基本沒有。

十三阿哥胤祥個人的武藝比較高強,據史料記載,他曾可以生擒猛虎,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帶領大軍作戰,雍正繼位以後,他也沒有遠征,而是料理後勤軍務,再加上身體不好,英年早逝,所以很難表現軍事才華。

而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就比較幸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大將軍王,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拉布坦。一年以後,1719年三月,胤禵抵達西寧。他的工作其實並不是在前線打打殺殺,而更趨向於總體調度,戰略決策,人事管理,後勤保障,情報蒐集,調和矛盾。這凸顯的不是戰術水平,而是綜合的戰略素質。但實際上,這一切不是由他來決定的,是後方一大票文臣武將策劃,康熙拍板,早就謀劃好了的。

當胤禵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工作以後,指揮平逆將軍延信由青海、定西將軍葛爾弼由川滇進軍西北,大約在8-9月開始徹底平叛。康熙六十年,1721年,胤禵追擊匪首,但是後來糧草不濟,康熙準備和平解決,於是也就不了了之。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胤禵在前線打得好不好,其實是他老爹在背後撐腰,糧草,戰略,人員等,其實都是早就安排部署好了的,胤禵只不過是去領兵執行,挑戰性並不大,只要不犯錯誤跟著走就好,更說不上軍事才華。1722年,康熙逝世之後,胤禵迅速失去兵權,被雍正召回,從此不再帶兵。所以,十四阿哥胤禵作戰經驗大概也就是3年左右。

在電視劇中,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都說自己在西北帶過兵,這個帶兵,中間文章就很大了,古北口練個兵也可以叫帶兵,豐臺檢閱也可以叫帶兵,但是真正要說帶兵作戰,凸顯軍事才華的,不是這二位皇子,名將大有人在,就康熙晚年而言,最有名的是嶽鍾琪,年羹堯。

康熙朝,因為一直有戰事,八旗軍隊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雖然也快速腐朽,但是也沒有像後來那麼腐朽。但是論打仗作戰,真正有本事,能夠凸顯軍事才華的人,一定是像嶽和年這樣一點點戰功積累起來,血裡火裡,刀口上滾出來的。

嶽鍾琪。岳飛第二十一世孫,被乾隆譽為“三朝武臣巨擘”,從小習武,20歲成為武將,30歲帶領部隊參加實際作戰,作為指揮先鋒營的將軍,無論是十四阿哥指揮大軍,還是年羹堯指揮大軍,具體執行部署,作戰的先鋒都是嶽鍾琪。

後來年羹堯的作為,和十四阿哥很相似,當然也是雍正在背後給他撐腰。

年羹堯的功績主要還是為雍正平定西北,而早年他早就在川西地區摸爬滾打。

到了後來乾隆朝,還有更厲害的猛將,比如福康安——


其實小編還想插一句,諾大一個清朝,他們的軍隊,其實也就是限於和邊患土匪PK,打了半天勞民傷財還非常費勁。封建社會的原始作戰其實就是拼誰人多錢糧多,人和錢糧堆起來了就對砍,毫無技術可言,幾十萬大軍經常砍幾萬匪徒都戰戰兢兢,打死幾十上百個人就要報大捷。

而到了清朝末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樣的將領才真的是以一己之力,和外星人一般的存在較量,力挽狂瀾。

他們才算得上是真正有軍事才華的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