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单田芳先生过世,如何评价他在中国评书界的地位?

夜缘梦


#单田芳病逝#单田芳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说了56年的评书,可以用国宝级大师,泰斗级艺术家来定义他的艺术人生,他用独特的嗓音陪伴着好几代中国人,现在每天还有1亿多人在听他讲故事。


辽宁有三位著名的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辽宁为什么有这么多评书表演艺术家呢,这与辽宁文艺的蓬勃发展有关系,一大波相声演员与评书演员获得国家大奖。可谓是盛世牡丹看辽宁。辽宁是全国的说唱艺术大省,众多的曲艺名家都出自辽宁,像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袁阔成、田连元、单田芳、陈清远,东北大鼓名家刘问霞、朱玺珍、霍树棠,东北二人转的发源地在我们辽宁的锦州黑山。


单田芳先生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2008年评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单田芳先生去世后,评书该项目传承人仅有3人,分别为连丽如、刘兰芳和田连元。将来还有谁能做评书表演艺术的顶梁柱啊,沈阳演艺集团的穆凯说,沈阳现在大力发展评书曲艺活动,早日实现老评书段子的挖潜吸收学习,一把折扇、一方醒木和一条手帕,这三样演绎评书不可或缺的道具是他心中传承评书艺术的象征,拜了师了,别后悔,干了这个活儿就要甘于寂寞,甘于孤独,甘于清贫,奋斗终生,未见得能到终极。但评书这个职业有个特点,田连元总结说滋润精神,塑造灵魂,这很重要。”

如果想知道著名泰斗级艺术家单田芳的一生故事,可以看他的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把他的经历写到一段书里去了。“人的一生是非常难的。他就总结了一句话:人生在世难难难,苦辣酸甜麻涩咸,起早贪黑为张嘴,争名夺利不停闲。

辽沈美食


辽沈美食


80年代以前的人,我想没人会不知道单田芳吧,在那个小小的收音机盒子里,他绝对是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人,他用语言的魅力填补了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

在我的印象中,评书似乎就只有三个人,除了单田芳老先生外,还有刘兰芳和田连元,三个人是各有千秋,特色鲜明。我喜欢单田芳的浑厚低沉,同样也喜欢刘田二人的干脆利落,但和他们两位比起来,我更喜欢单田芳老师的声音和表演方式。

单老不但声线独特,而且表情动作也极为丰富,他的评书不只是在说,而且同时也在演,用现在时兴的话讲,就是画面感特别强。他的评书方式,完全诠释了什么叫“说的比演的还好”。当年我听他的《白眉大侠》之后,就非常有代入感,那感觉不比现在看影视剧差,特别是后来山东电视台拍摄了〈白眉大侠〉之后,说实话很失望,感觉精彩程度要比单老的评书差的很远。

随着播放平台的日新月异,评书这种方式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在观众越来越注重形式化和表面化的今天,评书已经难以把人留住,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听段评书了。

在我的心目中,我感觉单田芳老先生应该是评书界的NO1。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祝单老走好,在天堂里继续说书。


元芳有看法


人生在世天天天,日月如梭年年年,富国之家有有有,贫困之人寒寒寒,说我升官发财得得得(dei),两腿要一登完完完。


忽冷忽热爱感冒,刮风下雨怎知道?今天我来说一段,天气形势和预报。

单田芳老师的文字是有声音的。看见上面这段话,单田芳老师熟悉的声音就自然的回响在耳边。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时年78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获得终身成就奖。这的确是名至实归,因为他的声音,他的作品,已经被国人牢记,他老人家的成就,就是曲艺上的一座丰碑。


单田芳老师家学渊源,生于1934年的「双十一」,母亲王香桂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艺人,红遍东三省,号称「鼓王」;在1958年1958年全国曲艺汇演大会上还受到周总理的接见,父亲单永魁是母亲的弦师;姊妹6人都擅长曲艺。


单田芳老师早年陪父母在东三省巡回演出,一直也居无定所;50年代,父亲蒙冤入狱后,父母离异;1953年,19岁的单田芳老师考上东北大学,但是因为多种原因放弃学业,转说评书,1955年进入鞍山曲艺团。如果那时单老师上了东北大学又会怎样?幸好没有如果,单老师才能拿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永远活在人民的记忆里。


我是东北人,爷爷特别喜欢单田芳老师的《乱世枭雄》,甚至会一遍一遍的听这个评书。如今爷爷已经92岁高龄了,我不愿意告诉爷爷单田芳老师已经过世的消息,怕老人的心情会受到影响;就让单田芳老师的声音,继续回响在爷爷枕边的「话匣子」里陪着他老人家吧。


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德高望重,千万人缅怀,成就饱受肯定,实乃完人。


愿单田芳老师千古。


任易


2018年9月11日,刚过完教师节,一个噩耗传来,评书泰斗单田芳老师与世长辞,享年84岁。单老师走了,评书界少了一颗耀眼的星星。

单田芳老师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他一生是精彩的,虽然也曾有过无数的坎坷,但是他在评书这个传统文化艺术中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光芒四射的。他对评书的推广和创新所做的贡献无人能及。

之所以这么说,七零后、八零后应该是深有同感的,在那个娱乐相对贫乏的年代,能够抱着老爹的破收音机,没事听听单老的评书,是一种多么享受的事情。他那略显沙哑的声音,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就像一位和蔼的长辈默默地述说着尘封的往事,让人总是百听不厌。

虽然后来也听过别的老师如袁阔成老师、刘兰芳老师、田连元老师等大家的精彩作品,但是单老的声音像在我心中扎了根,已经无从取代。《隋唐演义》、《大明英烈》、《薛仁贵征西》、《三侠五义》等等,给我的童年增添了很多乐趣,从这些精彩而又通俗的故事中,慢慢体会到善和恶、是和非、为人处世的道理,而这些无疑会让我受益终生。

在我心目中,单老在评书界的地位,和武侠界的金庸老师一样,是不可撼动的,是空前绝后的,虽然一直在被模仿,但是从未有人超越。

有人认为单老说的评书太多,古往今来各个朝代几乎都有涉及,贪多不烂,不够精益求精。这种说法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首先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对的,评书并非真正的历史,而是演义,你硬要当正史来要求,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再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个人的兴趣都不一样,你对大明感兴趣,他对隋唐更喜欢,如果单老只说隋唐或大明这两个家传绝学,很多喜欢别的方面的人就失去了欣赏的机会。

单老的一生都献给了评书,他志在推广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覆盖尽可能多的国人。其实,如果单纯为了生活,他有《隋唐演义》和《大明英烈》两部就已经足够了。但是我们都知道,单老可是评书界的老黄牛,一生耕耘不辍,不但说书,还自己收集、整理、创新,时空跨越之大,题材范围之广,产量之大,评书界无人能出其右。

要知道最初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听评书的,在电视、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那样的情节,茶馆一坐,来壶茶,顺便嗑个瓜子啥的,悠哉乐哉。广大老百姓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啊,传播方式的落后,必然会对评书的发扬光大造成障碍。

如何让评书有更多的受众,单老所做的努力,让人望尘莫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开创免费营销模式的先驱,虽然只是在评书界,但是却比国内杀毒界的周鸿祎还要早。借着广播电台的东风,在别人还在为说评书如何收费而费脑筋的时候,单老就免费把录下的评书送到各个广播电台播出,供全国人民收听。此举无疑为提高全国人民的历史文化素养做出了巨大贡献,街头巷尾、田间路边你总能听到单老师的评书。

有句话说得好:“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足见单老师的评书影响之广,你要说没听过单老师的评书,你还好意思说你听过评书吗?曾有人说,城市里出粗车司机的历史教育,基本上都来自单田芳,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单老对评书的普及和推广所做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如今单老走了,但是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我们不能忘记,愿他一路走好,在天堂还能说书。


地图帝


单田芳先生走了,世人无不为之叹息。说起这位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在中国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招牌,要算是他那老辣、粗砥而又平和、练达的嗓音,小的时候,我每天会等在收音机旁,听他的《明英烈》《白眉大侠》《三侠五义》,这些记忆,只有刘兰芳先生的《岳飞传》能与之抗衡了,毫不夸张的说,收音机一响,真的是万人空巷。

有人说,单田芳的声音中有一种特殊的“中国味道”,我觉得这样的评价是不过分。

今天的很多媒体标题都用了“且听下回分解”这句话,所以说,单田芳先生见证了一个评书时代的繁荣、发展和辉煌。

其实,单田芳先生的传记名称就是《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不知道这么多标题的创意是不是来自于这部书。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生于评书世家。据说,他五六岁时就能说上几段《包公案》《呼延庆打擂》,而随后几十年的评书生涯,《隋唐演义》《白眉大侠》《童林传》《乱世枭雄》等一百余部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

单田芳先生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也跟他的评书一样,充满着各种悬念和苦难,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然后“被迫”着迫一炮走红,接下来被误判为“现行反革命”下放农村,他甚至为谋生路而“带罪潜逃”,以及后来的东山再起,六十岁“下海”,开启自己的“北漂”生涯,一位评书艺术大师做人干干净净做人,做事不屈不挠,有着海纳百川的人生胸怀。

可以说,评书是单田芳的生命。还记得他的那句开场白吗?“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愿先生一路走好!

 


大先生的故纸堆


从此再无下回分解

单田芳最火的时候,他的名字几乎就是评书的代称。

他那“云遮月”的哑嗓曾经迷倒过亿万人民,是各大电台、电视台的“霸屏”人物。

而今,斯人已逝,作品常存,如何评价他在评书界的地位呢?

西人有言: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汉姆雷特!评价这个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爱孙猴的,也就有爱八戒的。笔者先说说自己的感受!

从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喜欢单先生的评书,声音独一无二,故事百转千回,满满都是青少年的回忆啊!

从客观来说,在评书界,单先生虽然不敢说首屈一指,但也是泰斗级的人物。网络上有“评书四大家”的名号,所谓四大家就是袁阔成、田连元、单田芳和刘兰芳。

袁阔成是这四个人里成就最高的,他辈分也最高,单先生都得叫他一声师叔。袁把评书作为一门艺术来追求,对作品精雕细刻,他的《三国演义》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无出其右。袁先生可以说是评书界的“珠穆朗玛峰”

相反,单先生就缺乏一点“工匠精神”,他以量大著称,一生说了100多部作品,这里面有精品,比如《隋唐演义》。但是,因为出的东西太多了,萝卜多了不洗泥,难免泥沙俱下,单老爷子也有糊弄的时候,甚至他还把广告改编成了评书!

单先生为什么要这么拼呢?

为了生活!

单先生是最早脱离体制剧团单干的,他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他也是这个公司里最大的IP,他不多接活怎么行呢?

在他看来,“天下万事皆可为书”,没有什么不能说的,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当然,通俗不是庸俗,单先生的书比起某些“牙碜”的相声还是很“纯洁”的。

单先生上过大学(就读东北工学院),学的还是理工科,这在传统艺人里不多见。从理工男到评书大师,一路走来,也颇为传奇。

其实,单先生出生在曲艺世家,但家里人都是干“西河大鼓”的,他半路出家,21岁拜在李庆海门下正式学习评书。

虽然,从“传授、节奏、韵律、逻辑、口风”等传统标准来看,单先生说的书瑕疵不少,但是,瑕不掩瑜,客观的说,单先生的艺术造诣也远超绝大多数评书艺人,功力是上乘的,作品是一流的,影响力也是无敌的,所以,说他是评书界的泰山北斗也不为过。


饮水君


从集体记忆的角度来说,如何赞誉单田芳都不为过。八十年代,有“凡有井水处,必听单田芳”的说法,在那个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评书甚至是许多人唯一的消遣。

但集体记忆有着极大的欺骗性,就好像你念念不忘的某种食物,多年后再吃到,会觉得不过如此。原因很简单,当年的物质匮乏使你的记忆夸大了食物的味美。评书也一样,这个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现在拿出来再听,如果你还是津津有味,只能说你这么多年都没长进。

评书自身有着极大问题,它的史料和史观基本不靠谱。如果你不在乎这些,只想听个热闹,它的人物又过于脸谱化,情节过于雷同。单田芳说书最多,这种情况也最为严重。你想想,程咬金胡大海是不是一样的?蒋平杨香武是不是一样的?每逢危急时刻,是不是世外高人就来了?前期有高手,后面是不是有高高手和高高高手?

单田芳的最大贡献,其实是将评书推向了市场。而且这个推动不仅仅是在80年代,还延及了90年代乃至网络时代。即使是评书面临电视乃至网络的冲击时,单田芳仍然是评书界的头号营销大师,继续推动评书。

但仅仅依靠营销,不弥补评书在史观、史料和情节上的缺陷,就无法阻止评书的消亡。


叶克飞


惊闻单田芳先生仙逝,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我不是个迷信的人,然而享年84岁,又真的让我感觉到人生还是有尽头,单先生走好!


应该说单先生的评书是最接地气的,而且是最独特和故事情节最引人入胜的。当年刘兰芳的《岳飞传》让我知道了评书,而单先生的《隋唐演义》却是我最深的记忆和回味。可以说十三条好汉和四猛的形象对我来说就是如数家珍,特别是李元霸和罗士信的出场和大战我一直不能忘怀,而他书中的人物和坐骑的外号都和他的嗓音一样有特点。“卷毛狮子兽,大肚子蝈蝈红”,“万里烟云罩”等等!

单先生单老的评书如果非要说他在评书界的地位,那么我认为他是独树一帜,不能说是泰山北斗,但也是宗师级人物。他的作品里面好给好汉排名,那么我认为他的功力和艺术造诣仅次于袁阔成老师,当然这也仅是我一家之言。因为但就《三国演义》这部书而言,袁阔成先生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出其右。对人物心里刻画与分析,特别的准确,就是属于影视剧中“旁白”的那种,对我们理解人物特别的有帮助。他的这种功力我认为无人能及,而且这种功力不是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是超越了人们一般认知上的一种高级形式!



既然说到了《岳飞传》,当然要提刘兰芳。应该说她的岳飞让我知道了评书,她的评书应该说是最符合老百姓对评书的理解,评书不能少的就是绘声绘色。“马挂鸾铃”的清脆声,我认为是每个人一直萦绕的心头回响!


再有就是常志的长篇快板书《西游记》也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单老的创作能力和对评书的改编能力很强,他的作品的多产以及多样性无人可及。应该说他贡献了最多和最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他的成功我认为可以用《白眉大侠》中的徐良做比;独特的声音形象,一步步走的艰辛,博采众长,终成一代宗师!

单老走好!



体育杂谭


2018年值得纪念的日子太多了,但是大师的陨落是谁都不想看到的。可是最近,这样的消息却不止一个,而且两位都同样来自曲艺界。一个是无人不知的单田芳评书大师,另一个是相声界的高资格的前辈常宝华。

不知道多少人是从小听着单田芳的评书长大的。在电视还没普遍的年代,群众的娱乐生活大部分都来自收音机,而单田芳的评书则是收音机里最值得期待的节目,随着沙哑的声音响起,收音机前的听众们早已做好了准备。即便是后来电视机和各种节目都陆续兴起,但单田芳的评书仍然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节目,他的评书并没有因为这些变化而遭到任何打击。

听众们忠实的追随不仅因为单田芳的嗓音独特,更是受到他精彩内容的吸引,这种吸引力来源于他对所讲内容的讲究。即使是新生代的零零后,也可以从一些经典的影片中听到单田芳的声音营造出的时代感。评书界不只有单田芳,但最让人熟知的就非他莫属了。单田芳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造诣极高,而且还随时代变化将评书推向了市场,传统文化不只要传承,还要随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理念,单田芳才得以将评书及时地推向大众。


影视口碑榜


赞他的人说:单先生作品多,是评书界大家。


骂他的人说:说说书人书说得多,等于骂街。


我说:单先生在艺术上不完美,但是在评书界,他只排在袁阔成先生后面,和其他任何大家都可以肩并肩。


正文


单先生的评书伴随了我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说真的,袁阔成先生、刘兰芳先生、田连元先生的书都是我后来读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后听的,唯独单先生的书算是伴随我成长。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单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三位大师不能替代的。


但是既然是谈单先生在评书界的地位,那就要尽量公正客观,所以免不了要说说单先生的一些缺点,但是这些缺点是建立在“单先生是评书大师”基础上的,正如我们可以吐槽瓦格纳这人有不少缺点,但绝不意味着拿瓦格纳和AKB48相提并论。


所谓评书四大家这个说法我就不赞同,其实不仅我不赞同,就连单先生、田先生和刘先生也不赞同。


为什么?


因为袁阔成先生在评书上的成就太高了,不仅艺术造诣高,就连辈分也比其他三位高一截。


所以,在袁阔成先生去世的时候,单田芳先生特意亲笔手书一篇悼念袁阔成先生的唁电,落款为“徒侄单田芳”;田连元先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也特别提到袁阔成先生的艺术造诣“比其他同行高人一筹”;刘兰芳也说“我们都可以算是袁老师的继承人和传承人。”


因此,评书行里,袁阔成先生属于“最高峰”,而且袁阔成先生有一些观点我个人也是很认同的,比如袁阔成先生生前就反对过“评书就是民俗玩意儿”的观点,袁先生认为“评书中涵盖了仁义礼智信的方方面面…说书不是逗乐子的事情。评书是严肃的艺术。”


正因为袁阔成先生认为评书是艺术,所以袁老爷子对自己作品在艺术上的要求就比较高,这也造成袁先生作品相对较少,袁先生知名作品其实也就是《三国演义》这么一部。


评书四大家


但是这一部书,在评书爱好者看来,却是评书界的珠穆朗玛峰。


而且,袁先生地位之所以在评书界独一无二,还有一个原因,“评书四大家”里就袁先生是评书门“科班”出身,其他三位都不是评书门出身。


之所以在说单田芳先生之前说那么多袁阔成先生,是因为袁阔成先生就像单先生的一面镜子,正因为有了袁先生珠玉在前,所以使得单先生在评书界有不小的非议。


单先生有那些非议呢?


第一、就是单先生本人并不是评书门“科班出身”,单先生其实和田连元先生一样,是西河大鼓门。


不要小看这点,因为传统曲艺行业最爱讲究师承来历,用郭德纲老师的话说“没有师傅,你多大能耐都不是干这个的”。


第二、因为单先生是最早脱离体制单干的,所以,他的作品也是“四大家”里最多的,而且单先生真是做到了“天下万事皆可为书”的地步,出于生计,有些广告都被单先生改成了评书。


作品太多,有的时候难免就“萝卜快了不洗泥”,单先生的书听多了难免会觉得单先生传统套子活太多了,在艺术上没有追求,和袁阔成先生就没法比。


另外批评单先生的人也拿袁阔成先生对作品精雕细琢说事,而支持单先生的人则认为“评书就是一玩意儿,就让人图一乐”,把评书捧到艺术角度,评书够不上,因此,单先生“量大”是优点。


第三、在传统评书迷眼中,评书好坏是有一定的评价标准的,比如“传授、节奏、韵律、逻辑、口风”等等,而单先生在这些方面都不算好,甚至有些刻薄的评书迷称“认为说书的说过的书多,某种意义上算骂街。”,还认为单先生是一个出色的有声书播音员,不算说书先生。


那么,这些非议有没有道理?


我觉得有些还是有道理的,有些吧属于过时的规矩,真没必要讲的。


比如说单先生为挣钱说了太多的书,每部书缺少精雕细琢,而且套子活太多,虽然书多,但是经典少。这一点我是同意的,单先生的书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年纪大了,对自己作品雕琢不上心;坦白说,后来我回过头再去找单先生不少老书听,真是听不下去。


再比如,相比袁阔成先生,单先生在艺术上没什么追求,这个我也是同意的,但是我觉得没必要苛责;因为人各有志,袁阔成先生把评书当做一门艺术仔细雕琢,单先生把评书当做吃饭的手艺,这都无可厚非。谁说没有追求的厨子就做不出好吃的菜?



至于单先生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幼功”,讲评书不守评书门的规矩,我觉得这些批评大可不必,我们又不是旧社会,讲那些老规矩干嘛?再说了,我也不觉得单先生哪里差“幼功”了。


其实认真说,要真搁在讲规矩的旧社会,郭德纲先生恐怕一辈子都出不了头,可现在是新社会,大家拿作品说话,所以郭德纲先生成了相声一代宗师。


单先生这里我也是这个看法,尽管单先生作品瑕疵不少,但是那看和谁比,他再是有瑕疵,他的艺术造诣也超过90%的评书艺人。


有人说单先生的书,袍带书少大气,短打书不江湖,神怪书无惊奇,世情书没说过;我说,没错,说得对,但是得看和谁比。


单先生确实文哏不如袁先生,抖包袱不如田老师,嘴上小活不如刘老师,但是单先生嗓音独特,辨识度高,而且相比另三位大家,没有明显的短板,这就是单先生的有点。


最后,回到如何评价单先生评书界地位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就算他不如袁阔成先生,逊色于田连元、刘兰芳先生,那至少他还是评书界排名第四的大师,更何况,我觉得单先生综合能力未必就逊色于田、刘两位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