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品文思廉」總第106期|把鐵的紀律轉化為日常習慣和自覺遵循

「品文思廉」總第106期|把鐵的紀律轉化為日常習慣和自覺遵循

【廉文薦讀】

把鐵的紀律轉化為日常習慣和自覺遵循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進一步紮緊了管黨治黨的制度籠子,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堅強的紀律保障。要強化《條例》的學習宣傳、貫徹落實,使鐵的紀律真正轉化為黨員幹部的日常習慣和自覺遵循,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

「品文思廉」总第106期|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我們黨是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紀律嚴明是黨的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是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堅強保證。

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說,黨的紀律規矩既是“緊箍咒”,也是“安全帶”,必須時時處處嚴格遵守。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的黨員幹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來看,紀律意識淡薄、規矩意識弱化正是不少人邁向貪腐深淵的第一步。

這些人當中,有的把黨章黨規黨紀束之高閣,從無知發展為“無畏”,往往“破紀”了還不以為然;有的膽大妄為又心存僥倖,自以為遊走於紀法“紅線”邊緣“不算事”也能“不出事”;

有的把個人權威、私人利益凌駕於黨紀國法之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事實證明,“紀律是塊鐵、誰碰誰流血”,誰漠視紀律誰就會付出代價。

「品文思廉」总第106期|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知紀明紀,方能遵紀守紀。紀律意識是否牢固,是黨員幹部能否遵守黨的紀律的先決條件。紀律意識不會自然養成,必須通過不斷學習增強。

黨中央時隔三年再次修訂《條例》,向全黨釋放了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強烈信號。

廣大黨員幹部應以此為契機,自覺增強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

要主動學、認真學、結合實際學,準確全面理解,掌握精神實質,明確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尤其要把握好《條例》中針對管黨治黨的突出問題和監督執紀中發現的新型違紀行為作出的新規定。

在熟悉掌握《條例》的基礎上,真正把《條例》刻在心上、烙在腦海,聯繫實際、時時對照,在思想上劃出紅線、築牢底線。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學習貫徹《條例》決不能“說說”“寫寫”“掛掛”,必須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要知敬畏,把黨的紀律規矩視為“帶電的高壓線”,時刻緊繃紀律規矩這根弦,守住慎獨慎初慎微的關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要常省察,自覺對照黨章黨規黨紀,堅持“吾日三省吾身”,堅持“時時勤拂拭”,認真自查思想行為,及時修枝剪葉、滌盪心靈。

要把守紀律講規矩作為行為準則,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使其成為一種思維習慣、行為自覺。黨員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在“守”字上作表率,形成上行下效、上率下行的良好局面。

「品文思廉」总第106期|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守紀律講規矩,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我們黨有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作為黨組織中的一員,必須自覺接受監督和約束。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制度籠子越扎越緊,“嚴”和“實”的要求一刻都不會放鬆。

黨員幹部要把嚴管視為厚愛,知行合一,自覺主動接受監督,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做遵規守紀的合格黨員。

【清風文苑】

良吏李蕃

歷史上有不止一個叫李蕃的清官,今天要講的是四川通江的李蕃(1621年-1694年)。李蕃自幼聰慧過人,入學一年即能賦詩作文,成人自愧不如,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康熙十年(1671年)出任山東黃縣知縣。在任九年,李蕃減輕百姓負擔、為百姓伸張正義,時人贊其“有古良吏之風”。

「品文思廉」总第106期|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李蕃剛入黃縣境內,沿途見到餓殍載道,哀鴻遍野,百姓紛紛外逃求生,城內牆磚垮塌,街道荒草叢生。

面對如此蕭條破敗的景象,李蕃“至不忍聞”,立馬著手考察調研,得知當地百姓大量逃亡,皆因“四累”所致:一是人頭稅太重;二是瀕海滷重地瘦;三是免費運輸木材,百姓負擔沉重;四是黃縣地狹人稠,全靠農耕難以維持生計。

為此,他心急如焚,多次上疏請求免除黃縣百姓的勞役負擔,發動鄉紳捐獻糧錢,以工代賑,組織百姓修葺縣衙、城門和公共設施,解決當地群眾的生活難題。與此同時,他還勸諭百姓種植桑樹和雜木,以抵抗海水對土地的侵蝕,這一措施造福當地百姓久矣。

「品文思廉」总第106期|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整頓治安、平息訟獄是知縣的責任,李蕃對此更是不遺餘力。他斷訟以事實為依據,以律法為準繩,不僅迅速,而且能讓雙方心服口服。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的一天,黃縣管理糧倉的一個小吏朱春浩前來報案,聲稱泥瓦匠李高夫婦盜竊糧食,他為保護糧食誤殺兩人。

李蕃通過現場勘驗和周密調查,確認朱春浩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才謊報李高夫婦盜竊糧食。審理該案時,朱春浩堂叔多次找到李蕃,私送銀子為侄子求情,希望李蕃高抬貴手判侄兒無罪。李蕃不但沒收銀子充公,還義正辭嚴地訓誡了朱春浩堂叔,按照律法對朱春浩判刑,並上報登州府。

李蕃在任上還積極破除舊習、改易風俗。當時黃縣有一個不成文的舊規:凡新任知縣到任,當地官員都要送來“醵金”,為其“籌餉晉升”。李蕃剛到黃縣,有人便為他送來白銀。

李蕃不僅拒收,還“惻然念之”,帶頭“問疾苦,破積習”,藉此革除舊規。黃縣自古“比戶鹹尚鬼疑神”,有掘新墳驅“旱魃”這一陋習,至明清愈演愈烈。李蕃為此專賦《旱魃辯》一文勸告當地百姓。他又作《譬曉禁忌說》一文,破除嫁娶雙方看八字、姓氏等禁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李蕃回到四川通江。他在老家堂前屋後種植茶、柿、棗、梔、竹、梅各數畝,出錢僱請百姓耕作,並鐫刻“梅園”二字於板岩,藉以抒情明志。不僅如此,他還為當地良吏排憂解難、出謀劃策。

「品文思廉」总第106期|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李蕃為官九年,印證了“公生明,廉生威。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這一箴言,不愧為四川古代清官代表之一,返鄉濟民並留下“敦孝悌、嚴教誨、謹嫁娶、尚勤儉、崇禮讓、端世俗”的家規家訓,後世子孫一直牢記並躬身踐行。

監製:姚寶林

主編:常效傑 馮欲曉

供稿:孫士坤 黃 健

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