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买手制的春天?

笔者周末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侯毅:腐败让传统零售溃败 买手制是出路》,不禁让人好奇"买手制"有何种能力竟能成为零售业的出路,"买手制"的春天到了吗?自带好奇宝宝属性的笔者,也想了解一下什么是买手制,买手制与传统代理制的不同以及买手制能否迎来春天。

买手制的春天?

何为买手制?

买手制其实并不是新概念,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买手往往伴随着几个代名词"专业、了解市场、跨境",这个模式在疆土有限、多国融合的欧美地区尤其流行,最早出现在个性与张扬的服饰行业。通过引进独特的产品打破同质化格局,在打破同质化竞争死循环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较传统百货高出很多的利润,买手制也被认为是拯救江河日下的百货店的模式。

买手制的春天?

代理制VS买手制

对于零售业来说,在侯毅看来,中国的零供关系失衡的原因是中国的零售业一直以供应商为主导,供应商供给什么,零售商就卖什么,使得零售商是柜台出租者,不是经营者。零售商由于不承担经营责任,而是转嫁给供应商,导致商品是供应商利益导向而非消费者主导。因此,他认为只有建立起买手制度,让买手承担起责任,让零售商负担商品销售的责任,而不是让供应商来管理陈列销售,才是零售的未来。

买手制的春天?

买手制的春天?

2017年苏宁力推"全球买手"战略,2018年盒马鲜生全面采用"买手制",让我们不禁要想,买手制的春天来了吗?然而,笔者认为并不是这样,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买手制"的回归,笔者更愿意认为是一种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消费体验的今天,零售业的一种转型模式。买手会买,需要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去买,甚至还要有能力对买到的产品根据需求进行微调和完善。其实说白了,买手制是一种用户导向的模式。毕竟,只有懂用户的人,才能和用户做朋友,最终粘住用户。

笔者认为,买手制之于零售业还是有一些局限的,可能仅能在某些条件下适用。从笔者的角度理解,买手制适用的条件,无疑都是面对大范围市场的产品挑选。比如面对庞大的海外市场的"全球买手",消费者没有精力去浏览或了解全部海外产品,此时,买手可以起到精简产品品类的作用。再比如说生鲜市场的"买手制",消费者没有精力去体验每一份生鲜产品的口感,此时,买手通过挑选品质卓越、口感上乘的优质生鲜满足消费者需求。

故而,笔者认为,不是买手制的春天,而是回归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零售本质罢了。

买手制的春天?

回归零售的本质

笔者在之前谈零售业的第一期文章中,就谈到了零售的定义,零售就是连接商品和用户的中介而已,从供应链的两端供给端与需求端来看,分别连接的是商品和顾客,那么了解商品、分析顾客,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其实就是零售业的本质。故而无论现在常谈的新零售也好,亦或是"买手制"也好,其都是围绕着消费者体验而出现的新玩法或老方式而已,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就像"定位理论"所述:商战并非产品之争,而是顾客心智之战。那么未来的零售业之争,也看谁能抓住用户的心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