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買手製的春天?

筆者週末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侯毅:腐敗讓傳統零售潰敗 買手製是出路》,不禁讓人好奇"買手製"有何種能力竟能成為零售業的出路,"買手製"的春天到了嗎?自帶好奇寶寶屬性的筆者,也想了解一下什麼是買手製,買手製與傳統代理制的不同以及買手製能否迎來春天。

買手製的春天?

何為買手製?

買手製其實並不是新概念,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歐洲,買手往往伴隨著幾個代名詞"專業、瞭解市場、跨境",這個模式在疆土有限、多國融合的歐美地區尤其流行,最早出現在個性與張揚的服飾行業。通過引進獨特的產品打破同質化格局,在打破同質化競爭死循環的同時,還可以獲得較傳統百貨高出很多的利潤,買手製也被認為是拯救江河日下的百貨店的模式。

買手製的春天?

代理制VS買手製

對於零售業來說,在侯毅看來,中國的零供關係失衡的原因是中國的零售業一直以供應商為主導,供應商供給什麼,零售商就賣什麼,使得零售商是櫃檯出租者,不是經營者。零售商由於不承擔經營責任,而是轉嫁給供應商,導致商品是供應商利益導向而非消費者主導。因此,他認為只有建立起買手製度,讓買手承擔起責任,讓零售商負擔商品銷售的責任,而不是讓供應商來管理陳列銷售,才是零售的未來。

買手製的春天?

買手製的春天?

2017年蘇寧力推"全球買手"戰略,2018年盒馬鮮生全面採用"買手製",讓我們不禁要想,買手製的春天來了嗎?然而,筆者認為並不是這樣,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買手製"的迴歸,筆者更願意認為是一種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重視消費體驗的今天,零售業的一種轉型模式。買手會買,需要能夠根據客戶需求去買,甚至還要有能力對買到的產品根據需求進行微調和完善。其實說白了,買手製是一種用戶導向的模式。畢竟,只有懂用戶的人,才能和用戶做朋友,最終粘住用戶。

筆者認為,買手製之於零售業還是有一些侷限的,可能僅能在某些條件下適用。從筆者的角度理解,買手製適用的條件,無疑都是面對大範圍市場的產品挑選。比如面對龐大的海外市場的"全球買手",消費者沒有精力去瀏覽或瞭解全部海外產品,此時,買手可以起到精簡產品品類的作用。再比如說生鮮市場的"買手製",消費者沒有精力去體驗每一份生鮮產品的口感,此時,買手通過挑選品質卓越、口感上乘的優質生鮮滿足消費者需求。

故而,筆者認為,不是買手製的春天,而是迴歸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零售本質罷了。

買手製的春天?

迴歸零售的本質

筆者在之前談零售業的第一期文章中,就談到了零售的定義,零售就是連接商品和用戶的中介而已,從供應鏈的兩端供給端與需求端來看,分別連接的是商品和顧客,那麼瞭解商品、分析顧客,更好的滿足顧客的需求其實就是零售業的本質。故而無論現在常談的新零售也好,亦或是"買手製"也好,其都是圍繞著消費者體驗而出現的新玩法或老方式而已,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可能就像"定位理論"所述:商戰並非產品之爭,而是顧客心智之戰。那麼未來的零售業之爭,也看誰能抓住用戶的心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