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远离这些“挫折教育”雷区,孩子才不会越挫越弱

最近看到楼夷写的一篇名为《好的比赛就像一场浓缩的人生》的文章。对于挫折教育,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现在大家都在谈挫折教育,似乎非得找个荒郊野外让孩子吃糠咽菜才是吃苦。其实,为了给孩子一个体验而创造的“吃苦”,包括电视节目中流行的“交换人生”充其量只是另一种“农家游”罢了。真正的挫折,是那些让你为自己的决定和所作所为付出的真实代价。

正如作者说的,如果问孩子:“你遇到过哪些挫折?”可能没多少孩子会觉得,吃粗粮野菜是一种挫折、去山区上学是一种挫折、去野外露营是一种挫折吧。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只是没想象中舒适罢了。父母为孩子创造“吃苦”环境,离挫折教育还很远。

心理学对挫折的解释是:个体动机、愿望、需要和行为受到内外因素阻碍的情景和相应的情感状态。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一、挫折情境:让个体需要不能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情景,比如孩子在比赛中获得最后一名。

二、挫折认知:个体对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三、挫折反应: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比如失落、无助、生气、焦虑、哭泣。

远离这些“挫折教育”雷区,孩子才不会越挫越弱

用大白话说,挫折就是我们遇到的失败和不顺,以及对此产生的认知和反应。其中挫折认知尤为关键,它决定了人们对有无挫折或挫折大小的看法。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人眼里的吃苦对孩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因为挫折认知不同。

挫折情境是客观存在的,挫折教育重点在于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并想办法克服挫折,从而体感到战胜挫折的喜悦,收获自信。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里还存在很多关于挫折教育的误区:

1、刻意制造挫折

生活中已经有足够多的挫折需要面对,父母无需为了锻炼孩子刻意制造挫折。每个人在各个人生阶段都会自然而然地遇到挫折,考试成绩不好、和好友吵架、骑单车时会摔倒等等都可能是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也并不是故意制造所谓的挫折机会或是吃苦环境,而是放开手,让孩子有机会面对生活中最真实的问题,并帮他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

远离这些“挫折教育”雷区,孩子才不会越挫越弱

2、面对挫折不给帮助

上面说到挫折教育不是故意给孩子增加困难和障碍,要学会放手。但放手不意味着撒手不管、袖手旁观。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来源。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苛,对孩子的求助不予回应,只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可能造成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对挫折丧失信心,感到无能为力,陷入无助的心理状态)。这也远离了挫折教育的初衷。因此,挫折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适当给予实际帮助和情感支持,让孩子知道,无论面对多大的挫折,父母永远会陪伴孩子度过难关。

远离这些“挫折教育”雷区,孩子才不会越挫越弱

3、面对挫折不给疏导

小孩子对赢的态度大都相似,对输的态度却各有不同:年纪大点的孩子可能心理承受能力好点,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接受输的现实;年纪小点的孩子可能由于认识能力不足,对输的反应比较强烈,表现出伤心、哭泣、生气、赖账甚至攻击他人等行为。

面对遭遇挫折的孩子,有些“佛系”父母可能会这样安慰孩子:“没关系,输就输吧,别的小朋友还没我们家宝宝做得好呢。”这种话并不是安慰孩子的最好方式,不但让孩子经历了所谓的“挫折教育”之后毫无长进,反而可能让孩子采取“无所谓”、“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面对比赛。

远离这些“挫折教育”雷区,孩子才不会越挫越弱

正确帮助孩子挫折疏导的方法,应该是:

1、认真分析: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认识自己的不足 。

2、心理释放:让孩子说出感受,把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各种方式宣泄出来,比如唱歌、大声说出来等等。

3、心理疏导:赞美孩子其他方面的长处,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出去;鼓励孩子通过其他活动增强自信心;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进行抚慰,给予孩子希望和情感支持。

不刻意制造挫折给孩子,而是善于发现孩子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行动去战胜挫折,并给予适度的帮助和情感支持,让他们从挫折中学习和成长。经历这样的挫折教育,孩子才不会盲目自信或自卑,成为更坚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