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月入一万五的90后财务,我穷的连蛙都养不起!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也是一个变化神速的时代,在一线城市月入1万5,以为是别人眼中的高薪,能够迈入中产的门槛,然而实际上连“养蛙”都养不起!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开始在职场中发挥作用,90后这个群体对“中产”这两个字也开始愈发敏感起来,每个人都在计算着自己距离理想中“中产”的时间还有多久。

前段时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份中等收入数据,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年收入2.5万—25万元即算中等收入群体,引发了网友的群嘲。

月入一万五的90后财务,我穷的连蛙都养不起!

按照这份数据的标准,月入2083元就是中等收入,而即使刚毕业的90后,最低收入水平也有这么多,那么那些在北上广的月入一万五的90后,就是妥妥的中产阶级。

但事实上,真的如此么?

01

中产真的能凭薪资水平来界定么?

通常意义上,我们对中产的定义都是以收入为衡量标准的。有人说,在北上广,家庭月入4万—5万,或者平均流动资产150万,或者家庭总资产1000万,才能算是中产阶级。

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疑问,如果单凭家庭月收入4万—5万来界定中产的话,那么张三如果月入4.5万,却需要每月还房贷2.5万,孩子学费1万,家庭生活、养车等其他费用1万,薪资水平刚够家庭支出,这算不算中产。

同样,按照家庭总资产来算的话,在北上广拥有一套价值1000万的自住房,拿着3000块月薪的白领,也能算是中产阶级了,但显然这个中产也站不住脚。

而对于90后来讲,按照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年限来计算,月入一万五在北上广已经算是相对较高的水平,抛去每月5000块的房租,5000块的生活费,还能结余每月5000块的存款,他们比所谓的“中产”的应对风险的能力显然要更高一些。

所以,收入只能算是计算中产的一个简单的标准,所谓中产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生存状态,在固有收入水平的基础之上,不影响应有的生活状态,还能达到工作、以及教育、休闲等支出的一种平衡,同时有一定的应对自身经济风险的能力。

所以,和月入4.5万的中产相比,在北上广月入1.5万的90后可能要比他们更加接近中产的含义。

月入一万五的90后财务,我穷的连蛙都养不起!

02

月入一万五的90后在北上广的生存现状

90后这个群体虽然对“中产”要求的经济条件也有所向往,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中产”的定义也更接近于一种生存状态,或者说是精神状态。所以,即使收入水平同在一条线上,大家对各自是否位列中产也持有不同的意见。

而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依据自己在生活、工作、教育、娱乐、存款等上面的投入比例,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处于中产的生存状态。

晓菲:每月1/3的支出用于房租

我对中产的定义是,能让自己在租金这么贵的北京住的比较舒服,同时除掉日常开支外,能每月给自己留出2000块的衣服和化妆品支出,1000块的学习基金,还有5000块的存款应对突发情况。

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不算是中产吧,而且离中产的距离算是差的比较远。虽然目前自己没有要养家、养孩子的支出,但是对住房舒适度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每个月把1/3的收入都用在了房租上。除掉5000块的存款,剩余可支配收入只剩5000,要满足生活费、交通、衣服、化妆品、学习等支出的话,还是比较吃力。

陈惠:养得起宠物也算“低级中产”吧

其实很多人说中产就是以收入为标准的,我并不赞同那样的看法,因为中产只是一个词,但达到那些收入标准就必须牺牲很多,而牺牲的那些都应该算在中产这笔账里。就像很多人说他养了宠物狗,但是却从来没时间遛狗一样,那么养与不养没有本质区别。

按照我目前的薪资水平来看,我理想中的中产生活状态就是,养一条自己的宠物,每天能有4—5小时左右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每月能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上投入高于1000块的金钱比例,同时对工作的焦虑程度低于30%,所以算是基本满足。

月入一万五的90后财务,我穷的连蛙都养不起!

黄蕾:关键是存不下钱

我觉得对90后而言,不同阶段对中产的定义其实是不同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也觉得月入4万应该算是富豪,怎么才算中产呢,不过决定买房以后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自己连无产阶级都算不上。

在上海月入一万五,合租2000,在老家的省会城市按揭一套房,月供8000,剩下5000要支撑一个月的剩余开销,娱乐、学习上基本没有大的支出,算是月光族。我觉得等到大多数90后都开始买房的时候,大概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产了吧,哪有中产还在租房住的呢。

Gary:比同龄人的可支配水平高

如果和90后这个群体相比的话,我觉得自己属于中产阶层,因为就目前的薪资水平来看,我要比同龄人的可支配水平高一些。除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外,还能满足一些在休闲娱乐、精神层面的中产生存状态。

不过和社会的整体水平来比,月入一万五肯定是不够中产的,而且差的比较远,毕竟现在自己还没有承担起房贷、车贷的压力,折算下来一万五连温饱都不够。

谢添:各方面投入比例还算平衡

基于现实来看的话,我觉得自己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算是中产阶级。虽然自己也是月光族,但是家里没有房贷压力,暂时也不会买车,所以在生活费、社交、娱乐、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投入比例算是比较均衡,每个月把将近50%的收入都用在除吃饭以外的其他消费上。

我觉得中产其实更讲究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有再多的钱,如果自己精神匮乏,不懂合理支配的话,那可能做了一辈子房奴,也不理解除了银行卡上那个虚无的数字外,中产和无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月入一万五的90后财务,我穷的连蛙都养不起!

03

90后距离中产还有多远

中产阶级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代表了中国比较有钱的一部分人群,但是在90后这一代人身上,观念相对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即使谈论中产的时候是在说收入,但是实际生活中,他们都是根据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产的。

所谓的中产两个字,其实也是在追求一种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安全感。

恩格尔系数中,我们用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来计算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家庭总收入越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就越大,这也就意味着,恩格尔系数越大,国家就越穷。相应的,如果想判断一个家庭是否处于中产,用恩格尔系数来看也可以。

所以,这就涉及到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在不同方面投入比例的标准。例如收入在固定支出、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例是多少才符合自己心里的中产定义。

有人说,现在社会全行业都在衰退,老百姓不敢消费,现在的年轻人更是如此,90%的工薪阶层都把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和自己未来二十年的收入都搭到房子上去了。所以他们对中产的标准才会越来越高,总觉得有更多的钱才能满足心里对中产的定义。

但是所谓的房贷水平究竟有多高,也看90后这一代人对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开始把二线城市作为自己的就业首选,开始考虑平衡房价、薪资、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也许相比较一线城市高压下的年轻人,他们反而更容易进入中产的状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