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宝宝总“打人”,如何“纠正”?

豆豆1岁多,最近妈妈发现小家伙,总是挥着小手要打人。即使对方小朋友是想和他玩,豆豆仍旧挥着小手,同时说“打”。妈妈很担忧,小豆豆总是乱发脾气要打人,妈妈都不知道怎么应对了。

宝宝总“打人”,如何“纠正”?

其实,家长不用担心、更不要一刀切,爱动手是这个阶段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也是孩子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对喜欢的玩具、自我保护等表现出来具有有攻击性行为,比如打人、抓人、咬人等。但这种行为有时候孩子会把情绪转嫁到父母身上,比如孩子挥手,却不敢打对方,转而对妈妈挥手打;等。当孩子打了对方之后,看到对方的反应:生气、大哭、甚至打回来等,这是孩子在探索。

1、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岁多的宝宝,还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控制冲动的能力,当孩子想尝试做自己喜欢、想做的事情,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孩子非常喜欢自己的电动汽车,当其他小朋友靠近的时候,就出现挥手打的情况。

宝宝总“打人”,如何“纠正”?

2、客观地评价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这个年龄的宝宝,家长给孩子讲道理,孩子是不能理解的。孩子的学习更多是从父母、身边的照顾者,示范中习得。因此,正确引导至关重要,不要强化孩子的打人行为,养成用打人来表达自己生气的情绪。

1岁多的宝宝非常聪明,他能通过表情来分析对和错。宝宝能理解的语言比他能说得要多得多,但是他最精通的语言是身体语言。因此,当宝宝出现打人、咬人、抓人的行为时,妈妈要用语言、手势、眼神告诉孩子,同时给孩子讲“打人不对”,而且用行为和语言让他确定这样做是没用的,不能达到他的目的。即使宝宝口头表达能力不够,也需要和他谈一谈,当宝宝会说更多的话后,就可以和他谈谈如何用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了。

对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千万不要有过激反应,情绪失控打骂孩子等,这无形中等于告诉宝宝这些攻击性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

家长的引导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有时候会用情绪、打人等方式引起家人的注意,久而久之,不良的亲子相处方式就受到伤害,而且纠正起来效果慢。所以当孩子生气打人的时候,可以严肃的告诉孩子:“你这样是不对的!”配合语气、手势等,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同时家长要示范正确的表达方式,比如和小朋友拥抱、握手等,告诉孩子这是喜欢、开心的表达方式。

宝宝总“打人”,如何“纠正”?

3、关注宝宝打人背后的需求

我们在陪孩子的时候,要关注宝宝背后的需求,很多家长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遇到孩子有攻击行为的时候,注意力会放在孩子“不当”的行为上面,而忽略了情绪背后的需求。孩子小,还不会用语言表达需求,当没有满足自己的想法,比如生气、饿了、想要玩具、想父母陪着玩等,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采取满足、延迟满足、替代满足等方式,给予宝宝回应。都能化解孩子的情绪、改善孩子的行为。

总之,1岁多的孩子,处于强烈探索和认知的阶段,尽量多陪陪孩子、读懂孩子,让孩子保持正面情绪,给予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情绪相应也会较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