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雄踞问题榜前几的孩子爱“打人、咬人”如何破?你有答案吗?

最近,小编到一朋友家吃饭,他快三岁已经快上半年幼儿园的孩子真是让他有些苦恼。比如,我们正在吃饭,他就会哭闹,粘着妈妈不让他与我谈话。为了不使得他无聊,我就努力找话题和他聊。但和他说话还没两句,他就开始不好好和我说了,开始“动手动脚”起来。本来以为,和颜悦色和他说句“你这样是不对的,不应该这样做”就可以解决问题。结果,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使他“变本加厉”起来。他开始“顾左右而言他”,狠狠拉着妈妈要离开现场,不走就开始用脚踢人……

不知各位家长有没有如上面一样的经历。但是据小编我的经历,以上情况在一到三岁的孩子中,还真是不少见。这个最常见的棘手问题,真可以排的上孩子问题榜的前几了。孩子莫名其妙的出手打人或咬人,真正让人心痛的,不仅是担心被攻击者所收到的伤害,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处理与安抚,反倒是“肇事者”似懂非懂的无辜状或事不关己的摸样,甚至还好奇着:“发生什么事啦?”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家长心中的问题所在:孩子了解他所造成的伤害吗?可以处罚吗?处罚有效吗……

未成年的青少年触犯法网时,交由少年法庭审理,便是基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的理由,即使他和成人犯了相同的罪行,于情、理、法上,都应有另一套尺度来考量。于是,心同此理,一、两岁大的孩子咬人、打人、推人,即使咬得凶,把人推倒受伤了,并且已不是第一次发生的恶行了……或许我们应该试着从一、两岁孩子的心智发展来分析这看似证据确凿的“恶行”,而不宜把管教、责骂孩子的那一套方法,运用到不同的案例中。但是,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呢?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个问题。

一、了解攻击行为的发生原因

两岁孩子会有攻击人的行为,大多是因为:

1、模仿电视或现实中的“打人”行为

孩子无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进口的动画片,孩子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孩子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孩子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爸爸妈妈有爱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爸爸妈妈应该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孩子,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孩子。例如粗鲁的言行、打情骂俏等。

2、孩子误会了家长的“称赞”

爸爸妈妈抱着孩子嬉戏的时候,有时孩子会无意识地拍打家长的脸,而且发出快乐的笑声。此时如果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们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卡通,干脆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孩子可能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情感的方式。

雄踞问题榜前几的孩子爱“打人、咬人”如何破?你有答案吗?

3、孩子不知如何与人相处

这是0-3岁的孩子会攻击人最常见的原因。他的动机并非是恶意的,当他看到别人玩得很快乐,自己也想加入,却又不知该如何去表示时,便会故意地推人一把、咬人一下,若是见着对方有反应,他年幼纯真的心,还以为这招管用呢!因此,我们常可看见攻击者总是欺负特定的对象,很可能是他对于那个人特别有好感,而对方被攻击后不会有反击的反应,又特别合他胃口。而当自己的东西被抢了,或是别人的孩子挡到他的路了,他想不到其他合理解决的方式,为了达到目的,于是就出手攻击他人。他不知道打人是不被接受的,也不知道被打的人会很痛。

4、孩子内心孤独,害怕自己被冷落

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别人是否注意到他。特别是爸爸妈妈工作忙或耽于玩乐,很少照料的孩子,会以打人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安全感。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他们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

雄踞问题榜前几的孩子爱“打人、咬人”如何破?你有答案吗?

5、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

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导致孩子脾气暴躁和爱打人。由于汽车尾气污染和装修污染,因血铅超标引发的烦躁和打人行为越来越多发,有必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多饮牛奶,绿豆汤,少到交通干道边玩耍,可预防和治疗血铅偏高。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也很重要。

以上即为小编总结出来的让孩子有攻击行为的几个原因。分析来看,外因还是占大多数的。特别是在我们清楚的明白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都有什么特点时,就会更清晰明白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做。

二、清晰孩子此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首先,跟一岁以前相比较,此阶段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活动范围增大,手指更加灵活,更愿意通过触觉来感受和探索,所以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而言,既要保证安全,又要给小小探险家们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和挑战。

其次,一岁以后,孩子渐渐离开母亲,不断地证明自我的存在、证实自己的能力,他们会注意到不同动作所引起的关注,被关注度高的动作将会不断重复,慢慢固定下来。

第三,1-3岁是建立规则的关键期,孩子将逐步了解和熟悉社会行为规范。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还不能理解父母们讲的道理,他们更多的是从家长的行为示范中学习如何表达情绪。因此,家长的不当引导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

第四,很多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攻击性等同于活力与动力,1-3岁的孩子自主性逐渐增强,但是把控能力还很弱,因此难以控制动作的轻重分寸。

在了解了孩子此阶段的特点后再来看这个问题:两岁多的孩子打人、咬人等,都是对外界人和物探索的一部分,只是孩子还没有能力来辨别,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作为家长,我们不能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很喜欢他的这种互动方式,也不能粗暴的呵斥甚至体罚。因为前者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不用顾忌任何规则;后者的破坏性则有可能成为孩子人格中的一个特征,要么同样以暴制暴,要么胆小唯唯诺诺。

三、掌握方法预防孩子“打人”行为

1、尊重别人保护自己

当孩子能自己四处走动,和别人产生互动关系,或是孩子了解语言的含义,开始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我们更应该教导孩子尊重别人与保护自己。尊重别人是不拿别人的东西,不强行打扰别人:保护自己则是当别人对你做不合理的举动时,我们应该清楚明白地拒绝。

于是,我们在孩子学走路时,最常教导孩子使用的词句包括“我的”。这可以用在当别人拿他的东西时;而当别人对他做出不适当的举动,如打人、推人、咬人时,他则可以说:“我不喜欢这样”或“你不可以打我”。如果被攻击者在被攻击时,都能迅速而适当的反应,便会让无知的攻击者了解这样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讯息,这样的效果会比说教的方式强得多。

雄踞问题榜前几的孩子爱“打人、咬人”如何破?你有答案吗?

2、教导孩子相处之道

我们也要积极地教导孩子与人相处之道,明确示范适当的行为。例如,孩子准备要打人了,你可以试着拉着他的手,一边示范一边说:“轻轻摸弟弟的手,告诉弟弟‘不要乱动哦,哥哥会保护!’要很轻很轻的哦”。当孩子正准备要推人了,就教导他:“借过,借过,你挡到我了”。当然,成人的身教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平常为人父母、师长者的行为举止,不宜过于夸张、激动,应保持平和。虽然孩子有先天气质的差异,若是反应度强的孩子遇上焦躁心的妈妈,无异火上加油!由此可知,后天环境对于孩子行为模式的建立,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成人必须多加费心。

雄踞问题榜前几的孩子爱“打人、咬人”如何破?你有答案吗?

3、建立规则,不带暴力执行

规则建立的这个阶段,对父母是巨大的挑战,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温和而坚定的回应,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带敌意地坚决,不带诱惑地深情”,意思就是说,不带暴力的制定规则,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当遇到孩子攻击别人时,父母要避免当众指责训斥,可以积极采用“暂停”的方法,把孩子带到一边,用温柔的语气引导孩子宣泄不满情绪,并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告诉他你理解他的感受,在孩子情绪平缓下来时再告诉他一些灵活的建议。

从了解成因、知道孩子此阶段的生理特点,到掌握遇到孩子“打人”的原则,相信大家掌握了这三大步,就可以很容易解决碰到的孩子“打人”事件了。因为这类“突发事件”太多,我就以最开头中给大家所举事情为例,给大家简单说一下结合以上三大步我分析和处理方法。

首先,两岁左右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他会很在乎妈妈和客人是否注意到他。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有时孩子打人,并非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妈妈的注意力。为了让妈妈转过头来注意他,攻击行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而这时妈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听孩子表演儿歌;观赏他的画作……让他感觉到,客人的到来不但没让他受冷落,还提升了他的被关注度。要是孩子已经去“攻击”了客人怎么办?除了立即制止,抓住他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您因他的行为而生气、难过外,更重要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而最后,就不得不说下的还有妈妈的反思,因为发生这样的事件后,作为父母,应该反思下自己是否有提前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呢?

雄踞问题榜前几的孩子爱“打人、咬人”如何破?你有答案吗?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约翰逊曾经说过:父母们夸大了子女的不正当行为给他们带来的苦恼,总认为一切过错都是由于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致,而与他们自己的行为无关。但是我们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父母发出的强制性指令,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为了矫正错误。

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精细的艺术,投入再多的耐心和细致都不为过。只懂发号施令和训斥的家长,只能培养出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真正懂“教育”的父母,会分析成因,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希望今天小编的分享能带给您一些启发,也欢迎您下方评论,提供更多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