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应该怎样练习书法?

笔尖写字课堂


我觉得首先是练习写好字,熟能生巧的了解了书法基础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提高书法乐趣。而现实中有不少人想在中国书法方面,有一些建树和造旨,说什么只练习草书就可以了。 综前述,如果你在书法方面刚刚起步,充其量是“0”基础,对于学习书法,得法就能“事半功倍”。



我觉得应该从练习写字的间架结构开始,记得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87届花班老师说过的话,他说:真的想练习写字,首选要熟练字的间架结构,最好从练习正楷字起步,通俗易懂介绍了起笔和收笔:

“欲横先竖”

起笔“欲”写笔划“横”划,起笔“先竖”向写(是一刹那的动作,可以理解为有“竖”的意思,不是真的写得很明显的竖划的)按下笔后稍停顿一下,再接着续写横划。

“欲竖先横”

起笔“欲”写笔划“竖”划,起笔“先横”向写(是一刹那的动作,可以理解为有“横”的意思,不是真的写得很明显的横划的)按下笔后稍停顿一下,再接着续写竖划。

综前述,两种笔划起笔的技法恰好相反的方向的走笔顺序,举一反三的同理的有:“欲撇先横”等等,很好记忆的。

回笔技法

  • 写字的每个笔划,都有自己的收笔技法的。 横划的收笔技法,是写到适合的长度时,短暂的上挑并沿着笔划反向回笔锋;
  • 竖划的收笔技法,是写到适合的长度时,短暂的上挑并沿着笔划反向回笔锋;

  • 收笔技法类似于隶属“蚕头燕尾”。

综前述,只有巩固了以上基本功训练,才能有基础依次练习:正楷字——行楷——行书——行草——草书——狂草字,这过程是循序渐进地放开手脚去练习书法。可以临帖习字;可以拓碑习字;可以双手同时习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书法水平。尤其是对书法特别有感觉、有兴趣的和有潜质的人,终会自成一体的风格。有如:欧阳修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宗元的柳体等等。写字能做到书法“入纸三分”的功底的时候,懂得某篇布局,这个时候我们称之为书法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我觉得开始练习草书的人,你能写好字吗?一个字都写不好的人,还谈什么提高书法水平呢?仅仅代表个人观点。


务本立


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书写系统。就像你写钢笔字一样,可能你没怎么临写钢笔字帖,但是你拿起钢笔就能写,毛笔也要作到这样。……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个邻居老头很老了,我曾跟随老头练过毛笔字,有一次他给我们讲了他小时候是怎么练毛笔字的,他小时候念的是私塾,那时很少见字帖的,都是老师写几张字,发给学生们回去自己写,这只是练个基本功,真正写字是从小写作业都用毛笔,天天都写,写信,写文章,记日记都用毛笔写,时间久了自然写好了!老头说真正的毛笔字不是临帖临出来的,而是从小用毛笔自己写出来的!……老头的话未必全对,但是他的话我终生都记得!


卧龙村夫


这个问题小编看到了几次,都不敢轻易下嘴,着实有点怕,不是不敢说,而是题目有的笼统了,不好直接回答,那今天小编就来好好唠叨唠叨……废话不说直接开始!直接捞干的来吧……

一、学什么字体

先学什么字体(篆,隶,行,草,楷)这个问题也有很多说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先学隶书,这一说话也得到很多书法家的认可,因为隶书笔画比起楷书相对要“柔”一些,难度系数适中。另一说法是先学楷书,这种目前是推荐最多的,因为楷书作为正书,接近现代简化字,符合大众口味。书写难度也不大。

二、选什么帖

如果是从隶书开始学起,也有很多字帖可以学习,比如《曹全碑》还有很多辅助工具,比如基本笔画练习的书籍。如果是楷书的话,这个有分几种:欧体(欧阳询)柳体(柳公权)颜体(颜真卿)赵体(赵孟頫),不论学习那位的字体,都可以找到他们的代表作,以及保存比较完整的体贴。

这里小编还是要唠叨一句,不管学习谁的字体,切记要专一,不可今天学习他,明天学习他。等到一个字体学习的小有成就的时候,在进行下一步学习。不可贪功!

三、要不要请老师(报班)

这个问题也比较直接,如果是自学或是爱好打发时间而已,就不建议报班学习了,自己就可以在网络上学习了,目前网络发达,而且教学的视频也比较多。如果很喜欢传统文化,又想在书法艺术上有些成就,建议还是报班学习,虽然有一些花销,但是学习的结果要远远超过自学的,但是要找个好老师,,,,,在课余时间也可以结合网络上一起学习,取各家之长。

四、坚持,细心,虚心,领悟

日久功夫深,贵在持之以恒的坚持,切记操之过急,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书法是时间累积起来,也是靠“量”堆积出来的。

还要细心,仔细观察,出处留心皆学问,不能盲目的临帖,要仔细观察原帖对比自己,才能慢慢的成长起来。

虚心接受批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请教学习,遇到不懂的多请教别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领悟很关键,这个小编深有体会,没事就琢磨一下,多想想为什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凡事都琢磨琢磨,慢慢的你发现“为什么”变少了,“因为”变多了,这个时候你就进步了!

小编不才,希望能帮到你,喜欢小编的话就给小编一个关注吧……







燎原学书


第一读帖,读帖不是读帖中内容,而是研究默记字的间架结构。)因为书法首先是造型艺术,如果形如歪瓜裂枣,布局再强也是金匣子里装土豆一一上不了台面。更不要说那些胡涂乱抹的丑书了。

读帖要读各家的帖,取其最有特点最漂亮的字记之用之。米芾讲,写两三遍有一两字好足亦。可见不是大家每字都好。要兼尔学之,取优用之。

第二多读书评的论著。可以看到书帖的好在什么地方不足是什么,可以少走弯路,省去半夜摸帽子的功夫。

第三确定自己喜欢的书体,真、草、隶、篆、行各体有各体的标准要求及特点,不可能样样精通,也没有必要各体全通。看上去都是白纸黑道,其实是不同的书法门类,不是单纯的形态不同,而是互相有着本质的区别。有如绘画的工笔与写意,舞蹈的民舞与芭蕾,他们之间尤如隔行一样。张旭、怀素只有草书,谁能说他们不是书法家呢?

第四不要迷信。有人说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度,强调厚古薄今。如果遵循魏夫人的法度那来的王羲之呢?如果完全遵循王羲之的法度,那来的张旭怀素呢?遵循古人的书写法度是练习书法的过程,不是书法的目的。写书法不是看你写的有多么象古人的字迹,而是有律动的美感,给观者以视觉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最后,自己的一点感觉。自己在写字的时候总有一种幻觉似的,大脑里总有一个唱京剧的武生形象,就是背插令旗,锦带束腰,小衣襟短打扮,干净利落,精神焕发的小武生。





南山智叟2


看懂这88句,书法技法迎刃而解:

1、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唐.欧阳旬《用笔论》

2、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沈括《梦溪笔谈》

3、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元.解缙《春雨杂述》

4、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唐.卢携《临池诀》

5、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清.冯武《书法正传》

6、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7、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8、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

9、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0、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11、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清.刘熙载《艺概》

12、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明.丰坊《书诀》

13、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论书》

14、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元.郑铄《衍极并注》

15、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明.丰坊《书诀》

16、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清.梁献《执笔论》

17、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东晋.卫铄《笔阵图》

18、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19、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20、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21、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之,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挚;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岂偶然哉!宋.姜夔《续书谱》

22、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辩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需飞提,用笔轻处正需实按,始免堕飘二病。清.刘颐载《艺概》

23、用笔须手腕轻虚。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唐.虞世南《笔髓论》

24、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便,拙则浑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佻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25、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26、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丰坊《书诀》

27、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权全。次实指,制实则筋力平均。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宜。唐.李世民《笔法诀》

28、思翁言:坡公所书《赤壁赋》全用正锋,欲透纸背,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传。此皆用墨到极微妙地位,亦书家莫传之秘也。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29、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30、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宋.姜夔《续书谱》

31、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32、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唐.韦续《墨薮》

33、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34、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35、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36、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37、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宋.姜夔《续书谱》

38、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39、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

40、古人作大字常藏锋用力,故其字画从颠到末,少有枯燥处。今往往多以燥理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书者所贵,惟斜拂及挚笔令轻处,然后有此,所谓侧笔取妍,正蹈书法之所忌也。南宋.陈僬《负喧野录》

41、董文敏谓:书家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清.梁章距《学字》

42、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43、笔在指间常欲其灵活,故能换笔。如遇转折处,不能换笔,势必生扭硬掣而过。其画必成侧锋,必成扁形。试观怀素草书,如惊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铁丝一团,绝无偏侧。又观鲁公争座位贴,满纸皆成圆形,无一侧锋。古人云,鲁公皆用圈笔,实皆用换笔也。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44、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45、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46、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

47、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48、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

49、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50、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51、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52、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53、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54、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55、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晋.王羲之《论书》

56、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57、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

58、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为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长而不劲,不如勿长;劲而不圆,不如不劲。盖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宋.姜夔《续书谱》

59、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60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速者无之。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清.刘熙载《艺概》

61、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62、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

63、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清.梁献《学书论》

64、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清.刘熙载《论用笔》

65、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66、徐公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捷,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67、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

68、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69、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

70、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71、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72、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唐.卢携《临池诀》

73、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74、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黑有肥圆细圆曲折之圆,白有四方长方斜角之方)。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清.笪重光《书筏》

75、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 清.王淑《论书滕语》

76、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笔》

77、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清.冯武《书法正传》

78、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宋.姜夔《续书谱》

79、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80、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81、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结在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猗正。清.笪重光《书筏》

82、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尤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宋.姜夔《续书谱》

83、划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84、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奈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一呼之发笔露,一应之发笔藏,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清.笪重光《书筏》

85、 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字,有牵引下自,咋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行,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于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在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宋.姜夔《续书谱》

86、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清.笪重光《书筏》

87、作字如应对宾客。一堂之上,宾客满座,左右照应,宾客不觉其寂,主不失之懈。作书不能笔笔周到,笔笔有起讫,顿挫,滑过,如对宾客之失其照顾也。所云笔笔有送到,亦即此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88、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五美轩十三红


我在头条里看到几个高人的视频,他们写的太好了,简直无可挑剔。但是,他们起点高。我还是半瓶水,还要根据自己情况多学多练。

我最开始是上学时喜欢老师的字。当然谈不上书法。而且只知道有“写字”,不知道“书法”为何物。后来订份《书法》杂志,顿觉眼界大开。才知道二王,四大家,还有当代名家,正草隶篆,宣纸湖笔,等等书法常识。

我喜欢柳公权字,就在柳字上下了功夫。主要是临帖,也就是学生书法课本上的。这是我学习书法的根基。

楷书练习,必须重视2条要领:第一是结构,第二是笔画。而且笔画练习时间要大大多于结构!可以说,练习笔画贯穿于楷书学习的始终。

先是追求形似,再追求神似。形似,就是力求写得跟原帖一模一样。这样能学他的骨架结构,练得多了,自己也得了功力。“心摹手追”,时时刻刻想那个字,甚至在腿上、空气中都可以练。再一个,每一个笔画,都有起笔,运笔,回笔,落笔。起初,实在受不了麻烦。但是,按照顺序来,时间一长,才知其妙处。这一点跟硬笔有本质区别。

但是,有好多笔画学不来。因为汉字好多部首,看似简单,写好却是极不容易,比如左耳,右耳,走之,女,子,也,弯钩,等等,很多。我写了很多,可是人家的特别顺眼好看,自己再怎么写,越看越别扭。经过几百几千次练习,才觉得进步,或者满意。但是,离心里的目标还远呢。

请大家看看我写的,水平低劣,里面败笔不少。请指导。岳阳楼记是以前写的,小桥流水、追求等视频是昨天写的。先谈到这里。希望能跟朋友们多多交流,共同提高。


远山书法


书法,书写的是汉字,表现的却是中国艺术中最高级形式,被赞为“艺术中的艺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是与书写的对象(汉字)和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密不可分的。汉字和书写的工具有着极强的丰富性和灵动性,这是世界上其他文字所望尘莫及的。所以,书法成了世界上唯一由文字符号的书写升华而形成的一门艺术。

怎样才能学好书法哪?

一、用笔

用笔指的是行笔速度节奏的变化;行笔运动轨迹的变化;起笔、收笔的变化;行笔过程中提、按的变化。这些都是用笔的要点,而且不同的行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只有能熟练地驾御毛笔,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到那里就写到那里。

二、结构

书法要求笔画搭配适宜、使转有情。汉字部件之间大与小、宽与窄、紧与松的搭配要灵活。线条决定质量,结构决定形态,韵味决定神采。只有做到这些,你的作品才能规范、清晰、美观。

三、墨法

墨法在书法中占着中要的地位,善于用墨,是书家一生不断的追求。书法中的“浓淡”、“干湿”、“燥韵”的一切变化都在自然形成之中。用墨不可过淡,淡则灰,灰则伤神;不可过浓,浓则滞,滞则不畅;不可过干,干则枯,枯则无华;不可过湿,湿则溢,溢则无韵;不可过燥,燥则焦,焦则狼藉。否则,就会失去自然之趣。

四、章法

章法也称“布白”,就是“布局”,把整幅作品的内容进行布白,如字距、行距、行款以及字的大小、款式的高低,天地的留白等。也包括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行与行之间的相映,整体上气韵通达等等。


修远书法爱好者


作为中国人几乎每个人都有写一手好字的愿望,很多人都有关注和学习书法的经历,作为初学者和爱好者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怎么才能学好书法?

本人自幼习书,又从事书法教学多年,特别感叹于多数人学书不得门径以至于学习失败,其实学好书法并不难,但要满足如下条件:

第一,认知。书法技法有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都有其相应的规范和要求。从艺术风格讲或秀美或雄浑或豪放。临习者必须对碑帖的技法和艺术性有足够的认识。在此情况下练习才是有效练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在良好学习效果的驱动下,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从而形成良性递进,学习自然成功。

但现实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书店买回字帖,盲目临习,几乎没什么进步,挫折感特别强,后来就坚持不下去了。

解决认知的问题必须求教于明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学习,必有收获。注意是明师而非名师噢,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名师之名多出于钻营,很多名师都是误人子弟的货色。

第二,训练。书法作为一门技艺是需要足够训练量来掌握的。只有足够的训练量才能把学习内化为能力,功力也是水平的基础和保障。

第三,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书法之前要有相应的心理准备,需要一点决心并能长期坚持。切忌功利浮躁投机取巧。如果连基本的学习态度都不具备,王羲之复生亲自教也没有用。

当然也有那种志趣高远,给本字帖和一个树枝就能成书法家的,但这种大神一百年也出不了几个,那就不在讨论之列了。




松泉斋


练好书法需要哪些技巧?

换一个通俗的说法,要怎么做。个人觉得分三层,一,高效复制(入贴); 二,高效复意(悟贴); 三,高效化意(出贴)。

一,高效复制。

就是指快速地像复制一样,写出原贴来,本质是悟笔,领悟各种笔法,包括空间布局等。 这时要去我,要心中无我,不要有自己的习惯,想法。等到复制得完全一样时,才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

复制步骤:

1,读贴(宏观层)。

通读,掌握整体风格,包括布局,结构,笔法,结体、气息,呼应等;

2,描字(中观层、微观层)。

最好是用水笔、铅笔双钩描,此时可感知运笔的重轻、顿行、锋线的空间运动等细节,细节决定临摹水平。

先用水笔在透明塑料板(现在包装盒上很多),也可以买一些薄透明膜,进行双沟描,形成母板。各个细节一定要注意完全一样。

再在另外在纸上用铅笔双沟背诵描,将母版与背诵版二者重叠,看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再接着画新的背诵版,直至随时随地重新背描能与母板完全一致。

这个是笨功夫,也是临帖上手最快的功夫。很考验空间感知能力、细节感知能力。

很多人临摹了一辈子,出来的摩品,还是与原贴相差大,就是没下这层笨功夫,每次只是眼描笔写,图快、图省事,图方便,偷懒。时间花了,字只是有些像,细节不到位,功无寸进,重复自我。

3,填字(实践层)。填墨,要一次到位,完全契合,不补墨,方算成功。此时可感知各种笔法:重轻、提按、方圆、顺逆、顿挫、直曲、露藏、正偏、快慢等细节。

4,背字(实践层)。脱离双钩,直接背字书写,再与母版单字及原贴单字时时对照,自测。基本上,双钩描,已经花了笨功夫,这时背字,要轻松多了。

5,变字(变化层)。将字放大、缩小。掌握各字的结构,字的放大、缩小,单字的结构不变。

6,背贴(宏观层、自测层)。将整个贴背写出来,用母版套测。如果不像,再重头背写,直至与原贴整体完全一致。

二,高效复意(悟贴)。

悟贴分三层:

1.悟笔。看看原贴怎么用笔、用墨,揣摩笔法。与大众、与前人有何不同,增加了那些变化。

2.悟形。看看字的笔画处理的特点(1/是否变化万千,没有重复;2/墨的厚薄特色;3/直曲、长短、紧放、枯润、露藏、正斜、粗细等;),字的整体造型有什么特色(主与次、刚与柔、势与力、正与斜、大与小等),字群的气息、对比、呼应、节奏、脏洁、序乱、力软、疏密、强弱等。



3.复意。指领悟意识的流动,以文观人,以字观心,以篇观意;怒则笔重,处处金戈铁马。喜则笔轻,处处流转如意,行云流水。思则笔结,气息沉练。忧则笔滞,气息盘桓。



三,高效化意(出贴)。

从模仿,到借鉴,到形成自己的探索,从而形成自己:字法风格、章法风格、文法风格等。


urna风之度0


看了你的字,应该说,很多人与你们一样,还不了解什么是书法,书法绝不仅仅是写字。

书法从写字中来,但书法与写字最大的不同在于:写字是实用的,易识,字形正确即可,但书法是一门艺术,一笔一画都要遵守法度。

你的字明显是自由体,算不上书法。建议:

1、从唐楷入手,认真临帖。从你的字看,你要从基本的笔法开始学起,而唐楷法度严谨,是初习书法的最好选择。

2、可以同时练习行书。行书比较实用,而你发出的图片也是行书。同时学习楷书和行书可以更好地理解笔法,楷书与行书交替练习,有助于提高书法水平。

3、学习一点书法史,明白不同风格的书法家代表及其代表作品,理清书法发展脉络,树立正确的书法审美观。



4、多参加书法活动,看书法家是如何写字的,自己关在家琢磨,远不如去看人家创作,一些细节处一看就明白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