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申城先鋒|紮根基層20年,上海這名家庭醫生拿了全國技能獎

沒有研究生、博士生那樣的高學位,來自上海市奉賢區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趙英,用自己的認真和盡心,贏得了病人的口碑,也拿下了全國基層衛生崗位練兵和技能競賽一等獎。

從醫二十載,趙英多次有機會轉向大醫院工作,但她依然選擇紮根基層。“醫生是一份很自豪很高尚的職業,這份自豪來自患者的信任,這裡的老百姓相信我、離不開我,我就會一直選擇留在這裡。”對自己的選擇,趙英從不後悔。

如今,作為一名家庭醫生,趙英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管理著一支超過20人的家庭醫生團隊,服務著西渡街道4個居委、3個村4.2萬餘名社區居民,簽約居民超過3000人。

申城先锋|扎根基层20年,上海这名家庭医生拿了全国技能奖

趙英服務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病床患者。 上海市奉賢區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供圖

“粉絲群”不斷擴大

1967年出生的趙英,學醫的初衷來自於奶奶的病故。“她因為身體不好在家‘走了’,當時年幼的我就想著要做一名醫生。”在當時的趙英眼裡,醫學是一門讓她感到自豪的職業,“不僅可以幫到家人,也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1998年,趙英從上海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分配到奉賢區南橋鎮西渡鎮衛生院,即如今的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

沒有研究生、博士生這樣高學位,僅僅只是一名鄉鎮醫院的小醫生,她記得畢業那會兒父親對她說過的話:“你的父母是農民,只曉得做啥要像啥,做啥要做好啥,不要只會講空頭道理,看起病來隨便啥毛病都不會看,讓人看不起。”當時,趙英一心想著:“只求認認真真做事,盡心盡力為病人服務。”

初到衛生院,醫院設備簡陋,缺少醫務人員,“有些科室雖然掛了牌卻沒有專職醫生,好多病都沒辦法接診。”趙英回憶,當年自己也只是個初出校門的小醫生,由於學的是全科,醫院領導對她寄予厚望,哪個科室缺人,就讓她去哪門科室應急。

在工作中,她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熱情接待患者,規範各種操作,為病人望觸叩聽、換藥插管等,任何細節服務都一絲不苟。即使幫門診患者看診,她還總是用手護住桌角,避免患者碰擦或撞倒,而在寒冬裡,她面對病房裡的老人,也總是捂熱了聽診器再幫老人診斷。

僅僅用了兩年,趙英就在西渡社區居民中建立了口碑,不少患者還成為了她的粉絲,粉絲群至今還在不斷擴大。

78歲的陳輝即是其中的一位。原先住在黃浦區的他,搬來奉賢后,因擔心郊區社區醫院沒藥,常常跑去市區配藥,“去一趟就要大半天,有次偶然到這裡(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試試,當時趙醫生還詳細地給我介紹我需要的那種胃藥,告訴我以後別大老遠地跑了,來她這裡就好。”

在陳輝的眼裡,趙英就像他的女兒:“趙醫生還讓我加了她微信,什麼事情都可以隨時諮詢她。她常常提醒我不要太累,有時候我如果要出遠門,她還會提醒我天氣。”

申城先锋|扎根基层20年,上海这名家庭医生拿了全国技能奖

趙英帶教年輕醫生。 上海市奉賢區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供圖

凌晨時分還在為患者答疑解惑

作為一名家庭醫生,趙英服務的社區病人多為60歲以上老人。

“他們中不少子女在市區上班,有時候子女不能經常在身邊照顧,看病很不容易。”肩負著很多留守老人的健康重任,趙英的手機一直保持24小時開機,還建立起了一個患者微信群,只要有空就會解答老人的問題。

“兒子問我病情,我會告訴他,你直接問趙醫生吧。”71歲的張明芝老人,在3年多前成為了趙英醫生的簽約病人,這些年裡,她與趙英的聯繫頻率比她兩個兒子還高,隔三差五她就往趙英這裡跑。

張明芝說,她是一名房顫病人,有過多次在凌晨心臟病發的經歷,即使在凌晨也時常能收到趙英的回覆。“有次突然凌晨3點多,發起了高燒,心跳加快、全身冒冷汗,說不出話來,趕緊微信聯繫趙醫生”,讓她感到意外的是,趙醫生沒過多久就發來了微信,建議她先吃保心丸再來診所輸液治療,期間還不停通過微信,詢問老人“心跳恢復正常了嗎”、“高燒退了嗎”……

第二天早晨6點左右,趙英提前了一個小時開診,為趕到醫院的老人輸液,控制心率。“輸液的時候她特別認真,20ml輸液足足推了10多分鐘。”張明芝回憶,趙英當時邊聽心率、邊看護士推針,一遇到心率過慢,就會讓護士馬上停下來,詢問老人“有沒有舒服點”、“心跳好點了嗎”,這一細節打動了自己。

趙英對病人的關心不光光體現在病情上,她更關心老人情緒上的變化。“一些你看起來不經意的詢問,會讓老人感到心裡很舒服,他們其實很需要有人去關心,有時候他們就像孩子一樣。”趙英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平時她在看診中也時常會問及老人“病好點了嗎”、“子女來看過你了嗎”、“胃口怎麼樣”這類拉家常的話題,一問起這個老人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心情好了,病痛也少了。

去年8月,一名90歲高齡老人大面積腦梗,急性期過後轉入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區進行康復,後遺症導致老人吞嚥困難,需藉助胃管補充營養。由於老人極不配合,住院醫生插不進去。

趙英趕到以後,撫摸著老人的手,像哄孩子一樣說著:“阿婆,我來了,你放心,保證一次插進去,讓你少受點痛苦。”老人安靜下來,趙英拿起胃管,快速找準位置,一次插入。老人之後住院整整276天,康復良好,每次更換胃管,老人只要趙英來換,開心時就衝著趙英笑,真正把她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申城先锋|扎根基层20年,上海这名家庭医生拿了全国技能奖

趙英幫助一名急診送入社區醫院的腦血管患者開展輸液治療,並隨後聯繫120送患者前往上級醫院。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圖

獲全國技能競賽獎

從醫20年,趙英的付出贏得了患者的口碑,也得到了業界的肯定。2016年9月,在上海市衛計委開展的“上海市基層衛生崗位練兵和技能競賽”中,她經過筆試、技能操作等多個項目的一次次比拼,成績名列第一;爾後,她又經過層層選拔,在全國的競賽中獲得一等獎。

全國獎項的獲得並非偶然。在實踐中,趙英不僅要承擔醫生的工作,也經常需要處理很多護理方面的工作,灌腸、換藥、胃管插管等,一個不落下。

她曾經接診過一位小兒麻痺患者,左腳長了一個巨大腫塊,重達五六十斤,由於長期臥床導致他的後背部、尾骶部、髖部都長了大面積褥瘡,已經化膿。患者家人跑了很多家醫院之後都沒有接收,一年前,他被送到了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趙英記得當時的情景:“我在門診,未見病人,惡臭先飄過來,很多人捂鼻避之不及。”但看到病人痛苦的神情,趙英在仔細查看後,下決心一定要治好病人的褥瘡。

既然收下這個病人,就意味著要全心全意對他負責。“一般情況的褥瘡只需要換藥護理就可以了,但是由於這個病人潰爛太嚴重。”當時,趙英每天花掉好幾個小時,為這個病人換藥兩三次。好幾層厚的口罩掛在臉上,依然能夠聞到擋不住的腐臭味道,但她每次都細心地把腐肉切除、消毒、再敷藥。這樣的治療持續了近一年時間,病人的壓瘡慢慢得以痊癒。

在趙英眼裡,家庭醫生承擔起了社區重任,“我們需要時刻關心著病人的病情進展與動態,照顧好他們的方方面面,不僅僅只是挽救一條生命那麼簡單。”多年來,也曾有大醫院向趙英伸出橄欖枝,但她都拒絕了,“這裡更需要我,這裡的病人也都當我是自家人。”

除了平時的醫務工作,趙英也在不停地學習。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幫助下,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了教學門診,她跟著大醫院的專家增強自身技能,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全科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顧傑評價:“她非常愛提問,臨床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她常來諮詢我們,還會自己在文獻中找答案,回頭再把這些答案記錄下來,再跟我們反覆交流。”

如今,在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趙英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就像“患者之家”,這裡成為聯繫患者的紐帶,趙英也會定期向居民開放健康諮詢和科普講座。

目前,工作室有20多人的團隊,服務著西渡社區4個居委、3個村的4.2萬居民,其中籤約病人超過3000人。

現在,趙英還帶教一批年輕醫生。“有堅持才有收穫,有付出才有所得,有理想才有遠方。”趙英常把這三句話記在心裡,她也時常告訴年輕醫生:“只有更努力,明天才會更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