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玄妙的博弈


《老子》开篇即云:道可道,非常道。白居易写诗反驳,说既然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那么老子“缘何自著五千文”?那么,永恒的道到底可不可道呢?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读书,学的是陶渊明,即“不求甚解”,只求“偶有所得”。对于这里面“玄之又玄”的“道”、“名”、“有”、“无”,我是搞不清楚的,不过,我对“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很感兴趣。可以说出来的,不是永恒的道,为什么,永恒的道是说不出来的呢?我的感悟是,人的语言是有局限的。

郑玄注《老子》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可以说出来的道,只是我们对道的描述,不是道的本体。比如我们画一颗树,只能说我们画出来的东西像不像那颗树,不能说我们画出来的东西就是那颗树。

又比如某人叫张三,我们不能说“张三”就是那个人,“张三”只是一个代号,如果还有另一人人也叫张三,那么,“张三”也可以指另一个人。如果用数学式子来表示,那就是张三与某人不相等。可是,问题在于,我们在描述某一个人时,并不能通过语言把“某人”给表达出来,而只有用他的代号(名字)来表示他。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想一想,我们向别人表达的时候所要经历的过程,首先要在我们大脑中形成认识,这种认识通常是有偏差的(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这是第一重偏差;再次,我们要组织语言把我们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语言很难百分之百表达我们所想的东西,我相信有很多朋友有这样的感觉,经常会感觉得自己语言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第三重偏差;其次,接收你表达的内容进行处理,这又造成了第三重偏差。一次思想的交流要经过三重偏差,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感叹知音难觅。

自由主义理论里,经常说真理越辩越明,可是,看看中国的网民,就知道这句话的错误有多大了。如果是心平气和的交流,还有可能取得一定的共识,要是语言中带点情绪,大家还是比武定胜负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我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能寻觅到一两个可以交流的朋友,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必须要说明的是,我的感悟不是学术思考,常常脱离文本,且只攻一点,不及其余,若要问我是否明白老子的真意,那就真是为难我了。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道,可道”中的第一个“道”字,基本没有异议,是指大道,指天地间终极的规律。

而第二个“道”字,有许多说法。在这里特别指出,南怀瑾在解释这个字时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南怀瑾认为,这个“道”字不应该解释成“说”,他的理由是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唐宋之前没有这样的书面习惯。

他这个观点是很容易反驳的。我们只要稍作回忆就可以发现更早的书面证据。

如:万户侯岂足道哉!——汉·司马迁《

史记

·李将军列传》

不足为外人道也。——晋·陶渊明《

桃花源记

再往前,还有更早的: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宫中的话,不可说出来)」——

显然,第二个“道”字是可以当成“说”来解释的。

所以,“道,可道”目前根据第二个“道”字的不同含义,有几种比较常见的说法:

1、大道,是可以言说的。

2、大道,是可以遵循的。“道”作行解释。

3、大道,是可以达到的。“道”通“到”。

而“非常道”这句,也写作“非恒道”,可见“常”和“恒”字同义,是指“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恒久的”。如果解释成“寻常的,常见的”,就有些偏颇了。

整句的意思大概是说,大道是可以言说(或遵循,或达到)的,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中的,并不是静止的。这点从《道德经》的后文,“有无相生,高下相形”,也可以得到对照和印证。

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个“道”字是遵循的意思。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看似十分简单的十二个字实际上却包含了天地运行的哲理。

对于你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些简单的解读。

对于这句话的意思一直众说纷纭,但是很多人都偏向一种说法:如果“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话,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如果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那它也不是真正的“名”。

从一开始,老子所讲述的道就不是语言能够表述的。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思维与感觉的不同,想要统一理解这句话又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

人类所理解的“道”不过是对“恒道”这个概念的有限理解,完全不是“道”本身。

而“名可名,非常名”又把世间万物分到了两种状态下。

在意识范围内,人的意识分为有意意识和无意意识,有名和无名又和这类似。

“有名”就是可以言说的那部分,客观并且形象,就像林间走兽,花鸟鱼虫,这些都是我们能直接感触到的。

而“无名”更像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就比如我们常说的“气场”或者是“气质”。

它们无形无相,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感知,甚至无法用思维理解。

把这个概念放在空间哲学里,就如同我们三维的脑部结构无法感知四维的空间,但是四维空间在理论上又是一定存在的。

道家学说中经常强调无和有,实际上无和有也存在于“道”和“名”之间。而它们也不是具体的某种事物,而是一种关系。

“有”与“无”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彼此相互激发,转换同时又和谐并存。

在那个没有句读的时代,或许标点符号的位置也不符合老子最初的意思。

就连“名可名,非恒名”这句原话也因为要避帝王的名讳在汉代被改为“名可名,非常名。”如果放在现代,我们把它断成“道可,道非,常道”也无何不可。

对于一件事,有说对的,有说不对的,这本是世间常态。

对于这句玄而又玄的话,解读早已无关对错,而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何评判。

看了很多种解读方式,其实说的都是别人的,自己真正怎样理解才是最要紧的。


有书共读


意思是:道,无名。

一切“形而下”的事物,比如人、口、手、山、石、土、田,都有名字,或者至少是可以命名的。

虽然有一些“形而上”的事物,也可以命名,比如未经任何“形而下”的特定事物界定的一种共相:白。但凡是无以命名的,必定是“形而上”的事物,比如《道德经》中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这个概念,本来无从命名,无法用语言表达。但现实情形是:我们想要阐述它,又离不开语言文字。苦思冥想,精挑细选,姑且名之为“道”。名之为“道”,只为方便言说,但这个“道”并不能完全表示作为万物本源的那个概念,并非“常道”。“道”这个命名也不是“常名”。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无名,勉强称为“道”而已。接着又说:“强为之名曰‘大’。”名之为“大”也未尝不可。又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自行多命几个名。多名,实则无名也。

道,玄妙幽深,蕴涵宽泛,通过探索和感悟,人能对“道”有所认识,可以进行阐发和解析。但是,探索是渐进的,感悟是主观的,阐发和解析是非系统的和有局限的,并不等于“道”所应有的全部含义,并非“常道”。

道的全体大用,非片言只语所能名之。多方拟议,也仅得概略,不足以定其名,因“非常名”,故“常无名”,所以,《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朴。”第四十一章又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无名。

从根本上说,“道”,确实不是一个名字。称道为道,和称一张床为床是不同的。当把一件东西名之为床,这表明了它具有某些属性。而把道名之为道,则仅仅是一个指称,并不是因它具备某些可以名状的属性。道这个指称,最多只是无名之名。


莫安排


我来说说个人的理解。

这句话中的第一“道”,指的就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一般都能理解。第二个“道”就是语言表达。第三个“道”,意思和第一个一样。

天地万物运行,自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又想表达出来,写出来,那只有文以载道了。但古人早就说过:言不尽意。我们这个语言是有局限性的,很难完全表达我们心中的意思。可我们又不能不说,所以只能尽力去表达,但是表达出来的意思毕竟不能完全符合“道”的规律。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

下一句就容易理解了,和上一句基本一样的道理。无论世间万物,还是个人,我们都不知道他们一开始的名字,我们为了方便,又都得起个名字,但这个名字并不是事物本身原有的名字。比如太阳、月亮,时间,空间到底是什么东西,从哪里来的?谁制造的?我们人真的没有搞清楚,只是我们人为给它们起了这个名字。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这就是我的简单理解,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下面讨论留言。


一声佛号一声心


老子的哲学是由“道”展开的,不理解道的意思也就没有办法去了解老子的哲学。

在道德经的开头,老子就说出了非常著名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随着考古的发展,道德经开头有了不同的版本,但是大致上没有差太多。

因为中国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对于这句话的句读也是众说纷纭,最让人们能够接受的一种句读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句子中出现三个“道”,三个“道”字的含义不同。第一个“道”字是道理的意思。第二个是言说、表达的意思。第三个是老子哲学的根本,他所认为的“道”。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的根本,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也就不是老子认为的“道”,就和他所提出的思想无关。而老子认为的“道”是宇宙的根本,是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存在,而这个“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变化一直在运动。

句子之中的三个“名”,也是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是事物的名称,第二个是称呼的意思。第三个是用来专门称呼“道”的“名”。

命名的这件事情,一开始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管子》里面记载:“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去给事物命名的。老子对自己的著述非常的看重,所以他在一开始对于自己的“道”就用“名”来说明,就不让后人对他的“道”进行曲解。能够说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开头的话就是告诉大家“道”和“名”都是老子自己的专有名词,只需知道就可以。

任何准确的概念去解释“道”,都是枉费唇舌,做无用功。


诗书君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所以如果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此处的“道”有两层意思:

从广义的角度讲,道是“恒常不变的本质”:它没有具体的形色音可以描述,你只能通过观察“自然运行的规律”的角度去体悟它。所以道本身没有名字。但是为了便于人们去理解,我们勉强给他取个代号是“道”是“大”是“无”。所以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从狭义的角度讲,道是“道理”:可以理解为一件事的知识,一个物的规律。当我们读书学习时,文字并不是知识。知识就像大海上的灯塔。文字就是渡水之舟。可笑的是,世人往往缘木求鱼,执迷于死记硬背去卖弄知识,却不知道自己始终坐在船舟之上,看似离“灯塔”愈发近,实则都没上岸。这让我想起了《倚天屠龙记》里,武当掌门张三丰教张无忌练太极,当张无忌执迷于招式的熟练时,张三丰却告诉他,等到熟练再全部忘记才是真正的领会到太极的精髓。 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但凡能叫出来的名字,都不是永恒的:例如刚入职时你自我介绍说自己叫“张三”,但“张三”只是同事为了区别你和“李四,王五”的代号。当你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茫茫人海,陌生人眼里,谁会认为你是张三?人们只会觉得你是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当你回到家,去撸自家狗玩,在狗的眼里,它只会认为你是另一个奇怪的大个头动物,每天能提供它吃喝的铲屎官。百年之后,一把火,你在活人眼里只是一团灰烬。

问题到此还没有结束,发挥我们的想象:灰尘可以变成土壤,然后无限循环下去变为任何东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一面直指人心的镜子,提醒人们不要执迷于事物的表象看问题。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关注和交流!

当年青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道是一切存在,一切规律
但如果讲解表达出来
也就不再是恒常存在的真正意义上的道了,
凡是表达出来的
都存在片面性和不确定性
被人们认知的宇宙万物,
都有它们各自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们把自己掌握和摸索的规律阐述表达出来
这就是名
但是能够被表达出了的规律
往往就成了表面上的存在
并不能解释事物最根本的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提出并强调道的意义。那么道究竟在哪里,怎样才算得道呢
道是一切,道是大千世界,适用于所有人,适用于所有现象,当然包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疑惑和烦恼
道不是固定的,不是静止的,不是单一的,也是解释不完全的,学习道德经的目的就是悟道
当然,这绝不是让大家去做道士,学道才可以得道,得道也并不能成仙。
学道只是叫这么个名,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修养,自我提升
道,你可以理解成一种客观的本质和规律,道无穷大,也无限小,说它大,因为生成宇宙万物,说到小,因为它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道不是在书本上,不是在卧室里,道就在滚滚红尘,就在纷纷扰扰之中,只要是正常人,都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情况,今天来解读道德经,就是提出应对各种麻烦的方法思路,如果仅仅是对道德经做出教科书式的解释,那是毫无意义的。

经典国学


看了其他人的解释已经非常靠谱了,我就不再讲枯燥的理论知识,我给你演示一下这句话是啥意思吧: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看我的回答是从手机软件中看到的,还是从电脑中看到的?

我默认为是从手机中看到的,那么我问你,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对!你肯定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我手里拿的是手机!

那么现在你戴上耳机听歌,你手里的手机又变成了什么?

变成了一部MP3,是吗?

现在你把手机砸烂,我再问你:这是什么?

可能你会回答这是一部烂手机,如果把烂手机当石头砸向一个人,那么它又变成了武器,是吗?

我们喊这个东西是手机;

美国人喊这个东西是Mobile phone;

韩国人喊这个东西是핸드폰;

阿拉伯人喊它为 الهاتف المحمول。

对,这几种称呼都代表是手机,有没有对错之分呢?

当你看悟空问答的时候,你手中的手机就变成了百科全书;

当你看电影的时候,你手中的手机就变成了电视机;

当你用它来照明找东西的时候,手机又变成了手电筒;

当你收到女朋友分手短信的时候,手机又变成了信箱;

甚至你不想要这部手机的时候,它还能变成一个脸盆……

那么到底手机是什么?

你能说的清楚吗?

手机可以是任何东西,手机又有非常多的称呼,你只能自己明白你手里的是什么东西,在外国人看来,在你的二岁儿童看来,这东西到底叫什么,并不重要!

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

你看懂了吗?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本义:

道可(肯定) 道非(否定) 常道。

名(定义、命名)可 名非 常名。

无(事物的无形状态),名(定义为)天地之始;

有(事物的有形状态),名(定义为)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应该,需要)以观其眇(通渺,远,未来的发展变化);

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影响范围)。

此两者(特指,常无和常有。即事物的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

同出而异名(一个出处不同名称),同谓之(都称之为)玄(玄,变化,有规律地无穷变化),玄之又玄(变了又变),众眇(渺,未来发展变化)之门(归宿,必由之路,必然结果)

不用解释,一看就懂的大白话。。。。

常道、常无、常有之类的概念理解,常,同时代的应用已经很明确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道德经第一章的理解应该是明确的。

1,道的一般状态(常道),有正(可)反(非)两个方面,认识定义清楚(名)道的正(可)反(非)两个方面,就是认识理解常道的一般过程(常名)。

2,常道有两个表现:a)无形状态(无)和有形状态(有)。天地之初始是指一个事物的开端;万物之母指的事物构成的元素和运行变化的结果。b)观察方法是,观其眇(渺)用于观察常无;观其徼(范围,边界)用于观察常有。

3,常无和常有的关系是;a)一个出处,不同认识方法和定义名称;b)都称作玄(有规律无穷变化)。

4,变了又变(玄之又玄)是所有事物未来的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