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自成将800万两黄金存放在他家,李自成死后他就成了山西首富?

用户63975057316


这个说法应该不是真的,不仅民间有这个传说,日本也这样认为。1907年日本出版了一套《支那经济全书》,于1910年即溥仪在位期间翻译成中文,更名为《中国经济全书》,书中介绍了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全貌,其中对于晋商暴富的原因引发了争议。

《中国经济全书》说票号“开始是山西的康(亢)氏,清初顺治年间,李闯王造反不利败走时,所有的金子携带不便,把手中所有的金银财宝,放在亢氏的院子里面。亢氏忽拾得八百万两,因此将过去仅为一般人便利的山西汇兑业改为本业,特创票号,至是该地的巨商都是亢姓。”

这里的亢氏就指的山西平阳府(今临汾)的“亢百万”,实际上亢氏家产何止百万,据《清稗类钞》记载已有数千万银两。康熙时期有“江南泰兴季氏与山西平阳亢氏,俱以富闻于天下”的说法。历史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全编》中也写道:“康熙时,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

可见,亢氏在清朝初期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山西首富,而亢氏之后,才出现了侯、曹、乔、渠、常、刘诸姓晋商大户。

那么,日本人所说的以亢氏为代表的晋商暴富,真的是因为捡到李自成兵败遗留的金子吗?

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虽然日本人研究中国经济是为了促进对华贸易,才对中国展开了大规模实地调查,但有些事情仍属浮于表面的道听途说,对于中国当时的国情并没有深入探究。

任何创业初期都是艰难的,试想一下,清兵入关后财政必定困难,清朝大臣祖可法等人就提议占据山西解决财政问题,可见当时晋商的富裕是公认的。

如果亢家真的寄存了李自成的大量财宝,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难道清廷不会前去亢家没收?再者,李自成死后,他的同事们仍然为理想而战斗,并且一直坚持到康熙初年,他们更加需要活动经费,岂能不想方设法把寄存的金银要回来?

最大的漏洞是时间上不对,亢氏家族在明朝中期就已经发展成富甲一方的盐商和粮商了,根本不用等明末清初的财宝。所以靠李自成的金银财宝发迹的说法,应该是人们对亢氏财富来源的一种猜测。

民间流传很多因李自成遗金暴富的商人,或许真的有,但绝对是个例。晋商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大家致富靠的是几代人漫长的积累,靠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勤劳和智慧!


地图帝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意思是说,李自成山海关兵败后,在北京弄了很多很多的黄金,把它们都铸为金饼,用骡车拉着回西安了。

他是曾经的山西首富,叫亢嗣鼎,据说有一年山西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灾民成千上万。人们吃光了树皮吃草根。他开仓放粮,每天赈济人数上万,还说:“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 亢嗣鼎赈灾的故事与亢家称雄商界

晋商商队

清初,山西平阳府的人都称亢氏为“亢百万”。这个“亢百万”就是前面说到的亢嗣鼎,他是亢氏家族的发家人,他的家族后为山西晋商八大家之首。其资产据《清稗类钞》载,有数千万银两。在亢氏之后,才是资产在七八百万银两到百万银两的侯、曹、乔、渠、常、刘诸姓人家。据史料统计,仅仅将这几个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而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的存银还要多,完全称得上“富可敌国”。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晋商稳居全国商帮之首,在商界称雄500余年。

亢嗣鼎,据考证,“他大约生于明末,一直到康熙末年仍然健在”。据据乾隆《临汾县志》记载,他是一个“事母孝,养抚侄如子。笃志力学,至老不倦。居乡尤多义举”的人。但有人也说,他是一个“恃富骄横,悭各贪婪,为富不仁的大商人、大地主。”

关于亢嗣鼎,在当地有一个著名的传说,康熙年间有年山西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灾民成千上万。人们吃光了树皮吃草根。他开仓放粮,每天赈济人数上万,还说:“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然而,关于这个传说反面的言论也有,即是亢嗣鼎的这一举动招骂了,有人说他是在灾荒之年,不得不捐献出一点钱粮,来赈灾施舍,装潢门面。

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传说,也许能分析出一些道理来。

首先是,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都证实在传说的那个年馑里,亢嗣鼎确是开仓放粮了。而至于多少,总比不放的好。所以,反面说法的“施舍”不过是“自尊心”太强的说说辞而已。

其实是,人们不能从“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这句话中看出亢嗣鼎这个人张扬也大气的性格。如果炫富的人,分明不会是一个“守财奴”,而这与他家族延续的商业传奇在一起,基本上可以推翻他“为富不仁”之说。富人不是凭空而来的,但为富不仁不会长久,这是铁律。所以,“装潢门面”的说法应该是立不住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