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农村土葬有哪些风俗?

历史花月夜


在农村土葬有哪些风俗?

在农村,过去人死了都讲究个入土为安,谁死了都要土葬。如今,国家提倡火化,农村大部分乡镇都实行火葬,并规划公墓。

而在我们浙江西部农村,人死了既要火化,又要土葬。那我们这里人死后土葬有什么风俗习惯呢?我这就跟大家说一说,肯定有和你不一样的风俗。

一、人死后要请人穿寿衣,抬下地



我们这里老人死后,首先家里要送终,要哭,死了手上要拿着一根点亮的蜡烛,说去阴间报到看得见。然后烧雨伞、草鞋、还要点亮七七四十九支小蜡烛,让死去人带去光明。这时必须请村里红白喜事的棺材头,来给死人换取衣服,穿上寿衣、寿帽、寿袜、寿鞋。然后把死人从床上抬下来,放在客厅堂前的木板上,死人的脚后必须点亮长明灯,就是用灯草菜油点燃的菜油灯,而后供后人来吊孝祭拜。

二、人死了都要火化



二十多年来,我们这里人死了都要送到市火化场火化,来去要60公里路,时间一般都需要四个小时。火葬场又专车接送,农户付钱,来去车费300元,农村死人不化妆,不开追掉会,火化是免费的,骨灰盒最便宜的也要600元,凡是去火葬场的人都要包红包,每人100元。火化回家将骨灰盒放在棺材里,再把死人的被子衣服、木炭、茶叶、生石灰也放在棺材里,据说不会腐烂。

三、给死人扎灵框、做法事、超度、过奈何桥



人死后棺材摆放在村祠堂里,祠堂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短名层,中层为年轻层,凡是36岁以上的人死了就可放上层,意思就是36岁才可以上厅堂。人死了要请吹鼓手热闹,请道士先生给死人造房子,就是用纸糊的灵框。然后一晚上的道场,为死人超度,游十殿,过奈何桥。子女一晚上叩头跪拜,花钱找罪受。

四、父母死后,子女都要吊孝



我们这里父母死后,子女要为死人吊孝,头戴白帽,女人头上要白布包头,头发上还要别上白花。不管男女全身都要白,腰间还要扎稻绳,做道场和出殡的时候还要着麻布,孝仪非常隆重。

五、出殡



我们这里死人出殡的时候,送殡的人走在前面,子女要跪在村外的百步外,等起丧的鞭炮声才可以起身啼哭,送殡的人在前,抬棺材的在后。据说,以前送殡的人是在后面,抬棺材的人在前面。过去送殡的子女人人手上都拿着一根孝棍,如果抬棺材的人不小心棺材落地了或者向后倒退了,据说孝棍是用来打抬棺材的人的。后来,抬棺材的人索性就把这个坏风俗给改了,让送殡的家人走在棺材前面,这样万一有个闪失家人也就看不到了。

六、盘丧、入土为安



棺材抬到目的地后,家里子女要给棺材盘丧,由棺材头领路,顺三走、反三走,并将泥土放在棺材盖上,意寓入土为安。然后由抬棺材的将棺材放在泥洞里,用红砖水泥筑坟墓,培土立石碑,一个死人最少从死到安葬完成要一个星期时间,化费最少也得四五万。我们这里都感叹,死人都死不起,一要火葬又要土葬,真是劳民伤财,这种土葬的风俗不知何时难改!

[更多三农精采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老娘舅说事》点赞、评论、转发、分享]

老娘舅说事


在农村土葬有哪些风俗?

我是胶东人,我们那边实行火葬好多年了,其它地区不管城市农村也大都也是这种情况吧,个别地方例外。关于这丧葬的风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就说一说我了解的山东的一些习俗。

解放前山东都是实行土葬,那时候讲究是比较多的。比如这棺材的材质,以柏木或楸木为最好,松木次之,柳木再差点。老人去世后,儿女守孝三年,侄孙辈的家里三年不能贴春联。

老社会里农村人大都经济条件比较拮据,人的寿命也没现在这么长。所以过了五十以后,好多人就开始慢慢准备寿衣寿材等东西,这些东西一下子置办不起,得慢慢积攒。寿材上面说过了,这寿衣的数量都是单数,一般是五件上衣三条裤子,以棉衣为主。这叫“备丧”。

当老人生命垂危时,儿女要为老人沐浴更衣,洗脸、洗手、洗脚、理发、剪指甲等,然后穿上送终的衣服,俗称“穿衣裳”。有的地方忌讳老人走在生前的床上或炕上,会在弥留之际把老人移到事先搭好的灵床上。老人咽气后,把一个用红纸包好的铜钱放在老人口中,俗称“擎口”,有保佑后人兴旺发达之意。

去世之人在灵床之上仰卧,灵前置桌 ,放长明灯、燃香摆贡,子女男右女左跪于灵前,俗称“守灵”。人死后三日内入殓,将死者抬入棺材,盖棺、钉钉,俗称“大殓”。

现在的风俗简单多了,比较重要的一个是“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就要烧纸祭奠,一共七次,其中的“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一般亲戚朋友都来送些烧纸之类的。

就写这到多吧。欢迎补充。


农墨


农村土葬各种各样,这不仅与葬法、葬具有关,也与宗教信仰相关。在我们老家有好几种:

一、汉族,比较普遍的是平躺身躯,仰面朝天,四肢并拢伸展的平躺式入棺葬法。这种葬法有便于死者与世人交流和让死者平稳安睡之意。死者的头向北略偏东,脚略朝西南(叫朝向口,不同的墓地方向角度有差异)。墓穴无底,夫妻并列同葬的中间有个方孔通道,棺材墓穴上加石质盖板,也有砖拱形上顶,堆圆锥形土坟头,有的土堆再砌一圈石墙,这是我农村老家70年代前普遍的土(棺)埋葬方式;

二、提倡火化后,骨灰盒代替棺材或者装入小棺材,墓穴相应小了,其他与上款不变,泰山上原来经常见到石洞缝中的骨灰盒,这几年新放的不多了;

三、再早贫穷人买不起棺材,我们这儿叫“席卷箔(也可能是薄)埋”原身打原身,就像《卷蓆筒》的那样;

四、我们村北的回族村,人家的土葬才叫土葬,听说(从来不让汉族看)是遗体裹白布无棺材放入近3米L型深坑横底,这种埋葬方式现实来看最科学环保。

五、60年代前还有一种方式叫“丘子”,一是担心地下水浅泡烂棺材,二是有计划迁葬遗体,用青砖在平地砌包成长方体,下部有孔能看见棺材。

现在那些这一片那一片的栽松立碑祖坟不见了,村里划定公墓,坟头不让高,墓碑50公分以下,可以栽些小松树,就这样十几年也迁动了二回了。


泰山木32140178


离开了农村,土葬这个事情应该是很久没有见过了,城市开始流行起了火葬,一是因为方便,二是因为可以节省土地的浪费。但现如今农村依然保存着这个传统,在葬礼方面,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入土为安的说法,整个过程庄重而又严肃,对死者充满了怀念与尊重。

送终是农村土葬的第一步,有不治之症的老人或者行将就木的人在他们弥留之际,亲友们会聚集到其身边,直到咽气那一刻。当死者已经归西是,家里会放上鞭炮宣告其死亡,同时去找死者的衣物仍在地上,在地上摆放一张草席,再放上一张纸席,为死者更换寿衣。然后将死者放在纸席之上换上红底布鞋,脚边放一个茶碗,茶碗有清油并点燃。还有盖寿被,只能是单数。

陆续有亲戚朋友得知死讯会前来吊唁,亲友会在死者的遗体旁跪下三叩首,并取走死者的手绢瞻仰遗容。死者死后第一套响就要到位,氧气炮之鸣单数,葬礼基本都是跟单数为主。还有在死者死去不久,家人就会“搭棚”(灵堂)接下来就要下葬,棺材上放上龙杆,在抬上山的过程中不能落地,长子拿着招魂幡端着灵牌走在前面,,下葬时间到,先爆井就是开始放炮,清除爆竹残屑后放棺材,阴阳先生开始撒米,校对棺材朝向。孝子们每人扒三锄泥土,回家的时候把衣服反穿,这样才会有孝子运。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说到土葬,农村出生的人,多多少少是见过的。本人老家也还是土葬,但也有点“改良”。对这几天疯传的江西“抢棺”大战,或许也是个建议。

江西的事儿大家是都知道了。个中是非曲直,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称。不过,政府也的确算是在“移风易俗”。风俗本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当中形成的,人类如何安葬,其实反映的是人类如何看待世界和死亡,想要改变不容易。但也并不是一点都不可能改变。

本人老家的土葬也很复杂。知道老人去世了之后,要做以下一些工作:

1.派出”孝子“报丧(通知亲友老人去世的消息,同时告知下葬日期)。”孝子“一般是老人的子侄,要穿上破旧衣服,头上披白色麻布,用麻绳或者麻制作的线把白色麻布系在头上,即所谓”披麻戴孝“也。

2.家中准备寿木(也就是棺材),寿木里面底部铺上白石灰,似乎还放了铜钱,具体是什么讲究我就不清楚了。

3.老人遗体根据政府要求,是要火化的,本人老家那里是把骨灰盒放进棺材当中。也就是我说的”改良“。之所以要火化,理由是遗体有诸多病菌。火化了放到骨灰盒总不会有传染病发生吧。

4.放进骨灰盒之后,棺材用骑马钉给密封起来(棺材内部空余地方可以放进老人生前喜欢的东西,相当于陪葬吧)。棺材是有天有地,有头有脚的,上下前后大小都有讲究。

5.”孝子“要去请抬棺材的人,叫做丧夫,一般都是村子里面年纪较大的人来充当,一共要八位。请丧夫的时候,孝子披麻戴孝去他们家,要下跪哀告请求抬去世老人”上山“(也就是上坟山)。丧夫到了家中是要送丧夫每人一条香烟、一双鞋子和一条毛巾的。毛巾是抬灵柩的时候扎头上要用的,鞋子也是当时要穿的,香烟就是一点意思吧。

6.到了下葬的日子(这要看老黄历,哪天宜安葬),亲友都来了,门口有”孝子“披麻戴孝相迎,媳妇女儿在灵柩前哭孝。亲友来的时候印象中一般是带布料什么的。

7.下葬的日子,亲人带懂风水的老人去自家坟山上看好坟地,安葬的方向是头朝南,脚朝北,用罗盘就更精确,丧夫们开始挖地,挖好一个刚好放得下棺材的坑。这个时候有所谓的”同饭“,我记得应该是糯米饭,供丧夫在坟山上吃的。



8.八个丧夫抬棺,一路撒纸钱,抬出家门口或者村口的时候,灵柩暂时停放,孝子孝孙要拿着哭丧棒爬上棺材,骑坐在棺材上后再从另外一边下来,什么道理不太了解,礼毕之后送丧的妇女就必须要回家,然后放鞭炮抬棺往山上去。

9.放好棺材之后,要再测一下方位精确与否,调整好了就可以埋土,一直到堆成新坟,插上哭丧棒和花圈,烧掉死者生前衣服用品。

10.中午在家吃酒。虽是丧事,也要宴席安顿亲友和丧夫。吃饭各自散去,孝子要到丧夫家再次去表示感谢。

11.头七要再到坟上添土烧纸。

这个过程当中改良的部分就是火化,把骨灰安葬在坟地里面。移风易俗,也应该有个限度,尊重百姓的文化观念,同时也能做到现代社会应该做的,比如火化,就很好了。至于说土葬占地,农村人本来就有祖辈传下来的坟地,这坟地似乎从法律上讲(因为本人不是学法律,不能确定 )就属于村子,按理来说,埋葬同族已经故去的老人,又没有占用耕地和宅基地,可以说是天经地义。


西奈山的火柱


在我们农村土葬有很多风俗,“土葬”,主要是去世之后“入土为安”,现在我们农村因为对环境的影响,国家政策给予安葬费,采取“火化”,并且有很多相关“地方执行办法”,只准“火化”。

我们农村土葬有哪些风俗?

入土为安

农村人们认为土地为生命之根本,千百代百姓都以农业为主,认为“有土地为生,无土地为死”,所以埋于地下,是死者灵魂得以安息,以此产生“入土为安”的信念。

死者整容

我们农村去世之后,必须给死者沐浴更衣(老布寿衣全套),并有专门收殓之人给予整容,整出安详面容,还有专业的手法,村姑无法一一列举。

土葬的习俗

在农村土葬风俗太多了,主要是些牵扯到“迷信”风俗,村姑只能谈几种吧,新坟必须和老坟相隔30米(比如夫妻关系可以合葬,),旁边有长辈必须下首安葬,如果是不正常死亡的,安葬时候必须按农村规矩行事,还有土葬时候,死者有几个儿子必须用“罗盘”平衡寿材,大头,小头一定在一个平行线上,立石碑方向必须要“风水先生”测,土葬时还要撒上五谷“麦,谷,豆黍,还有芝麻”等等传统习俗。


其实“土葬”在古时就视为是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所以沿伸到现在古老习俗一直在流传。

村姑的日记


在农村土葬有哪些风俗?

土葬是中国传承下来的几千年的民族风俗,并非谜信。自女娲造人依始:人来源于泥土,回归于泥土。乃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中国风俗习性太多,就谈谈我所在地武陵山区的风俗。

老人一旦仙逝,必放一挂鞭炮,称为落气炮。团邻老少一听这短时间的鞭炮声,便知有人过世了,自会主动前去帮忙,有熟练的人给逝者穿上寿衣,青壮年者布置灵堂,并请来先生,在先生的指导下用黄裱纸折成三角形垫好棺木,在棺材底撒上灰,根据逝者的年龄盖上相应的印记,再把逝者装进棺木。经先生开路后确定安葬日子。一般人家都是压三凶,也就是不测日子,假三天安葬,不能落席,俗称挂金钩,之后测定吉日取掉金钩落席,才算入土为安。而富贵人家就会测定良日直接入土落席,不论道场十天半月。


下葬前一天,先生会带上罗盘,根据主家的八字定好坟地的字向,并叫帮忙的人挖好墓穴。第二天,也就是下葬当天,全村的壮年人都会来帮忙,只听先生一声喊:“八大金刚起”青壮年们就立刻抬起棺木直奔坟地,中途不能休息,更不能让棺木落地。到了坟地,经先生在墓穴中用五谷画好富贵双全和八卦字向图,就把棺木放进去,摆正位置。孝子贤孙跪在穴前接受先生的洗礼。再由孝子盖上三锄坟头土后请求众乡邻帮忙为其老人盖土。坟墓堆好后就要为逝者买地等各种仪式,最后回到逝者家中打扫屋子,送逝者灵魂归西去。


以上就是我地武陵山区的土葬风俗。


乡村老农民


在农村土葬的风俗挺多的,每个地方的都不同,方式几乎八九不离十,其目的都是入土为安,那么小编就说说我们村里土葬的风俗。那么首先我们的了解什么是土葬,土葬就是将尸体装入棺材挖坑埋人地下的一种丧葬形式。

那么为什么要土葬呢?首先是跟他的同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特别是土葬对封建制度而言,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

土葬的风俗几乎都是深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土葬习俗根深蒂固,一者是奉行儒家孝道,事死如事生,二者是隆祭、厚葬之风盛行,三者是土葬礼仪中的文化根基孝道观念 。

农村土葬风俗又体现在一者礼仪中搬铺仪式、沐浴更衣仪式、饭含仪式、覆面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二者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既是自然流露,又是孝的体现。三者葬后对长辈的哀悼之情。

说起土葬风俗就得从人去世了之后开始说起,记得前几年一个农里得村民去世了,人家家人会找到白衣服穿上以示对去世者的尊重,然后人家就会安排尽快卖寿衣寿货,货指的就是棺材,我爸是做棺材的,还记得我爸讲过他们买这些得时候是不讲价得,几乎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等到出殡得时候还要叫我爸去一下,意思就是在谁家买得棺材就得谁去揭开这个头,这个头指的就是从这个世界去向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就和发动机一样的有个打火的。再者之后就是有人事先安排根据人家的步奏一一招办,到地里入土还得把白衣服反过来穿,意思就是怕死者依依不舍会跟回去,到最后盖土算为结束。


直击农人


突然想到这么一段话,也不知道是谁说的:人这辈子一共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那么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那么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后,那你就真的死了。

当时看完这段话后,就自然而然的把它记在了脑子里,每当谈到生死的问题,脑海里就会跳出这段话。我觉得这段话总结的太好了,但是看后老觉得心里很凄凉,不由得想知道,最后记得你的那个人会是谁呢?

说起丧葬,很明显就是说人的第二次死亡,也可能这次死亡是一个人最后的风光,可惜的是主人公永远也不会知道。

丧葬的风俗,全国各地都不尽相同,南北方的差异可能更大,正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而且近几十年,土葬慢慢的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基本上城市里的丧葬都选择火葬,只有在农村还在延续土葬这样的丧葬风俗。因为本人老家山西晋北地区,也只能谈谈山西晋北的丧葬风俗了。那就从死亡那一刻开始说起。

  • 初衷

死者气绝后,要在身体没有僵硬前,及时换上已准备好的“寿衣”。
“寿衣”多为黑色,整套寿衣不准有扣,全部用带子系,表示后继有人即带“子”之意。替换下的衣服,待安葬时烧掉。

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接着要梳理头发、洗涤等。装束好以后,家人即将其从床榻上移置到一块木板上。这叫做“停丧”或“停尸”。

在为死者穿寿衣时,不能哭。传统的说法是,死者正在绝气之际,哭迷了路,死者的灵魂就无所归宿。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安放停当后,全家男女老少这才大放悲声,嚎啕痛哭,并烧纸钱,俗称“烧倒身纸”、“下炕纸”,其意在于以金钱贿赂阎王,买通小鬼,放死者灵魂附体,重回人世。烧过纸钱以后,久久不见死者复生,家人才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俗称“嚎丧”。

  • 入殓

尸体要在第二天装入棺材内,称为“入殓”。有的人生前就把自己的棺材和装老衣准备好了。也有的人在病危时,子女们才急速准备的。棺材以木制成,杨、柳木为次品,松、槐木为中品,柏、樟木为上品。入殓时,要由死者的儿子抱尸入棺。由其长子抱头,另外4人或6人抬身体,脚先头后出屋。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给死者铺盖停当以后,棺内还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但绝对禁止放人毛织物和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毡、皮褥子、毛皮鞋之类。民间认为犯了这一忌讳,就会“着毛变畜,错胎转生”。人殓完毕后,棺盖虚盖于棺身之上,仍留缝隙。等死者亲属最后检验后,由阴阳先生选择时辰盖棺。
  • 吊丧

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得知死者故去的消息后,就主动上门悼念死者,问候死者亲属,并跪在死者棺木前,在“丧盆子”内烧化纸钱。此时,死者的儿子亦应陪伴祭奠者,跪在死者的棺木前。这一过程叫“烧纸”。

  • 送灯

死者亡故的第三天夜里,举行“送灯”仪式,隆重而神秘。死者的儿子、女婿、侄儿、外甥等男性家人和亲属身穿孝衣,手拿细柳棍和简易灯笼绕街行走,一边烧化纸钱,一边放置点燃的纸球,其中灵牌由死者女婿端着。参加“送灯”的队伍人越多越好,表明丧家人丁兴旺。与此同时,鼓匠班亦随同“送灯”的队伍行走,边走边吹打着鼓乐。沿途有村里及邻村看热闹的人,十字路口和人多的地方“送灯” 队伍就停下来,鼓匠班就卯足劲地吹奏一番。有的丧家请两班鼓匠,此时两班都拿出看家的本事,比一高下。

  • 辞灵

辞灵为出殡前一日,是日招待亲朋,跪灵、守灵。

  • 出殡

出殡是丧葬过程中最为隆重的礼仪,一般出殡是在上午。出殡这一天,天刚亮就吃早饭,早饭为油糕、烩粉条,随到随吃。饭后即进行出殡仪式。是时鼓乐齐鸣,炮声震天。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抬起,是为“起灵”。然后立即把棺木放下,要把装“牢饭”的碗压碎。接着再把棺木抬起,移出灵棚,称为“出灵”。对于“丧盆子”,“起灵”后,随着棺木把丧盆子放在大门外,用于烧化死者的衣物,然后打碎,称之为“摔丧盆子”,意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送殡队伍披麻戴孝,最前面由大女婿沿途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孙子举着“幡杆”。然后持丧棍的孝子,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牵缆相随的哭丧队伍:媳妇、女儿、侄女、孙女、外甥女等女姓亲友。送殡队伍走出大门,丧家在大门立即焚烧死者的枕头等物。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这时亲友中有愿意出钱者,可让鼓匠班加时演奏20分钟,称之为“起关”,意为帮助死者渡过难关,实为显示该亲友大方、富有。送殡队伍走到村外后,停下仪仗,送葬的哭丧队伍和体弱亲朋止步。然后只有家人、至亲及帮抬棺打墓的李姓本家,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

下葬时,要请阴阳先生摆下罗盘仪定棺木方位。左挪右移,直到阴阳先生认为可以为止。先把棺木放入到墓底,阴阳先生再用罗盘校准方位后,就开始掩埋棺木,这时不准呼喊在场人的姓名。坟丘堆成后,其上撒以五谷杂粮。死者儿孙所持的“哭杖”和“幡杆”亦要插在坟头,接着烧化所有纸扎,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脱去孝衣,悄然退出,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

  • 复三


三日后,子侄带着祭品到坟地,探望死者,修整坟墓,将坟头幡杆拔松,称“复三”。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人死后或安葬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儿子在百日内不得剃须理发。一个人死后,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第二个周年也要去坟地致祭。满三周年烧纸祭奠,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不过现在,有很多农村的丧葬习俗亦趋简化,很多的仪式都不怎么讲究了。可能用不了多少年,这些仪式也会慢慢的消失。

农I观


人去世以后的第一件事是请老人烙鬼饼,剪纸钱,称为“买路”。数量与去世之人的年龄有关。

第二件事是为去世之人穿冥衣,有传统式现代式等多种风格,最少需要穿3身,或者5身,7身,必需是单数。

第三件事就是请风水先生选阴宅,定出殡的日期。讲究非常多,我不太知道其中的路数。阴宅选好以后,就赶紧着手打墓砌墓。

在以前,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做棺材,现在一般到棺材店去买,所以比较简单了。棺木准备好以后,要选择晚上进行“入木”,也就是把死者移入棺材里。

出殡前一天的晚上,要进行“轰蓬”,也就是请乐队给去世之人演出,以前以传统的乐队为主,后来不断的加入新的元素,到现在是以歌舞表演再加上一些传统的乐器演奏。期间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死者的族人亲戚中的晚辈要穿孝,以祭奠死者的在天之灵。

出殡的仪式也比较讲究,先要进行钉棺,也就是把棺材封住。然后孝子需要去告土,也就是告诉土地姥爷,有新成员加入。然后把装死者的棺材运到已经建好的阴宅,进行下葬。

整个过程非常繁杂,非常的累人,希望能不断改革,让整个过程简单而隆重。

欢迎晋城的老乡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