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烽火張垣」八角臺之戰

「烽火張垣」八角臺之戰

烽 火 張 垣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張垣方誌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以饗讀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張家口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和戰鬥。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送八角臺之戰,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相關閱讀鏈接:

「烽火张垣」八角台之战

八角臺之戰

八角台山矗立在張家口市區西南,扼守著通往山西、內蒙和察南的交通要道,清水河穿過山城,從它的腳下向南流去。

1937年七七事變後,平津失陷。日本關東軍板坦師團將矛頭指向南口,進而從東南向張家口進犯。同時,日本東條英機部隊出古北口,經多倫、張北,於8月21日擊退駐守張北玻璃彩一帶的國民黨二十九軍一四三師一部,越過長城,攻佔萬全縣,從西北圍攻張家口。

察哈爾省政府主席、二十九軍一四三師師長劉汝明將其率領的一師守軍,從察北、察南、晉北等地調集張家口,並率兩個保安旅在張家口西的八角臺等山隘構築工事,一端依託賜兒山,另一端依託水母官附近高地。劉汝明將指揮部設在水母官。

八角臺戰鬥是劉汝明部在張家口與日軍的最後一仗。

「烽火张垣」八角台之战

八角臺之戰

8月24日,日軍炮擊一四三師陣地,夜間向南迂迴侵佔了孔家莊。一四三師在張垣、孔家莊之間阻擊日軍,激戰中傷亡1300餘人,團長劉田陣亡。25日晨,日軍以炮火及飛機掩護步兵進攻賜兒山的西山。午後,賜兒山西南高地失守。8月26日,一四三師退守八角臺。

八角臺為賜兒山東南最高處,俯瞰張家口,形勢險要。守住八角臺,對保衛張家口至關重要。開始山上只有一四三師劉居信團一個團的兵力,並且在敵人進攻下傷亡甚重,團長負傷。下午2時,日軍佔領八角臺陣地。旅長李金田親率李鳳科團、溫得恆團趕赴增援,與劉居信團合力反攻,兩小時後又將陣地收回。旅長李金田和團長李鳳科負重傷。李團除剩一名副營長、兩名連長外,其餘官兵傷亡殆盡。8月27日晨8時,日軍又以猛烈炮火和多架飛機掩護步兵進攻八角臺,一小時後,八角臺重淪敵手。至此,日軍佔領賜兒山、八角臺,張家口處在日軍炮火控制之下.張家口戰役從8月18-27日,歷時10天,一四三師旅長馬玉田、團長劉田陣亡,旅長李金田、團長劉居信、李鳳科均負重傷,營以下軍官傷亡230餘名,士兵傷亡5100多名。戰鬥中,日軍大佐指揮官本多丘被擊斃。

戰鬥中,由於敵人炮火的嚴密封鎖,張家口商會組織的給養運輸人員無法靠近陣地,張家口民眾抬著烙好的大餅拼死運送上山,也被炸死炸傷。堅守在陣地的一四三師官兵由於長時間斷糧,只得吃山坡上的青玉米。據目睹慘景的居民說,殉國志士許多人懷揣著青玉米躺在血泊中。抗日官兵由於長時間斷炊和國民黨所採取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劉汝明部處於敵眾我寡、孤掌難鳴的境況,最終被迫於8月28日棄守張家口。一四三師殘部棄守張垣,改道蔚縣開往石家莊,八角臺抗戰失利。以漢奸於品卿為首的“治安維持會”於次日將日軍迎進張家口,張家口淪陷。

「烽火张垣」八角台之战

八角臺之戰

從此,八角台山被日軍劃為軍事禁區。據日偽時期出版的史料《察南古蹟名勝考》載:“距張垣西南約十里,有山名八角臺。為皇軍官本多丘部隊聖戰之功績,於民國二十九年八月間樹立石碑,用表殊勳,而作紀念”。將八角臺改為“本多之山”,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這場戰鬥的慘烈。抗戰勝利後,憤怒的山城人民搗毀了侵略者留下的“聖戰紀念碑”。

八角臺是中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座豐碑,是我國人民不屈不撓、精忠報國精神的縮影,是對青少年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基地。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市志》《河北抗日戰爭簡志》《張家口事典》《細說張家口》《張家口軍事志》《張家口歷史文化叢書》《中共張家口地方史》《近代察哈爾軍事問題研究》《日軍佔領下的偽蒙疆政權》《程葆剛、韓祥瑞:八角臺紀念碑的由來》等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