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人無信不立,《資治通鑑》裡的誠信論 值得閱讀

評衛鞅不廢徒木之賞以示信

人無信不立,《資治通鑑》裡的誠信論 值得閱讀

【前言】秦孝公要強大秦國,招賢納士,衛鞅聽聞求賢詔書而前往秦國,被秦孝公重用以變法。法令已設計好了,準備施行,奈何國人不怎麼相信秦國當權者。所以就有力下面的衛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本文主要對身處戰國以詐力相攻擊的為特徵的時代,商鞅仍然講求信譽,而作的評論。此論通過商鞅立徙木之賞的史實,而論"信"的重要性。

人無信不立,《資治通鑑》裡的誠信論 值得閱讀

司馬光的評論

人無信不立,《資治通鑑》裡的誠信論 值得閱讀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人無信不立,《資治通鑑》裡的誠信論 值得閱讀

說到商鞅徒木立信,不得不談及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分析,這也是歷來變法者都在思考的議題,雖然我們不敢說思考得非常深入,但也想試論一二,以供交流與提升!

一、商鞅變法的成功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主要以下三點:

1.變法內容上有先後,順應得到廣大民眾的需求。第一次變法重農、重戰、重刑,行之十年,富國強兵,民眾生活富裕,使民眾對土地私有有了需求。第二次變法則滿足了民眾的需求與願望,建立縣制、改革土地(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第二次變法特別是廢除井田之所以能成功,是基於第一次變法行之十年,農民生活開始富裕,國家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而土地的改革正是滿足了廣大農民的願望。這是變法能成功並徹底的根本原因。

2.秦國舊有勳貴勢力最弱。在“戰國七雄”中,秦被稱為“西戎之地”;秦立國以後秦國也一直是“夷狄雜居”的狀態。在商鞅變法以前秦是最貧弱的國家。因此,在秦國,舊有的勳貴勢力是最弱的,變法的阻力最小。

3..君王支持力度大,新生階級不斷壯大。商鞅變法時得到了國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說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就連太子的面子都不給。變法時間持續十八年,在新法中受益的新興利益階層走上朝堂並站穩腳跟,至少能獲得與舊有利益階層對抗的實力以保證新法不被廢除。

二、關於“誠信”的思考

誠信、守信,在歷史典籍中,絕大部分的歷史人物都是很重視的,就算是需要詐力的戰爭也講求“信”與“師出有名”。當然古代底層民眾社會到底怎樣?從史書上很難考證,《史記》記載過算命的,其實他們的境界不比大臣們低,普通民眾估計每天勞作與交租,沒有太多的社會活動,過得淳樸,應該較少有不誠信。那麼為什麼到了近代卻經常出現不誠實、不守信的現象呢?有專家說這歸咎於明清統治者對民眾的奴役,特別是在清朝,挫傷了民眾的人格。《管子》曾說“衣食足則知榮譽”而重信譽,有一定道理,或許民眾收到各種壓迫為了活著而不在乎人格與誠信,漸漸造成了清明的民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