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太極拳鍛鍊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骨質疏鬆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位居中老年人五大疾病患病率之首,已成為當今世界廣泛關注的嚴重社會問題之一。

太極拳鍛鍊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截至2017年,我國骨質疏鬆患者超過9000萬人。其引發的骨疼痛、脊柱變形、骨折可致殘,使患者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增加肺部感染、褥瘡發生率,不僅嚴重危害老齡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也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太極拳鍛鍊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指機體和骨本身生理性退化引起的骨量減少及骨組織微型結構退變,致使骨脆性增加和易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代謝疾病。該病可分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Ⅰ型)、老年性骨質疏鬆症(Ⅱ型)和特發性骨質疏鬆症(包括青少年型)三種。

太極拳鍛鍊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

目前臨床上對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藥物療法較多,但是,單純藥物治療無法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功能,進而預防跌倒的發生,因此已不能滿足骨質疏鬆症的綜合管理。而運動療法以其簡便、價廉、安全、副作用少等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成為防治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重要措施。

骨質疏鬆症屬中醫學“骨痺、骨痿”範疇,發病機制主要與“腎精不足、氣血虧損、氣滯血瘀”等病因密切相關。現代中醫學研究認為肝腎虧損、氣血虛弱、骨骼空虛、失榮不健是中老年人骨質疏鬆症的病機核心。

太極拳鍛鍊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

太極拳是以調氣調息與動靜結合的一種傳統保健功法,講究“以意調息”、“以意導氣”,就是通過“氣”的調養溝通內外與自然的融合,從而達到氣聚、精固、內壯、體健的功效。太極拳運動正是在意念的引導下,通過肢體開合虛實的運動,以運氣、調氣注入五臟六腑,疏通經絡氣血,從而達到益氣養血、祛瘀生新、強筋壯骨的功效。

太極推手也稱推手、打手、揉手、擖手,是學習太極拳者的兩人徒手對抗練習的一種方式,通過對推的練習形式,來提高身體的平衡性。它與太極拳套路是體與用的關係,是傳統太極拳的繼承和創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太極推手由“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技法組成,動作柔和、輕靈、圓活,用意念引導動作,意到身隨,並配合均勻細長的呼吸,可有效地幫助氣血運行,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醫學實驗表明,長期的太極推手鍛鍊結合補鈣能明顯緩解患者骨痛,且效果優於單純的鍛鍊。

太極拳鍛鍊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

太極推手對練時要求力發於下肢,傳於腰,達於上肢,同時要求含胸、轉腰、坐胯三者一致,這對鍛鍊者下肢的支撐力和平衡能力都有積極的影響,因而可預防老年人摔跤的發生;動作以腰為軸,腰椎可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牽拉力,使腰椎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患者在進行6個月的太極推手鍛鍊後,股骨頸、Ward 三角、腰椎L2-4骨密度明顯升高,說明太極推手的鍛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齡化帶來的骨量丟失,並改善患者骨痛症狀。

由於太極拳運動在我國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避免了一般性運動給中老年人群帶來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對於防治骨質疏鬆症有積極影響的太極拳鍛鍊,作為一種有效的運動療法,在臨床上應得到大力推廣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