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四川德陽倒灣八卦谷古戰場,著名的三國古戰場值得你去遊玩

倒灣八卦谷古戰場

倒灣古鎮,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白馬關鎮鳳雛村,地處白馬關景區內。白馬關,因三國時期劉備軍師龐統乘白馬攻打雒城於此中箭身亡而得名,白馬關內,還有龐統祠墓,因此,白馬關鎮就因境內的三國古蜀遺蹟而聞名於世。

四川德陽倒灣八卦谷古戰場,著名的三國古戰場值得你去遊玩

倒灣古鎮就位於三國古戰場“八卦谷”以西,金牛古道以南,鳳雛湖、龐統祠以東,居於景區“三國蜀漢文化旅遊”開發核心區。古鎮充分利用歷史遺留下來的景點,利用山體周邊的天然植被,將村莊融入到歷史、商業、人文和自然之中,使整個古鎮在原有的環境中滋生。

四川著名的三國古戰場,古時劍南五關之一的白馬關。白馬關地處川西平原北部邊緣,三國時稱綿竹關,隋唐時稱鹿頭關,五代時始稱白馬關,沿用至今。作為古時蜀都的最後一道軍事屏障,自三國起到清代止,白馬關曾發生大的戰事百餘次。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公元263年,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張飛之孫張遵率蜀軍血戰魏將鄧艾壯魂於此,導致關破綿竹失,劉禪降蜀漢亡。而我們今天要去的,就是發生這場戰爭佔地面積1000餘畝的倒灣八卦谷古戰場。

倒灣八卦谷最大的特點是:石奇、林幽,整個景區內古木鬱郁蒼蒼,巨石形態各異。置身其中,彷彿進入原始森林,興奮而又驚奇的心情油然而生。陽春三月,八卦谷內無名小花隨風搖曳,偶爾一兩聲布穀鳥的鳴叫,更增添了山谷的寧靜;盛夏時光,山谷內涼風習習,蛙鳴陣陣,聽山泉叮咚,一份愜意自然湧上心頭;深秋時節,鮮紅的野果高掛枝頭,金黃的樹葉翩然而下疊滿小徑和山崗;隆冬之際,看萬木銀裝素裹,孕育又一個春天。

四川德陽倒灣八卦谷古戰場,著名的三國古戰場值得你去遊玩

遊倒灣不需要從哪條路開始再到哪條路結束,你隨便進倒灣就是一個起點,而走出倒灣便是終點。當然,如果您是第一次來的話,就不要貿然行走,因為倒灣的地形複雜奇特,熟悉它的人可以隨處都是終點,不熟悉它的人就像鑽進了諸葛父子佈下的八卦陣,尋不到出路。

倒灣的地質構造可以追溯到大約兩萬年前,也就是白堊紀地質時代。當時天地洪荒,白馬關所在地還是奇異的海底世界,礫石熔岩被衝擊成無數溝壑,婉如這些岩石被海流逼到進退兩難的境地。後來大海消逝,便形成一個個屏障,成為後來冷兵器時代的白馬關古戰場,也就成了我們今天遊覽的天然勝境——倒灣。與其說白馬關有一個倒灣,不如說是倒灣成就了白馬關。

四川德陽倒灣八卦谷古戰場,著名的三國古戰場值得你去遊玩

說了這麼多,您肯定會問,倒灣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前面已經提到,這裡曾發生過一場舉足輕重、生死攸關的大戰,“危坡下距氣如虎,鹿頭忠魂白虹吐”。公元263年,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張飛之孫張遵、李恢之侄李球、黃權之子黃崇血灑鹿頭山綿竹關(白馬關),譜寫出一曲悲壯雄烈的輓歌,劉禪降,蜀漢亡。指揮這次鹿頭山綿竹關抗禦曹魏軍隊的統帥就是諸葛亮47歲時所生、17歲時娶蜀漢公主為妻、第二年被提升為羽林中郎將的諸葛瞻,之後他不斷升遷,直到擔任他父親諸葛亮曾做過的軍師將軍一職。公元263年,魏國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等分三路伐蜀。蜀大將軍姜維上表後主劉禪,請求派左、右車騎將軍督率軍隊分頭守護陽安關(今陝西陽平關)口以及陰平橋頭,深得劉禪寵幸的宦官黃皓迷信巫術,認為敵軍不會攻來,報告之後便把這份關係蜀漢生死存亡的緊急文書壓了下來,導致朝廷群臣都不知道。結果鄧艾攻來的時候,姜維被鄧艾擊敗,只得返回陰平(甘肅文縣)防守。於是鄧艾率一批精兵強將從無人小道0陰平關,破江油關。等到諸葛瞻到達涪縣時,前鋒已破,尚書郎黃崇痛哭流涕的苦勸諸葛瞻立即固險防守,不要讓敵人攻進來,而諸葛瞻認為時間倉促難以抗拒敵人,於是退到綿竹,在鹿頭山綿竹關布兵防守,鄧艾攻進涪縣,派人送書信引誘諸葛瞻說:“如果你投降,我肯定向魏王-請求封你為琅琊王。”諸葛瞻勃然大怒,一氣之下斬了鄧艾的使者,登上鹿頭山指揮蜀軍與鄧艾率領的曹魏軍隊進行決戰,綿竹關前鑼鼓鏗鏘、戰馬嘶鳴,殺聲震天。然而,諸葛瞻匆忙從後方調來的軍隊多未參加過戰鬥,沒有實戰經驗,雖然佔據有利地形,但還是在魏軍的凌厲攻勢下漸漸不敵,綿竹關上血流成河,屍橫遍野。諸葛瞻、張遵先後被魏軍砍下頭顱,蜀軍將士大部殉難,綿竹關失守。而這裡,也因蜀漢將士的不斷倒下而得名“倒灣”。

四川德陽倒灣八卦谷古戰場,著名的三國古戰場值得你去遊玩

道路兩旁的紅色小珠果名叫“野檳榔”。關於這些嬌豔欲滴的野檳榔,這裡還有一個傳說:當年諸葛瞻率領的蜀漢將士在這裡抵禦曹魏軍隊,蜀漢將士大都陣亡,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整個山坡,染紅了這裡的一草一木。後來,在這些將士們倒下的地方,長出了叢叢帶刺的野檳榔。每年秋冬,這些野檳榔的枝頭便掛滿了串串火紅鮮豔的珠果,放眼望去,山坡上紅豔豔的一片,漫山遍野就像一片火的海洋。在這片紅色裡,依稀可見當年蜀漢將士血流成河的景象,再加上“檳榔子”的諧音就是“兵郎子”,於是,人們便說這些血紅的檳榔是諸葛瞻及蜀國死難將士們的英靈所變。

倒灣的地形複雜奇特,怪石嶙峋,溝梁交錯,石陣各異,深不可測,八卦谷形如迷宮,參天大樹俊秀清幽,渾然天成的美景讓人目不暇接,不愧為大自然的巧奪天工之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裡應該就是馬致遠先生所描寫的意境所在吧?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來到了一處景觀,被稱為“鴛鴦池”,大家可以看看鴛鴦池的格局,它是由一個旱洞和一個水洞組成,這邊的旱洞和山岩背後的水洞是連在一起的,成雙成對,所以被稱為鴛鴦池。傳說最早這裡住著一隻千年古蛙,它沒日沒夜的在洞裡彈唱,所以這隻古蛙又叫撫琴蛙。後來,洞乾涸了,這隻古蛙也就不見了。只是每每夏天到來,這裡蛙鳴依舊,就像樂師的琴聲一樣。

四川德陽倒灣八卦谷古戰場,著名的三國古戰場值得你去遊玩

這個地方好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啊,它的名字叫“麓門五景”,“麓門五景”有哪五景呢?它們分別是:金猴拜壽、大象迎祥、天犬佑護、穿山甲罩、通天一線。大家可以試著將我們頭頂的這些大石與我們的五景對號入座,看看你能不能找出來。其實也很簡單,你們看,這是“大象迎祥”,大象的鼻翼微翹,是不是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呢?岩石上的穿山甲雙目圓睜,彷彿正要穿山而過。崖頂的天犬斜臥著注視著下面,好像真的能夠保佑我們平安幸福。山尖的金猴微微彎腰,拜壽的調皮樣惹人發笑。再看看我們的“通天一線”,大家可以去觀察比較一下,看看我們倒灣的“通天一線”跟峨眉山的“一線天”有什麼區別。從我們倒灣的“通天一線”望去,天地連成一線,天真的只有一條線那麼寬。

這裡的石頭形態各異,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去,都別有一番風味。請大家拍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大家知道這塊空地是做什麼用的嗎?可能一些熟悉三國故事的朋友可能都已經猜到了,對了,它是專門用來放戰鼓的。想必大家都知道,古時候打仗都是先擂鼓,後衝鋒。戰鼓擂得越響、越有力,就越能鼓舞士氣,這隻軍隊贏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見,古時候打仗,鼓擂得好不好在一場戰爭當中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所以,這個地方就叫“擂鼓坪”。

一路走來,我們來到了忠魂峪,大家可能早就留意到了山崖邊兩個碩大的像骷髏一樣的巨石了。關於這兩個骷髏頭,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當年血戰綿竹關,當時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蜀軍敗北已成定局,但是諸葛瞻與張遵仍舊在敵陣中英勇殺敵,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令人動容,他們力氣耗盡,身受重創,最終被擒,但是他們誓死不降,於是便被斬首,這裡便是他們被斬首的地方。於是,他們的英靈便化作兩個骷髏頭一直在這裡守望著昔日的戰場,他們死不瞑目啊。所以,老百姓把這裡叫做“千秋遺恨”。

出了“忠魂峪”,接下來我們要觀賞的是“肝膽石”。大家請看,眼前的這一上一下兩塊石頭便是“肝膽石”了。傳說當時蜀漢軍隊大敗,諸葛瞻寧死不屈,為了表示他對蜀漢王朝的忠貞,於是剖腹露出肝膽,後來他的肝膽便化作了這兩塊石頭,才有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肝膽石”。“忠心垂環宇,赤膽照日月。”肝膽相照,忠心可鑑,令人肅然起敬。

其實這一路走來,我們不難看到,到處都有形態奇特的石頭,除了已經命名的,還有很多是未命名的,大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你覺得它像什麼、是什麼,請大家各抒己見,說不定以後它就真的以你起的名字而命名了哦。比如說這塊石頭,有人說它像一個獅頭,也有人說它像一條鱷魚,你覺得它像什麼呢?

我們所在的倒灣它是屬於鹿頭山的範圍的。那麼這座山為什麼叫鹿頭山呢?傳說是這樣說的:古蜀國杜宇時代的大臣張鹿頭,力勸杜宇拒絕接受秦國所贈的財寶和美女,杜宇發怒,將張鹿頭逐出朝廷。張鹿頭來此結廬而居,並在這裡開始了他的修道生涯。秦兵伐蜀時經過此山,張鹿頭與秦兵統帥張儀辯論,張儀無辭回答,派兵從張鹿頭身上踏過去。後人因感動於他的愛國精神,於是便將這裡命名為鹿頭山。

現在我們所在的這個地方叫“鰲魚聽道”,就是這三塊並列的石頭,大家看它們像不像三條魚?話說當時張鹿頭在這裡修道、講道。由於他對道法特別有研究,附近的村民便都來聽他講道,於是,他也就漸漸有了一定的名氣。此事不久便傳到了南海,這三條魚被他講的道法所吸引,便從南海游過來,前來聽他講道。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大海乾涸了,這三條魚便化作了化石,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三塊石頭。

眼前的這一塊巨型石頭,它的崖壁平滑,是一個適合舉辦攀巖的絕佳場所,而在這塊石頭的頂部,就是“悟道臺”。據說當時的人都認為,山越高離天越近,越能夠靠近神仙,就越能夠得道成仙,所以那時候張鹿頭經常在上面修道、悟道,由此而得名“悟道臺”。

在“悟道臺”的旁邊,有兩塊巨大的岩石,大家站遠一點看右邊的岩石,覺得它像什麼?對了,有的朋友已經看出來了,它像一個人的側臉。據說當年張鹿頭得道成仙之後不願離開這個人間仙境,就讓他的肉身留在了這裡。後來當地的人發現了這裡,於是便說這塊巨石就是他的臉化成的。乍一看兩塊巨石之間空隙狹小,大多數的人以為裡面毫無風景,也就不進去了。然而,從兩塊大岩石中間進去,你會發現眼前豁然開朗,藍天草甸,樹竹鳥語,令人陶醉,於是便有了這“別有洞天”。

旌旗嶺。當年,無數的蜀漢將士就是在這裡搖旗吶喊,試想一下,那壯大的場面多麼動人。著名詩人藍野說:“這裡曾經烽火連天,遍插旌旗;這裡曾經哭聲震天,受傷的士兵,在旗幟下戰慄。”閉著眼迎風感受一下,您能否從風中聽到隱約傳來的衝鋒的號角聲,將士的搖旗吶喊聲,震耳欲聾的戰鼓聲,還有戰馬的長長嘶鳴?

旌旗嶺下,這塊巨石就像振翅欲飛的天鵝,呵護著它還未孵化的後代,慈愛的雙眼充滿著希望,一汪清泉從兩個巨大的卵石間流出,由此而得名“天鵝抱蛋”。

穿過這條狹窄的小徑,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株千年古藤,它的名字叫做“靈臺古藤”。詩人說它是“用玫瑰花做的箭羽,箭頭浸了十八年的女兒紅,射中靈臺,箭身就化成繞指柔的青藤,直至是靈臺的一部分。”玫瑰花、女兒紅、繞指柔的青藤,加上悠久的歷史,當然也就讓人撲朔迷離、流連忘返了。

沿著這條小徑向上,穿過一道窄門,我們便來到了“八卦石”。傳說當年諸葛瞻跟諸葛亮學會擺陣之後,在這裡擺了一個八卦迷宮陣,這裡,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八卦。正所謂“一卦只要石頭開花,一卦只要石頭說話”。它雖未開口說話,卻在這裡見證著千百年來倒灣的歷史。大家仔細觀察,這裡像不像一個巨型的陰陽八卦?陰裂處深不可測,陽石有孔如-。從這裡俯瞰下去,倒灣的景色真的是美不勝收。因此,來過這兒的人都說,這裡是大自然的巧奪天工之作。

在早幾年,這裡還是有人居住的,那可真是世外桃源哦。由於政府部門主導開發旅遊景區,老百姓主動配合就遷出去了,路旁這些倒塌的房屋舊址就是他們以前住過的,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拍拍照。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諸葛旗”。關於“諸葛旗”的命名之說有兩種:一說它是諸葛瞻的寶劍,一說它是諸葛瞻的軍旗。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成立的,我們站在階梯下面看,像不像一把直插雲霄的寶劍?就像當年諸葛瞻的寶劍,直插敵人的心臟。爬上階梯,大家在這個平臺上看看,它就像一面迎風飄揚的軍旗。著名詩人林莽說它是:“一杆被遺忘的旗幟,千年不朽,傾斜地插在山路中”。從這面飛舞的軍旗中,您能否想到諸葛瞻挺拔的身影,在軍旗的掩映下,越發的顯得英氣逼人。

古鎮建設佔用鳳雛村8、9組土地共計80餘畝,安置農戶107戶,333人。被拆遷農戶舊房拆遷後,政府按人均35平方米的新房建設面積給予安置補償,根據現行建房成本折價補償。被安置農戶根據宅基地劃分抓鬮取得的順序號後,按照鎮政府統一提供的設計圖自行修建,並通過倒灣古鎮建房業主委員會全體成員和農戶代表投票決出農戶心中值得信賴和滿意的施工隊伍進行修建。房屋建設堅持政府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築風格風貌要求、統一管理、統一完成“三通一平”。

為使安置點與白馬關景區旅遊資源相協調,安置點建設最終以“迷宮式”徽派佈局落成。區域道路寬度從6米—8米,建設佈局有“—”字型、L型、H型、T型、四合院等多種佈置形式。古鎮建設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具備旅遊價值,反映出歷史文化,集休閒,遊覽,購物、居住為一體的旅遊古鎮。

古鎮農房建設現已完工,基礎設施建設亦已完善,10餘家商鋪紛紛開業。據瞭解,倒灣開發總投資20多億元人民幣,它與白馬關、龐統祠墓、落鳳坡、點將臺一起,成為四川省三國旅遊熱線的景點之一。每天都有來自成都、德陽、綿陽等地的遊客。

金牛古道

倒灣古鎮有一段金牛道,這段古驛道寬約2-3米,長約2公里左右,為四川保存最完好的金牛古蜀道,起點自白馬關,終點至落鳳坡。這條道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牛古驛道。開鑿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與長城以及靈渠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被稱為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傳公元前334年,秦惠王當上國王以後,繼續了秦國對外的擴張。他首先想要解決他的後顧之憂——蜀國,以求得在爭霸天下時不會腹背受敵。但是,他卻畏懼於蜀道的艱險,遲遲不敢發兵。後來,秦國大將司馬錯獻計,讓秦王謊稱和蜀國交好,並以金牛和美女作為禮物送給蜀國以表誠意,希望蜀國能夠修建一條路來接納這些禮物。據晉代《華陽國志》記載:古蜀王杜宇派了五個能夠開山劈地的大力士來修建這條道路,五丁開山的傳說也就由此而來。據說,秦蜀金牛古道北至長安(西安)910公里,南至益州(成都)90公里,後來的結果,早已成為今天的歷史,偽裝成運送禮品人員的大軍政佔了蜀國,歷時700多年的古蜀國被滅亡。差不多500年以後,劉備和龐統所率領的軍隊,通過這條道路攻打益州,墊定了蜀漢政權之基。而又一個50年後,魏國的徵西大將軍鄧艾再一次通過這條道路佔領白馬關逼迫蜀後主劉禪投降,因此這條古道不僅加速了古蜀開明王朝的覆滅,也佐證了三國時期蜀漢政權50年的興,旅遊道路是在古驛道的基礎上加寬的,上面用玻璃罩護,玻璃之下,才是古驛道。

落鳳坡

距白馬關約2公里的落鳳坡,是當年龐統戰死沙場的地方,如今是新恢復的古驛道終端,兩旁是鄉村家舍,是個守關打埋伏的好地方,難怪龐統會戰死在此。落鳳坡旁,有當年為龐統而建的真墓,只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現有墓碑一塊。

白馬關

沿著古驛道,就到了白馬關北關樓,關樓前,是一座牌坊——掛鏡臺。

白馬關,是秦入蜀的最後一道關隘,是整個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有“南臨益州開千里沃野,北望秦嶺鎖八百連雲,東觀潼川層巒起伏,西眺岷山銀甲皚皚”之勢。它是有漢以來劍南五關的最後一關,由西安至成都入四川境後將經過五關——葭萌關、劍門關、涪城關、江油關和白馬關。清朝羅江才子李調元曾以詩句“江鎖雙龍合,關雄五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來形容此關,從詩當中我們也不難想象在古代白馬關對於整個四川在戰略意義上的重要性。

歷史上,白馬關曾經三次易名。東漢時,因其地處於古綿竹城的東北面,所以被稱為綿竹關;唐代改名為鹿頭關,這是由於關樓地處鹿頭山;公元907年,朱全忠於長安篡奪唐朝政權以後,盤據四川的王建,乘機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權,他移鹿頭關到黃許鎮的綿遠河畔,依水建立關隘,隨之借用歷史上漢高帝騎白馬路過此地、龐統和劉備曾經在山下互挽坐騎這兩段歷史,而將此關正式定名為白馬關。

龐統祠墓

龐統祠墓前,矗立著一座節孝坊——白馬關堯氏節孝坊。清道光六年(1826年),羅江堯氏婚後不數載,夫喪,守節不嫁,捐家產維修古驛道,知縣請旨後在白馬關建坊表賢,惜在“文革”中被毀。

龐統祠和龐統墓,坐落在白馬雄關之巔,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它是四川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三國蜀漢遺蹟,不僅是三國蜀漢政權興亡的見證地,而且也是全國唯一紀念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龐統的專祠。龐統祠隨歷史的變遷而飽經滄桑。明代崇禎末年(公元1643年),張獻忠之部將孫可望在白馬關之戰中燒燬龐統祠;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王屏藩亂蜀,龐統祠再次毀於戰亂。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四川巡撫能泰重建了龐統祠,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相繼進行了修繕或改建,落成了如今的規模。

龐統祠墓的主體結構分為門廳、二師殿、棲鳳殿和墓園四大部份。祠主體為石木結構,建築風格獨特,在四川古建築中堪稱一絕,穿過棲鳳殿,便是龐統墓園,也就是龐統長眠之地。其墓頂為石雕鏤空寶頂,下壓八角鳳尾,墓體為石箍圓柱實體,周長33米。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四川巡撫能泰重立墓碑,龐統墓整體宛如一頂巨大的將軍頭盔。墓前燕窩牆上嵌有《龐靖侯傳》碑文,清乾隆十年(1745年)羅江縣尉劉定立,縣令沈潛篆額,江南貢生周文麟書,墓前兩側根據“劉龐易馬、龐統盡忠”的故事分別建有“的盧”馬亭和“胭脂”馬亭,祠墓四周,古柏森森,碧綠盡染。遠望之,如黛色城堡;近觀之,似翠屏高聳;側視之,猶雄兵方陣,千姿百態,把雄關裝點得蔚為奇觀,龐統祠西側,還有張飛殿,內塑威猛張飛坐像,龐統祠墓以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山川靈秀而稱著,譽響海內外。千餘年來,眾多的遊客到此懷古尋蹤、祭祀先賢、填詞作對、飽覽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