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四川德阳倒湾八卦谷古战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值得你去游玩

倒湾八卦谷古战场

倒湾古镇,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镇凤雏村,地处白马关景区内。白马关,因三国时期刘备军师庞统乘白马攻打雒城于此中箭身亡而得名,白马关内,还有庞统祠墓,因此,白马关镇就因境内的三国古蜀遗迹而闻名于世。

四川德阳倒湾八卦谷古战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值得你去游玩

倒湾古镇就位于三国古战场“八卦谷”以西,金牛古道以南,凤雏湖、庞统祠以东,居于景区“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开发核心区。古镇充分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景点,利用山体周边的天然植被,将村庄融入到历史、商业、人文和自然之中,使整个古镇在原有的环境中滋生。

四川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古时剑南五关之一的白马关。白马关地处川西平原北部边缘,三国时称绵竹关,隋唐时称鹿头关,五代时始称白马关,沿用至今。作为古时蜀都的最后一道军事屏障,自三国起到清代止,白马关曾发生大的战事百余次。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公元263年,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张飞之孙张遵率蜀军血战魏将邓艾壮魂于此,导致关破绵竹失,刘禅降蜀汉亡。而我们今天要去的,就是发生这场战争占地面积1000余亩的倒湾八卦谷古战场。

倒湾八卦谷最大的特点是:石奇、林幽,整个景区内古木郁郁苍苍,巨石形态各异。置身其中,仿佛进入原始森林,兴奋而又惊奇的心情油然而生。阳春三月,八卦谷内无名小花随风摇曳,偶尔一两声布谷鸟的鸣叫,更增添了山谷的宁静;盛夏时光,山谷内凉风习习,蛙鸣阵阵,听山泉叮咚,一份惬意自然涌上心头;深秋时节,鲜红的野果高挂枝头,金黄的树叶翩然而下叠满小径和山岗;隆冬之际,看万木银装素裹,孕育又一个春天。

四川德阳倒湾八卦谷古战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值得你去游玩

游倒湾不需要从哪条路开始再到哪条路结束,你随便进倒湾就是一个起点,而走出倒湾便是终点。当然,如果您是第一次来的话,就不要贸然行走,因为倒湾的地形复杂奇特,熟悉它的人可以随处都是终点,不熟悉它的人就像钻进了诸葛父子布下的八卦阵,寻不到出路。

倒湾的地质构造可以追溯到大约两万年前,也就是白垩纪地质时代。当时天地洪荒,白马关所在地还是奇异的海底世界,砾石熔岩被冲击成无数沟壑,婉如这些岩石被海流逼到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大海消逝,便形成一个个屏障,成为后来冷兵器时代的白马关古战场,也就成了我们今天游览的天然胜境——倒湾。与其说白马关有一个倒湾,不如说是倒湾成就了白马关。

四川德阳倒湾八卦谷古战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值得你去游玩

说了这么多,您肯定会问,倒湾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前面已经提到,这里曾发生过一场举足轻重、生死攸关的大战,“危坡下距气如虎,鹿头忠魂白虹吐”。公元263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张飞之孙张遵、李恢之侄李球、黄权之子黄崇血洒鹿头山绵竹关(白马关),谱写出一曲悲壮雄烈的挽歌,刘禅降,蜀汉亡。指挥这次鹿头山绵竹关抗御曹魏军队的统帅就是诸葛亮47岁时所生、17岁时娶蜀汉公主为妻、第二年被提升为羽林中郎将的诸葛瞻,之后他不断升迁,直到担任他父亲诸葛亮曾做过的军师将军一职。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等分三路伐蜀。蜀大将军姜维上表后主刘禅,请求派左、右车骑将军督率军队分头守护阳安关(今陕西阳平关)口以及阴平桥头,深得刘禅宠幸的宦官黄皓迷信巫术,认为敌军不会攻来,报告之后便把这份关系蜀汉生死存亡的紧急文书压了下来,导致朝廷群臣都不知道。结果邓艾攻来的时候,姜维被邓艾击败,只得返回阴平(甘肃文县)防守。于是邓艾率一批精兵强将从无人小道0阴平关,破江油关。等到诸葛瞻到达涪县时,前锋已破,尚书郎黄崇痛哭流涕的苦劝诸葛瞻立即固险防守,不要让敌人攻进来,而诸葛瞻认为时间仓促难以抗拒敌人,于是退到绵竹,在鹿头山绵竹关布兵防守,邓艾攻进涪县,派人送书信引诱诸葛瞻说:“如果你投降,我肯定向魏王-请求封你为琅琊王。”诸葛瞻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斩了邓艾的使者,登上鹿头山指挥蜀军与邓艾率领的曹魏军队进行决战,绵竹关前锣鼓铿锵、战马嘶鸣,杀声震天。然而,诸葛瞻匆忙从后方调来的军队多未参加过战斗,没有实战经验,虽然占据有利地形,但还是在魏军的凌厉攻势下渐渐不敌,绵竹关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诸葛瞻、张遵先后被魏军砍下头颅,蜀军将士大部殉难,绵竹关失守。而这里,也因蜀汉将士的不断倒下而得名“倒湾”。

四川德阳倒湾八卦谷古战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值得你去游玩

道路两旁的红色小珠果名叫“野槟榔”。关于这些娇艳欲滴的野槟榔,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当年诸葛瞻率领的蜀汉将士在这里抵御曹魏军队,蜀汉将士大都阵亡,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山坡,染红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后来,在这些将士们倒下的地方,长出了丛丛带刺的野槟榔。每年秋冬,这些野槟榔的枝头便挂满了串串火红鲜艳的珠果,放眼望去,山坡上红艳艳的一片,漫山遍野就像一片火的海洋。在这片红色里,依稀可见当年蜀汉将士血流成河的景象,再加上“槟榔子”的谐音就是“兵郎子”,于是,人们便说这些血红的槟榔是诸葛瞻及蜀国死难将士们的英灵所变。

倒湾的地形复杂奇特,怪石嶙峋,沟梁交错,石阵各异,深不可测,八卦谷形如迷宫,参天大树俊秀清幽,浑然天成的美景让人目不暇接,不愧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应该就是马致远先生所描写的意境所在吧?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一处景观,被称为“鸳鸯池”,大家可以看看鸳鸯池的格局,它是由一个旱洞和一个水洞组成,这边的旱洞和山岩背后的水洞是连在一起的,成双成对,所以被称为鸳鸯池。传说最早这里住着一只千年古蛙,它没日没夜的在洞里弹唱,所以这只古蛙又叫抚琴蛙。后来,洞干涸了,这只古蛙也就不见了。只是每每夏天到来,这里蛙鸣依旧,就像乐师的琴声一样。

四川德阳倒湾八卦谷古战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值得你去游玩

这个地方好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啊,它的名字叫“麓门五景”,“麓门五景”有哪五景呢?它们分别是:金猴拜寿、大象迎祥、天犬佑护、穿山甲罩、通天一线。大家可以试着将我们头顶的这些大石与我们的五景对号入座,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来。其实也很简单,你们看,这是“大象迎祥”,大象的鼻翼微翘,是不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呢?岩石上的穿山甲双目圆睁,仿佛正要穿山而过。崖顶的天犬斜卧着注视着下面,好像真的能够保佑我们平安幸福。山尖的金猴微微弯腰,拜寿的调皮样惹人发笑。再看看我们的“通天一线”,大家可以去观察比较一下,看看我们倒湾的“通天一线”跟峨眉山的“一线天”有什么区别。从我们倒湾的“通天一线”望去,天地连成一线,天真的只有一条线那么宽。

这里的石头形态各异,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别有一番风味。请大家拍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大家知道这块空地是做什么用的吗?可能一些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可能都已经猜到了,对了,它是专门用来放战鼓的。想必大家都知道,古时候打仗都是先擂鼓,后冲锋。战鼓擂得越响、越有力,就越能鼓舞士气,这只军队赢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古时候打仗,鼓擂得好不好在一场战争当中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所以,这个地方就叫“擂鼓坪”。

一路走来,我们来到了忠魂峪,大家可能早就留意到了山崖边两个硕大的像骷髅一样的巨石了。关于这两个骷髅头,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当年血战绵竹关,当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蜀军败北已成定局,但是诸葛瞻与张遵仍旧在敌阵中英勇杀敌,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动容,他们力气耗尽,身受重创,最终被擒,但是他们誓死不降,于是便被斩首,这里便是他们被斩首的地方。于是,他们的英灵便化作两个骷髅头一直在这里守望着昔日的战场,他们死不瞑目啊。所以,老百姓把这里叫做“千秋遗恨”。

出了“忠魂峪”,接下来我们要观赏的是“肝胆石”。大家请看,眼前的这一上一下两块石头便是“肝胆石”了。传说当时蜀汉军队大败,诸葛瞻宁死不屈,为了表示他对蜀汉王朝的忠贞,于是剖腹露出肝胆,后来他的肝胆便化作了这两块石头,才有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肝胆石”。“忠心垂环宇,赤胆照日月。”肝胆相照,忠心可鉴,令人肃然起敬。

其实这一路走来,我们不难看到,到处都有形态奇特的石头,除了已经命名的,还有很多是未命名的,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你觉得它像什么、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说不定以后它就真的以你起的名字而命名了哦。比如说这块石头,有人说它像一个狮头,也有人说它像一条鳄鱼,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我们所在的倒湾它是属于鹿头山的范围的。那么这座山为什么叫鹿头山呢?传说是这样说的:古蜀国杜宇时代的大臣张鹿头,力劝杜宇拒绝接受秦国所赠的财宝和美女,杜宇发怒,将张鹿头逐出朝廷。张鹿头来此结庐而居,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修道生涯。秦兵伐蜀时经过此山,张鹿头与秦兵统帅张仪辩论,张仪无辞回答,派兵从张鹿头身上踏过去。后人因感动于他的爱国精神,于是便将这里命名为鹿头山。

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叫“鳌鱼听道”,就是这三块并列的石头,大家看它们像不像三条鱼?话说当时张鹿头在这里修道、讲道。由于他对道法特别有研究,附近的村民便都来听他讲道,于是,他也就渐渐有了一定的名气。此事不久便传到了南海,这三条鱼被他讲的道法所吸引,便从南海游过来,前来听他讲道。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大海干涸了,这三条鱼便化作了化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三块石头。

眼前的这一块巨型石头,它的崖壁平滑,是一个适合举办攀岩的绝佳场所,而在这块石头的顶部,就是“悟道台”。据说当时的人都认为,山越高离天越近,越能够靠近神仙,就越能够得道成仙,所以那时候张鹿头经常在上面修道、悟道,由此而得名“悟道台”。

在“悟道台”的旁边,有两块巨大的岩石,大家站远一点看右边的岩石,觉得它像什么?对了,有的朋友已经看出来了,它像一个人的侧脸。据说当年张鹿头得道成仙之后不愿离开这个人间仙境,就让他的肉身留在了这里。后来当地的人发现了这里,于是便说这块巨石就是他的脸化成的。乍一看两块巨石之间空隙狭小,大多数的人以为里面毫无风景,也就不进去了。然而,从两块大岩石中间进去,你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蓝天草甸,树竹鸟语,令人陶醉,于是便有了这“别有洞天”。

旌旗岭。当年,无数的蜀汉将士就是在这里摇旗呐喊,试想一下,那壮大的场面多么动人。著名诗人蓝野说:“这里曾经烽火连天,遍插旌旗;这里曾经哭声震天,受伤的士兵,在旗帜下战栗。”闭着眼迎风感受一下,您能否从风中听到隐约传来的冲锋的号角声,将士的摇旗呐喊声,震耳欲聋的战鼓声,还有战马的长长嘶鸣?

旌旗岭下,这块巨石就像振翅欲飞的天鹅,呵护着它还未孵化的后代,慈爱的双眼充满着希望,一汪清泉从两个巨大的卵石间流出,由此而得名“天鹅抱蛋”。

穿过这条狭窄的小径,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株千年古藤,它的名字叫做“灵台古藤”。诗人说它是“用玫瑰花做的箭羽,箭头浸了十八年的女儿红,射中灵台,箭身就化成绕指柔的青藤,直至是灵台的一部分。”玫瑰花、女儿红、绕指柔的青藤,加上悠久的历史,当然也就让人扑朔迷离、流连忘返了。

沿着这条小径向上,穿过一道窄门,我们便来到了“八卦石”。传说当年诸葛瞻跟诸葛亮学会摆阵之后,在这里摆了一个八卦迷宫阵,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八卦。正所谓“一卦只要石头开花,一卦只要石头说话”。它虽未开口说话,却在这里见证着千百年来倒湾的历史。大家仔细观察,这里像不像一个巨型的阴阳八卦?阴裂处深不可测,阳石有孔如-。从这里俯瞰下去,倒湾的景色真的是美不胜收。因此,来过这儿的人都说,这里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之作。

在早几年,这里还是有人居住的,那可真是世外桃源哦。由于政府部门主导开发旅游景区,老百姓主动配合就迁出去了,路旁这些倒塌的房屋旧址就是他们以前住过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拍拍照。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诸葛旗”。关于“诸葛旗”的命名之说有两种:一说它是诸葛瞻的宝剑,一说它是诸葛瞻的军旗。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我们站在阶梯下面看,像不像一把直插云霄的宝剑?就像当年诸葛瞻的宝剑,直插敌人的心脏。爬上阶梯,大家在这个平台上看看,它就像一面迎风飘扬的军旗。著名诗人林莽说它是:“一杆被遗忘的旗帜,千年不朽,倾斜地插在山路中”。从这面飞舞的军旗中,您能否想到诸葛瞻挺拔的身影,在军旗的掩映下,越发的显得英气逼人。

古镇建设占用凤雏村8、9组土地共计80余亩,安置农户107户,333人。被拆迁农户旧房拆迁后,政府按人均35平方米的新房建设面积给予安置补偿,根据现行建房成本折价补偿。被安置农户根据宅基地划分抓阄取得的顺序号后,按照镇政府统一提供的设计图自行修建,并通过倒湾古镇建房业主委员会全体成员和农户代表投票决出农户心中值得信赖和满意的施工队伍进行修建。房屋建设坚持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筑风格风貌要求、统一管理、统一完成“三通一平”。

为使安置点与白马关景区旅游资源相协调,安置点建设最终以“迷宫式”徽派布局落成。区域道路宽度从6米—8米,建设布局有“—”字型、L型、H型、T型、四合院等多种布置形式。古镇建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具备旅游价值,反映出历史文化,集休闲,游览,购物、居住为一体的旅游古镇。

古镇农房建设现已完工,基础设施建设亦已完善,10余家商铺纷纷开业。据了解,倒湾开发总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它与白马关、庞统祠墓、落凤坡、点将台一起,成为四川省三国旅游热线的景点之一。每天都有来自成都、德阳、绵阳等地的游客。

金牛古道

倒湾古镇有一段金牛道,这段古驿道宽约2-3米,长约2公里左右,为四川保存最完好的金牛古蜀道,起点自白马关,终点至落凤坡。这条道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牛古驿道。开凿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与长城以及灵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被称为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传公元前334年,秦惠王当上国王以后,继续了秦国对外的扩张。他首先想要解决他的后顾之忧——蜀国,以求得在争霸天下时不会腹背受敌。但是,他却畏惧于蜀道的艰险,迟迟不敢发兵。后来,秦国大将司马错献计,让秦王谎称和蜀国交好,并以金牛和美女作为礼物送给蜀国以表诚意,希望蜀国能够修建一条路来接纳这些礼物。据晋代《华阳国志》记载:古蜀王杜宇派了五个能够开山劈地的大力士来修建这条道路,五丁开山的传说也就由此而来。据说,秦蜀金牛古道北至长安(西安)910公里,南至益州(成都)90公里,后来的结果,早已成为今天的历史,伪装成运送礼品人员的大军政占了蜀国,历时700多年的古蜀国被灭亡。差不多500年以后,刘备和庞统所率领的军队,通过这条道路攻打益州,垫定了蜀汉政权之基。而又一个50年后,魏国的征西大将军邓艾再一次通过这条道路占领白马关逼迫蜀后主刘禅投降,因此这条古道不仅加速了古蜀开明王朝的覆灭,也佐证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50年的兴,旅游道路是在古驿道的基础上加宽的,上面用玻璃罩护,玻璃之下,才是古驿道。

落凤坡

距白马关约2公里的落凤坡,是当年庞统战死沙场的地方,如今是新恢复的古驿道终端,两旁是乡村家舍,是个守关打埋伏的好地方,难怪庞统会战死在此。落凤坡旁,有当年为庞统而建的真墓,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白马关

沿着古驿道,就到了白马关北关楼,关楼前,是一座牌坊——挂镜台。

白马关,是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有“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之势。它是有汉以来剑南五关的最后一关,由西安至成都入四川境后将经过五关——葭萌关、剑门关、涪城关、江油关和白马关。清朝罗江才子李调元曾以诗句“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来形容此关,从诗当中我们也不难想象在古代白马关对于整个四川在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

历史上,白马关曾经三次易名。东汉时,因其地处于古绵竹城的东北面,所以被称为绵竹关;唐代改名为鹿头关,这是由于关楼地处鹿头山;公元907年,朱全忠于长安篡夺唐朝政权以后,盘据四川的王建,乘机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他移鹿头关到黄许镇的绵远河畔,依水建立关隘,随之借用历史上汉高帝骑白马路过此地、庞统和刘备曾经在山下互挽坐骑这两段历史,而将此关正式定名为白马关。

庞统祠墓

庞统祠墓前,矗立着一座节孝坊——白马关尧氏节孝坊。清道光六年(1826年),罗江尧氏婚后不数载,夫丧,守节不嫁,捐家产维修古驿道,知县请旨后在白马关建坊表贤,惜在“文革”中被毁。

庞统祠和庞统墓,坐落在白马雄关之巅,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它是四川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不仅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而且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庞统祠随历史的变迁而饱经沧桑。明代崇祯末年(公元1643年),张献忠之部将孙可望在白马关之战中烧毁庞统祠;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王屏藩乱蜀,庞统祠再次毁于战乱。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四川巡抚能泰重建了庞统祠,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相继进行了修缮或改建,落成了如今的规模。

庞统祠墓的主体结构分为门厅、二师殿、栖凤殿和墓园四大部份。祠主体为石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在四川古建筑中堪称一绝,穿过栖凤殿,便是庞统墓园,也就是庞统长眠之地。其墓顶为石雕镂空宝顶,下压八角凤尾,墓体为石箍圆柱实体,周长33米。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四川巡抚能泰重立墓碑,庞统墓整体宛如一顶巨大的将军头盔。墓前燕窝墙上嵌有《庞靖侯传》碑文,清乾隆十年(1745年)罗江县尉刘定立,县令沈潜篆额,江南贡生周文麟书,墓前两侧根据“刘庞易马、庞统尽忠”的故事分别建有“的卢”马亭和“胭脂”马亭,祠墓四周,古柏森森,碧绿尽染。远望之,如黛色城堡;近观之,似翠屏高耸;侧视之,犹雄兵方阵,千姿百态,把雄关装点得蔚为奇观,庞统祠西侧,还有张飞殿,内塑威猛张飞坐像,庞统祠墓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川灵秀而称著,誉响海内外。千余年来,众多的游客到此怀古寻踪、祭祀先贤、填词作对、饱览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