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高考」全国Ⅰ卷理综试题分析及2019年高考复习启示

2018年的理综考试难度如何?侧重点是什么?涉及哪些热点?和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赶紧来看看吧~

「高考」全国Ⅰ卷理综试题分析及2019年高考复习启示

2018年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卷点评

2018年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总体上保持了去年的命题思路,题型未变,试卷难度整体上与去年持平,不偏不怪,贴近考纲。试卷突出了回归教材、贴近生产生活、顺应时代的特点,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选择题整体难度有所增加,第7题不再是原来的“化学与生活题”题型;第10题与NA有关的题型涉及的陷阱比较常见;第11题有机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第12题元素周期表推断题“题眼”相对较偏僻,第13题电化学选择题“雷声大雨点小”,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根据电解原理和特点可以轻松解题。非选择题很常规,与往年相比命题思路变化不大,并且题目基本上由模拟试卷改变而来,比如第26题装置图与2018年“广一模”相同、第27题与常见模拟题“硫代硫酸钠的制备”相似等。此外,今年虽然在图表方面有所减少,但是试题的理科特点仍旧非常浓厚,主要表现在与往年相比计算量相对较多,总体上,试卷仍旧有注重对读题、分析推理、信息整合、逻辑思维方面的考查。

备考建议:

近几年,化学试题一直遵循“回归教材,贴近生活”的命题宗旨,建议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首先应注重通读教材,夯实基础,查漏补缺,学习不要停留在表面,要多思考、多理解,多问为什么。

其次,要避免题海战术,一味刷题效果是不明显的,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对题目的揣摩和加工,此次的大题在近几年的各地市模拟卷上均能找到影子,学生平时练习中要注重对错题的标记收集,通过错题归纳总结,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积极思考,以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


2018年高考物理全国1试卷点评

2018年高考物理命题给我的感觉就是“比较平淡”,这个“平淡”体现在教师层面就是“我们讲了啥就考啥”,体现在学生层面就是“考的就是我们平常练习的”,也就是说不偏、不刁、不繁、不怪, 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能出现这样的局面,是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决定的,也就是“学考有纲”,试题聚焦学科主干内容,突出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五能“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彰显素质教育的鲜明导向,引导学生具备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助推发展素质教育。

01、聚焦学科主干内容

试卷必考部分主要涵盖力学和电磁学两部分内容,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静电场、电磁感应等重要内容为主线,选考部分主要考查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等主要内容。


02、凸显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的核心素养有下面四个方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2018年在核心素养这方面考查更加凸显,全国I卷第20题借“2017年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这个新瓶装“双星模型”这个旧酒,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前沿问题,套路深啊!不难理解,高考要通过一张试卷“体现其时代性,重视物理与生活、社会、科技(STSE)等的联系”这一核心素养,这也太难为出题人了,还是得给他点赞,你说呢?又比如,学习动量及其守恒定律有助于拓展学生对物理学描述和解释世界方式的认识,动量知识又涉及相互作用观念,而“相互作用观念”是物理核心素养之一,2017年把动量纳入必考内容,只在选择题第14题简单考查了反冲模型,而今天在计算题中出现,加大了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又比如,全国II卷第16题利用我国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所发现的毫秒脉冲星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匀速圆周运动等规律及模型建构能力。命题重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时代特点。


03、引导学生夯实四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学科思想方法和基本的活动经验”是新课程下提倡的“四基”,各套试卷中增加定性理解的试题,适当减少复杂的运算,引导学生加强四基能力。比如,全国I卷第15题要求考生对物体的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念有深入的理解,全国II卷第14题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观念来解决问题。全国I卷第16题考查库仑定律,全国II卷第17题考查光电效应,这些情境都来源于教材或学生熟悉的情境,都是基本的、典型的问题,但情境不拘泥于教材,在设问方式上进行创新。


04、考查学生创新意识

在实验题的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原理和步骤,反思实验结果,提出改进的措施。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全国I卷第23题以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为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II卷第22题要求考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所给器材,改装电流表和电压表,设计实验电路,较好地反映考生的基本实验能力。


05、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有些考题看起来简单,但是要求学生把物理过程分析的必须非常详细,如第18题,很多学生会认为圆弧轨道的最高点就是物体运动的最高点,幸亏题目没有设置3MgR这个答案,否则有很多学生就会中招。如第22题,测劲度系数和游标卡尺连在一起,这就不是背几个公式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弄明白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以及在这个问题中弹簧的伸长量怎样才能精确的测量出来。又如第25题。又是个组合场的问题,考前有人曾预测高考不会再考匀强磁场或组合场的问题,理由是借助物理考数学,但是“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五能”之一,离开数学能考物理吗?这个题目的出现就是最好的回答。

我们以前总是说,命题会反猜题,但今年的感觉不一样,必须掌握的一定得考,猜不猜,无所谓。总之,试卷还是有一定难度,能区分层次,拉开差距,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效度,能完成试题的选拔使命。不管题目怎么出,不为浮云遮望眼,只要学的很扎实,任它七十二变,自有火眼金睛。命题归于平淡,但有句歌词写的好:平平淡淡才是真。


2018全国高考生物1卷点评

一、2018年全国高考Ⅰ卷考查的知识内容和范围不超《考纲》。试题结构稳定、立足教材、联系实际、突出能力、注重创新,渗透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

01、试题结构相对稳定

理综生物考试的考试内容分布和试题类型,保持相对稳定。试卷有合适的难度和区分度。试题难度与以往比相对较易,有不同难度的试题,有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作用。

主干知识考查范围基本与往年相似,基本稳定,个别知识点考查有适度创新。如第2题考查DNA-蛋白质复合物时,增加了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的知识点,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需要酶(蛋白质)结合上去。


02、注重核心内容考查

考查的知识点是以教材的主干知识为主。知识内容均在《考纲》规定的范围内,没有考查偏题、怪题,有较强的考试效度。从认知目标的考查分析,重点考查知识应用,但仍然保留有概念题。如29题第2小题,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就是考查“收割理论”的概念。


03、能力考查更加突出

生物学科命题体现了生物课程的科学课程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考查生物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如第30题第3小题,涉及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考生需要从找到相应的信息,从而给出正确答案。该题找到有效信息应该比较容易;第31题探究性较为明显,涉及的还原糖的性质、水盐平衡的调节、糖平衡的调节等知识;今年的遗传题第32题不难,涉及的探究性内容是在第2小题,确定果蝇的有眼/无眼性状的显、隐性,只需要用到“有中生无为显性”的思路,就很快能做好这道题。

历年高考在考查生物学理解能力方面,都遵循了既考查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和核心概念,又考查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并且综合考查生物学表达能力,即运用生物学基本术语和恰当的形式进行规范表达。在考查综合运用能力方面,主要考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考查学生运用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生物学的基本观念,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分布

1. 知识点分布

「高考」全国Ⅰ卷理综试题分析及2019年高考复习启示

2.考点在各教材中所占的分值

「高考」全国Ⅰ卷理综试题分析及2019年高考复习启示

三、对备考的启示

试题突出能力考查,关注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能力,有利于改变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学措施,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学方式转型到综合应用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试题情景来自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关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关注人体健康和疾病,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从而进一步引导高中生物教学联系实际,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高中生物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高考」全国Ⅰ卷理综试题分析及2019年高考复习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