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

Jiashu


我认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打败,有很大一部分是被自己的意识所击败,希特勒认为德国的士兵是钢铁铸造的,纳粹思想是万能的,第三帝国是不可战胜的。

当希特勒闪电战将东欧拿下,并与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时,德国军人看到苏联军队的装备不敢恭维,并向苏联提出要改善苏联的战机和坦克。当时苏联装备落后,真的拿到了一些德国隔代的战机和坦克。德国人对斯大林在军队中进行大清洗早有所闻,在希特勒和他的高官们认为,苏联这堵破墙一推就倒。所以,在1941年真的就用闪电战对苏联开火了。

德国的坦克绕过法国的防线,闪电战发挥了作用,直接进入了法国首都巴黎,打得英军退到英伦半岛去了。德国的隆美尔在埃及的沙漠中将英军打得落花流水,希特勒更自信地认为是自己的纳粹精神起了作用。

尽管,希特勒知道美国在第一世界大战后,它的经济实力是世界第一。但是,希特勒有点看不起美国人,因为美国是一次移民国家,他认为美国人是杂种,精神力量相当差,不象雅利安(日耳曼)人勇敢善战。再加上,美国国内的纳粹主义倾向严重,又加上门罗主义,希特勒认为美国不会参战。

有了那么许多错误的观点,希特勒怎么会不失败呢?随着英国顽强抵抗,美国参战,苏联反攻,希特勒再怎样称他的士兵是钢铁也没有用,一败涂地使第三帝国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插曲,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


张律明



1939年-1945年各国基本物资的生产总量

钢铁:

苏联9500万吨、英国1亿2000万吨、美国6亿吨德国1亿9000万吨、意大利1500万吨

石油:

苏联2亿吨、英国1亿吨、美国16亿吨、德国4800万吨、意大利700万吨

煤炭:

苏联9亿5000万吨、英国15亿吨、美国40亿吨德国35亿吨、意大利9000万吨

粮食:

苏联4亿2000万吨、英国9500万吨、美国9亿吨德国1亿8000万吨、意大利7500万吨

发电量:

苏联2820亿千瓦时、英国3150亿千瓦时、美国16780亿千瓦时、德国4140亿千瓦时二战各国坦克总产量:

美国:轻型29680辆,中型50632辆,重型2202辆,自行火炮及突击炮20633辆

德国:轻型5968辆,中型19516辆,重型1830辆,自行火炮及突击炮21044辆

苏联:轻型17438辆,中型67352辆,重型8467辆,自行火炮及突击炮18975辆

日本:轻型3934辆,中型2576辆

二战各国军用卡车总产量:

美国辆,英国辆,德国辆,苏联辆,日本汽车总量为辆,意大利汽车总量84625辆。

二战各国火炮产量(37毫米以上火炮):

苏联门,美国门,德国门,英国门,日本13350门,加拿大10552门,意大利7200门。

二战各国军用飞机总产量:

美国架,英国架,德国架,苏联架,日本62036架,意大利13371架。
主要资源、武器的各年份具体生产量:

钢产量(万吨)德国:

1940年2154万吨,1942年2048万吨德国(含占领区):1940年2610万吨,1941年3180万吨,1942年3210万吨,1943年3460万吨,1944年2850万吨意大利:1940年226万吨日本:1940年686万吨,1943年765万吨英国:1940年1230万吨,1943年1300万吨苏联:1940年1832万吨,1942年810万吨,1943年850万吨,1944年1000万吨,1945年1230万吨美国:1940年6076万吨,1941年7510万吨,1943年8059万吨,1944年8132万吨

飞机产量(架)1939年:美国5856,苏联10382,英国7740,德国8295,日本年:美国12804,日本年:美国26277,日本年:美国47836,苏联25436,英国23672,德国15409,日本年:美国85898,苏联34900,英国26263,德国24807,日本年:美国96318,苏联40300,英国26461,德国39807,日本28180

舰艇产量:

1942年:美国86万吨1943年:美国261万吨1944年:美国286万吨,日本46万吨(最高峰)商船产量1940年:美国53万吨,日本29万吨1941年:美国103万吨,日本21万吨1942年:美国548万吨,日本26万吨1943年:美国1145万吨,日本77万吨1944年:美国928万吨,日本170万吨

铝产量:

苏联4年卫国战争期间铝的总产量26.29万吨1942年德国铝产量26.4万吨1944年日本铝产量12.9万吨1943年美国铝产量83.46万吨(战时最高峰)

坦克产量:

美国1942年26334辆1943年37148辆1944年21267辆苏联1942年24758辆1943年24227辆1944年29029辆德国1942年3975辆1943年13084辆1944年18401辆英国累计生产29300辆,日本累计生产48和盟军兵力对比欧洲战场纳粹德国及仆从国与盟军兵力对比

东线战场:

二战初期:“巴巴罗莎计划”动员了德国陆军152个师2个旅共330万人,德国空军120万人,海军10万人;

仆从国军队芬兰16个师3个旅,罗马尼亚13个师9个旅,匈牙利4个旅,计有90万人。

东线轴心国总兵力达181个师14个旅共计550万人,火炮47260门,坦克3712辆,飞机4950架。

二战中后期:德军损失大补充也快,根据约德尔将军的记录,至1943年11月,德军在俄国方向仍有390万人,在芬兰驻有17.7万德军,在挪威和丹麦驻有48.6万德军;其它轴心国军队28.3万人。是时轴心国东线部队在东线方面俄军处于优势。1945年初,俄军总数约550万人,略优于德军。俄军装甲车辆是德军的5倍,火炮是德军的7倍,飞机是德军的17倍。

西线战场:

二战初期:1939年9月1日,即二战开张以前,东线指的是波兰,不是俄国。波兰沦陷后“东线”才指向俄国方向。法英两国挺孙子的,想把祸水东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盟友波兰逐渐灭亡也不帮忙,没想最后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成为政治史上最大的笑话之一。

1939年9月1日以前德国的总兵力共有103个师,坦克3200辆,飞机2500架,各种火炮10260门。

盟军方面这时法、英、波三国共147个师,坦克4100辆,飞机3960架,各种火炮12200门。荷兰、比利时等国的数字不详。共有484.6万人。二战中后期,德国在法国和比利时驻有137万军队。另外,在意大利驻有41.2万军队(这些驻南欧部队应算南线)。在巴尔干地区德军被铁托游击队牵制住了61.2万部队,西线兵力再紧也无法抽出。

此时,日军约一百万精兵也一直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不能调往太平洋战场或其它战场,彻底失去了战略机动性,使盟军“先欧后亚”的大战略从容地走向尾声。1945年德国人投降,美军乃能抽出主力,避实击虚,直捣日本人巢穴。此时驻华日军实力虽在,却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无出路,只得向中国投降。

西线盟军方面处于绝对优势。1944年中期,盟军坦克是德军的20倍,飞机是德军的25倍。D日在诺曼底方向,德国军队仅用319架飞机对付盟军的12837架飞机,约有40

数据可以说明一切,现代战争比拼的就是综合国力,同盟国在资源、工业、武器、人力等整体实力上远超轴心国,欧洲战场纳粹德国主要靠意大利的支援和对占领区的掠夺,和日本结盟没有丝毫帮助,初期的胜利不过是仰仗纳粹德国的局部优势和强力的军队及战略机遇,在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没比拼的就只是综合国力了,东部苏联暴兵一线平推,西部美英盟军凭借强大优势登陆,纳粹德国败亡只是时间问题,纳粹德国错就错在过于高估自己,低估对手,跟苏联英国发生战争,和日本结盟把美国托入同盟国,如果二战德国由俾斯麦掌舵,应该不会与苏、英、美交战,而是鲸吞欧洲大陆加以消化,逼迫美苏英承认德国在欧洲的地盘的数倍之差。


MrChen391


德国在二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的缺少以及三军实力的不同,使得许多行动无法达到协同且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后期德国因多线作战导致的兵源严重不足的缺点也体现出来了;而针对前一项也就是三军实力不同,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对英国的作战,海军严重的拖了后腿。

纵观整个二战,德国的海军主要仰仗于潜艇以及巡洋舰,其唯一“建造出”的航母----齐柏林号,还是通过潜艇交易从日本获得的技术,且并未整体完成,在二战将要结束时自沉了;而在其潜艇和巡洋舰之中,德国更为出名更为好一点的是潜艇,所以在1940年的计划中,无论在法国,德国陆军对英法部队造成了多大伤亡,空军在伦敦上空如何肆虐,在水面上却无法在英吉利海峡挺进一步,即便他们在大西洋实行以多打少的狼群战术,想要围城打援,以战促降,但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以一种消耗大于对手的方法,去进行一场豪赌,去赌谁先扛不住压力向对手妥协。

而海军疲软导致只能围城打援,在大西洋高强度出动攻击补给船,以及通过空军大规模轰炸城市去摧毁英国战时经济,妄图从根本上消解民众的抵抗意识;但最终却将德国关键资源短缺的缺点体现出来了,即使此时的德国已经占据了法国,低地国家还有挪威,拥有罗马尼亚这种资源大户作为附庸国,但是纳粹发动战争的根本是有民众的支持,而民众的支持则是源于希特勒上台后民众生活水平强于魏玛共和国时期,这时候既要保证德国国内民众生活水平不下降,又要保证前线那些吃油怪物去运作,这不是为难人吗?

希特勒可是清楚知道一战德国是怎么从内部消亡的。况且德国人民的高质量生活也是纳粹从占领国掠夺的,再靠他们去供养前线?算了吧。

资源短缺以及海军疲软,加快了德国东侵的进度,苏德战争初期是缓解了德国的问题,但同样的,这是饮鸩止渴的行为,用一个错误弥补另一个错误,资源问题解决了,但是如何对付这红色怪物呢?广袤的土地,无尽的人力,严酷的冬天,泥潭般的道路和密集的炮火,将德国拖入了另一个深渊。。。。

此时隆美尔在北非高歌猛进,严重违背了希特勒当时的命令,俨然将北非作为德国的一个新开辟的战场,而且是作为主要战场应对的,导致在1942年甚至要从苏德战场上撤装备去北非;

而那一年正是转折之年,在那年新年的十几天之前美国参战,战争机器的加入使得天平有了倾斜的趋势;而这一年北非战场到了关键时刻,蒙哥马利到来后,英军因为主战场压力减小,装备送到北非,对隆美尔开始了主动的进攻,北非战场开始了微妙的变化;苏德战场上,苏军开始对强弩之末的德军进行反攻,列宁格勒的消耗战吸引了德国大批有生力量,主战场的德军却也再未推进一步,自此德军开始了衰落时期,并在此之后每况愈下,走向灭亡。。。。。


回形针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用闪电战曾经横扫整个欧洲但最终成为了失败者。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轴心国梦想统治全世界,但是胜利再一次站在了正义的一面。德国之所以失败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战线拉的太长,东线从苏联莫斯科,北至瑞典、挪位,往南到北非,往西到英国,导致军事上顾此失彼。

第二、德国法西斯希特勒疯狂屠杀犹太人,竟然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例如德军命令被俘犹太人自己拿起铁锹挖埋葬自己,二战中,德军有组织的杀害犹太人约600万之巨!引起公愤!

第三、低估对手,军事准备不足。苏联战略纵深太深。当时老天爷帮了苏联,希特勒侵略苏联撕毁条约,此时斯大林充分认识到希特勒的丑恶嘴脸,在吸取其他国家失败的基础上,迅速发表演讲,在全国实行“焦土政策”,动用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反侵略。焦土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德军战备物资供应不上。例如:德军的坦克因为没有油而无法前进,

第四、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日本放弃与德国先前的约定从东侧攻击苏联,此时的日本认为威胁日本的在西线。而意大利的陆军实在是不堪一击,例如意大利侵略法国,反而让法国狠狠的揍了一顿。不过法国真正拿出手的是空军,好在意大利在德国侵略苏联时还动用了部分战机支援德国。但是意大利又遭到英美联军反攻,导致意大利情况持续恶化,意大利的情况也同时影响了德军的战略部署!

第五、天气异常,再攻打莫斯科前夕,苏联天气温度骤然降低温度,天气温度达到零下40度,这个温度对于德国士兵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再者突然的降低温度德军军需物资根本毫无准备,导致战斗力大打折扣。而与此同时苏联军队经常在这样的低温天气条件下,他们早就适应了这样的天气环境。

第六、高估自己 急于求成,德国在没有彻底打败英国的前提下,冒然又开辟新的战场。

以上是我个人拙见,欢迎各位朋友指点,谢谢各位朋友








淡淡典雅A


首先,德国资源不足。

一战后的德国,殖民地被剥夺干净,仅靠德国本土的资源远远不够支撑二战德国的需要,尤其是在石油方面。战争中,飞机在天上狂轰滥炸,地面坦克、卡车横冲直撞,靠的是什么?石油!战前,德国每年需要的石油为1000万吨,而德国本土仅仅出产50万吨左右,其他大部分是国外进口。在德国占领大部分欧洲,整合欧洲的资源后,石油仍然每年有500万吨的缺口。

其次,人心不附。

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政策,不能团结大部分的欧洲人民。屠杀和迫害犹太人不仅削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力量,反而导致大量优秀科学家逃至美国,增强了美国的力量,如果德国率先研发出了原子弹,那他在欧洲战场还会失败吗?

第三,低估了苏联。

二战前,苏联在与芬兰的战争中,表现极其糟糕;加上斯大林对苏联国内的大清洗,这两件事导致德国对苏联的军事力量产生严重的误判。希特勒认为:“在苏联的破门上踢一脚,整个房子都会倒掉”。但事实是,德国人错误的估计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战斗力和韧性,犯下了轻敌的错误。

最后,二战中的德国犹如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它的容错率太低,对管理团队的要求太高,最终,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也没能挽救它失败的命运。


风雨的学习号


小编以为德国是有很大机会打赢二战的,但某事在人城市,成事在天!下面小编就德国为什么失败发表一些意见,个人观点,欢迎补充!

首先,在盟友上德国比不上盟军。盟军有美苏这后来的两大超级大国,两国均有巨大的工业体系,生产力极强。更有过亿的人口兵力资源充足。还有英国,英国虽小,但其身后的英联邦是巨大的,为其源源不断的输运物资,更有兵力上的支援!反观轴心国这边,日本战斗意志虽强,但其生产力与高层指挥能力实在有限,一个二二六事变就将日本的‘老狐狸’清理了一多半。意大利简直就是来搞笑的,甚至有个说法:“意大利投靠盟军,德国只需六个师就能将其消灭;意大利保持中立,德国需要十个师防备他;意大利加入轴心国德国需要派五十个师保护他”。

在生产力上,德国也远逊盟国一筹。虽然德国率先兴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飞速提升!但其总体格局限制了其生产总量,闪击战之后拼的就是工业底子,在盟国绝对优势下德国举步维艰!

战略上的失误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对苏联掉以轻心,在苏联的寒冬腊月里穿着秋装前进。放弃拿下莫斯科的机会转攻南路……

天气也不垂爱德国,寒冷的冬季令德意志将士举步维艰!






人民之友阿飞


二战时期,对于德国纳粹的失败,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德国在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就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向东进攻苏联,虽然前期占据一定优势,但自身也被拖入两线作战的泥潭,直到英美联军诺曼底登陆,开辟新战场,德国彻底无力回天。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仔细看欧洲地图,就会发现,德国的地理位置可谓十分不友好,处于欧洲大陆的腹地,属于四战之地。历史上德国一再因为两线作战而吃尽苦头。一战时期,德皇威廉二世带领三国同盟对抗英、法、俄就是典型的两面受敌,经过四年的苦战依旧战败,并签订了屈辱的《凡尔赛条约》。

那么,如果德国不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向东入侵苏联,这样是不是就是能避免两线作战呢?甚至二战也有可能以轴心国胜利而告终呢?但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纳粹德国在1941年夏天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它的覆灭可能会更早。

说到这里,先澄清一个问题,德国入侵苏联,是直接入侵苏联国土吗?其实并不是,德军是从波兰中部地区发起进攻的。二战是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而在德军侵入后,东部的苏联也立即动手了,苏联红军和德军是在波兰中部“会师”共同灭亡了波兰。之后,苏德两国就以波兰中部为界对峙。

问题是,这种对峙对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苏联地域广阔,拥有大纵深,而德国呢?国土面积狭小,和百万苏联红军中间就隔着半个波兰,苏联军队再往前推进200千米,就到德国本土了,而往前推进600千米,就到德国首都柏林了。而且,苏军和德国都没有在对峙前线构筑长期防御性工事,意思很明白,双方谁也没想着维持现状。所以,此时双方就面临一个局面,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那么,为什么苏联没有先下手呢?因为苏联还没准备充分!在这之前,苏联国内爆发了大清洗的政治运动,很多骨干军官被打倒,基层军官更是大量缺乏,导致苏军战斗力严重下降。而且苏联并没有向德国这么早就开始备战,军中很多武器都老旧了,急需升级换代,这都是需要时间的。德国就曾经预估,到1942年苏联红军就将完成大范围的新武器装备,苏联之前政治大清洗所造成基层军官的断层现象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和修复,到那时如果再由苏军占得先手抢先发动进攻,对于德国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的,所以希特勒选择先下手为强。而斯大林还在等待他的军队重新恢复战斗力,他也没想过德国能先发动进攻,因为此时的德国正和英国打的难解难分。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部分解释斯大林为什么始终不肯相信各方(包括英国)提供的德国要在1941年年中发动进攻的情报。

事实上,德国的攻击计划确实是很仓促的,之前德国并没有做好冬季作战的充分物资准备,甚至连冬衣都没准备就进攻苏联,这在苏联看来是很可笑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苏联是在近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受到袭击。

而德国抢先动手也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西线的200万苏军在开战几周后就被切割包围和歼灭,整个苏联西部战线陷入支离破碎的糜烂状态,完全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在混乱中苏军头半年就损失了接近600万军队,这迫使苏联不得不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直到德军

打到莫斯科城下才被阻挡住。而且苏联在开战后失去的西部大片国土上有众多的人口和工农业生产资源,这导致苏联一度陷入十分窘迫的状态,如果不是美英倾尽全力运送物资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苏联很难在坚持给德国强有力的反击。

综上,可以说,德国进攻苏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苏联在战前始终没有构筑新边界的防线,可以想见苏联接下来的战略依旧是进攻性的,而一旦苏军抢先发起进攻,德国基本就没有回旋余地了,几乎是必败的结局,因为哪怕只是后退一二百千米就会进入德国的核心区——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而德国西面有法国,北面有英国,几乎是退无可退。因此,德国的失败,在他发动战争那一刻,就注定了!


历史风暴


首先希特勒的狂妄,法西斯主义是德国输掉战争的必然因数,当时的德国是反人类的,大规模的屠杀异族人,导致人神共愤。

二战时期德国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第一流的,赫赫有名的虎王坦克,世界导弹的鼻祖V1 v2,再加上那帮优秀的德国军人,德国有征服天下的军事实力,但是德国没有统治天下的政治眼光,在希特勒的鼓吹吓德国看不起其他名族,所以它终将会召来全世界的反击。

战略上,开战初期的闪电战非常成功,欧洲大陆几乎全部到了德国手中,雄心勃勃的《海狮计划》没有能够成功,英国幸存下来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前线,成为打击德国的跳板。德国空军本来总有极大的优势,可以主帅无能如果他能够跟陆海军团里一致,英国被灭不过是时间问题。

没有解决英国就想苏联开战,是德国失败的开始,希特勒忘记了拿破仑,最终德军大量的优秀军人在苏联战场上送命,猪队友日本没有遵守协议联合进攻苏联,给了苏联赢得战争的希望

两线作战的德国已经很不利了,可是他的另外一个猪队友意大利,不但无法帮助德国,最终还要德国出手帮忙,非洲战场上虽然节节胜利,可是希特勒无法调动更多的军队给沙漠之狐,三线作战的德国居然又跟美国开战,当然了美国的开战完全是拜日本所赐。

带着两个猪队友与世界为敌,失败不过是时间问题。



地狱归来的勇士


有多种解释,我的解释是;

德国二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战略目标——征服欧洲!定位不准。超过了德国的综合国力,失败是注定的。

一、德国在二战初期,国土面积仅37万平方公里,包括已收复了一战失去的莱茵地区和东普鲁士,还攫取了捷克的苏台德。人口约8000万,包括合并奥地利的700万人口。这样的体量,欲成为欧洲的超级霸主显然不够。二战1944年高峰时期,德国竭尽全力动员组织了950万兵力,显然不能应付东西欧两面作战,仅苏联一国,就有超过1100万兵力消耗德军,德国国力不支。

二、德国虽然强悍,但有致命弱点,德国不是海洋大国,显然低估了英国依靠海洋的生存能力,也低估了励志走向海洋的美国跨洋作战能力。后来德国逼迫发展潜艇“狼群”控制大西洋制海权,已是杯水车薪,丝毫不能阻止英美跨海洋的抱团反攻。

三、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初衷是废除《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奴役,报复贪婪的法国和道貌岸然的英国,教训在一战后乘火打劫肢解德国的波兰。若德国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此,它显然已大获成功。可惜希特勒被意想不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野心爆棚,悍然攻击庞大的苏联红色帝国,臆想吞掉整个欧洲,陷入东西被苏英美两面夹击作战的困境,最终毁于实力不支。

三、德国的战术错误已是枝节问题,包括不痛打落水狗英国让其苟延残喘,在敦刻尔克让英法比利时联军从欧洲大陆逃遁,进攻苏联不直取首都莫斯科让苏联失去抵抗意志,希特勒死守柏林牵制德三军束手无策等,只是加速了德国的覆灭。

德国曾嘲笑日本盟友想吞并中国是“游蛇攻击大象”——自不量力。其实,这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德国也犯了同样的错误,野心太太,能力不支。


谌人


二战中德国的战略格局其实并不是非常好,我从以下几个点简单说明下:

地缘上来说,德国周边有英法,苏联等世界超级强国的存在,其发展空间有限。

资源上来说,因为国土面积有限再加上一战丢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德国也并不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石油短缺。

猪队友,意大利已经成了二战的笑话,虽然战五渣但意大利一直都扮演小弟的角色,至少不给大哥添堵。日本绝对是实力坑爹,1941年6月年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前期,日本于1941年4月抢先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苏联东面的潜在威胁。12月又偷袭美国珍珠港,拉德国对美国宣战。

外交上德国对英法苏的一系列操作贼溜,忽悠英法入侵苏台德地区,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亡国的时候英法也是隔岸观火。而后马上和苏联眉来眼去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转而全力对付英法。但德国一直忘记了对美国的外交动作或者在美国培植代言人。

军事上有人说德国不该在没有消灭英国前进攻苏联,我倒不这么认为,首先英国已经没有反攻欧洲大陆的能力,对德国威胁并不大,其次德国也没有消灭英国的实力,皇家海军对德国而言还是无敌的存在,短短的英吉利海峡仍是难以跨越的,海狮行动是基于完全夺取英国制空权为前提的,可惜戈林也不争气。如果此时德国放慢脚步转而稳定占领区积蓄实力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德国却选择了进攻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苏联的整体实力与德国不相上下,且国土面积和战略纵深巨大,即使是丢了莫斯科也不会伤及要害。也许有人说苏联在1941年也制定了进攻德国的计划,即使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进攻德国,不如先下手为强。如果形势真是如此,那二战进程就要改变了,美国在二战中是个道义高于一切的国家,如果苏联先进攻德国,那侵略方就变成了苏联,且政治体制不同,即便德国作恶多端,顶多是狗咬狗一嘴毛,美国不太可能支援苏联并和苏联结盟,结果就是德国一方,英美一方,苏联一方的三足鼎立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