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德國為什麼會在二戰中失敗?

Jiashu


我認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打敗,有很大一部分是被自己的意識所擊敗,希特勒認為德國的士兵是鋼鐵鑄造的,納粹思想是萬能的,第三帝國是不可戰勝的。

當希特勒閃電戰將東歐拿下,並與蘇聯一起瓜分了波蘭時,德國軍人看到蘇聯軍隊的裝備不敢恭維,並向蘇聯提出要改善蘇聯的戰機和坦克。當時蘇聯裝備落後,真的拿到了一些德國隔代的戰機和坦克。德國人對斯大林在軍隊中進行大清洗早有所聞,在希特勒和他的高官們認為,蘇聯這堵破牆一推就倒。所以,在1941年真的就用閃電戰對蘇聯開火了。

德國的坦克繞過法國的防線,閃電戰發揮了作用,直接進入了法國首都巴黎,打得英軍退到英倫半島去了。德國的隆美爾在埃及的沙漠中將英軍打得落花流水,希特勒更自信地認為是自己的納粹精神起了作用。

儘管,希特勒知道美國在第一世界大戰後,它的經濟實力是世界第一。但是,希特勒有點看不起美國人,因為美國是一次移民國家,他認為美國人是雜種,精神力量相當差,不象雅利安(日耳曼)人勇敢善戰。再加上,美國國內的納粹主義傾向嚴重,又加上門羅主義,希特勒認為美國不會參戰。

有了那麼許多錯誤的觀點,希特勒怎麼會不失敗呢?隨著英國頑強抵抗,美國參戰,蘇聯反攻,希特勒再怎樣稱他的士兵是鋼鐵也沒有用,一敗塗地使第三帝國成為歷史上的一個插曲,留在一代人的記憶中。


張律明



1939年-1945年各國基本物資的生產總量

鋼鐵:

蘇聯9500萬噸、英國1億2000萬噸、美國6億噸德國1億9000萬噸、意大利1500萬噸

石油:

蘇聯2億噸、英國1億噸、美國16億噸、德國4800萬噸、意大利700萬噸

煤炭:

蘇聯9億5000萬噸、英國15億噸、美國40億噸德國35億噸、意大利9000萬噸

糧食:

蘇聯4億2000萬噸、英國9500萬噸、美國9億噸德國1億8000萬噸、意大利7500萬噸

發電量:

蘇聯2820億千瓦時、英國3150億千瓦時、美國16780億千瓦時、德國4140億千瓦時二戰各國坦克總產量:

美國:輕型29680輛,中型50632輛,重型2202輛,自行火炮及突擊炮20633輛

德國:輕型5968輛,中型19516輛,重型1830輛,自行火炮及突擊炮21044輛

蘇聯:輕型17438輛,中型67352輛,重型8467輛,自行火炮及突擊炮18975輛

日本:輕型3934輛,中型2576輛

二戰各國軍用卡車總產量:

美國輛,英國輛,德國輛,蘇聯輛,日本汽車總量為輛,意大利汽車總量84625輛。

二戰各國火炮產量(37毫米以上火炮):

蘇聯門,美國門,德國門,英國門,日本13350門,加拿大10552門,意大利7200門。

二戰各國軍用飛機總產量:

美國架,英國架,德國架,蘇聯架,日本62036架,意大利13371架。
主要資源、武器的各年份具體生產量:

鋼產量(萬噸)德國:

1940年2154萬噸,1942年2048萬噸德國(含佔領區):1940年2610萬噸,1941年3180萬噸,1942年3210萬噸,1943年3460萬噸,1944年2850萬噸意大利:1940年226萬噸日本:1940年686萬噸,1943年765萬噸英國:1940年1230萬噸,1943年1300萬噸蘇聯:1940年1832萬噸,1942年810萬噸,1943年850萬噸,1944年1000萬噸,1945年1230萬噸美國:1940年6076萬噸,1941年7510萬噸,1943年8059萬噸,1944年8132萬噸

飛機產量(架)1939年:美國5856,蘇聯10382,英國7740,德國8295,日本年:美國12804,日本年:美國26277,日本年:美國47836,蘇聯25436,英國23672,德國15409,日本年:美國85898,蘇聯34900,英國26263,德國24807,日本年:美國96318,蘇聯40300,英國26461,德國39807,日本28180

艦艇產量:

1942年:美國86萬噸1943年:美國261萬噸1944年:美國286萬噸,日本46萬噸(最高峰)商船產量1940年:美國53萬噸,日本29萬噸1941年:美國103萬噸,日本21萬噸1942年:美國548萬噸,日本26萬噸1943年:美國1145萬噸,日本77萬噸1944年:美國928萬噸,日本170萬噸

鋁產量:

蘇聯4年衛國戰爭期間鋁的總產量26.29萬噸1942年德國鋁產量26.4萬噸1944年日本鋁產量12.9萬噸1943年美國鋁產量83.46萬噸(戰時最高峰)

坦克產量:

美國1942年26334輛1943年37148輛1944年21267輛蘇聯1942年24758輛1943年24227輛1944年29029輛德國1942年3975輛1943年13084輛1944年18401輛英國累計生產29300輛,日本累計生產48和盟軍兵力對比歐洲戰場納粹德國及僕從國與盟軍兵力對比

東線戰場:

二戰初期:“巴巴羅莎計劃”動員了德國陸軍152個師2個旅共330萬人,德國空軍120萬人,海軍10萬人;

僕從國軍隊芬蘭16個師3個旅,羅馬尼亞13個師9個旅,匈牙利4個旅,計有90萬人。

東線軸心國總兵力達181個師14個旅共計550萬人,火炮47260門,坦克3712輛,飛機4950架。

二戰中後期:德軍損失大補充也快,根據約德爾將軍的記錄,至1943年11月,德軍在俄國方向仍有390萬人,在芬蘭駐有17.7萬德軍,在挪威和丹麥駐有48.6萬德軍;其它軸心國軍隊28.3萬人。是時軸心國東線部隊在東線方面俄軍處於優勢。1945年初,俄軍總數約550萬人,略優於德軍。俄軍裝甲車輛是德軍的5倍,火炮是德軍的7倍,飛機是德軍的17倍。

西線戰場:

二戰初期:1939年9月1日,即二戰開張以前,東線指的是波蘭,不是俄國。波蘭淪陷後“東線”才指向俄國方向。法英兩國挺孫子的,想把禍水東引,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盟友波蘭逐漸滅亡也不幫忙,沒想最後還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成為政治史上最大的笑話之一。

1939年9月1日以前德國的總兵力共有103個師,坦克3200輛,飛機2500架,各種火炮10260門。

盟軍方面這時法、英、波三國共147個師,坦克4100輛,飛機3960架,各種火炮12200門。荷蘭、比利時等國的數字不詳。共有484.6萬人。二戰中後期,德國在法國和比利時駐有137萬軍隊。另外,在意大利駐有41.2萬軍隊(這些駐南歐部隊應算南線)。在巴爾幹地區德軍被鐵托游擊隊牽制住了61.2萬部隊,西線兵力再緊也無法抽出。

此時,日軍約一百萬精兵也一直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不能調往太平洋戰場或其它戰場,徹底失去了戰略機動性,使盟軍“先歐後亞”的大戰略從容地走向尾聲。1945年德國人投降,美軍乃能抽出主力,避實擊虛,直搗日本人巢穴。此時駐華日軍實力雖在,卻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終無出路,只得向中國投降。

西線盟軍方面處於絕對優勢。1944年中期,盟軍坦克是德軍的20倍,飛機是德軍的25倍。D日在諾曼底方向,德國軍隊僅用319架飛機對付盟軍的12837架飛機,約有40

數據可以說明一切,現代戰爭比拼的就是綜合國力,同盟國在資源、工業、武器、人力等整體實力上遠超軸心國,歐洲戰場納粹德國主要靠意大利的支援和對佔領區的掠奪,和日本結盟沒有絲毫幫助,初期的勝利不過是仰仗納粹德國的局部優勢和強力的軍隊及戰略機遇,在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沒比拼的就只是綜合國力了,東部蘇聯暴兵一線平推,西部美英盟軍憑藉強大優勢登陸,納粹德國敗亡只是時間問題,納粹德國錯就錯在過於高估自己,低估對手,跟蘇聯英國發生戰爭,和日本結盟把美國託入同盟國,如果二戰德國由俾斯麥掌舵,應該不會與蘇、英、美交戰,而是鯨吞歐洲大陸加以消化,逼迫美蘇英承認德國在歐洲的地盤的數倍之差。


MrChen391


德國在二戰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資源的缺少以及三軍實力的不同,使得許多行動無法達到協同且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後期德國因多線作戰導致的兵源嚴重不足的缺點也體現出來了;而針對前一項也就是三軍實力不同,最核心的體現就是對英國的作戰,海軍嚴重的拖了後腿。

縱觀整個二戰,德國的海軍主要仰仗於潛艇以及巡洋艦,其唯一“建造出”的航母----齊柏林號,還是通過潛艇交易從日本獲得的技術,且並未整體完成,在二戰將要結束時自沉了;而在其潛艇和巡洋艦之中,德國更為出名更為好一點的是潛艇,所以在1940年的計劃中,無論在法國,德國陸軍對英法部隊造成了多大傷亡,空軍在倫敦上空如何肆虐,在水面上卻無法在英吉利海峽挺進一步,即便他們在大西洋實行以多打少的狼群戰術,想要圍城打援,以戰促降,但不過是飲鴆止渴罷了,以一種消耗大於對手的方法,去進行一場豪賭,去賭誰先扛不住壓力向對手妥協。

而海軍疲軟導致只能圍城打援,在大西洋高強度出動攻擊補給船,以及通過空軍大規模轟炸城市去摧毀英國戰時經濟,妄圖從根本上消解民眾的抵抗意識;但最終卻將德國關鍵資源短缺的缺點體現出來了,即使此時的德國已經佔據了法國,低地國家還有挪威,擁有羅馬尼亞這種資源大戶作為附庸國,但是納粹發動戰爭的根本是有民眾的支持,而民眾的支持則是源於希特勒上臺後民眾生活水平強於魏瑪共和國時期,這時候既要保證德國國內民眾生活水平不下降,又要保證前線那些吃油怪物去運作,這不是為難人嗎?

希特勒可是清楚知道一戰德國是怎麼從內部消亡的。況且德國人民的高質量生活也是納粹從佔領國掠奪的,再靠他們去供養前線?算了吧。

資源短缺以及海軍疲軟,加快了德國東侵的進度,蘇德戰爭初期是緩解了德國的問題,但同樣的,這是飲鴆止渴的行為,用一個錯誤彌補另一個錯誤,資源問題解決了,但是如何對付這紅色怪物呢?廣袤的土地,無盡的人力,嚴酷的冬天,泥潭般的道路和密集的炮火,將德國拖入了另一個深淵。。。。

此時隆美爾在北非高歌猛進,嚴重違背了希特勒當時的命令,儼然將北非作為德國的一個新開闢的戰場,而且是作為主要戰場應對的,導致在1942年甚至要從蘇德戰場上撤裝備去北非;

而那一年正是轉折之年,在那年新年的十幾天之前美國參戰,戰爭機器的加入使得天平有了傾斜的趨勢;而這一年北非戰場到了關鍵時刻,蒙哥馬利到來後,英軍因為主戰場壓力減小,裝備送到北非,對隆美爾開始了主動的進攻,北非戰場開始了微妙的變化;蘇德戰場上,蘇軍開始對強弩之末的德軍進行反攻,列寧格勒的消耗戰吸引了德國大批有生力量,主戰場的德軍卻也再未推進一步,自此德軍開始了衰落時期,並在此之後每況愈下,走向滅亡。。。。。


回形針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用閃電戰曾經橫掃整個歐洲但最終成為了失敗者。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個軸心國夢想統治全世界,但是勝利再一次站在了正義的一面。德國之所以失敗我認為是多方面因素,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點:

第一、戰線拉的太長,東線從蘇聯莫斯科,北至瑞典、挪位,往南到北非,往西到英國,導致軍事上顧此失彼。

第二、德國法西斯希特勒瘋狂屠殺猶太人,竟然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例如德軍命令被俘猶太人自己拿起鐵鍬挖埋葬自己,二戰中,德軍有組織的殺害猶太人約600萬之巨!引起公憤!

第三、低估對手,軍事準備不足。蘇聯戰略縱深太深。當時老天爺幫了蘇聯,希特勒侵略蘇聯撕毀條約,此時斯大林充分認識到希特勒的醜惡嘴臉,在吸取其他國家失敗的基礎上,迅速發表演講,在全國實行“焦土政策”,動用全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反侵略。焦土政策的實施,直接導致了德軍戰備物資供應不上。例如:德軍的坦克因為沒有油而無法前進,

第四、不怕狼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日本放棄與德國先前的約定從東側攻擊蘇聯,此時的日本認為威脅日本的在西線。而意大利的陸軍實在是不堪一擊,例如意大利侵略法國,反而讓法國狠狠的揍了一頓。不過法國真正拿出手的是空軍,好在意大利在德國侵略蘇聯時還動用了部分戰機支援德國。但是意大利又遭到英美聯軍反攻,導致意大利情況持續惡化,意大利的情況也同時影響了德軍的戰略部署!

第五、天氣異常,再攻打莫斯科前夕,蘇聯天氣溫度驟然降低溫度,天氣溫度達到零下40度,這個溫度對於德國士兵來說,是非常不適應的!再者突然的降低溫度德軍軍需物資根本毫無準備,導致戰鬥力大打折扣。而與此同時蘇聯軍隊經常在這樣的低溫天氣條件下,他們早就適應了這樣的天氣環境。

第六、高估自己 急於求成,德國在沒有徹底打敗英國的前提下,冒然又開闢新的戰場。

以上是我個人拙見,歡迎各位朋友指點,謝謝各位朋友








淡淡典雅A


首先,德國資源不足。

一戰後的德國,殖民地被剝奪乾淨,僅靠德國本土的資源遠遠不夠支撐二戰德國的需要,尤其是在石油方面。戰爭中,飛機在天上狂轟濫炸,地面坦克、卡車橫衝直撞,靠的是什麼?石油!戰前,德國每年需要的石油為1000萬噸,而德國本土僅僅出產50萬噸左右,其他大部分是國外進口。在德國佔領大部分歐洲,整合歐洲的資源後,石油仍然每年有500萬噸的缺口。

其次,人心不附。

納粹德國的種族主義政策,不能團結大部分的歐洲人民。屠殺和迫害猶太人不僅削弱了本該屬於自己的力量,反而導致大量優秀科學家逃至美國,增強了美國的力量,如果德國率先研發出了原子彈,那他在歐洲戰場還會失敗嗎?

第三,低估了蘇聯。

二戰前,蘇聯在與芬蘭的戰爭中,表現極其糟糕;加上斯大林對蘇聯國內的大清洗,這兩件事導致德國對蘇聯的軍事力量產生嚴重的誤判。希特勒認為:“在蘇聯的破門上踢一腳,整個房子都會倒掉”。但事實是,德國人錯誤的估計了蘇聯人民和軍隊的戰鬥力和韌性,犯下了輕敵的錯誤。

最後,二戰中的德國猶如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它的容錯率太低,對管理團隊的要求太高,最終,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也沒能挽救它失敗的命運。


風雨的學習號


小編以為德國是有很大機會打贏二戰的,但某事在人城市,成事在天!下面小編就德國為什麼失敗發表一些意見,個人觀點,歡迎補充!

首先,在盟友上德國比不上盟軍。盟軍有美蘇這後來的兩大超級大國,兩國均有巨大的工業體系,生產力極強。更有過億的人口兵力資源充足。還有英國,英國雖小,但其身後的英聯邦是巨大的,為其源源不斷的輸運物資,更有兵力上的支援!反觀軸心國這邊,日本戰鬥意志雖強,但其生產力與高層指揮能力實在有限,一個二二六事變就將日本的‘老狐狸’清理了一多半。意大利簡直就是來搞笑的,甚至有個說法:“意大利投靠盟軍,德國只需六個師就能將其消滅;意大利保持中立,德國需要十個師防備他;意大利加入軸心國德國需要派五十個師保護他”。

在生產力上,德國也遠遜盟國一籌。雖然德國率先興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力得到飛速提升!但其總體格侷限制了其生產總量,閃擊戰之後拼的就是工業底子,在盟國絕對優勢下德國舉步維艱!

戰略上的失誤也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對蘇聯掉以輕心,在蘇聯的寒冬臘月裡穿著秋裝前進。放棄拿下莫斯科的機會轉攻南路……

天氣也不垂愛德國,寒冷的冬季令德意志將士舉步維艱!






人民之友阿飛


二戰時期,對於德國納粹的失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德國在沒有拿下英國的情況下,就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向東進攻蘇聯,雖然前期佔據一定優勢,但自身也被拖入兩線作戰的泥潭,直到英美聯軍諾曼底登陸,開闢新戰場,德國徹底無力迴天。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我們仔細看歐洲地圖,就會發現,德國的地理位置可謂十分不友好,處於歐洲大陸的腹地,屬於四戰之地。歷史上德國一再因為兩線作戰而吃盡苦頭。一戰時期,德皇威廉二世帶領三國同盟對抗英、法、俄就是典型的兩面受敵,經過四年的苦戰依舊戰敗,並簽訂了屈辱的《凡爾賽條約》。

那麼,如果德國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向東入侵蘇聯,這樣是不是就是能避免兩線作戰呢?甚至二戰也有可能以軸心國勝利而告終呢?但歷史告訴我們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納粹德國在1941年夏天對蘇聯的突然襲擊,它的覆滅可能會更早。

說到這裡,先澄清一個問題,德國入侵蘇聯,是直接入侵蘇聯國土嗎?其實並不是,德軍是從波蘭中部地區發起進攻的。二戰是以德國閃擊波蘭開始,而在德軍侵入後,東部的蘇聯也立即動手了,蘇聯紅軍和德軍是在波蘭中部“會師”共同滅亡了波蘭。之後,蘇德兩國就以波蘭中部為界對峙。

問題是,這種對峙對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蘇聯地域廣闊,擁有大縱深,而德國呢?國土面積狹小,和百萬蘇聯紅軍中間就隔著半個波蘭,蘇聯軍隊再往前推進200千米,就到德國本土了,而往前推進600千米,就到德國首都柏林了。而且,蘇軍和德國都沒有在對峙前線構築長期防禦性工事,意思很明白,雙方誰也沒想著維持現狀。所以,此時雙方就面臨一個局面,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那麼,為什麼蘇聯沒有先下手呢?因為蘇聯還沒準備充分!在這之前,蘇聯國內爆發了大清洗的政治運動,很多骨幹軍官被打倒,基層軍官更是大量缺乏,導致蘇軍戰鬥力嚴重下降。而且蘇聯並沒有向德國這麼早就開始備戰,軍中很多武器都老舊了,急需升級換代,這都是需要時間的。德國就曾經預估,到1942年蘇聯紅軍就將完成大範圍的新武器裝備,蘇聯之前政治大清洗所造成基層軍官的斷層現象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彌補和修復,到那時如果再由蘇軍佔得先手搶先發動進攻,對於德國來說幾乎是不可承受的,所以希特勒選擇先下手為強。而斯大林還在等待他的軍隊重新恢復戰鬥力,他也沒想過德國能先發動進攻,因為此時的德國正和英國打的難解難分。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部分解釋斯大林為什麼始終不肯相信各方(包括英國)提供的德國要在1941年年中發動進攻的情報。

事實上,德國的攻擊計劃確實是很倉促的,之前德國並沒有做好冬季作戰的充分物資準備,甚至連冬衣都沒準備就進攻蘇聯,這在蘇聯看來是很可笑的。最終的結果就是蘇聯是在近乎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受到襲擊。

而德國搶先動手也給他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西線的200萬蘇軍在開戰幾周後就被切割包圍和殲滅,整個蘇聯西部戰線陷入支離破碎的糜爛狀態,完全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在混亂中蘇軍頭半年就損失了接近600萬軍隊,這迫使蘇聯不得不採取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直到德軍

打到莫斯科城下才被阻擋住。而且蘇聯在開戰後失去的西部大片國土上有眾多的人口和工農業生產資源,這導致蘇聯一度陷入十分窘迫的狀態,如果不是美英傾盡全力運送物資填補這個巨大的缺口,蘇聯很難在堅持給德國強有力的反擊。

綜上,可以說,德國進攻蘇聯,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蘇聯在戰前始終沒有構築新邊界的防線,可以想見蘇聯接下來的戰略依舊是進攻性的,而一旦蘇軍搶先發起進攻,德國基本就沒有迴旋餘地了,幾乎是必敗的結局,因為哪怕只是後退一二百千米就會進入德國的核心區——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而德國西面有法國,北面有英國,幾乎是退無可退。因此,德國的失敗,在他發動戰爭那一刻,就註定了!


歷史風暴


首先希特勒的狂妄,法西斯主義是德國輸掉戰爭的必然因數,當時的德國是反人類的,大規模的屠殺異族人,導致人神共憤。

二戰時期德國的技術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第一流的,赫赫有名的虎王坦克,世界導彈的鼻祖V1 v2,再加上那幫優秀的德國軍人,德國有徵服天下的軍事實力,但是德國沒有統治天下的政治眼光,在希特勒的鼓吹嚇德國看不起其他名族,所以它終將會召來全世界的反擊。

戰略上,開戰初期的閃電戰非常成功,歐洲大陸幾乎全部到了德國手中,雄心勃勃的《海獅計劃》沒有能夠成功,英國倖存下來成為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前線,成為打擊德國的跳板。德國空軍本來總有極大的優勢,可以主帥無能如果他能夠跟陸海軍團裡一致,英國被滅不過是時間問題。

沒有解決英國就想蘇聯開戰,是德國失敗的開始,希特勒忘記了拿破崙,最終德軍大量的優秀軍人在蘇聯戰場上送命,豬隊友日本沒有遵守協議聯合進攻蘇聯,給了蘇聯贏得戰爭的希望

兩線作戰的德國已經很不利了,可是他的另外一個豬隊友意大利,不但無法幫助德國,最終還要德國出手幫忙,非洲戰場上雖然節節勝利,可是希特勒無法調動更多的軍隊給沙漠之狐,三線作戰的德國居然又跟美國開戰,當然了美國的開戰完全是拜日本所賜。

帶著兩個豬隊友與世界為敵,失敗不過是時間問題。



地獄歸來的勇士


有多種解釋,我的解釋是;

德國二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戰略目標——征服歐洲!定位不準。超過了德國的綜合國力,失敗是註定的。

一、德國在二戰初期,國土面積僅37萬平方公里,包括已收復了一戰失去的萊茵地區和東普魯士,還攫取了捷克的蘇臺德。人口約8000萬,包括合併奧地利的700萬人口。這樣的體量,欲成為歐洲的超級霸主顯然不夠。二戰1944年高峰時期,德國竭盡全力動員組織了950萬兵力,顯然不能應付東西歐兩面作戰,僅蘇聯一國,就有超過1100萬兵力消耗德軍,德國國力不支。

二、德國雖然強悍,但有致命弱點,德國不是海洋大國,顯然低估了英國依靠海洋的生存能力,也低估了勵志走向海洋的美國跨洋作戰能力。後來德國逼迫發展潛艇“狼群”控制大西洋制海權,已是杯水車薪,絲毫不能阻止英美跨海洋的抱團反攻。

三、希特勒發動二戰的初衷是廢除《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奴役,報復貪婪的法國和道貌岸然的英國,教訓在一戰後乘火打劫肢解德國的波蘭。若德國的戰略目標定位於此,它顯然已大獲成功。可惜希特勒被意想不到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野心爆棚,悍然攻擊龐大的蘇聯紅色帝國,臆想吞掉整個歐洲,陷入東西被蘇英美兩面夾擊作戰的困境,最終毀於實力不支。

三、德國的戰術錯誤已是枝節問題,包括不痛打落水狗英國讓其苟延殘喘,在敦刻爾克讓英法比利時聯軍從歐洲大陸逃遁,進攻蘇聯不直取首都莫斯科讓蘇聯失去抵抗意志,希特勒死守柏林牽制德三軍束手無策等,只是加速了德國的覆滅。

德國曾嘲笑日本盟友想吞併中國是“遊蛇攻擊大象”——自不量力。其實,這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德國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野心太太,能力不支。


諶人


二戰中德國的戰略格局其實並不是非常好,我從以下幾個點簡單說明下:

地緣上來說,德國周邊有英法,蘇聯等世界超級強國的存在,其發展空間有限。

資源上來說,因為國土面積有限再加上一戰丟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德國也並不是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尤其石油短缺。

豬隊友,意大利已經成了二戰的笑話,雖然戰五渣但意大利一直都扮演小弟的角色,至少不給大哥添堵。日本絕對是實力坑爹,1941年6月年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前期,日本於1941年4月搶先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解除了蘇聯東面的潛在威脅。12月又偷襲美國珍珠港,拉德國對美國宣戰。

外交上德國對英法蘇的一系列操作賊溜,忽悠英法入侵蘇臺德地區,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亡國的時候英法也是隔岸觀火。而後馬上和蘇聯眉來眼去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轉而全力對付英法。但德國一直忘記了對美國的外交動作或者在美國培植代言人。

軍事上有人說德國不該在沒有消滅英國前進攻蘇聯,我倒不這麼認為,首先英國已經沒有反攻歐洲大陸的能力,對德國威脅並不大,其次德國也沒有消滅英國的實力,皇家海軍對德國而言還是無敵的存在,短短的英吉利海峽仍是難以跨越的,海獅行動是基於完全奪取英國制空權為前提的,可惜戈林也不爭氣。如果此時德國放慢腳步轉而穩定佔領區積蓄實力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但德國卻選擇了進攻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蘇聯的整體實力與德國不相上下,且國土面積和戰略縱深巨大,即使是丟了莫斯科也不會傷及要害。也許有人說蘇聯在1941年也制定了進攻德國的計劃,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進攻德國,不如先下手為強。如果形勢真是如此,那二戰進程就要改變了,美國在二戰中是個道義高於一切的國家,如果蘇聯先進攻德國,那侵略方就變成了蘇聯,且政治體制不同,即便德國作惡多端,頂多是狗咬狗一嘴毛,美國不太可能支援蘇聯並和蘇聯結盟,結果就是德國一方,英美一方,蘇聯一方的三足鼎立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