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撑起滨州教育一片天的民办教师们

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撑起滨州教育一片天的民办教师们

写下这个题目,我浮想联翩,心绪难平。

我从记忆深处找寻与这群曾撑起一片天的人们——那退出讲台、淡出人们视野的民办教师相关联的事,为了印证那段历史,我翻箱倒柜,寻觅与之相关的物证。苦心人,天不负,我在书橱的旧影集里找出了一张照片。

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撑起滨州教育一片天的民办教师们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9年1月—1992年6月期间。当时,我在原单寺乡段李教研组任教研组长,照片上的人员就是当时段李教研组的大部分教师。

照片前排左起为王传斌、王家成、张秀岭(已故)、赵景良、贾福红,中排左起为王建美、张冬梅、马海荣、张建花、李秀霞,后排左起为贾永军(已故)、赵云平、张海泉、马墨田、王希山。

照片上的教师中,除前排正中已故的张秀岭老师当时是公办教师外,其余的全都是民办教师,也就是民师。

民师,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据《教育大辞典》载:民办教师是指“中国中小学中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为农村普及小学教育补充师资不足的主要形式。除极少数在农村初中任教外,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小学。一般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由学校或当地基层组织提名,行政主管部门选择推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包括文化考查批准,发给任用证书)。生活待遇上,除享受所在地同等劳动力工分报酬(1979年后享受“责任田”)外,另由国家按月发给现金补贴。

“文革”期间一直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前,国家发给的补贴是每月教小学的民师五元、教初中的民师七元,生产队另给记工分。

几十年来,广大民办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基层尤其在乡村学校,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2年8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人事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

至2000年,全国有25万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民办教师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民办教师,正因为是民办,没有像师范毕业生那样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就更加注重学习。白天上课、批改作业,晚上备课、自修。特殊的身份有着特殊的责任,一些中年民师,上要孝亲,下要慈幼,还有待耕的责任田。正确处理好耕教矛盾,妥善解决好照顾家庭与教书育人之间的矛盾,使得民师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低微的报酬,无力支付家庭的开支,繁忙的教学,无暇顾及家庭琐事,致使民师在家庭、社会颇有微辞,倍受鄙视。

凭着一份良心,凭着一份热情,凭着一份执着,顶着种种压力,民师们坚守着,支撑着,顽强地坚持着。

大部分民师通过转正或是选招成为了公办教师,然而,有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民师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被辞退,还有一部分85年9月1日后加入教师队伍的民师,因政策规定,也被裁减。

在当时段李教研组的老师中,王家成、王传斌、张冬梅、王建美、马海荣、赵景良先后转为公办教师,赵云平、马墨田、贾福红先后选招入师范,培训后也成为公办教师。张海泉、贾永军(病故)、张建花、李秀霞因是85年9月1日后参加工作,被拦在了公办教师的大门外。

像王家成、王传斌等转为公办教师的老民师,大都已经退休,过着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像赵云平、马墨田等选招为公办教师的民师,现在仍然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像张海泉、李秀霞等被辞退的民师,在各自钟爱的行业上也干得有声有色。

当时,年龄偏小的李秀霞,如今和丈夫走街串巷收购粮食。说起那段民师经历,李秀霞丝毫没有怨悔之意,她反而笑哈哈地说:“没什么可怨悔的,我为有一段民师经历而自豪!我是干过教师的粮食贩子!”

后来,我从段李教研组长调任段李学区副校长,与学区校长刘金良老师一起经常到各村小学检查工作,民师的不易了解得清清楚楚。再后来,我任完全小学校长,与为数众多的民办教师朝夕相处,我为他们舍小家顾学校的大爱所感动,体谅他们的难处、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处理好耕教矛盾成了我平素经常琢磨的事。

我的启蒙老师赵光全,1965年7月就加入了民师队伍,1976年11月至1981年12月受原单寺公社教育组安排,参加业余扫盲工作。扫盲工作结束后由原杜店公社范集管区回村,但因原来的工作岗位有人顶替,1983年10月,组织安排他在家等候。后来,赵光全老师再没走上讲台,最终离开了干了18年零3个月的教育。有人撺掇他向上讨个说法,然赵老师不为所动,心静如水,他心里始终坚信:党和政府是不会忘记在教育战线上贡献了青春和热血,曾经撑起教育一片天的民师们!

现如今,和其他健在的老民师一样,赵老师已经享受到了国家的补助,72岁的他在家安享晚年。

我的同事王洪照老师,1981年参加工作,1992年参加民师考试,在师范进修一年后成为一名公办教师。10年的民师路,可谓崎岖不平;10年的民师经历,可谓岁月峥嵘。王洪照老师的家属在原杜店塑料厂工作,而他在原单寺乡村小教书。那时,有上晚自习的规定,王洪照老师吃住在校,根本顾不上家庭,家中大事小情皆有妻子打理。直到现在,说起这段经历,王洪照老师还流露出对妻子的愧疚。

现如今,王洪照老师因离家远,有时还在学校住宿,晚上,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仍在释放着光和热。

民师,在当时,可以说是撑起了原单寺教育的半边天,说得准确点儿,是撑起了原单寺教育的整片天。

民师,这个带有历史印记的名词,终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当民师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在记忆的长河中却是洗涤不掉的。我不为自己曾是一名民师而感到位卑,相反,我因有一段民师经历而甚为自豪。民师那种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将会永远激励着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对得起“老师”这一神圣的称号而努力工作!

那曾撑起教育一片天的人们,愿你们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