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日本的一个甲级师团到底有多少兵力?

杨铭锁


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在军事方面德军模式成为日军的样板,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师建立的。日本的师团在德式师人员的基础上扩编人数达到2.7万人。师团是日本特有的军事编制,师团是日本军队常用的最高军事单位,师团之下还有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和小队等等。在日本军队中,军队分为甲乙丙丁不同等级的师团,甲级师团的等级最高,属于日本军队的主力部队。甲级师团成军时间久且历经了很多战斗,而且官兵都接受过严格的训练,所以甲级师团的战斗力很强悍。

甲级师团是日军的一种师团编制,主要为二战前日军的17个常备师团,采用四四制编制,战斗人员约20,000人,甲级师团下辖8个联队,包括4个步兵联队(甲级师团的一个步兵联队有3700多人)和独立的工兵、炮兵、骑兵、运输联队。在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总兵力在27000到28000人左右。

日本甲级师团番号:

近卫师团(后扩编成近卫一师团、近卫二师团、近卫三师团)、第一师团东京师团、第二师团仙台师团、第三师团名古屋师团、第四师团大阪师团、第五师团广岛师团、第六师团熊本师团、第七师团旭川师团、第八师团弘前师团、第九师团金泽师团、第十师团姬路师团、第十一师团善通寺师团、第十二师团久留米师团、第十三师团仙台师团、第十四师团宇都宫师团、第十六师团京都师团、第十九师团罗南师团、第二十师团龙山师团。


环球网


有网友问:日本的一个甲级师团到底有多少兵力?在整个二战,日本陆军师团有十几种不同编制的步兵师团,其中所谓的甲级师团也有至少6种不同的编制。

根据不同的编制1个甲级师团有1.3-2.8万人不等。如果按出战状态看,则可以说是9000人-2.8万人不等。比如在东北的关东军,都是缩小版甲级师团,比如918事变时期的第2师团。

每步兵联队缺1个大队,每大队缺1个中队。这样与其规定每联队3个步兵大队、每大队4个步兵中队、全联队为12个步兵中队相比,仅有一半的兵力(6个中队)。骑兵联队按编制为2个中队,缩编后仅有1个中队。第2师团的兵力约为10400人。

另外一半的第2师团在日本国内,叫留守师团。到1941年开始关特演的时候,关东军才变成满员师团。关于普通甲级师团的兵力,我们以关东军甲级师团为例子,在满员状态下,甲级师团又分为3种。

一种是驮马编制师团,这种师团的任务,主要是担负山地、林区、沼泽和复杂地形地区作战。比如第9、11、19(驻半岛)、25、28、29师团。每师团之总人数为25200名,辖3个步兵联队,每联队3个步兵大队,每大队4个步兵中队,1个有12挺重机枪的机枪中队,全联队人数为5010人。山炮联队为3个大队、9个中队,人员为3700名,其他为骑兵、工兵,辎重联队。

一种是车辆编制师团,主要是担负交通比较发达地区之作战。比如,第1、8、10、12、14、20(驻半岛)、24、51、57师团。这类师团的编制总人数为24440名,辖3个步兵联队,每联队3个大队,人员为4490名。野炮兵联队辖1个野炮兵大队、两个10.5公分口径榴炮大队,1个15公分口径的榴炮大队,人员为3250名;辎重兵联队人员为1810名。

第三种是机械化编制师团,比如,重建以后的第23师团,其人数为25970人。辖3个步兵联队,每联队为5550名;野炮兵联队为4个大队,共2900名;辎重兵联队为970人。


深度军事


二战初期,日本军队为适应战场需求,曾划分甲乙丙丁四个师团等级制度,其中甲种师团共编制17个常备师团,编制一般都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其中工兵、炮兵、骑兵、辎重各一联队,共分八个联队,每一个联队大约3700人,战斗人员大约18000人左右,外加各类一师团非战斗人员,一个满编的甲种师团总兵力约28000人左右。

在这17个甲种常备师团,第一师团至第七师团是日军最早组建的师团,也是日军精锐中的精英,战斗力异常野蛮残暴,装备精良,比如比较熟悉的臭名昭著的第五师团也叫广岛师团、第六师团也叫熊本师团,还有比较奇葩的第四师团也叫大阪师团等,下面简单介第五和第六师团。

第五师团可以说是日军最活跃的一个师团,也是日军为数不多的精锐机械化部队,下辖两个旅团几乎贯穿整个二战战场,曾和中国70多个师和英美俄战斗过,经验丰富老道。1937年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第五师团一部分参加了南京大屠杀,一部分由板恒征四郎率领参加太原会战重创国军30个师,而在之后的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昆仑山战役中,第五师团均遭到重创。1941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五师团隶属山下奉文旗下25军指挥,被派往马来西亚,曾短短几个月时间横扫整个马来半岛,之后一直活跃于整个东南亚战场,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向印尼盟军投降。

第六师团也叫熊本师团,是日军成立最早的师团之一,主要兵源来自熊本县,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下辖两个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总人数25000左右,曾制造过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生性残暴可谓臭名昭著。抗战期间曾经参加过徐州会战、湘赣会战和两次长沙会战等,战绩可圈可点。之后被派往太平洋战场与美军作战,活跃于各个岛屿,在美军强大火力下,第六师团在太平洋战场上都成了美军炮灰,几乎全军覆没,可谓恶有恶报,直到1945年8月在澳大利亚向美军缴械投降。

二战到了后期,由于太平洋战场的节节失利,日本兵源逐渐枯竭,师团也经过不断整编与缩编,有之前的四类师团缩编为三个师团,其中甲种师团曾分为常设和特设师团两类,总兵力分别约20000人和18000人左右,师团人员编制相比战前少了近万人。


赛门之略


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建立现代陆军,其编制基本参考了当时德国陆军的编制,德国陆军的师为18000人,日本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若干,形成了与世界军制不太一样的师团编制,我来带大家分析下他们的主要构成和人数。



明治维新后设立的21个师团为日本的主力常驻师团,由于在日后作战中,第13、15、17、18师团作战不力,被大正天皇裁撤,所以保留下来的近卫师团和第1到20师团(缺以上被裁撤4个)全部17个师团被称为日本常驻师团,也叫甲级师团,他们人数和武器的配备是最优良的。


因为近现代陆军作战对火炮的重视,日本的师团按照运载火炮方式的不同分为驮马师团(山地)和挽马师团(平原),两种师团的人数有些差异,分别为28500人和25000人。

日本师团的编制有些特殊,从低到高分别为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支队(旅团)。

分队一般由13人组成,包括一个轻机枪组和8名步兵。


其他编制在各自基础上按照三三制原则递进,小队一般54人,中队一般180人,大队1100人,联队3800人,支队一万人左右,随着等级的提高,非战斗人员比例也在扩大,比如医疗,后勤运输,饮食保障等等,这些人员一般都记录在整个师团中,所以一般来说,他一个师团的战斗人员基本维持在15000人左右。

另外,日本采用双师团人员补给制度,相对于这些常驻师团,他还有对应的后补师团,编号加100,人员等各种配备与常驻师团无二。比如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第6师团(熊本师团),他在日本九州的基地还有一个后备师团称之为106师团,人数和他一样,如果他被打残了,这个后备师团就会调上去补充,这样看来,他一个师团兵力就超过了5万人,作战兵力超过3万人,超过了同时期国军军的配置。以上就是我对日军甲级师团在人数上的认识,不足之处欢迎补充。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饱和状态与非饱和状态

〈如果要分析这个,就要看得待其人员饱和状态〉

标新立异的日本二战时期编制

大概了解过二战的人都知道,在我们中国地区,我们的编制是:班,排,连,营,团等称号编制

而反观日本方面,我们一般都会看到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师团,等称号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日本编制在人数装备上的区分

从最小的分队分队分析

分队:日本的分队,大致相当于我国班级编制,一共有13人,一名分队长,以及四名机枪手和八名士兵。

小队:日本在小队方面,人数稍多于我国的排级编制,一共有七名小队部,以及三个分队,加上一个八人掷弹筒分队,总共合计54人。

中队:日本在中队编制方面,规模远超我国的连级编制,有一个19人的中队部以及三个小队组成,在人数方面为181人

大队:日本在大队编制方面,人数仅比我国团级单位稍逊,大致相当于营团之间,日本的大队,包括一个30人编制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以及一个55人左右的炮兵小队,其编制人数达到了1100人左右

联队:日本联队方面的编辑,稍微大于我国的团级编制,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一个81人的弹药小组,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炮兵中队,以及122人的反坦克中队,一个通讯中队以及无线电小队,总人数大概在3800人左右


师团

〈回归到本题,分析日军师团的大致人数〉

一般来说,日本的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甲级师团最高,丁级师团最低,在人数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

甲级师团:下辖有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下拥有两个步兵联队〉,工,骑,炮,辎各一联队,总共合计八个联队,加上一些非战斗人员,没事,总共合计28200人

乙级师团:在甲级师团的规模下,把骑兵联队缩减了,总共合计七个联队,人数总计24400人

丙级师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以及工,炮两个联队,总共合计五个联队,人数大致在15500人左右

丁级师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以及其他大队或中队编制,人数总计11000人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一个甲级师团人数在28000人左右

抗日战争时期最臭名昭著的第16师团

这个师团,就是提问中所谈到的甲级师团, 成立于1905年,其司令部设置于京都,人员方面主要来自于京都,三重县,奈良县,但是在编制一开始,就参加过日俄战争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高中历史课本上,有一个叫百人斩事件,其成员就是出自这个第16师团

在对待俘虏方面,这个师团更是心狠手辣!采取的是:全部彻底消灭方针

铭记一段历史,它所展现的,是一段生与死的腥风血雨

别忘了,关注一波再走哦!


生活百态品读


非常遗憾,前述所有回答都是错误的,答友们普遍混淆了“甲级师团”和“常设师团”(又称常备师团)的概念,简单地将所有甲级师团理解为就是常设17个师团,研究军史总是须严谨些。

要知道,侵华战争后期的1943年,差点把胡琏防守的石牌要塞攻下来的第39师团,以及在1944年“常德会战”和“长衡会战”中担任第11军进攻主力的第116师团,当时都已经升格为“甲级师团”,而显然它们并不属于原有的17个常设师团,这也就推翻了甲级等于常备的结论,那么,究竟什么是甲级师团呢?



严格地说,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2年底之前,侵华日军的师团根本没有什么甲乙丙丁之分,正确的解读只有两类四种编成方式。第一类是根据作战用途的划分,有“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两种,所谓“挽马师团”就是重武器是用军马拉着走的,师团属汽车较多,作战目标地域是平原地区,炮兵联队以装备野战炮(36门野炮,12门榴炮)为主。

所谓“驮马师团”就是重武器用军马驮着走的,显然是为了山地作战之用,炮兵联队以装备山炮(36门山炮和12门野炮)为主,师团属汽车较少。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7个常设师团中,只有第7(旭川)、第9(金泽)和第11(善通寺)这三个师团为驮马师团,余皆挽马师团。



挽马师团因为重火力较强,且辎重汽车节省人力,因此编制约25000人,战马7630匹,步兵旅团辖7800人;驮马师团非战斗人员略多,编制约28000人,战马超过9000匹,步兵旅团辖7900人。详细的兵力兵器配置已有答案,不再赘述了。

第二类是根据动员方式划分,有“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两种,关于17个“常设师团”许多答友已经介绍过了,即原有21个常设师团(番号是近卫师团和第1到20师团),“大正裁军”时取消了四个番号;“特设师团”则是以常设师团的同地预备役士兵组建的,番号顺加100。

但是要注意的是,特设师团与常设师团的编制完全相同,也是下辖两旅团四联队的“四单位”制,以及炮、骑、工、辎四个特种兵联队,无非也有挽马制或者驮马制的区别,兵力相差3000人左右。



(日军炮兵)

在1937年底之前,日军总共动员了第101、104、108、109、110、114、116共七个特设师团,其中只有第109师团是驮马师团(阿南惟畿曾经在山西指挥过),武汉会战结束后,第101、106、108、109、114这五个特设师团番号撤销。

在动员特设师团的同时,日军恢复了第13、第15、第17和第18这四个被裁撤的常设师团番号,其中第13师团是驮马制,而15和第17师团从一开始就是三联队的“临时师团”,干脆就是二流师团的路子。所谓“临时师团”是1937年到1938年期间由于兵力不足,紧急组建的第15、17、21、22、23、26、27共七个师团,别看名字难听,但也是野战师团,战斗力不弱。稍后为维持后方治安,又组建了从第32到41共十个“对华作战师团”,亦称警备师团。



(日军宪兵)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侵华日军,准确分类应该是常设师团、特设师团、临时(野战)师团和警备(治安)师团四种,其中是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又有挽马制和驮马制两种,尚未出现甲级师团的称谓。关于这一层,什么度娘搜猫全部是错误的,度度狼钻研原创,搬运必究。


从1939年开始,日军将之前的四单位师团逐步调整为“三单位”制,即裁撤旅团司令部,增设步兵团长职务,统一指挥三个步兵联队,然后用裁下来的联队再新建其他师团。这一调整到1942年底全部完成,此时才真正有了“甲级师团”的概念,因为什么设什么马已经乱套了,并且甲级师团的称号只限于中国派遣军内部。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共组建了173个师团,其中有105个入侵过中国,但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并没有所谓甲级师团的概念,多以重武器师团、重装备师团称谓。



(日军战车兵)

“甲级师团”的标志是:部队保留野炮兵或山炮兵联队(三个大队)和三个中队的工兵联队,其中在华常设师团(不含第15和17师团)自动成为甲级,调出一联队后兵力平均在21000人;而另外一批甲级师团是根据日本军部《大本营军令陆甲第18号令》的命令,将预备担负对美作战(美军曾经准备在华东和华南沿海登陆)任务的部队升格为甲级师团,根据之前作战表现,在特设师团、临时师团和警备师团中挑选出来的,经过加强后兵力约18000人。

比如第116师团,就是1943年5月正式调整为甲级师团,每联队兵力即从3500人左右补充到约4200人,增加了部队骑兵部队和通讯部队,师团长岩永汪中将是常德攻城的总指挥,这厮原来在34师团混过步兵团长职务,那会还是个少将,在上高战役中被74军击伤,差点挂了。

(七七事变两个罪魁祸首)

根据日本防卫省《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的文件记录,1944年在华日军共有26个师团,其中甲级师团为八个:第3、第13、第22、第27、第39,第47、第104和第116师团,可以发现其中只剩二个常设师团,因为原来在中国战场的第4、第5、第6、第9、第16等其他常设师团已先后调往太平洋战场。其他六个要么曾经是临时师团(22、27)、要么曾经是警备师团(39、47)、要么曾经是特设师团(104、116)。

这26个师团中还包括四个乙级师团、九个丙级师团、四个丁级师团和一个战车师团。所谓乙级师团,也是三单位制,设炮兵队和骑兵队(非联队),约14000人;所谓丙级师团,则是两旅团制(注意这种旅团没有联队编制,直辖四个独立步兵大队),设炮兵队和骑兵队(非联队)约12000人,大多是独立混成旅团扩编的;到1945年战争末期才出现了丁级师团,编制与丙级相同,但没有炮兵队和骑兵队,步兵大队缩水为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正常八挺),步兵小队机枪组就一挺轻机枪,这就是拼凑的部队了。

(畑俊六和寺内寿一)


日军在此同时还建有独立混成旅团,增编后约8000人;独立步兵旅团约5100人;独立警备队约4900人,区别在于所辖的步兵大队数量和编制,因与本题无关,不多展开说明了。

总结,日军的甲级师团是三单位制编成 ,有21000人和18000人两种,下辖炮兵联队、骑兵联队、工兵联队、辎重兵联队,加上三个步兵联队共七个联队。而其他三单位师团虽然也有三个步兵联队,但是炮兵削弱(一般大队级)、工兵削弱(两个工兵中队),特种兵的编成和质量低于甲级师团。

(不要脸作战)


度度狼gg


日军咋二战期间将陆军师团分分甲等乙等丙等丁等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的人数不固定。题主所言的甲级师团是一般是指二战前日军陆军组建的的17个常备师团。

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通常采用四四制编制,师团下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战斗人员约15,000至20,000人,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但日本陆军战前组建的常备主力陆军师团齐装满员状况下兵力往往可达24000-28000人。这类甲种师团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具有多兵种合成化体系作战的基本战略战术单位。日本陆军近卫师团、第1师团、第2师团、第3师团、第4师团、第5师团、第6师团、第7师团、第8师团、第9师团、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12师团、第14师团、第16师团、第19师团、第20师团,均属于甲种师团的编制。


布雷桑秀策酱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制度,科技和军工,日本军队一开始是模范它的同盟国—德国的体制。日本师团大体上相当于德国的师,大约有 18000人左右,但后来二战爆发以后,在各个战场需要的兵力不同,所以师团的人数,武器配置都有小规模的改动。


抗战爆发时,日本有十六个常备师团,并没有后来的甲级,乙级,丙级。但随着战局的变化,不同的战场需要的战斗力不同,日本为了适应战斗规模的需要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甲级师团下辖两个旅团,工,骑,炮,辎重各有一个联队,一共八个联队(一个旅团有两个联队),总共加起来人数有28200人。

二战末期,日本因为正面战场的需要,又重新调整了师团的配置,此次调整没有了以前的丙级师团,甲级师团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设师团,总人数达到21000人,总有山炮36门,一类是以前的特别师团,总人数18000人。

一般国家师一级的作战单位大概也就10000人左右,日本的甲级师团人数却在20000左右,还是挺多人的。日本师团不但人数多,而且士兵战斗力比较强悍,大家都知道二战时期很少有日本俘虏,因为他们信仰的武士道精神不允许投降,战斗意志如此强悍,整体作战能力自然就高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能够靠独立团歼灭一个步兵联队,真的是很厉害了。



是阿维啊


日本的军制和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

师团是日本一个重要的作战单位,等同于师,却又不等同于国军的师,基本上和美国或者德国的步兵师人数差不多,而日本的师团又根据一些情况分为甲等乙等丙等丁等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的人数和装备也有一定差距。

大部分的国家都是以“师-旅-团-营-连-排-班”为作战单位,美国德国苏联等都采用这种建制,包括中国,中国的军制是以学习日本和德国为基础延伸而来,但是具体到编制的时候人数缩水,火力更缩水,德军国防军一个师的兵力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之间,美国陆军步兵师也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国军在抗战之前全面师德,购买德械装备,按照德式训练方法进行操练,老蒋当年性质勃勃要改编60个德械师来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抗日战争,实际只改编了不足20个师,每个师人数不足一万,在开战不久就全干报废了。

日本的军制最特别,日军是采取“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这种七级编制可以和“师-旅-团-营-连-排-班”相对应,但是人数略多一些。

日本一个甲种师团到底是什么样的编制

在日本甲种常设师团一共17个,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下设两个步兵联队,也就是说一个甲种师团有4个步兵联队,再加上工兵、炮兵、骑兵等联队,一共八个联队,可以说这种师团综合能力很强,能够承担大部分的单独作战任务,适应多样化的战场。

如果从小的作战单位到大的作战单位来看,日军一个分队有13人,一个班长加上4名机枪射手,(一个指挥的,一个主射手,两个携带弹药的副射手),8名步枪步兵。和正常一个班差不多。

比分队大一点的是小队,相当于排,一个日军小队拥有三个分队,并且还有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班,共54人。小队和分队相比,加强了掷弹筒这种稍微有点重火力的武器。

再上级是中队,180人左右,包括一个中队部再加上3个小队,中队相当于小队,有了卫生员以及军士,以及通信员。

中队的上级是大队,一个标准的大队是1100人,包括大队部,以及3-4个步兵中队,除此之外有一个运输中队和机枪中队,以及一个炮兵小队,大队可以说在火力上有了质的飞跃,不但有重机枪,还有两门九二式步兵炮。

大队的上级是联队,一个标准的联队3800人,包括三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中队(三个炮兵小队)。

综上,一个四单位的常驻甲级师团的人数最多可达2.8万人。

但是在抗战中期,日本甲种师团并不够用,因此又有了临时编制的三单位甲种师团,

日本一个甲级师团包括三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查联队,工兵联队,运输联队,辎重兵联队等,整个师团1.28万人左右,灵活的作战单位更适合在中国与国军的一个师作战。

当然,这种数据都是某一时期的,并不能完全描述日军的军制变化,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战场,日军也进行了不同的编制,可以说,在适应战场方面,日军还是颇有心得的。


史论纵横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我们可以将题主的问题拆成两个小问题来回答,其一,什么是师团;其二,为什么有甲乙丙丁之分。了解了这两个问题,那么题主的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师团

这玩意,也就是喜欢戴着屁帘帽子,撅着屁股,举着膏药旗四处寻摸“花姑娘的有!”的小日本对自己基本作战单位的一个称呼。

师团制的来历是仿照德国的“师”建立的。说实话德国人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徒弟不怎么感冒,你说你学就学吧,他还改了模样,说是仿照师级单位建立的,但又在人数上进行了欺骗——2.7万人。

老梁吧嗒吧嗒嘴,你说你这么个人模狗样的2.7万人师团和各国正规军比起来,他还差了一大截,充其量也就是两师的规模。

而且随着二战的推进,各国的军都又有了相应的变化,军的作战人员不断的扩充,老毛子的一个军大约是5万人,大中华的一个军可以达到8万6千人左右,美国佬的一个军居然可以达到15万左右。

得,小日本的师团的规模和档次就显得低多了,学习能力一流的小日本一瞅,感觉这可不行,怎么也得跟上世界潮流,跪在地上琢磨了一宿,大笔一挥将两个或者三个师团并成一个军。说穿了这个所谓的军其实就是一个领导机关,作战单位依然是师团。

说道这里,肯定有人要说了:“老梁你这是在传播错误的知识,小日本的关东军,妈了个巴子的那就不是一两个师团的事?错了吧!抓住小尾巴了吧!扇自己俩大嘴巴,认错!”

哈哈!老梁先笑两嗓子,有着皇军之花称为的关东军,听起来像是一个军,其实人家那叫方面军,比军级单位跟高了一级(喜欢偷袭和欺骗的小日本你还真别和他较真。)

甲乙丙丁之分

戴着屁帘的小日本的师团是四联队制,即一个师团基本部队是4个步兵联队。

1、甲级师团:又称挽马师团(原野作战型师团,老梁查半天才找到挽马指的过去耕地用的马匹,这小日本的脑回路可不是一般长,耕地居然和原野作战联系起来,当然如果有知道其他解释的可以在评论区里给老梁留言,让老梁也长长知识。)

下设两个旅团,分别管辖2个步兵联队,其余工兵,骑兵、炮兵以及辎重兵各有一个联队,也就是八个联队,加上一帮子没事喜欢切腹的机关干部一共28200人。

这个级别的师团拥有7000多的战马,各种枪支有14000多枝,轻重机枪350挺,各种小炮夜炮50门,堪称火力强大,番号在二十以前包括二十都是小日本的甲种师团。

2、乙种师团:又称为驮马师团(山地作战型,吐槽一下驮马拉东西的马,山地作战型,吆西!老梁的脑回路算是跟上了。)后期这种师团由于马匹供应不足,一个完整的骑兵联队,被压缩成了一个骑兵大队(差一点的直接就将这个作战单位删除,仍进了回收站了。)剩下工兵、炮兵和辎重联队,共七个联队,加上一帮子同样喜欢切腹的机关干部也就24000余人

3、丙种师团:是由于后期作战需要,由原来的混成旅团,扩编而来,三个步兵联队加上和乙种师团同样配置的三个联队,共五个傻大胆组成的五联队,一共15000余人。(相对于甲乙,这个丙种师团还是好欺负一点)

在武汉战役的时候,撅着屁股,举着膏药旗,端着三八大盖吼着“板载!”的小日本,这回撞到了国军布置的铜墙铁壁上了,这一撞可不轻。小日本的消耗过大,此后三单位制的兵种师团就被提到了正面战场,作为主力来使用了。

4、丁种师团:同样是混成旅团扩编而成的,同样三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缩水了只有大队和中队级别,共10000余人,任务是用来扫荡的部队,和我们的红军经常接触的就是这帮家伙(这玩意很少一个师团出动的,总是一个大队,一个小队的出动,打光了就从国内补充,就这么个东西祸害老百姓的能力也是不低的。)

好了,我想大家伙对小日本的甲种师团也该有了一个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